陈方:救助“南京老太”难在何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01:58

陈方:救助“南京老太”难在何处

2010年10月09日07:35新京报陈方我要评论(66) 字号:T|T

陈方 媒体人

49.8%的受访对象选择了“会救助南京老太”,只不过绝大多数人在救助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稳妥”,救助方式选择的变化并不能证明人们的道德滑坡,而是避免让施救者自陷深渊。

如若放在几年前,“见人遇难伸手相救”还不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话题,救人应该是一种“本能”或者是基于人性中的善而条件反射做出的行动;今非昔比,现在“救人”首先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安危”。一道简单的“是非多错”题现在演变成了一道“选择题”,尤其是在“南京彭宇”案后,“南京老太”这个“标签”更增加了公众作答这道题时的难度。

“彭宇案”中“南京老太”的后遗症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9月22日上午,74岁的南京魏老太在网板路过马路时被一辆轿车撞倒,10多辆过往车辆都不肯送她到医院,最后公交司机杨洋将她送到了医院。事后也有舆论揣测,如果公交车上没有乘客,如果没有目击证人证明这名受伤老太和公交司机没有任何关系的话,公交司机还会救助受伤的老太太吗?

值得庆幸的是,世态人心也并未冷血到让人沮丧的程度,《新京报》本期京报调查“假如当时你正好路过,现场没有其他人,你会怎样?”的选择中,依然有49.8%的受访对象选择了“会救助南京老太”。只不过,绝大多数人在救助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稳妥”,他们不会直接把受伤的老太太送往医院,而是选择拨打急救电话,这种救助方式占到70.2%,只有13.2%的受访者会选择“不管别人或他的家人说什么,直接送她去医院”。

救助方式选择的变化并不能证明人们的道德滑坡,而是避免让施救者自陷深渊,或者说这也是人们对南京彭宇案折射的现实的无奈妥协,所以我们看到,也有13.8%的受访者会选择“送受伤老太去医院,但要她录音承诺自己并非肇事者”。这样的施救方式现在看来并非是对社会风气的反讽,某种程度上讲,让“受伤老人录音承诺施救者并非肇事者”就和我们向别人借钱时打借条并没有什么区别,万一有了纠纷,“录音承诺”也算是一种保护施救者的法律证据。录音存证有可能会耽误些许救助的时间,但日后关于责任人的扯皮,将会让社会付出更高的成本。本期京报调查的调查结论也正好印证了人们的这种担忧。在“影响你选择的最大心理因素是什么”的选择中,23.8%的受访者选择了“担心被诬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42.2%的受访者选择了“救人可以,但是前提是不危及自身”。

如何救助摔倒或者受伤的老人,现在看来这已经是一道带有某种风险性的社会学题而非简单的道德题,人们一方面怕承担施救后的扯皮责任风险,另一方面内心又渴望人际关系的真诚回归,在这样的困惑中,网络上盛传着《救助老人安全宝典》。“安全宝典”中第一步要通知其家人、亲友前来处理,第二步要问清老人的姓名和子女职业,第三步要让老人签署“自愿接受救助的声明”,第四步要寻找救助老人的目击者证明,之后才能将老人送往医院。虽然多少带有一些戏谑的成分,但这份“安全宝典”多少还是在尊重法律精神的前提下,推动了人们向善的选择,这也算是社会的进步吧。

附:你会不会救助“南京老太”?■ 调查数据

9月22日上午,74岁的南京魏老太在网板路过马路时被一辆轿车撞倒,10多辆过往车辆都不肯送她到医院,最后公交司机杨洋将她送到了医院。假如当时你正好路过,现场没有其他人,你会怎样?

1、你会救助“南京老太”吗?

A 会 49.8%

B 不会 6.7%

C 不好说,视情况而定 43.5%

2、如果救助,你会选择什么方式?

A 不管别人或他的家人说什么,直接送她去医院 13.2%

B 送她去医院,但要她录音承诺自己并非肇事者 13.8%

C 会拨打急救电话 70.2%

D 会帮她拦车 1.8%

E 其他 1.0%

3、影响你选择的最大心理因素是什么?

A 救人于危难之中,理所当然 32.8%

B 担心被诬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3.8%

C 救人可以,但是前提是不危及自身 42.2%

D 其他因素 1.2%

49.8%的网友表示会救助“南京老太”,但43.5%的网友表示“视情况而定”

70.2%的网友选择“会拨打急救电话”的救助方式

42.2%的网友认为“救人可以,但是前提是不危及自身”

■ 调查原声

《新京报》:尽管“彭宇案”使南京老太带给公众太多的阴影,然而,我们却不能总将“彭宇案”当做自己不救人的“挡箭牌”。救人,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是必须的。不过,我想知道的是,在公交司机救人之后,是否会起到正面的“示范”效应?是否让人从此觉得救人应成为自觉行动?

《长江日报》:当务之急是我们在碰到诸如此类的见死不救事情时,必须先扪心自问,从价值判断上走出“彭宇案”。然后才是抛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叹,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释放爱心、播撒仁慈。而这,最后惠及的和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我们每一个人。

《中山商报》:单纯依赖于道德建设来解决“社会冷漠”等问题是理想化的。“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法律法规要为道德建设“撑腰”。法律法规如何与道德建设“接轨”,为道德建设“护航”?法律法规如何更好地发挥向善导善功能?法治进步如何为道德建设积累“资本”?这些更值得探索与实践。

《西安晚报》:南京,老太,被撞,这三个词联系在一起,恐怕很多关注新闻的人都会想到彭宇案。不知不觉间,彭宇案已经过去了四年时间,但现在看来,彭宇案的后遗症并未完全结束。一次引发了争议的判例,在四年之后依然能让人们记忆犹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南方报业网:像类似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还是及时报警,让有专业经验的医护人员来处置,特别是那些因车祸受伤的人员,外行的施救不当,还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老太太最终是被一位开公交的师傅送往医院的,公交师傅的行为固然值得赞扬,但我们不能不说,那毕竟是公交车,既使是出了什么意外,因为是救人其所在单位也会公正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