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内幕:魏巍访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04:59
2008-08-26 09:30:46 来源:新华网
核心提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共提到了13位烈士的名字,由于当时战场的特殊情况,谁生谁死很难了解清楚。魏巍后来才知道,其中有两个是隐功埋名,为国奉献的“ 活烈士”,他们是李玉安、井玉琢。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访《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
魏巍
魏巍当年照片(2000.10.28 08:40:07)
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陈辉)著名作家魏巍当年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31岁,如今已是80高龄,但他对往事仍记忆犹新。谈起那场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提起那篇影响几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魏老巍陷入了沉思,当年采写那篇战地通讯时听到、看到的一幕幕战场情景历历在目。
1950年12月,身为总政治部学校教育科副科长的魏巍奉命赴朝鲜碧潼战俘营调查美军战俘情况。完成调查任务后,他要求留下来进行了3个月的战地采访。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志愿军38军112师担负穿插任务,他们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切断了敌人的后路。南逃之敌为了夺回生路,拼命地向112师扑来;北援的敌人为了接应南逃的溃军,也疯狂地扑向112师。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美军,112师承受了最大的战场压力,整个战场杀得天昏地暗。
松骨峰是美军争夺的要点,守卫在这里的112师335团1营3连,打出了最悲壮的一仗。
当时,美军集中了32架飞机,12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和上千名步兵向3连进攻。3连用血肉之躯拼死抵抗,打退了美军无数次的进攻。但3连伤亡惨重,炊事员、通信员都参加了战斗。排长牺牲了,班长主动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主动接替;最后3连阵地上仅剩下7个人,仍顽强地坚守了阵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师指挥所听到3连在松骨峰的壮举时,在场的所有同志都肃然默立,流出了眼泪。战斗结束后,112师师长杨大易去了3连阵地,他看到了一生难忘的场面:阵地前沿堆满了几百具美军尸体和打坏摔碎的枪支。3连牺牲的官兵,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手中的手榴弹沾满了美国兵的脑浆,有的嘴里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邢玉堂、2排副排长王健候身上的余火还在燃烧着,他俩的身子压着敌尸,牙齿和指甲深深地嵌进敌人的皮肉里…… 杨大易将3连阵地的情况告诉了前来采访的魏巍,又陪同魏巍重返了3连阵地。
魏巍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要找3连幸存的官兵采访战斗的经过,但全连除牺牲和重伤送往医院的,只剩下一名通信员。后来,他找到了1营营长王宿启。王宿启对他说,3连的阵地就在营部下面,整个战斗他看得一清二楚。打到最后,美军飞机投下汽油弹,他看到10多名战士像一条条火龙扑向美军,滚下山崖。《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许多战斗场面是王宿启流着泪向他述说的。
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个月的朝鲜采访,回国后便奉命到《解放军文艺》任副主编。他抓紧时间写出在朝鲜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是松骨峰战斗的场面,激励着他不能不动笔。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战士的英雄气概一直在激励着我。他们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把我完全感动了。”魏巍述说这些往事时,仍显得很激动。
写作中,魏巍从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选定了3个最典型的事例。由于感受深刻,下笔十分顺畅,很快就完成了。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立即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它以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推动了后方人民的支前热潮。从此,“最可爱的人”叫响了中华,深入到人民的心里,成为志愿军最亲切的称呼。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共提到了13位烈士的名字,由于当时战场的特殊情况,谁生谁死很难了解清楚。魏巍后来才知道,其中有两个是隐功埋名,为国奉献的“ 活烈士”,他们是李玉安、井玉琢。他们复员到地方后,不摆功,不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做贡献。他们不仅在战场是“最可爱的人”,在和平时期也是“最可爱的人”。
1992年8月1日,是魏巍难忘的日子。这天,《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提到的李玉安、井玉琢、马玉祥和1营营长王宿启与魏巍相聚在哈尔滨。他们把人间的生死之情、战友之谊也焦聚在哈尔滨,在人生中留下了跨越 “死亡”的回忆。魏巍深情地说:“当年抗美援朝需要‘ 最可爱的人’;如今,振兴中华仍然需要‘最可爱的人’,我们中华民族永远需要‘最可爱的人’!” (本文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