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晖的自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52:25
15岁成名的这位中国最著名台球选手所经历的不为人知的人生沉浮,以及他如何学会控制情绪,克服社交恐惧和看淡胜负后的世态炎凉 .

1月10日,在2010年斯诺克温布利大师赛中,丁俊晖首轮就以1:6的大比分完败于去年的大师赛亚军塞尔比。此情此景,或许会被很多人解读为不同的含义。比如,有人会忆起2005年他首次参加该赛事就打进八强时的意气风发,然后不禁感叹物是人非;有人会搬出2007年同一赛事中,他决赛不敌奥沙利文后泪洒当场,从此一蹶不振,然后开始担忧历史重现;而更多的人可能只会自然地联想到一个多月前他在英锦赛上的夺冠,然后在心中暗暗敲响了警钟。

虽然2009年12月14日是丁俊晖第二次在英锦赛上夺冠,亦是他职业生涯中第四个排名赛冠军,但这次成绩的意义却绝非锦上添花那么简单。因为在世人眼中,这个15岁就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台球冠军的“神童”,已经沉寂了太长时间——三年来他未曾再获得过任何世界级大赛冠军。所以此次,当他第一轮在与邓恩的对抗中连扳7局转败为胜,随后又接连艰难战胜墨菲、卡特、马奎尔乃至最后的希金斯等世界顶尖选手后,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涅重生后更加成熟的丁俊晖。就像担任英锦赛解说的斯诺克前国手庞卫国所说:“和四年前的丁俊晖不同,他这次靠的不是拼,而是稳。”

那么,温布利大师赛的失利是否意味着以上一切只是个昙花一现的幻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塞尔比连赢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丁俊晖依靠防守遏制住了对手的上升气焰,虽然此局最终落败,但第六局他还是在胜负几乎已有分晓时顽强夺得了宝贵一分。而对于失败原因,丁俊晖本人则将其归于之前准备不充分,语气坦然得未见一丝颓丧之色。

奔赴温布利大师赛前,丁俊晖曾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体育竞技都有偶然性,有时候自己状态很好,却不见得能赢,这都很难说——但这种偶然性却正是乐趣所在。”那个昔日因现场球迷嘲讽而流下眼泪的少年,或许如今已经学会了掩饰担忧,抑或懂得了举重若轻,而无论属于哪种情况,今年4月才满23岁的丁都是通过一条漫长且残酷的学习曲线获得的。

少年得志的烦恼

丁俊晖的台球人生,最初看起来灿烂夺目:他8岁开始打台球,当时因为身高不够,还需在球台旁垫个台子。而2000年,他就以13岁的幼龄参加亚洲邀请赛并获得季军,两年后不仅为中国夺取了首个亚洲锦标赛冠军(且是最年轻的冠军),并在随后的世界青年台球(斯诺克)锦标赛上,成为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在2003年正式转为职业选手后,其成绩更是迅速达到了每个选手都梦寐以求的高峰——进入职业赛仅仅五个赛季,他就完成了100个满分杆,并相继问鼎于2005年国际台联排名赛、英国锦标赛以及2006年的北爱尔兰杯比赛三个国际赛事,成为有史以来第二位在20岁之前就取得此成绩的选手。而彼时赢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他,甚至相信自己很快就会写下20岁之前获得四项排名赛冠军第一人的历史。

然而迅速成为聚光灯焦点的他,其实还并未做好充分准备。丁如今也承认,那时他的球技还很稚嫩,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只是缘于对方对自己的轻视或不了解,以及一种初生牛犊般敢冲敢闯的劲头等等因素加在一起的结果。这使得球风凌厉的他在遇到同样的进攻型选手时,可以不畏强势迎头击落,而当对手老谋深算,通过严密防守使比赛陷入胶着时,却很容易被磨得心浮气躁、丧失斗志。

更重要的是,过多的关注凝聚成的无形压力,让丁俊晖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小时候,他可以心无杂念地每天在球房训练十几个小时而丝毫不嫌烦闷,每进一个球都能带来无限的欣喜。但突然一天,他的一举一动开始倍受外界瞩目,从那时开始,打球不再纯粹了,他要拼命地赢球来获得外界的持续赞誉,而一旦输了重要比赛,就必须承载来自各方的失望。

噩梦始于2007年1月的温布利大师赛决赛。这已是丁俊晖在该赛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在其经纪人张萌眼中,之前一直状态不错的丁无论防守还是进攻,都表现得无懈可击,只不过不幸的是,对手是遇强则强且发挥完美的“火箭”(奥沙利文绰号),结局才落得惨败而归。但年轻的丁俊晖却无法释怀:“我整个人都蒙了,为何之前老赢球挡也挡不住,之后怎么打都输,想也想不清楚。”他对《环球企业家》说。而因为赛场上情绪化的表现,他从此还背上了“心理素质不佳”的枷锁。

“他确实需要学会如何化解新的压力、处理新的情况,包括适应自己新的位置。但其实小晖的心理素质一直在提高,只不过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样的。”张萌向《环球企业家》如此解释道。

2005年,正值丁俊晖职业生涯高峰时,他与业界领先的众辉体育公司签约,张萌由此也成为了其经纪人。在张的第一印象中,那时的丁俊晖虽然已一夜成名,但在父母陪同下的他还俨然是个孩子。“比较害羞,不会主动跟我们说话,只是和自己的朋友聊天。”

媒体曾津津乐道于丁俊晖少年时的困苦。为了供其练球,父母曾卖掉老家的房子,举家南迁到东莞。这就意味着,全家的出路只维系在丁俊晖一人身上,这也因此使他比同龄人更早体会到了身上的重担。比如在母亲为他打不好球而着急时,才十二三岁的他会安慰道:“您别着急,我以后肯定会赢的。”然而,当家庭的责任扩大为整个社会的厚望时,很多人却忽略了他只是一个刚满二十岁、虽早熟却一直被父母守护着的孩子。

斯诺克可以说是一场同时对智力与心理的残酷考验。它不同于篮球、足球等团队合作的比赛,有队友可以为你分担压力或弥补你因发挥失常造成的损失,也不像体操、跳水等运动,没有另外一个人的干扰阻挠,而是需要跟对手在同一张球桌上冷静对决、攻防兼备、见招拆招,并兼顾全局。不是你清对手的台,就是对手清你的台,无论快慢,都将伴随着一种耻辱感。一般来说,斯诺克选手的黄金年龄在25至33岁之间,而对于丁俊晖,如此早地加入进这种要求成熟心智的职业中,并很快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也就意味着他会比别人在更早的时期体会到从高峰跌到低谷的巨大落差。能否冲破桎梏,则决定着其幸或不幸。

化繁为简

在沉寂的三年中,丁俊晖的整个状态完全可以用糟糕透顶来形容。“无法真正投入,脑子里很乱,又想继续练又想干脆甩杆走人,矛盾极了。”他说。2007年8月的上海大师赛是让张萌最为担心的一次。赛前他就感觉丁俊晖情绪波动很大,练球时有些乱打。而第二轮比赛时,他又一直受到之前球杆皮头开裂的影响,输了一两个球之后就显现出放弃的迹象。后来甚至向中国另一位选手梁文博临时借了一个自己不习惯的球杆,犯了职业选手的大忌,最后毫无悬念地落败。这让张萌十分气愤,他觉得以前丁俊晖输球或是因为运气,或是因为对方状态更好,但这次完全是其本身情绪控制的问题。“事后我们俩人为这事还差点吵了起来,从没有见过他因为输球有过那么大的情绪波动。”张萌说。

那段时间,张萌等人都替丁俊晖着急,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安排其参加公益活动、与心理学教授聊天,以及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虽然当时丁俊晖并不情愿,认为这对自己赢球没有丝毫帮助,但工商管理的主课程,加上传播、公共关系、历史、心理学等选修课,却让丁开拓了视野,并参与到同龄人的正常生活中。

不过要真正度过难关,还是主要依靠丁俊晖自己。虽然他曾幻想过,某一天醒来,状态一下子就恢复了,但事实上,改变却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开始学会了如何休息。其实丁俊晖陷入低谷,一部分原因就是缘于密集的比赛、训练加上商业活动,让其身心疲惫却又不自知。“从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训练,比赛时什么时候又应该有所缓和。这些都需要经验的累积,直到这个赛季我才慢慢学会平衡。”在此次英锦赛半决赛之前,有两个月的休整时间,其中一个月,丁俊晖完全用来娱乐,甚至都没有随身携带球杆。而2007年时,他还是患得患失,没心思训练而跑出去玩,两三天后又忧心忡忡地回来了。

丁俊晖的教练蔡剑忠还讲了一件有趣的小事。2008年四川地震期间,丁俊晖和他正好在也受到波及的郑州参加一场比赛,惊闻消息后,当时住在19层的师徒两人决定往外跑。少年老成的丁还建议为避免危险不要坐电梯,而是爬楼下去。其实郑州此刻还并无很强烈的震感,只是楼里人的骚动,营造出了一种慌乱的感觉。但爬到中途,丁突然想起将球杆忘在了房间里,旋即爬楼返回,直到抱了球杆才安心。

或许正是意识到自己与斯诺克之间无法割裂的这种联系,才让丁俊晖在历经多次的怀疑和失望后,渐渐找到了方向。他不仅开始很用心琢磨自己输球的原因,什么样微妙的瞬间会让心理防线彻底崩盘,也学着思考对手的心理状况,从其球路上揣测他们的状态。

如今,眼前的丁俊晖尽管依然有些“社交恐惧”—他很少跟陌生人对视,说话时经常手里把玩着台球,或者眼睛盯着某个空无一物的点,但其却会告诉《环球企业家》:“现在的我不一样了,技术更稳定了,最重要的,我没有把输赢看得那么至关重要了。”“当然,前一段时间把一辈子该输的球都输了,以后也就不怕了。”他还会难得地开起玩笑。

在丁俊晖看来,斯诺克的魅力在于它就如同一盘密码,“从最初的开局到球一个个变少,这盘密码也就由繁入简了。”事实上,正如人生一样,只要找到问题解决或者释放的出口,曾经阻碍不断的低谷,也会豁然变得开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