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育的个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37:05

教育,是一份带有理想型追求和浪漫型情怀的事业,无论社会环境如何,教师都要拥有无限的希望和饱满的情感。然而,倘若没有对生命的那份执著和对真善美的坚守,我或许已经离开了这片“纯净”的天空。

相对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如今的学生更富有个性和自由。而教育所倡导的就是生命的个性化和对知识的自由。但是,个性却有本质的不同,自由更严格说变成了奴性。

校园里已经形成一股风气,知识是无用的,这是一个关系的社会。这里的“关系”仅仅指人与人,而抛弃了人与物、物与物。无论多么努力,终究没有一个理想的工作、满意的收入、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不如依赖父母的关系,或者父母干脆告诉我们,挣钱才是第一,混个文凭罢了。科技发达,几乎人人具备笔记本,甚至移动DVD,ipad已经很流行了。无论怎样,校园里处处可见摆弄着手机、带着MPn(n=3,4,5…)的“拇指”一族。

功利已经是学生自身的一个特点,带有虚伪意味的人际利欲成风,唯独没有那份对知识的虔诚之心。攀比的永远是那物质的丰富,其本质并没有获得物质的自由,而是成了在物欲趋势下的奴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已经不能从知识本身的理性思辨、情感抒发、心灵自由而获得高级的精神享受,而是争执着以获取“物质”而为目的的低级趣味。

一个利欲当头的社会环境,一个不谈知识的教育园,一切都已变了味。校园里还有自尊心吗?其实很多人已经不把自己当作人看待罢了。那么敬畏心呢?读读“我爸是李刚”对生命的无视、各大高校的学术腐败对理性精神的玷污就能知道。羞耻心在教育学上一直认为是道德的来源,可有吗?极端地说,很多人已经转而沦为欲望的工具了。

所谓的个性或许是,满足物欲的“荣誉”感、独生子女特有的自负感、心灵贫乏的美丽身躯,总给人一种轻飘飘的半空浮物感等等。所谓的自由或许是,肆意逃课、轻蔑知识、性爱自由、父母溺爱所带来的一切满足等等。唯独没有赵泽华对生命苦难的超越、沈思源从自我走向大爱的坚定、莎乐美对追求女性自由价值的执著;唯独没有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昆德拉的生命之轻重的诠释、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真善美的坚守。

美国当代哲学家菲尔.沃什博恩曾说:“一个个体人所能造就的最大的‘善’就是个性,个性是最高的价值,能产生个性的世界一定比只有满足的世界更有无限的价值。”教育没有塑造个性,而是抹杀了优秀的个性,而使学生自身产生了“满足”的个性。一个只懂得满足自身欲望的人,已经走在了优秀人性的另一面。

周国平说,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都出自精神上优秀的人之中,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伟大事业的决非钻营之徒,而必是拥有伟大人格和智慧的人。去看那史蒂夫的直觉和勇气,俞敏洪的如骆驼似的踏实和睿智,牛根生的破斧沉薪的智慧,都有鲜明的个性,无疑给他人树立了权威。我们崇尚的个性是历史沉淀下的优秀的生命品质,比如坚毅、善良,可以使生命获得自由和价值,而非奴役和沦为工具。

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它的精神天空将是寂寥的,它的情感世界也将是匮乏的。它会引导一个民族走向自负、走向一个唯有“欲望”才是最值得肯定的个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