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烛·婚嫁/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11:49
花烛,婚礼时用的绘有龙凤等彩饰的大红蜡烛。吴自牧《梦粱录·嫁娶》载:“新人下车,一妓女倒朝车行捧镜,又以数妓女执莲炬花烛导前迎引,遂以二亲信女左右扶侍而行。”旧时婚礼多用花烛,帮又作婚礼的代称。北周庾信《庾子山集》三《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南朝梁何逊《何记室集·看伏郎新婚》诗:“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
  冯梦龙《情史》卷四《唐文宗》:“唐文宗御宴,宫妓舞《河满子》,是沈翘翘。其词云:‘浮云蔽白日’。文宗曰:‘汝知书耶!此是《文选》第一首。’乃赐金玉环。遂问其由。翘翘泣曰:‘妾本吴元济女,自因国亡,没入掖庭,易姓沈。因配乐籍,本艺方响,乃白玉也。以响玉为槌,紫檀为架,制度精妙’。乃奏《梁州曲》,音韵清绝。上喜谓曰:‘卿欲归宫?欲适人?’翘翘不对。上知其意。乃选金吾判官秦诚聘之。出宫之夕,宫人伴送。花烛之盛,皆自天恩。”卷十一《并蒂莲》中,扬州张翁为女儿丽春择婿,垂意于同里聪明工文词的曹家子名璧。于是,“张公倩媒,择日下聘,赘生入门。花烛之夕,极尽绸缪。”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张溜儿熟布迷魂阵,陆蕙娘立决到头缘》,叙及张溜儿拐骗扈家二个媳妇时写道:“又过了一个多月,只见这家孙子又来登门,说道:‘明日毕姻,来请阖家尊长同观花烛。’又道:‘是必求两位大娘同来光辉一光辉。’两个媳妇巴不得认妈妈家里,还悔到前日不得去,堆下笑来应承。次日盛妆了,随着翁妈丈夫一同到彼。”结果,两儿媳竟被张拐子以此机会给骗走了。
  《二刻拍案惊奇》卷之七:“史生回到家里,依照太守说的话,回复了父母。父母道是喜从天降——不费一钱,攀了好亲事。又且有许多官券拿回家来,问其来历,说是太守助的花烛之费,一发支持有余,十分快活。一面整顿酒筵各项,只等总干回信不题。”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九卷《裴晋公义还原配》:“唐璧跑回店中,只听得人言鼎沸。举眼看时,摆列得绢帛盈箱,金钱满箧,就是起初那两个堂吏看守着,专等唐璧到来,亲自交割。又有个小小箧儿,令公亲判封的。拆开看时,乃官诰在内,复除湖州司户参军。唐璧喜不自胜,当夜与黄小娥就在店中,权作洞房花烛。”第十七卷《单符郎全州佳偶》:“太守喝退了杨翁、杨妪,当时差州司人从,自宅堂中抬出杨玉,迳送至司户衙中,取出私财十万钱,权佐资奁之费。司户再三推辞,太守定教受了。是日郑司理为媒,四承务为主婚,如法成亲,做起洞房花烛。”
  《平山冷燕》第二十回:“燕白与山小姐,虽各有阁上美人阁下书生一段心事,然到此地位,燕白颔娶了天下第一个才女,山小姐嫁了天下第一个才子,今日何等风骚。就是心有所负,才只得丢开罢了。不意到了房中,对结花烛,揭去方巾,彼此一看,各各暗惊。这个道:‘这分明是阁上美人’。那个道:‘这分明是阁下书生’。但侍妾林立,恐有差误,不敢开口。二人对饮合卺在明烛下,越看越象。”
  《宛如约》第十三回:司空约到列眉村赵伯娘家苦苦陈情时,“赵伯娘笑道:‘我一个乡村妇人,见老爷贵人,怎敢冷落。但不知老爷此来大意还是为何?’司空约道:‘我晚生前来,既蒙令侄女和了《求美》之诗,后又蒙令侄女题有两榜标名、洞房花烛之句,我晚生已感刻于心,死生不忘矣。”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叙及鲁编修给女儿招赘婿时写道:“两位公子就托陈和甫选定花烛之期,陈和甫就选在十二月初八不将大吉,送过吉期去。鲁编修说:只得一个女儿,舍不得嫁出去,要蘧公孙入赘。娄府也应允了。”(来源:中国风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