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笑中品味真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42:40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云环学校 王春艳
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操作程序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研究体验”,也就是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探求知识的特点、内在结构、发生发展规律、识记知识、理解知识、获得真理,并尝试着解决问题的过程。常见的研究有多种,其中体验性研究是适于中学生最简便有效的研究方法。
我曾听过大庆市55中袁玉芬老师的一节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师:初次见面,我要送大家一个小礼物(从身后取出包装精致的馒头),一组两个,请大家一起品尝。
教师年轻富有朝气的笑脸,轻松简捷的话语,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课堂紧张的气氛活跃了,学生严肃的小脸现出兴奋的表情。有几个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主动向老师要礼物了。
(此导言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亲身体验、亲口品尝馒头做好了铺垫。)
接着教师微笑着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品尝,请你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然后说出口腔中的感觉。说完先掰了一块馒头放进嘴里咀嚼起来。学生也开始咀嚼起来。很快就有人举起了手。
:我觉得馒头渐渐变甜了。
生2:开始没感觉,后来馒头变碎了并且味道变甜。
生3:馒头在口腔里变碎、变湿润、变甜,还有面香味儿呢!
生4:老师,馒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哪里发生的变化?口腔中有哪些结构使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
(瞧!学生自己能主动提出问题,这就是研究的开始。──他们的眉头锁起来了,显然已经开始了思考。但是教师并不急着给学生答案。)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的感受和问题,再品尝馒头。这次要快速咀嚼,尽快咽下,然后说出口腔中的感受和上次有什么不同。
:没感觉到甜味。
:下咽困难,噎得难受。
:我感觉到有点甜,但比上次味道淡。
:看来要馒头变甜得需要条件啊!
(学生经过自己的品尝体验到了规律,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下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师:第三次品尝。只用牙齿咀嚼,不用舌头,看看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听到教师的话,学生立即开始行动起来,有的还故意顽皮地监督着别人看有没有用舌头,课堂上传出了开心的笑声。不久就有学生举起了手。)
:我觉得很不舒服,不习惯。
:能嚼碎但是没什么滋味。不甜。
:我也和上两位同学的感觉一样,是不是馒头变甜的变化和舌头的搅拌有关呢?
(多么厉害的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已经发现了舌头在馒头变甜过程中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再做这样的实验,只用灵巧的舌头搅拌,不用牙齿咀嚼,这样会有什么效果呢?
(课堂上再次传出了愉快的笑声,很快就有小手举得很高了。)
:……咽不下去啊!太难受了。牙齿太重要了。(说着他还夸张地捋了捋脖子,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嚼不碎,没有味道,不好吃。
:如果我们真的不用牙齿吃馒头的话,恐怕就没有人爱吃馒头了吧。
:我想馒头之所以能在口腔中变甜,应该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有关。
教师趁热打铁引发小组讨论:同样吃馒头,以上几种吃法为什么感觉不同?由此你能说出口腔中有哪些结构和馒头变甜有关吗?
热烈的讨论开始了,不时还能听到争辩声。经过几个小组的讨论汇报,大家取得了一致意见: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馒头和唾液充分混合,在口腔里发生了变化才让人感觉到了甜味儿。得到了结论之后,学生还不肯罢休,有的学生提出要继续研究馒头中到底有什么物质在口腔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有的学生取出了书包里的面包和薯片要和馒头做对比,研究是不是所有的食品都要发生同样的变化,研究热情特别高。在教师的提示下,他们分别就自己的问题开始了自己小组的实验,并以很高的效率合作解决了问题。看到他们因为兴奋而涨红的脸,看着他们因为成功而自信的眼光,有谁能不替他们高兴,又有谁能不信服体验性研究呢?
听了袁老师这节丰富多彩的研究体验课,再回忆起自己曾经上过的单调枯燥的教师讲解课,我感到非常惭愧。在实际教学中,我曾亲眼看到“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身心的摧残,每当面对讲台下一双双稚嫩好奇而又每每失望的眼神,我的心灵就会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已深深体会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滞后与教学模式的单一、低效。
此后,经过多次的教学尝试,我发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直观感受和求知的乐趣,在研究中求异和创新,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一种提高创新素质、形成创新人格的有效途径。在“肺的通气”一课的课后反思中,我做了以下总结:提倡体验式学习,加深直观感受,用心感悟真理。
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引目标,为学生亲自体验做精心铺垫。“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节课之始的导引目标环节起着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等作用,故不可忽视。因此本课之初我引导学生:“捏住鼻孔,闭上嘴,坚持”,并要求学生互相监督,看谁坚持时间最长。很多学生因为坚持不住而主动放弃。体验之后,让学生说出真实感觉,大家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呼吸的重要性。
2.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加以延伸,循序渐进。初二学生已具有许多生活经验,当然有些是不科学的,所以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之前,我先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系统的组成说出来,再通过看教学录像加以纠正“口属于呼吸器官”的误识。这种纠错的方法必将使学生很牢固记住知识点,不会再想当然认为口是呼吸器官。
3.利用手的触摸、心的品味去辅助理解原理。在研究呼吸运动之前,我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胸部,再放在肋骨两侧,深呼吸,分别体会胸廓的容积变化。经过体会和分析,学生发现了胸廓的容积变化和呼吸运动的关系。在研究肺泡的结构特点同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时,我启发学生动手制作肺泡的模型:用小气球代表肺泡,用红色细毛线缠在气球上代表毛细血管,既形象又生动。这种体验使学生形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达到了情感目标,同时在动手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加深了理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是形成兴趣,学会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利用学生亲自体验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同时,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情感,提高创新的胆魄,从而积极愉悦地投入到体验研究中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效率的、有发展前途的学习。这种学习具有创造性,学生不但能理解和牢记知识,而且能对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知识加以创造性地应用,进而学到新知识。这才是研究体验式学习的难能可贵之处。学生学会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并将从此拥有一笔丰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