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原来可以这样读【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42:44
 图说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征服了万千读者的心。民间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说,可证其盛。“红学”研究历时二百余年,仍然不衰,使人叹为观止。《图说红楼梦》依据前人文本,以轻松新颖的方式,在图文互释的解读中,层层梳理庞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展现生活细节的微妙与幽深,带你直观、轻松地领略原著的种种奥妙与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征服了千万读者的心。民间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说,可证其盛。"红学"研究历时二百余年,仍然不衰,使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的版本,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为仅流传八十回的脂砚斋评抄本系统;一为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脂评系统本,现存十个版本,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原著面貌;程高系统本,又分程甲本和程乙本,其前八十回依据脂评系统本,但改动较多,程乙本尤甚。

  《图说红楼梦》所依据的文本,前八十回以脂评系统本为底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

  《图说红楼梦》全书共五大部分:

  "人物篇":结合《红楼梦》的具体情节,试图从新颖的角度细致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如被骂为"狐狸精"实则纯洁无瑕的晴雯,有男儿气质的史湘云等等,使读者对人物的认识更为准确。

  "故事篇":简单地介绍《红楼梦》中的故事线索,挖掘相关的历史与人文知识,开阔读者的视野。

  "寓意篇":从各个角度分析《红楼梦》的寓意,如风月宝鉴的象征,大观园的奴仆世界等,在对《红楼梦》的具体分析中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篇外篇":介绍《红楼梦》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原著的版本流传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附录:《红楼梦》判词及十二支曲意蕴,《红楼梦》前八十回大事记,以及《红楼梦》主仆表。

  第壹章 人物篇

  一、十二金钗

  1林黛玉:花泪诗魂

  《红楼梦》的女性世界,"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作为众女儿里的冠冕,黛玉的泪尤其多。

  黛玉是绛珠仙草的化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使她五内郁结成一股缠绵不尽之意,于是她堕世历劫,欲倾一生之泪以报恩。然而,她爱上的宝玉却是假的"侍者",真的"顽石"。这种种的因果与错乱,注定了她的一生是凄婉、悲凉的。

  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但不幸父母早逝,被迫寄人篱下。她身体柔弱,才华横溢,脆弱使她敏感忧伤,捷才让她骄傲清高。而无依无凭的身世,又加深了她对世界的疏离和抗拒。她是自我的、纯真的、鄙弃凡俗的,她同宝玉一样,也是一个性灵至上,企图挣脱世俗束缚的叛逆者。所以她对于唯一的知己和依靠,其强烈的爱足以摧毁一切,包括她自身。在黛玉这里,爱而不得,只有玉碎,没有瓦全。

  脂砚斋的评语里,揭示作者在情榜中将黛玉定为"情情",她的情只对心中的情人而发,专注而执着。当这纯洁、炽热的"木石前盟"遭遇世俗的"金玉良缘"的强大挑战时,孤苦无依的她只能用所有的泪和血来抵抗。见花掉泪、闻曲心伤的黛玉,看似柔弱,实则刚烈、决然。

  黛玉生命的全部就是爱情和诗歌。其爱也真,其诗也真。

  黛玉之诗,常给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平凡事物以新奇的构思、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黛玉是将自己的灵魂融进所咏之物中。《白海棠》,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心灵的独白;《柳絮词》,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己;《菊花诗》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而在《葬花辞》里,黛玉更是以血泪作墨,感叹身世遭遇,抒发"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愁与悲愤。

  "木石前盟"最终敌不过"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成亲之日,黛玉将诗稿焚烧殆尽,泪尽而逝……  



  (图1-1-1)

  2薛宝钗:豪门淑女

  宝钗恰可放进完美的框子里,举止言行,俱合豪门淑女标准。

  宝钗的家世、相貌、涵养、才能,无不出色,堪称豪门淑女中的典范,是贾府的理想儿媳。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家世为金陵官商,有百万之富。因皇帝崇诗尚礼,凡仕宦名家之女,皆可备选公主入学陪侍,充才人赞善。于是,宝钗进京备选,投奔王夫人,并迁入大观园蘅芜苑。

  宝钗相貌之美,不需服饰点缀,"任是无情也动人"。她的妩媚风流,连生活在美人窝里的宝玉也羡慕得发呆。她的才学也有目共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佛学经典,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万般,样样皆通。有一回,诗社行酒令,黛玉不慎说出《西厢记》中句子,被宝钗点破。宝钗告诉黛玉,"西厢"及"元人百种"她都读过,但"女子无才便是德","应拣正经的书看"。看来,宝钗的谨守"礼"教,世故庸俗并非出自无知和缺乏灵性,而是她的自觉选择。

  要做封建时代的淑女"词典",就不能有自我、天性。宝钗时时注意抑制自己流露出少女特有的纯真娇俏,动辄取出她的"冷香丸"。

  她从来都是温柔敦厚,"安分随时,人谓藏愚;罕言寡语,自云守拙"。在复杂的荣国府中,她也左右逢源,赢得贾府上下,甚至忌恨一切的赵姨娘的交口称赞。她熟谙世故,很会"做人"。贾母给她做生日,她就依贾母喜好点戏,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作自己喜吃之物。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她反急忙去安慰王夫人。未来的婆婆、病中的黛玉、甚至赵姨娘都曾得到她的礼物。

  可惜,尽管宝钗在"贤"与"德"上做到了极致,也不免"金簪雪里埋",青春与幸福终被葬送。  



  (图1-1-2)

  3王熙凤:铁腕娘子

  王熙凤,贾府中一人之下、数百人之上的顶尖人物。

  王熙凤是一个懂权术、会管理的铁腕"辣"娘子。在贾府掌权,就须讨贾母的欢心。凤姐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到位。下人面前,凤姐脸酸心硬;贾母面前,她百般献媚。

  凤姐第一次出场,即黛玉进贾府时,其权术就表现得淋漓尽致。黛玉初次与外祖母相见,贾母抱着外孙女哭嚎,众人"皆敛声屏气",她却从后院笑着出来,一句"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赞了黛玉,更奉承了在场的贾家姐妹。

  在贾府,凤姐的管理本事首屈一指。她协理宁国府时,一眼就看出宁国府管理的五种弊端,并立即拿出处理的办法,令宁国府的人领教了这个"有名的烈货"的本事。她又知人善任,不但笼络平儿这位得力的心腹和助手,还在生病卧床时,让李纨、探春、宝钗三人各司其职,使里外下人都不得不更加老实。凤姐的精明勤勉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交口称赞,让贾家这个濒临死亡的钟鼎望族回光返照了好长一段时间。

  明察秋毫又身为一家总管,凤姐比任何人都深知贾府的窘境与暗淡前景: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再有几年就会赔尽。于是她开始展露其贪婪、狡诈的本性,为了钱财不择手段。水月庵的老尼姑求她拆散张金哥的婚事,凤姐得三千两银子后,就轻易地毁掉了一桩婚事。她还把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

  "辣"之外,凤姐还很毒。得知丈夫偷娶尤二姐为妾后,她装腔作势,连环设计,将尤二姐骗进贾府对付,最终逼得尤二姐吞金自尽。

  贾母死后,"末世凤凰"凤姐倾尽才华心力,也无法阻止挥霍无度、财源枯竭的贾家的覆灭,自身也归入薄命册之中。  



  (图1-1-3)

  4贾元春:寂寞芳魂

  贾元春加封贤德妃,带来了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

  元春是"贾府四春"之首,因生于正月初一,故名元春。她"贤孝才德"俱备,被选入宫为妃,晋封凤藻宫尚书。

  元春以贵妃之尊贵,享尽人间繁华,但依然被作者归入薄命册。因为荣华富贵不等同幸福,在元春看来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没有亲情,难遂天伦之乐。这也是个禁锢和磨蚀她青春的地方, "皇家规范,违错不得",是元春孤独悲苦的根源。在这里,元春不仅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倾诉与控诉的自由和权利,最终"虎兕相逢大梦归",也失去了生命。

  《红楼梦》中,元春出场极少,却形象鲜明。元春与宝玉姐弟年岁相差悬殊,宝玉幼时由元春抚育,传授诗书,二人情谊深厚,相处宛若母子。入宫后,元春仍时常带信与父母,谈及对宝玉的教养等种种,其温柔可亲、眷念胞弟之态,跃然纸上。

  元春省亲是贾府的大事。为此,贾府耗巨资兴建了大观园。然而,正月十五这天,元春"戌初起身"到荣国府,"丑正三刻"即回銮,只在家呆了很短的时间。在贾母正室,她"一手搀贾母,一手扶王夫人……只管呜咽对泣"。这是"珠宝乾坤,玻璃世界"中最真实的悲哀。父亲贾政在"帘外问安",元春隔帘含泪对他说:"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省亲临别,元春不住叮嘱:倘明岁仍许归省,不可如此奢华。元春聪敏而明智,她深知伴君如伴虎,荣辱难定,一旦触怒龙颜,危及的将是整个家族。她将大观园正殿石牌坊上的"天仙宝镜"改为"省亲别墅",正是防嚣自晦,惟恐招灾于万一。

  元春是贾府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她逝去后贾府很快柱倒墙颓。  



  (图1-1-4)

  二、十二副钗

  1香菱:出水青莲

  无论是莲是菱,都出污泥而不染。

  香菱的人生际遇,正如她的原名甄英莲--真应怜。她幼年被人贩子拐走,连自己的父母、籍贯、姓名及实际年龄都不清楚,后来又被转卖给粗俗、蛮横的"呆霸王"薛蟠为妾。身处水深火热,她却依然保持娇憨、纯真的天性,满足而自得。

  香菱容貌不俗,周瑞家的初见香菱,赞她"竟有些东府蓉大奶奶的品格儿"。她的心性、人品也极出众,纯良天真,还有一股执着的"呆"气。纵然身世悲惨,她从不以凄苦和愁怨示人,"笑嘻嘻"是她的惯常神态。丈夫薛蟠粗野、无情,对她毫不怜惜,但她还是尊重、爱护丈夫。同小丫头们斗草,她会把采撷来的小草命名为"夫妻蕙";不小心弄脏了裙子,得到宝玉的帮助,她会叮嘱不要告诉给薛蟠知道。无论外人眼中的薛蟠多么不堪,在她却是托付终生的爱人,香菱的痴情让人感动。

  薛蟠出门经商,香菱得以搬进大观园居住。在大观园这个美好的地方,香菱展现了天生的聪慧本质。 "香菱学诗",就是她享受美好生活,追寻生命意义的动人记录。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香菱总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搬进蘅芜苑后,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求宝钗教她作诗。香菱把全副心力都倾注在学诗上。她拜黛玉为师,苦读古人作品,揣摩作诗之道。第一首诗作得不好,她忘形得以至"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作第二首诗跑题,更是"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以至探春问她话,她所答的竟是诗韵。其真、其呆,可怜、可爱。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香菱终于成了十二钗以外唯一一个会写诗的女孩。因为诗意即是真意,香菱与诗实在是天然合一的。

  命运无情,清雅纯洁的香菱,在妒妇、恶夫的荼毒下,最终化为一缕轻烟。  



  (图1-2-1)

  2尤三姐:烈火红莲

  尤三姐,身为公侯子弟的玩物,身份低贱;她誓死追寻纯真的爱情,刚烈而高贵。

  尤三姐本不姓尤,她和胞姐尤二姐都是贾珍之妻尤氏的继母尤老娘从前夫家带来的女儿。

  对于贾府的纨绔子弟来说,家境贫寒、年轻貌美的尤氏姐妹,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他们可以随意轻侮、戏弄。为了生存,生性软弱的尤二姐一心攀高枝,渴望做贾府公子的姨娘侍妾。尤三姐却清醒地认识到,那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屈辱。她宁愿粗茶淡饭,也要过平等、有尊严、两情相悦的生活。

  贾琏偷娶尤二姐做二房后,将尤老娘与尤三姐也一同接到新房居住。尤氏一家全靠贾府接济,贾珍、贾蓉之流更是肆无忌惮,时常来骚扰。尤三姐从心底里鄙夷贾府的浪荡子弟,对贾珍、贾琏的玩弄深感厌恶。她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但也决不抑制自己的不满和鄙视。她大骂贾珍、贾琏:"拿我们姐儿两个权当粉头取乐儿。"又戏弄他们,故意在他们面前做出淫情浪态,撩拨之后立刻把他们逐出门外。事后,她肆意挑吃拣穿,挥金如土,闹得鸡犬不宁,迫使贾珍、贾琏同意将她嫁给柳湘莲。

  柳湘莲,是尤三姐在五年前偶然所见的小生。尤三姐一直把干净、刚直的柳湘莲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她觉得与他有着难以言说的共鸣,甚至整个生命都可交付于他。她说,"这人一年不来,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

  然而,尤三姐的痴情却错付了对象,柳湘莲听信传言,质疑尤三姐的品行。婚期临近,柳湘莲要求退婚,并要取回订礼鸳鸯剑。尤三姐听到消息,毅然决然拔剑自刎。

  在黑暗污秽中,多数的人选择沉沦,尤三姐却是烈火里的红莲,将自己与罪恶都燃烧殆尽。  



  三、十二又副钗

  1晴雯:无瑕白狐

  晴雯有如天顶的一轮明月,又似向晚的几抹云霞,光辉却易逝。

  晴雯是曹雪芹唯一塑造完整的形象,其生和死,八十回中原本记载在册。她以"勇补雀金裘"、"千金撕扇"和抄检大观园时的"倒箱"之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有人一口咬定晴雯是"狐狸精",这却是一只洁白无瑕、天真可爱的娇俏白狐。她机灵却没有机心,出自天性地厌恶一切权威、束缚和不公。

  晴雯无名无姓,她是赖大家的买来孝敬贾母的,地位之低下,可见一斑。然而,她俊俏、灵慧,在荣国府丫鬟中首屈一指,即使在贾母、王熙凤这些主子眼中,也极为出众。

  晴雯率真灵秀、嘴巧心热,有西施之美、黛玉之风,因此与宝玉情投意合。宝玉担忧黛玉,她为宝玉送两块旧帕子给黛玉;宝玉面临问书之"劫",她为宝玉出主意装病;宝玉为烧破雀金裘苦恼,她发着高烧挺身而出。他们的情谊自然而平等。宝玉爱晴雯,最赏其天性中的直与真以及不加掩饰的肆意妄为;晴雯重宝玉,也为的是他的真心体贴爱护,而不是冲着小老婆的位置而去。这一对主仆,主子不像主子,奴才不像奴才,光是这一点就叫无数"本分"的人如坐针毡了。所以,无论有无具体的仇隙,晴雯天然就是袭人、小红、秋纹之流的对立面。至于得罪王善保家的等仗势欺人的奴仆更是顺理成章的。

  "绣香囊"事件发生后,王善保家的进入大观园抄检时,病中的晴雯自知前途险恶,却毫不退缩,最终被赶出大观园。宝玉偷偷去看望睛雯。睛雯攥住宝玉的手,哽咽了半日,说道:"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狐狸精!我太不服……"尔后,将一件贴身穿的红绫袄并两根葱管般的指甲,一起给宝玉留念。这是晴雯最后的反抗。

  睛雯病亡后,宝玉见池上芙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  



  (图1-3-1)

  2袭人:擒拿高手

  "花气袭人知昼暖",袭人是宝玉的"大总管",衣食住行照顾妥贴。

  袭人出身可怜,家里把她卖给贾家为奴,幼年即为生计忙碌。先是服侍老太太,后来贾母见她"心地纯良,克尽职任",就把她给了宝玉。作为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因与宝玉的私情而取得了宝玉半公开小妾的地位。她的终生愿望就是要做宝玉的妾,并为此倾尽心力,用尽心机。

  袭人与宝玉朝夕相伴,对其小至佩物饰品,大至饮食起居,无不悉心照顾。宝玉出外回得稍晚,她不是倚门而望,就是到处寻找。宝玉脸色神情略有变异,她都能察觉,问寒问暖。炎热的夏午,丫鬟都睡觉了,她还在一旁尽心的服侍宝玉午睡。

  袭人最擅长以柔克刚,始终保持一副温柔和顺的面貌,无声无息就掌控宝玉及自己身边的所有人。她深知不能用大道理压制宝玉,因而劝说宝玉时,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进行规劝。她劝宝玉读书,只要他做个样子;宝玉满心欢喜时,她趁机强调"更要紧的一件"--不许与女孩子厮闹。对待宝玉屋里的丫鬟,袭人是以"德"服人。她与脾气直率、火爆的晴雯不一样,在小丫头们面前亲切、温和、一副大姐姿态。于是除了叛逆的晴雯对这个"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不以为然外,其它人都伏伏贴贴。

  对于贾府上下众多的主子们,袭人也想方设法地赢得了她们的好感。袭人替宝钗打过络子,给湘云送过东西,结交了平儿,还去探望病中的凤姐。因为推测黛玉很可能成为宝玉的妻子,袭人初时对黛玉非常周到,不时往来,企图预先理顺妻妾关系。后来察觉情况转变,她的热情很快转到宝钗一面。

  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袭人从自己的处境和立场选择了支持宝钗。她向王夫人进言让宝玉搬出大观园,揭发了宝黛感情的同时,其"懂事"、"识大体",给王夫人树立了这是宝玉最合适的小老婆的形象。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贾家败落,宝玉出家,费尽心机的袭人只能听从姻缘的安排嫁给蒋玉菡。  



  (图1-3-2)

  四、其他人物

  1贾宝玉:多情公子

  悲凉之气遍布华林,呼吸领会者,惟宝玉一人而已。

  中国古代社会,王孙公子天经地义应当接受正统教育,加官晋爵,去维持家族的荣耀。宝玉却是一个叛逆,他痛恨男性世界的利欲横流,最不耐烦讲经济学问,"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

  宝玉的生活中,美好的女儿世界鲜明对照着以父亲为代表的统治势力,一个纯净,一个污浊,一个明媚,一个阴暗。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形形色色,各有各的辛酸悲苦,各有各的古怪别致,她们都以真诚纯洁的心包围着宝玉,向他展示出各具风姿的美丽。因而,宝玉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

  茫茫尘世,宝玉认为只有女儿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热爱、尊重、崇拜女儿。宝玉对黛玉的爱,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他对黛玉的身世、处境、心性体察最深,《葬花辞》尚未吟罢,他已恸倒在山坡之上。就连画上的美人,宝玉也怕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黛玉和湘云对他不满,他会"越想越无趣"。晴雯和袭人吵闹,也会令他伤心、心碎。他热爱这片净土,也尽力维持这方天地的美好。

  脂砚斋透露,原书结尾《情榜》上宝玉为"情不情",对一切美好的人物、事物,他都有情且情深。元春省亲,众人都沉浸在鲜花着锦的繁华幻影里,独独宝玉为姐姐不由自主的命运悲伤;迎春即将出嫁给卑劣的孙绍祖,他自去徘徊瞻顾紫菱洲。他欣赏晴雯的率真,纵容她恣意行事;他敬重妙玉的高洁,对其恭谨而谦卑。他不爱交游权贵,却和秦钟、柳湘莲等人亲近,因为他们大多家世衰落,且有女儿般纯洁的人品。

  宝玉是一块顽石,人世间的规矩条框、权利富贵,他都不屑一顾,他的评价标准,只有美不美、好不好。他是爱与美的先觉者。

  黛玉死后,宝玉出家,不仅因为他痛失所爱,也因为他心中的美好世界已经毁灭。  



  (图1-4-1)

  2贾母:太上家长

  贾母虽把掌家权力交给晚辈,但她仍是贾府的最高权威--"太上皇"。

  贾母是金陵世家史侯之女。当年,荣宁二公功名鼎盛时,她嫁与荣国公长子贾代善为妻,躬逢了几次金陵接驾的盛典。和她平辈的只有远支的贾代儒及几个不太相干的老妯娌,荣、宁两府上下男女三四百口,莫不在这位"老祖宗"的威名笼罩之下。贾母虽自称"老废物",实际上,她说的话就是贾府的"圣旨"。

  作为太上家长,贾母日常生活的排场,在刚进贾府的黛玉眼里,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眼里,都体现了贾府之贵。其八旬大庆,更显其尊。

  贾母对"不聋不痴,不作阿家翁"的传统治家术有深刻体会,掌控家族最后发言权。她常夸耀自己年轻时见多识广、精明强干,但对贾府的具体事宜只做间接处理。凤姐和贾琏夫妻吵架,明知凤姐"霸王似的",也知贾琏是"下流种子",但贾母并不干预。长子贾赦无德无行、贪恋女色,她也不管,只训斥其不要打她宠信的鸳鸯的主意。

  贾母身上具有普通老祖母的共同特征,她疼爱自己的孙儿,凤姐、宝钗也时常得她的欢心。黛玉初见贾母,正欲下拜,早被鬓发如银的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场面感人肺腑。她溺爱宝玉,视之为掌上珠、命根子。宝玉与黛玉拌嘴,她要亲自调解;宝玉捱打、丢玉,宝玉、凤姐为魇魔法所害,贾母声称恨不得跟宝玉而去。

  抄家后,她开箱倒笼,将几十年积攒的东西都拿出来派给子孙,安慰众人起伏都是平常事。可以说,她是贾府最后的顶梁柱,她死后,贾府也就完全坍塌了。 



  (图1-4-2)

  第贰章 故事篇

  一、红楼缘起

  甄士隐悟道出家,贾雨村进京谋缺,林黛玉进贾府,薛宝钗住进梨香院。

  ● 甄士隐逢贾雨村(第一~三回)

  金陵人甄士隐白日梦见一僧一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顽石蠢物历劫之事。甄士隐梦醒,僧、道两人来度女儿英莲,并大打禅机妙语,士隐不理。元宵之夜,英莲丢失,甄家被大火烧毁,甄士隐出家。

  甄士隐的相识贾雨村发迹后,娶了甄家丫鬟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再不久,贾雨村因贪污被革职,来到巡盐御史林如海家中做西席。

  贾雨村遇见朋友冷子兴,两人闲谈贾府。冷子兴为贾雨村讲宁、荣两府的现状,还大谈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冷子兴批评贾宝玉,引出贾雨村关于邪正大仁大恶之人的评论。

  ● 钗黛进贾府(第三~四回)

  黛玉之母早逝,贾母遂把疼爱女儿的心思用来疼爱外孙女黛玉,派人把她接到贾府。黛玉初进贾府,步步小心。贾母看见黛玉,想起女儿,悲从中来。贾母命孙女们陪黛玉,王熙凤赶来,夸赞黛玉,还不动声色把贾母及其孙女也恭维一番。黛玉拜见两位舅舅,未被接见。舅母王夫人提醒她,不要招惹魔星贾宝玉。黛玉随舅母回到贾母房中,宝玉还愿回来,两人一见如故。

  贾雨村与黛玉一同进京,得贾政之荐,补授应天府知府。宝钗之兄薛蟠与冯渊争买英莲,打死冯渊。贾雨村欲拿薛蟠,被葫芦庙中的旧识门子阻止。门子献上应天府的"护官符",指出薛家乃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而四大家族同气连枝。贾雨村听门子之计,徇情枉法,胡乱了结此案,放了薛蟠。

  薛蟠杀人后,带着母亲和妹妹大摇大摆来到京城。一家人到贾府探亲,被王夫人挽留,住进了贾府的梨香院。  



  (图2-1)

  二、宝玉初试云雨情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初试云雨情;刘姥姥初进荣国府;贾宝玉初会秦钟。

  ● 宝玉游幻境(第五~六回)

  宁国府花园梅花盛开,尤氏请贾母等人赏梅。午时,宝玉倦怠,卧于贾蓉之妻秦可卿房中。宝玉梦到一位貌似秦氏之女子带他入幻境。

  幻境中,宝玉遇警幻仙姑,在薄命司中观看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警幻仙姑带他四处游览,并让他欣赏新作的《红楼梦》词十二支。警幻仙姑将妹妹可卿许配给宝玉,并授他云雨之事。在梦中,宝玉与可卿难解难分,二人携手游玩,遇险见海鬼,宝玉适时惊醒。

  宝玉趁众人不在,将梦中之事告知袭人,与袭人偷试云雨情。

  ● 宝玉会秦钟(第七~十回)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得了救济。

  薛姨妈托周瑞媳妇给众姐妹和凤姐送宫花。周瑞媳妇最后才送给黛玉,黛玉生气。

  宝玉随凤姐到宁国府,巧遇秦氏之弟秦钟,两人一见如故。宝玉撺掇秦钟到贾府家塾读书。

  宝玉到梨香院看望宝钗。宝钗借他的通灵宝玉观看,丫鬟莺儿说玉上的字与宝钗金锁上的字正好成对。宝玉索看金锁,还要讨冷香丸吃。黛玉过来见了不悦,借雪雁送来手炉之际,语带双关奚落宝玉和宝钗。

  次日,秦钟来到贾府见贾母,贾母大喜,令其与宝玉同上私塾。宝玉上学前,袭人苦劝他发奋。宝玉到父亲贾政书房请安,贾政训斥宝玉随从李贵,并令他转告学里太爷,要宝玉先把《四书》读熟。

  秦钟结识香怜,遭金荣取笑,秦钟向贾瑞告状,但贾瑞偏袒金荣,惹恼贾蔷,贾蔷激茗烟大闹学堂。李贵息事宁人,金荣赔礼道歉。  



  (图2-2)

  三、凤姐弄权

  贾瑞调戏凤姐,被凤姐设局捉弄而死;秦可卿病亡,凤姐协理宁国府。

  ● 凤姐戏贾瑞(第十一~十二回)

  贾敬寿辰之日,贾母派王夫人、凤姐等人前去宁国府。凤姐和宝玉看望秦氏,凤姐劝解秦氏。

  贾瑞给凤姐请安时调戏她,凤姐大怒,立意整治贾瑞。凤姐传假信约他相会,贾瑞按约定,晚上钻入穿堂,中凤姐之计,关在里面冻了一晚。贾代儒罚贾瑞跪读文章,还打他数十大板,不许其吃饭。贾瑞贼心不死,再找凤姐,被她哄到房后小过道旁的空房里,被贾蓉、贾蔷捉住敲诈一番。

  贾瑞大病,得到跛足道人的风月宝鉴后,不听劝告,正照宝鉴而丧命。

  林如海染重病,贾琏送林黛玉回家探望父亲。

  ● 凤姐理丧事(第十三~十六回)

  秦氏病死,贾珍欲大办丧事,为儿子捐了五品龙禁卫的官位。尤氏旧疾复发,不能打理事务,宝玉向贾珍推荐凤姐办理丧事。凤姐整治宁国府,把宁国府上下整得服服贴贴。

  送殡之日,场面非常热闹。秦氏灵柩在铁槛寺停灵后,凤姐带着宝玉、秦钟下榻馒头庵。

  秦钟在庵中相识智能儿,两人被宝玉戏弄。老尼请凤姐帮忙长安县张家女儿的婚事,凤姐答应帮张家断了与守备家的婚约,并收下老尼送的三千两白银谢礼。

  秦钟因智能之事伤风病倒,智能儿偷偷进入秦府探望。秦父恼怒儿子行为不正,逐走智能儿,毒打秦钟,之后受气身亡。秦钟心身两伤,病势加重。宝玉前往看望秦钟,怅然若失。秦钟临终前,规劝宝玉要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务,并自悔生前自误。  



  (图2-3)

  四、元春省亲

  贾元春加封贤德妃,受恩省亲大观园,贾府添喜气。

  ● 建园省亲(第十六~十八回)

  贾政生辰,亲友相庆之时,宫中传来喜讯,贾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且被皇帝恩准,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可以回家省亲。

  为迎接元春,贾家决定在府内修建省亲别院大观园。

  大观园建成,贾政领门下清客游园,并议题园中各处的匾额、门联。贾政自称对诗词歌赋比较生疏,闻塾师赞宝玉于此中有才情,便带他游园拟题匾额。宝玉才华毕露,每有妙语惊人。

  元春省亲前一日,贾府上下皆不曾睡。上元之日,五鼓时分(即凌晨三点至五点)贾府众人就在府外等候,候至戌时(晚七点到九点)初,元春才乘着凤舆,缓缓而来。

  元春乘轿进了大观园,感慨家中过于奢华。之后,她来到贾母正室,叹息自己进入深宫之中,母女姊妹相见困难,又以相见之后父母都顾忌良深、不能承欢膝下为憾。元春与祖母、母亲叙离别之情、家务私情时,贾政至帘外问安,恭敬地以外臣之礼奏说家事,元春更觉伤感。元春与弟弟宝玉情同母子,遂令他来见面。

  元春参观大观园,听说其中的诗联匾额多是宝玉所题,大喜,但她将"天仙宝境"改为"省亲别墅"。游园完毕,元春令众兄弟姊妹赋诗。宝钗和黛玉才华出众,夺得头筹,两人见宝玉很费精神,便帮他遣词作诗。观戏之后,元春将礼物赐予家人。次日己丑(凌晨一点到三点)正三刻,元春省亲完毕,回宫。  



  (图2-4)

  五、宝玉情事(上)

  袭人容情却遭骂;宝玉为黛玉、湘云调和卷入旋涡。

  ● 宝玉陷众香国里(第十九~二十四回)

  宝玉将元春所赐的糖蒸酪留与袭人。宝玉奶妈李嬷嬷吃了酥酪,袭人怕宝玉生气,推说爱吃栗子,令宝玉忘记酥酪之事。袭人以赎身之说试探宝玉,引导宝玉发誓改过。

  晌午,宝玉看望黛玉,见黛玉吃过就睡,遂与她闲话,还胡诌耗子精盗香芋的故事。

  李嬷嬷大骂袭人是狐狸精,袭人气得生病。宝玉劝慰袭人,并为袭人喂药。宝玉陪麝月守灯,为她篦头,被睛雯撞见,嘲笑二人。

  宝玉与宝钗顽笑后,随湘云到贾母处,黛玉也在。黛玉见宝玉眷恋宝钗,赌气回房。宝玉向黛玉讲"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之理,表明衷情。

  袭人不满宝玉,诉诸宝钗,宝钗十分欣赏她的识见志量。

  贾母给宝钗做生日,排场比黛玉高出一等。是日,龄官演戏,凤姐说龄官活似一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惟湘云直言像黛玉。

  元春送来灯谜,贾母也命制作灯谜。众女所作灯谜皆不祥之物,令贾政伤悲感慨。

  元春下谕让宝玉及宝钗等众姐妹移住大观园。

  宝玉偷看《会真记》,遇见正欲葬花之黛玉,两人共赏奇书,一起葬花。宝玉还用《西厢记》中的词句戏弄黛玉,令黛玉嗔怒。宝玉去后,黛玉在梨香院墙外听见《牡丹亭》曲,心动神摇。

  贾芸从醉金刚倪二处借钱买冰麝,以奉承凤姐求差事,途遇小红。后寻宝玉不着,离去。宝玉自北静王府归来,丫头们不在,小红给宝玉递茶,被秋纹、碧痕看见,小红遭骂。小红回房后,梦见贾芸拾其手帕。  



  (图2-5-1)

  宝玉情事(下)

  宝玉赴冯紫英之会;贾府齐赴清虚观看戏。

  ● 宝玉、凤姐入魔(第二十五回)

  宝玉干娘马道婆骗得贾母每日五斤油供奉菩萨,保宝玉无灾。赵姨娘给马道婆写下五百两的欠契一张,叫马道婆设法害死宝玉、凤姐。马道婆教赵姨娘将纸铰的十个鬼和两个纸人分别置于二人床下,自己在家中作法。宝玉、凤姐一齐发疯,发烧昏倒。赵姨娘趁机叫贾母给宝玉办后事,遭到痛斥。贾赦为二人寻僧觅道。颠僧、跛道持诵通灵宝玉,宝玉病愈。

  ● 三角情缘初现(第二十六~二十九回)

  小红、佳蕙欲离开怡红院,宝玉十分难受。宝玉传贾芸来闲谈,贾芸通过坠儿掉换了小红的罗帕。贾芸去后,宝玉来到潇湘馆,又用《西厢记》中的词句戏弄黛玉。

  薛蟠生日将近,整治好藕、瓜、鲟鱼、熏暹罗猪等物,以贾政名义骗宝玉出门吃酒。宝钗前来探望宝玉,两人闲话间黛玉来访,被丫鬟挡在门外。黛玉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回房呆坐至二更方睡。

  芒种节,闺阁祭饯花神,众女孩在园中玩耍。宝钗欲寻黛玉,但见宝玉进了潇湘馆,就寻路回房,途中扑蝶作乐,却在滴翠亭听到小红和坠儿的私密谈话,被二人看见后,宝钗将祸转嫁到黛玉身上。黛玉伤春及己,独自葬花,宝玉因《葬花诗》恸倒在山坡上。两人诉衷肠,误会冰释。

  宝玉到冯紫英家赴会,与薛蟠等人饮酒行令,与琪官蒋玉菡互赠礼物。

  端午节,元春所赐的礼物,宝玉和宝钗一样,令黛玉心疑。

  初一,贾府内眷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欲为宝玉说亲,贾母婉言谢绝。冯紫英等亲朋戚友赶来送礼。宝玉、黛玉因为张道士提亲之事闹别扭,结果宝玉砸玉,黛玉剪穗。  



  第叁章 寓意篇

  一、风月宝鉴的象征

  《红楼梦》一度名"风月宝鉴",风月宝鉴象征什么呢?

  ● 情色的象征

  《红楼梦》第十二回是"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遭凤姐"毒设相思局"的捉弄,染病卧床不起,一个跛足道人送来风月宝鉴,说此物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但此镜子千万不可照正面,只可照背面。

  贾瑞"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在这里,风月宝鉴是情色的象征。

  ● 盛衰荣辱的象征

  风月宝鉴更重要的是象征了尘世的一切荣华富贵和盛衰荣辱。怡红院里的四大丫鬟之一麝月,就是一面风月宝鉴。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中有"金星将婺女争华,麝月与常娥竞镜"。可见,麝月就是镜子。

  宝玉梦见另一个大观园,见到另一个宝玉,于是在梦中大叫,袭人推醒宝玉,麝月就说:"怪道老太太常嘱咐说,小人屋里不可多有镜子。小人魂不全,有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作胡梦……"

  在此之前的两回,浓墨重彩写了过年和元宵节,而这节则是全书由盛转衰的中间点。之所以让麝月对镜子评点一番,也许因为麝月本身就是安置在贾宝玉身边的一面风月宝鉴。美人象征贪欲,骷髅象征灾难、死亡,矛盾的双方共寓于一个统一体,这表明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维和蕴意:要善于透过美人这种形式,看到肉欲享乐的实质是灾难与死亡。

  麝月一直待在宝玉身边,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宝玉由"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到"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人生的得意与失意历程。  



  (图3-1)

  二、男性人物的女性气质VS女性人物的男性气质

  "红楼"中人,既有男性有女性气质者,也有女子融汇浓郁男性气质者。

  ● 男性人物的女性气质

  男性人物女性气质者,有贾宝玉、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水溶等。贾宝玉不但长着一副女孩的长相,其居室也像小姐的绣房一样精致。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之所以欣赏秦钟、蒋玉菡及北静王,并与之交往,正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相同的特征。从相貌上讲,他们几个都形容俊美,言谈举止有女儿之态,脱去了一般男人的"浊臭逼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之间才产生了相互吸引,成为了好友。

  ● 女性人物的男性气质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将男性所追求的精神气质融入了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在对女子衣装的描写上,避免一般女性化的倾向,主张男装打扮更加俏丽。这主要是通过对史湘云的描写来体现的。第三十一回,湘云穿宝玉的袍子和靴子,老太太说"扮上男人倒好看了"。第四十九回里,湘云身着男装出现,"越显的蜂腰猿臂、鹤势螂形",这是形容湘云的打扮像武士一般腰细臂长、轻捷便俏,也是对湘云男性气质的一次集中展示。

  探春的屋子,如同英豪爽朗的文人雅士的书房,而这也衬托出探春颇有些爽利的男子气概。

  还有一些女性身上,表现出男性的价值追求。史湘云性格豪放爽朗,以"真名士"自居。王熙凤幼小时,当作男孩子养,长大后言谈爽利,心机深细,能干而又狠毒,她的身上有权术文化中男性的智能、机变,甚至狠毒。  



  (图3-2)

  三、隐士和侠客

  书中有两位奇特的人物,从其行为和性情上看,堪称隐士和侠客。

  ● 隐士

  小说开篇,隐士甄士隐就登场了,其名字的谐音为"真仕隐",意为真的名士和隐士。

  所谓隐士,是指隐居不仕的士人。首先,他应属"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其次为不仕,终身乡野,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山林。

  甄士隐居住在姑苏阊门城外的葫芦庙旁,"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他过着隐居生活,不事稼穑,喜欢吟诗作对、结交才子,并且为人良善,曾接济寄居在葫芦庙里的书生贾雨村。

  ● 侠客

  古书《韩非子》对"侠"下的定义为"弃官宠交谓之有侠"。魏晋以后,侠的概念扩大了,凡是以武挟制人、放荡不羁、行踪不定的人都被称为"侠"。《红楼梦》中的侠客指的是柳湘莲。

  柳湘莲"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他貌比潘安,喜欢串戏,即把演戏作为业余爱好。他擅长扮演生旦风月戏文,"酷好耍枪舞剑"是他尚武的表现,爱好"赌博吃酒"则表现出游士的习气。他"年纪又轻,生得又美",被好色的薛蟠调戏,结果反将薛蟠打了个半死。这表现出他快意恩仇、睚眦必报的侠气。

  虽然柳湘莲游侠习气中有真性情,浪荡中又有豪爽性格,具有侠客之气。但是,他在守信重诺方面却差强人意,出尔反尔致使尤三姐殒命。  



  (图3-3)

  四、同性恋·性梦·性变态

  《红楼梦》涉及到不少有关性的内容。书中写到性方面的内容,比较突出的有三方面,即同性恋、性梦和性变态。

  ● 同性恋

  同性恋爱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古人常以龙阳之好、断袖之癖代称同性恋。

  《红楼梦》中,典型的同性恋者就是薛蟠,他与金荣、香怜、玉爱等人"缱绻羡爱";后来还发生了因薛蟠嫉妒秦钟和香怜两人"弄眉挤眼",造成一场学堂闹剧。在这里,还出现了不少性事脏话和同性恋专用术语,如"贴得好烧饼"等。贾宝玉、秦钟、柳湘莲也有同性恋情,三人关系十分亲密。

  ● 性梦

  古籍所载的"巫山神女",就是一个典型的性梦。

  《红楼梦》中,典型的性梦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贾宝玉因于秦可卿的卧室午休,进入"太虚幻境"。在梦中,他由警幻仙子引进"香闺绣阁"之中,与名可卿貌似宝钗又似黛玉的女子行云雨之事。这个性梦,导致了宝玉的梦遗。这个性梦所涵盖的内容,是他日常场景与思维活动所促成的。

  ● 性变态

  娈童癖,是以儿童为对象取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行为,主要见于男性。早在南北朝时期,一些诗文中就有娈童癖的记载。到了清代,淫狎娈童的风气更盛,在清人的笔记中,如《阅微草堂笔记》中就写到:相传某巨室喜狎狡童,而患其或愧拒,乃多买瑞丽小儿,未过十岁者,与诸童戏,时使执烛侍侧,种种淫状……在其它的一些古代书籍中也可以看到这类记载。

  《红楼梦》中,薛蟠和邢德全亦有娈童癖,两人还为此争风吃醋。  

(图3-4)

五、茶香·酒韵

  茶文化和酒文化在《红楼梦》中,比重相当大。

  ● 茶与身份地位

  为不失名门望族的身份地位,贾府对饮茶十分讲究。据统计,《红楼梦》全书中有二百七十多处写到了茶,所涉及到的茶名就有好几种,如仙茗、六安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龙井茶等。

  茶道讲色、香、味、器、礼,而水则是关乎色、香、味三者的重要物质。妙玉煎茶用水,就有"旧年蠲的雨水"和特意收集来的"雪水"。

  《红楼梦》通过茶事描写,表现各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在栊翠庵,贾母将吃了半盏的茶,笑着递与刘姥姥。刘姥姥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惹得贾母与众人都笑了起来。

  ● 酒与生活情趣

  《红楼梦》共出现"酒"字五百八十多次,喝酒的场面共有六十多处。秦可卿房中的"海棠春睡图"旁,居然也有秦太虚写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第五回)以酒为内涵的对联悬于富家夫人的闺房绣壁,这说明饮酒是当时上层社会的一种高雅文化。

  酒的品种各异:金谷酒、绍兴酒、蕙泉酒、桂花酒、烧酒、菊花酒、合欢花酒。饮酒名目也不少:年节酒、祝寿酒、生日酒、贺喜酒、祭奠酒、待客酒、接风酒、饯行酒、中秋赏月酒、赏花酒、赏雪酒、赏灯酒、赏戏酒、赏舞酒等。钟鸣鼎食的贾府,酒具也令人叹为观止:以质料分,就有金质、银质、铜质、锡质、陶土、细瓷、竹木、兽角、玻璃、珐琅。

  喝酒还有增添情趣的酒令,种类繁多,雅俗共赏。如:牙牌令、占花令、曲牌令、故事令、击鼓传花令,以及射覆、拇战等。

二、《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乃曹雪芹撰写而成,或另有其人?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正文,将作者归之为"石头",接着又提到:此书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早期抄本中的大量脂批直指曹雪芹即作者。甲戌本第一回批语云:"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脂批还多次指出,《红楼梦》很多故事取材于曹家历史。脂批透露了作批者与曹雪芹及其家族关系密切,熟知甚至部分参与了《红楼梦》创作。

  清代诗人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序中说:"曹子雪芹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清代宗室诗人永忠作于乾隆三十三年的咏《红楼梦》诗题:"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这或许是除脂批外,最早指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

  明义与永忠是曹雪芹的同时代人,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认识曹雪芹,但他们与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兄弟往来密切。不过,迄今也没在敦诚、敦敏兄弟的文字中找到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

  与曹雪芹同时代或稍晚的袁枚、裕瑞以及更晚的清人笔记中,都有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1921年,胡适在对清人笔记及曹雪芹家族考证的基础上,发表《红楼梦考证》,确定曹雪芹为《红楼梦》的作者。

  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程伟元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序中说,后四十回中有二十余回是他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找到,余十数回得之于"鼓担",他和高鹗只是"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但多数人相信,后四十回全出于程高二人之手。

三、曹雪芹之谜

  旷世奇书《红楼梦》,或许是曹雪芹家族盛极而衰的嬗变过程。

  二百多年前,确实有曹雪芹此人。从敦诚《四松堂集·寄怀曹雪芹》一诗及张宜泉《春柳堂诗稿》得知,他本名曹霑,字雪芹,又字梦阮,号芹圃。

  关于曹雪芹的生卒年,至今没有定论。生年:一种看法认为他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年),另一认为他出生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卒年:一为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一为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还有一种是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首(1764年初春)。

  曹雪芹父亲的问题,也有两种看法:一为曹颙,曹雪芹是其遗腹子;一说曹雪芹是曹俯的过继子。

  曹雪芹祖上问题:或云其祖籍河北登润,于明永乐年间至辽东铁岭,后随清兵入关;或云其祖籍是辽阳,上祖曹振彦原为明代驻守辽东军官,约于天命六年归附后金,后随清兵入关。

  曹家发迹,自曹振彦始。曹振彦后来归入多尔衮属下的满洲正白旗,当了佐领,历任山西吉州知州、阳和府知府、浙江盐法道等官职。曹玺、寅、颙、俯,祖孙三代先后担任江宁织造,共五十八年,五十二年在康熙时代。

  曹雪芹出生于南京,直至雍正六年曹家抄没后才全家返回北京。按生于乙未说,则其虚岁十四,按生于甲辰说,则其虚岁五。曹家回北京后的情况,文献记载很少。

  红学家考证,曹雪芹在右翼宗学结识敦诚、敦敏,落魄至京西郊,生活穷困潦倒,至"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的境地。因他多才多艺,嗜酒狂放,朋友比之晋朝阮籍。敦敏《题芹圃书石》诗云:"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著《石头记》,耗尽了曹雪芹毕生的心血。

  (图4-3)

  四、《红楼梦》的影响

  "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文学史上,《红楼梦》被视为"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灭"的"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

  《红楼梦》不仅是其前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全面总结、继承和发展,也是其后的文学作品的极好典范。

  ● 抄本、评本的流传

  《红楼梦》自问世,一直以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流传于世后,带有脂批的评本也在民间流传。《红楼梦》最初抄写目的,或为收藏,或为出售--"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却使得这部巨著不胫而走。

  ● 印本传播

  《红楼梦》以抄本流传,很多人"始闻《红楼梦》之名,而未得见也"。乾隆辛亥年(1791年),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程甲本《红楼梦》。次年,再次刊行了程乙本。嘉庆、道光年间又两次重刻。此后,翻刻更多,约有三十余种刻本。一时之间,《红楼梦》广泛流传,出现了"红热"的文化现象。随着刊印技术的日益改进,其流传更广。

  ● 海外"红热"

  《红楼梦》程甲本刊行不久,就传到了日本。1830年左右,《红楼梦》传入朝鲜。19世纪中叶,法国人也看到了《红楼梦》。20世纪30年代,《红楼梦》在法国乃至整个法语世界好评如潮。此外,《红楼梦》还传入了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英国、意大利、希腊、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荷兰、西班牙、美国等国家。迄今为止,《红楼梦》已有十八种文字、六十多种译本,在世界各国发行。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一起,被国外学者列为关于中国的三门世界性显学。

五、《红楼梦》之劫

  中国古代早有文禁之风,巨著《红楼梦》问世后,屡遭清廷之禁。

  "雪夜闭门读禁书",乃封建时代一些士大夫所谓的赏心乐事之一。禁书或有因"诲淫"之罪遭禁,或因政治原因遭毁。《红楼梦》屡遭禁止,主要原因有四:

  ● "淫书"

  《红楼梦》开端,"大旨谈情"。其实,小说并没大肆渲染两性关系,涉及男女私情的地方,大多点到即止。虽与淫秽无关,但在当时,却不能容于当道。时人陈其元于《庸闲斋笔记》卷中云:"淫书以《红楼梦》为最,盖描摹痴男女情性,其字面绝不露一淫字,令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干矛也。丰润丁雨生中丞巡抚江苏时,严行禁止。" 时人梁恭辰《劝戒录》载,梁章矩任安徽学政时,也曾严禁。

  ● 影射政治

  或言《红楼梦》影射清世祖与董小宛之事;或言曹雪芹写的是自己家事,因其中涉及雍正时期的很多政治事件,故统治者禁锢此书。

  ● 反封建

  红学家认为,《红楼梦》一书描写的爱情,引起封建时代渴望婚姻自主的青年们的共鸣。而且,书中主人公贾宝玉鄙弃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认为程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至于八股文更是"拿着诓功名混饭吃的",统治者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加以禁毁。

  ● 文字狱

  清朝大兴文字狱,《红楼梦》中可能含有违禁内容。乾隆帝的堂兄在《延芬室稿·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写道:"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乱弹戏说:

  四大名著大会考

  《图说西游记》中的几处非典型性问答

  一、选择题

  1. 孙悟空在整个取经的过程中,曾几次离开取经团队?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2. 十八层地狱最后一层的受罪刑罚是什么?

   A.拔舌 B.刀山 C.油锅 D. 刀锯

  3. 唐僧经历的八十一个劫难中,有几桩色难?

   A.7桩 B.8桩 C.9桩 D.10桩

  4. 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以下哪项不是其斗战的主要本事?

   A.千里眼、顺风耳 B. 七十二般变化

   C. 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 D. 叫天天应、叫地地灵的无上法力

  5. 《西游记》中有很多是名门妖孽,以下哪个与其主人没有对应?

   A. 金鱼精灵感大王——观音菩萨 B. 独角兕大王——太上老君

   C. 黄眉老怪——文殊菩萨 D. 玉兔精——嫦娥

  二、填空题

  6.猪八戒的第一任妻子是 的 。

  7.沙和尚的兵器叫做 ,是用 做成的。

  8.孙悟空与牛魔王在五百年前是兄弟,孙悟空称为齐天大圣,牛魔王则称为 。

  9.曾两次下凡为妖的狮猁精是 的坐骑。

  10.哪吒曾收了一个义妹,是 的 。

  11.民间传说中的四大道场以及供奉的菩萨是 、 、 、 。

  12.各种法术其实都是有软肋的,孙悟空法术中的软肋是 。

  答案

  1. B 2. D 3. B 4. A 5. C

  6.福陵山云栈洞,卵二姐

  7.宝杖,月桂

  8.平天大圣

  9.文殊菩萨

  10.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

  11.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普贤菩萨道场:峨嵋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

  12.变人物,只是脸变了,身子变不过来,仍是一身黄毛、两块红股、一条尾巴,全身要靠衣服来掩饰  

  

  

  

  

  

  

  

  

  

  

  

  

  

  


  

  

  

  

  

  

  



  前 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凝聚了先人的智能,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标志。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华文化是当今世上唯一仍在传承的古文明。为了让今人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活力,我们编辑了图解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编创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要旨,梳理原著庞杂的人物和情节。除了让读者一般地了解原著的故事情节,熟悉原著的人物外,还对原著的背景、寓意、版本等相关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介绍,藉此扩大读者对原著的认识。

  编创形式: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一页文字+一页图解”的形式,力求深入浅出,翻出新奇,从一个宽广的视野引导读者全方位了解原著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西游记》既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又是世界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作者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历尽艰险,最终取得真经的过程。

原著共计一百回,大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七回,主要写孙悟空出世、拜师和大闹天庭的故事;第二部分是第八至第十三回,交代了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是第十四至第一百回,由四十一个故事组成,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孙悟空在猪八戒、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的神话。

  《西游记》中神与妖的形象,以其原形的各种动物特征和现实人性为基础,再加上浪漫的想象,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

  本书共五大部分:

  “人物篇”:结合《西游记》的具体情节,以细致并新颖的角度分析原著中的诸神诸佛及妖魔鬼怪,使读者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多元。

  “故事篇”:简单地介绍《西游记》的故事线索,并挖掘相关的历史与人文知识。

  “寓意篇”:从各个角度分析《西游记》的寓意,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篇外篇”:介绍《西游记》的成书历程、作者之谜,原著的版本流传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附录”:九九八十一难一览表。

第壹章 人物篇

  一、取经团队

  1孙悟空:斗战胜佛

  《西游记平话》中,取经功成后,孙悟空被授予的佛号是“大力王菩萨”。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却将“大力王菩萨”改为“斗战胜佛”。这个改动,与他塑造这个形象的意图有关。

  取经团队的领袖人物是唐僧,但实际上,悟空才是取经团队里真正的主心骨。他对取经充满必胜的信心,从不气馁。在平顶山,唐僧、猪八戒和沙僧都被活捉,悟空孤身奋战,最终转败为胜。在小雷音寺,悟空先是被黄眉怪用金铙扣住,后又被人种袋装走,但他顽强战斗,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狮驼洞的魔怪虽然神通广大,但也阻拦不住悟空。最后,经过艰苦努力,唐僧师徒顺利地通过了狮驼岭。

  悟空的西行,是观音菩萨劝善的结果。但一路上,他并不是消极地“还愿”,而是主动积极地做事。降妖除怪如此,对佛的理解亦然。

  唐僧虽然对《多心经》“颠倒也念得来”,但却对它不甚理解,每遇妖怪,就吓得坐立不安。比如在黑河,面对滔滔河水,唐僧乍惊乍疑,还是悟空指出他并未领会“无眼耳鼻舌身意”之精义,并批评师父:总这样招惹“六贼”,怎么到得了西天!在隐雾山,唐僧自觉浑身麻木,悟空笑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令唐僧顿悟,万虑皆休。

  好斗可理解为猴的本性,但对佛的理解,佛性的逐步提高,却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修炼。这是吴承恩将“大力王菩萨”改为“斗战胜佛”的重要原因吧!

   2唐僧:大唐圣僧

  唐僧本是如来佛的弟子金蝉子,因不专心听法,轻慢大教,被贬至东土降生。

  唐僧在东土转生时,俗姓陈,名袆。自幼在金山寺为僧,法名玄奘。在踏上漫漫取经路前,唐太宗赐玄奘为御弟三藏,指唐为姓,故名唐僧。

  行前,唐僧对唐太宗立下誓言:“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到西天。”他带领徒弟经过千辛万苦,历十四年,终于取得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回国。

  作为大唐圣僧,除精通佛经之外,唐僧还极具诗人气质。佛家的慈悲心和内心深层的诗人气质,构成了唐僧性格特征的主要部分。取经路上,他经常见月感怀,迎风流泪,对身边的变化极其敏感。夜半出门小解,屋外月色迷人,他就情不自禁地吟诗抒怀,因不尽兴,回屋里叫醒徒弟一起分享。路过天竺国,假公主用绣球打中唐僧。随后,国王发现他酷爱诗歌,于是提议:“驸马喜欢诗中之味,必定善于吟哦。如不吝珠玉,请依韵各和一首如何?”侍卫取来文房四宝之后,唐僧欣然举笔,和了四首。

  宿禅林寺时,因风寒病倒,浑身皮骨皆痛,唐僧于是含泪修书给唐王:当年奉旨离东土,指望灵山见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难,何期半路有灾迍。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取经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即取经的成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盛衰。含泪修书,与其说是唐僧对取经前途之艰苦的畏惧和悲观,不如说是对故土的思念和忧戚。这一点,唐僧对同样被妖魔擒缚的樵子的倾诉,便是明证:“樵夫啊,你死只是一身,无甚挂碍,我却死得不甚干净。”

    3猪八戒:食色性也

  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尘,错投猪胎。在《西游记》中,八戒以“贪吃”、“好色”的形象,独立于众神妖之外。

  二千多年以前,哲学家告子说:“食色,性也。”意思是说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西游记》里,师徒四人中猪八戒最具凡夫俗子的心态。

  · 贪吃

  取经路上,对猪八戒的贪吃,作者用了不少诙谐的描写:如一听说“吃”字,连瞌睡都没有了;再如吃将起来不管饭食好坏,风卷残云似的,一顿饭吃了“一石面食、五斗米饭、几桌素食”,还嚷着“斋僧不饱,不如活埋”。

  · 好色八戒好色,但不能简单地把他定性为“淫”。说他调戏嫦娥,那是因为醉酒引起的。被贬下凡成为猪妖后,他没有做采花贼,而是与云栈洞里的卵二姐结为“恩爱夫妻”。一年后卵二姐去世,他变作小伙子娶高翠兰为妻。在高老庄,猪八戒扮演的是勤恳劳作、照料家室的庄稼汉。这不但表现了猪八戒对“男耕女织”式生活方式的追求,还为其性格特征作了铺垫。四圣试禅心,猪八戒之所以会中圈套,那是因为四圣所设计的生活模式——家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米榖满仓,几乎就是高家情况的翻版。

  还有这样一个小秘密:八戒对有可能与自己建立家庭的良家女子,从不插科打诨,采取的都是正正经经的态度。为了获得芳心,他还会讨巧地向对方推销自己。

  4沙僧:以和为贵

  沙僧是观音寻找取经人时最早被劝化的;而唐僧在西行路上,却是最后一个收其为徒。

  沙僧,法名悟净,原是天庭玉帝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破玻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下到人间流沙河。后经观音菩萨劝善,他皈依佛门,成为取经团队中的一员。沙僧向唐僧行师徒之礼时,唐僧见他行礼似和尚家风,所以就叫他“沙和尚”。

  沙僧以和为贵的精神,在《西游记》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虚笔,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刻意渲染。“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把“和”视为“礼”之核心。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强调了“和”的重要。

  在六百里钻头号山,为了避开红孩儿的陷害,悟空一会儿将唐僧从马上推下;一会儿说妖怪来了,扶唐僧上马。唐僧因凡眼肉胎不识妖怪,师徒两人发生争辩,最后唐僧大怒,要念“紧箍咒”,多亏沙僧苦苦相劝,唐僧才罢休。不久,唐僧被红孩儿一阵妖风摄去,悟空怨师父不听人劝,将妖精认作好人家儿女,有些意懒心灰,嚷着要散伙,是沙僧以大局为重的劝说,使悟空回心转意,精神抖擞地大战红孩儿,迎救师父。

  在镇海禅林寺,唐僧被金鼻白毛老鼠精抓走,八戒被悟空追打得走投无路,又是沙僧温柔劝道:“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可见沙僧不是一般的挑夫。

  每当取经团队产生矛盾时,沙僧总是发扬“和”的精神,周旋于矛盾双方之间,用取经的共同目标和利益,团结大家和睦共处。这种同心协力的团队凝聚力,无疑是战胜劫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1-1-4)

  5白龙马:白马非马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忤逆之罪被玉帝判了死罪。后因观音菩萨说情,才潜身鹰愁涧等候取经人……

  《西游记》中,作者赋予白龙马的含义,是佛教修心的过程。

  观音菩萨对三太子说,只要用心服侍唐僧,取经功成后,还他金身正果。取经路上,登山越岭,风餐露宿。白龙马虽不像悟空那样降妖捉怪,却也同挑担的沙僧一样历尽了蹉跎之苦。

  过宝象国时,唐僧被黄袍老怪变成一只斑斓猛虎。当时悟空已被逐出师门,沙僧被擒,八戒怯阵,在取经团队最为危急的时刻,白龙马明知自己技不如人,仍冒死出战,变作宫娥,试图寻机刺杀妖魔。与妖魔在半空搏杀时,因抵敌不住,他腿脚受伤,钻入御水河,回原处仍变作白龙马。等八戒回到馆驿,白龙马口吐人言,说:“师父有难!”八戒闻言嚷着要散伙,白龙马一口咬住八戒的衣服,不肯放他离去。白龙马眼中滴泪道:“师兄啊!你千万休生懒惰!”八戒道:“不懒惰便怎么?沙兄弟已被他拿住,我是战不过他,不趁此散伙,还等什么?”白龙马沉吟半响,又滴泪道:“师兄啊,莫说散伙的话,若要救得师父,你只去请个人来。”

  请谁?当然是请大师兄悟空。白龙马还为八戒如何请来悟空出谋划策,显示出了他以大局为重的超凡智能。取经功成,如来佛赞白龙马每日驮负唐僧有功,封他为八部天龙,他终成正果。嗣后,在灵山的化龙池中,他退了毛皮,换了头角,浑身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换成了龙的本来面目。

  (图1-1-5)

  二、诸仙

  1玉皇大帝:天庭·人间·皇权

  玉帝自幼修行,苦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才成为四大部洲之上的天国的最高神。

  在早期的道教人物中,“玉皇大帝”的地位并不高,不过是“三清”的手下而已,位列元始天尊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玉皇大帝”实际上是两个人——位列十一的“玉皇道君”和位列十九的“高上玉帝”,民间简称“玉皇”和“玉帝”。后来,皇帝认为要与人间世界相对应,天庭也须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皇帝。由于“玉皇”和“玉帝”名字的特殊性,他们幸运地被选作天庭最高统治者。为了强调“皇权”的唯一性,两位神仙又被合并为高高在上的一个人。

  纵观《西游记》,其中或明或暗写了三位皇帝:唐皇李世民、玉皇大帝及隐藏在小说背后的明皇朱厚熜。

  唐皇李世民:作者对他稍有批判,但主要是肯定。

  明皇朱厚熜:虽然没有在小说中出场,但作者通过影射等手法,对他的昏庸、残暴持批判的态度。

  玉皇大帝:昏聩无能,睚眦必报的小人。他之所以能稳坐天庭皇帝的宝座,除了依赖于他那长期修持的资历,还与他实行的“铁血政策”不无关系。这从他对悟空师兄弟三人的惩罚中便可看出。

  当二郎神、观音菩萨等逮住悟空后,他当即下令天兵将悟空押上斩妖台,刀砍斧剁,雷打火烧。猪八戒酒后戏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盏后,他们都被玉帝施以辣手,被送上断头台。幸亏太白金星和赤脚大仙求情,他们才被免去死罪。

  (图1-2-1)

  2李靖:托塔天王

  托塔天王李靖,是掌管十万天兵天将的大元帅,他与历史上的大将李靖有什么联系呢?

  在《西游记》中,李天王的征战没有多少取胜的记录。首次出兵花果山就惨遭失败;二次出兵花果山,还是大败而归,只好向玉帝求救。后来,他奉玉帝的旨意帮助悟空降伏独角兕大王,不但毫无值得炫耀的战果,反害得悟空到处找人前来助阵。第二次帮助悟空时,他用照妖镜照住牛魔王,使得牛魔王无计可逃,只好束手就擒。这多少为他挽回了一些面子。

  历史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英雄李靖又是怎样的呢?

  据史料记载,李靖是唐代李世民麾下的一员大将,精熟兵法。观其一生,他可谓战功赫赫,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为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今存宋刻本《武经七书》中,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三卷,是武学中的经典教材。李靖死后,其灵位被请进姜太公庙,可见唐王朝对这位开国元勋,是十分敬重的。

  李靖是怎样由人变成天神的呢?有关李靖神勇的传说,在中唐以后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至唐末,传说越传越奇,开国元勋李靖变成了护佑民生的神灵。至五代时他被封为灵显王。

  元末《西游记杂剧》“神佛降孙”中,李靖自报家门说:“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擎镇北方,四海皆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在这里,李靖与毗沙门天王神奇地合为一体。毗沙门天王又称北方多闻天王,与另外东、南、西三方天王一起构成佛教的“四大天王”。

  至明代,托塔天王李靖已经完全取代了毗沙门天王,并迅速由佛家弟子转化为天庭大元帅。

  (图1-2-2)

  3太上老君:天庭道长

  太上老君,又名太上道祖,为开天辟地之祖,居住在三十三天之上的离恨天兜率宫。其八卦炉中炼有长生不老金丹。

  在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为躲避战乱与杀戮,士大夫们逃避现实,崇尚虚无,玄学之风盛行。这时,早已被道教尊崇为祖师的老子,自然而然就成了神话人物。后来,因其至尊地位,老子更成为天上的太上老君。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虽已成仙,但作为“道”的身份未变。其主要职责是为玉帝炼丹。太上老君与玉帝的关系,很像人间道士与皇帝的关系。翻开中国历史,几乎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如秦始皇、唐太宗、宋徽宗、明嘉靖帝、清雍正帝,等等。神仙社会出现这样一个角色,其喻意不言自明。

  · 八卦炉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含八卦之理(干、坎、艮、震、巽、离、坤、兑)。为了对付齐天大圣,太上老君曾以它作除妖利器,为玉帝效力。谁知悟空懂得八卦之理,将身子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因此,八卦炉不但没有摧毁悟空的身心,反倒将他炼成了火眼金睛。

  · 金丹

  太上老君有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他炼就的金丹。其中的“九转金丹”系还魂丹,既能长生不老,又能使人起死回生,特供为玉皇大帝“丹元大会”所用。

  · 弟子

  对待手下,太上老君与人间的昏庸道长并无两样。比如金、银二童子,坐骑青牛下界为妖,他不但不严加惩罚,还为其护短。

  (图1-2-3)

  第贰章 故事篇

  一、灵猴出世

  悟空出世惊天动地,足见其不凡;独闯瀑布深处后称王,见其胆识大志;心忧为阎王所管,下山求道,见其远见;打破祖师之谜,又见其慧。

  花果山上有一个仙石,汲日月之精华,孕育石卵,化成了一个石猴。天产石猴,灵异神奇,由此可预见,石猴必将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一日,群猴比赛:寻到瀑布后涧水源头者,即为大王。石猴只身纵入瀑布,寻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天,它遂被群猴拥戴为王,美其名曰“美猴王”。

  时光飞逝,转眼五百年。欢乐之间,美猴王感慨人生无常,欲求长生不老之法,遂决定寻仙访道。美猴王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数年,踏遍三大部洲,终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

  须菩提祖师赐美猴王姓“孙”名“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悟空一住就是七年,祖师终因悟空识得其禅机而授其道法。

  又三年,悟空学成七十二般变化术、筋斗云飞行术,却不知收敛,在同门前炫耀,须菩提祖师以悟空将引起灾难为由,逐其出“师门”。

  悟空荣归花果山故里,剿灭欺负猴子猴孙的混世魔王,还将傲来国库馆里的兵器搬入水帘洞。他又整顿兵马,操练群猴武艺。一时间,四海千山的妖王纷纷降伏,悟空成为一方霸主。

  一日,悟空觉得手中兵刃不趁手,又得知东海龙宫宝物甚多,便潜入东海龙宫,向东海龙王讨了一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还索得三海龙王送来的金冠、金甲、云履。有了这些装备,悟空如虎添翼。

  又不知年几何,冥差来勾悟空入幽冥界。今非昔比的悟空不但大闹幽冥界,还乘机勾掉生死簿上所有猴属的姓名,使猴属再也不归阎王所管。

  (图2-1)

  二、大闹天庭

  悟空桀骜不驯,又有非凡的本事,为其传奇经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海龙王和阎王恶人先告状,将悟空列为妖猴,表奏玉帝。玉帝听信之,令神将下界收伏。太白金星以“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为由,请旨赴花果山招安。悟空喜受招安,被玉帝授以弼马温之职。

  到任后,悟空本来是尽职尽责,后来得知弼马温之品级竟不入流,不由心头火起,打出天门,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令托塔李天王与哪吒三太子领天兵天将擒拿悟空归案,不料他们却大败而归。悟空还威胁,如玉帝不封他做“齐天大圣”,他不会就此罢休。

  太白金星再次奏请玉帝,封悟空一个有官无禄的大圣之位。玉帝遂为悟空造“齐天大圣”府,悟空再上天庭。在天庭,悟空整日东游西荡,交朋结党。管理蟠桃园时,悟空监守自盗。又逢王母娘娘开“瑶池盛会”,悟空得知自己不在邀请之列,愤愤不平,变作赤脚大仙入瑶池宝阁,不但痛饮仙酒,还误入兜率宫,吃光了太上老君葫芦中的金丹,从容逃回花果山。

  玉帝大怒,令天兵天将围剿花果山,悟空勇退天神。南海观音荐二郎神出战,二郎神施法大战悟空。太上老君为助二郎神,拋下宝物“金刚琢”击倒悟空,悟空被擒。

  玉帝欲处死悟空,然而,刀砍斧劈,枪刺剑刳,雷打火烧,以及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均伤不了悟空,还让其炼出了火眼金睛。

  从炼丹炉出来后,悟空再闹通明殿,玉帝只好请来西天如来佛。这次,神通广大的悟空终于栽了跟头,筋斗云非但逃不出如来的五指,他还被压在了如来五指所化的五行山下。

  (图2-2)

  三、取经缘起

  五百年前,悟空上天入地,一番折腾,终引出五百年后的取经佳话。

  · 寻找取经人

  五百年后,如来佛欲寻信徒往西天求取佛法经典传播于东土。观音主动请缨,带着木叉及如来所赐的五件宝贝,前往东土大唐。一路上,观音先后收伏沙悟净、猪悟能、小白龙,劝化悟空加入取经团队。

  · 玄奘身世

  话说大唐贞观年间,新状元陈光蕊被宰相殷开山招为女婿,并任为江州之主。上任途中,却横生不测,陈光蕊惨遭船家刘洪害命,还被抢去妻子温娇和官诰。温娇生下遗腹子,将其拋于江中,但他被金山寺长老所救,起法名“玄奘”。玄奘得知身世后,寻得母亲,又得外祖父相助,惩办了贼人。陈光蕊因尸身得龙王保存而得以还阳。全家团圆之后,玄奘立意安禅,在洪福寺出家修行。

· 玄奘受命

  泾河龙王为砸袁守诚招牌而私改玉帝旨意,触犯天条。袁守诚指点龙王,魏征为其监斩官,可向唐太宗求情。太宗夜梦龙王,许之,命魏征入朝随侍,使其不能分身斩龙王。太宗与魏征对弈,一盘未终,魏征却倦意来袭,梦斩了泾河龙王。是夜,太宗即梦龙王索命而得病,不久亡故。

  在阴间,太宗幸遇魏征旧友,已为阴间判官的崔珏,借着魏征的交情,崔珏偷偷为太宗添阳寿二十年,令其得以还魂。太宗生还后,大赦天下,请高僧登坛宣讲佛法,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水陆大会上,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太宗转赐玄奘。玄奘开水陆道场,观音上台对玄奘言大乘佛法妙处。玄奘向太宗毛遂自荐上西天取经,太宗大喜,封其为“御弟圣僧”。

  (图2-3)

  四、取经团队壮大(上)

  猎户刘伯钦将唐僧送至两界山,悟空出场的时候又到了……

  · 悟空

  初出长安,唐僧就经历了取经之路第一难:河州卫的山岭上,唐僧遇魔王老虎精。老虎精残忍地吃掉了他的两个随从,唐僧幸得太白金星救下。

  唐僧独自牵白马前行,又遇猛虎、长蛇,这次救他的是镇山太保刘伯钦。刘伯钦保唐僧至两界山,忽听喊声如雷:“我师父来也!”这叫喊者正是悟空。唐僧为悟空揭去如来的金字,令其复得自由之身。

  悟空与师父西行不久,即遇“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六个剪径强盗。悟空一时兴起,打死了强盗。唐僧慈悲为怀,免不了责备悟空。悟空气得弃唐僧而去。

  观音菩萨知悟空劣性难改,赠唐僧“紧箍儿”,并传“紧箍咒”给他,以便其收服悟空。唐僧骗悟空戴上紧箍儿,还念动咒语试验。悟空果然头痛,自此,悟空只得死心塌地保唐僧取经。

  · 白龙马

  师徒两人途经蛇盘山鹰愁涧,水中突然钻出一条恶龙,将唐僧的马匹连鞍辔吞食殆尽。

  悟空找恶龙讨要马匹,恶龙大放厥词。悟空大显神威,打得恶龙潜伏涧中不敢露头。悟空搅浊涧中水逼恶龙出战,恶龙再次战败,化作小蛇躲到涧中孔窍内,任凭悟空叫阵,再也不出来。

  悟空无奈之下求助观音,观音召出恶龙,将他变为白马赐与唐僧骑乘。临行前,悟空诳得观音与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的好处,还得了三根救命毫毛。

  (图2-4-1)

  四、取经团队壮大(下)

  观音禅院的老和尚,白活了二百七十岁。他修炼多年,仍生贪心,一见宝物就心生歹意,到头来“损人利己一场空”。

  · 猪八戒

  唐僧师徒投宿观音禅院。悟空拿出唐僧的锦阑袈裟炫耀。老和尚起贪念,纵火欲烧死唐僧师徒。

  观音禅院附近有一黑风山,山上的熊罴怪被火光惊动,趁火打劫偷走了袈裟。悟空硬斗、骗夺,都拿不回袈裟,只得求助观音。观音以禁箍儿收服熊罴怪,令其皈依佛门。

  唐僧师徒西行到高老庄。庄上的高太公因妖怪入赘其家,遍访法师降妖,悟空毛遂自荐。在福陵山云栈洞,悟空与妖怪激战,不意间透露取经一事,那妖怪即刻罢战,要拜见取经人。原来,妖怪正是猪悟能。悟空将悟能绑至高老庄,唐僧得知情由,收其为徒,为其取名八戒。

  · 沙僧

  师徒三人西行至流沙河。流沙河中钻出一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大战妖怪。妖怪被悟空吓得钻入水中,不肯上岸。悟空只得求助观音,观音派出弟子木叉相助。木叉遵旨叫出了妖怪,却是沙悟净。悟净取下自己颈下骷髅,和观音的葫芦结成法船,渡唐僧众人过了流沙河。

  黎山老母邀来观音、普贤、文殊以试探取经团队的决心。她们化身美女,拦下唐僧师徒,表示要招赘四人。唐僧、沙僧心坚,不为所动;悟空火眼金睛,看出真相;惟八戒畏惧取经艰难,色心不死,受了惩戒。

  (图2-4-2)

  第叁章 寓意篇

  一、八十一难与妖魔分类法

  佛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取经途中,“心中佛”与“心中魔”不断地斗争,八十一难,实际上是八十一道魔障。

  西天取经实际是为排除邪魔进行的心性修炼。悟空虽然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可要想取得真经,同样要花十四年,历九九八十一难。

  八十一难中的妖魔,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要吃唐僧肉。这类妖魔喻示磨难,只有坚定信念、勇敢顽强,方能胜之。

  第二类欲以情欲引诱唐僧师徒。七情即喜、怒、忧、惧、爱、恶、欲。七个蜘蛛精即是七情象征,心不静,自然会被牵缠,难以自拔。八戒与情欲藕断丝连,所以自投罗网;悟空心无挂碍,把蜘蛛精的丝绳都搅断了。但当悟空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口是心非时,遂生出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导出“二心搅乱大乾坤”的故事。

  第三类如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精细鬼、伶俐虫之流。金角、银角,乃金、银元宝是也,就是俗话说的“财”;精细鬼、伶俐虫就是守财奴。金角、银角二魔的“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两个宝物,唤你一声,你若应了,就会被吸入里面,很快化为浓血。这分明是在说,人若钻进钱眼,就无法逃脱,至死方休。

  最后,“九九数完魔灭尽”,但换回的有字经书却被弄破了一部分。也许,人生原本就无法完美,但求“放心”罢了。

  (图3-1)

  二、三教合一

  第四十七回,悟空劝车迟国国王道:“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由此,小说主旨不言自明。

  自汉代起,道教与儒教就有同流之势。佛教自传入中国,与儒教有多次冲突,但因儒教乃中国地位稳固,佛教走上与儒教“同流”之途,明代尤甚。

  “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佛如来是治世之尊”,“孔圣人是儒教之尊”。《西游记》将三者并相称颂。

  《西游记》以儒家思想为立本之言。唐僧身为佛门弟子,行为却遵守儒家伦理道德。他对唐太宗有知遇之恩的贤臣使命感;他对变成少女的白骨精强调妇道。

  道教追求超越死亡,修炼功法。悟空的第一位师父菩提祖师本是道教中人,居住、修炼之所却有佛味。在这位“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大师的栽培下,石猴悟空最后也成了大杂家。居住天庭时,他与“三清”、“四帝”、“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和“普天星相,河汉群神”称兄道弟,从不拘门第尊卑。

修成正果是唐僧师徒的终极目标,只有“明心见性”才可成佛。刚入佛门,悟空便杀了名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的六个毛贼,正应了禅学中的以“一心”来制“六贼”,即眼、耳、鼻、舌、意、身。在千辛万苦的取经路上,道教神仙东海龙王、太白金星、二十八宿随叫随到,仿佛成了佛门弟子的护法使者。

  (图3-2)

  三、天庭·灵山

  在《西游记》中描述的无论是天庭,还是冥府,它们都与人世景致相仿。

  · 天庭

  盘古开天辟地,世间遂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四大部洲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大帝,他高居令人神往的天庭灵霄殿。

  灵霄殿富丽堂皇,与人间的帝王殿堂没什么不同,玉帝是主政者,享受无极大道。他之下等级森严,法力大者尊贵,法力小者低贱。但都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只要不得罪玉帝,皆可各享其乐。

  灵霄殿里各级机构相当完备,并有一套命令、宣调、奏议、责罚等苛刻的管理制度。侍銮舆的卷帘大将沙僧,只因他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破玻璃盏,玉帝就令重打并将其贬到下界,还下令每七日就飞剑刺其胸百余下。

  · 灵山

  灵山乃西天取经的终点,在古天竺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梵文音译作“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简称灵山。

  虽是庄严华美的七宝楼台之地,但修行者每天的功课无非是听如来说经讲禅,生活极不自由。许多在灵山修行的精灵都因此逃到下界。如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和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都曾逃到下界为妖;唐僧师徒在狮驼国遭难,悟空请如来降伏鹏怪。叫人吃惊的是,鹏怪居然是如来的舅舅。如来要求鹏怪跟他去极乐世界时,鹏怪非常不情愿,并说“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

  (图3-3)

  四、龙宫·冥府

  《西游记》中的仙界,是按照人间的社会等级来设计的,其下属的龙宫、冥府便是实例。

  正如人间一样,并非所有的官员都在朝廷,神仙们也分散于各处,并不全在天庭。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

  · 龙宫

  龙宫远离天庭,龙王们法力不高,经常被悟空欺负。悟空大闹东海龙宫时,直呼老龙王“老泥鳅”。虽然天庭顾不上龙宫的安危,但是龙宫必须严格遵守天庭的命令,稍有差池,罪罚极重。东海老龙王敖广就曾向悟空说过,自己虽能行雨,但实乃上天遣用之辈,要是上天没有派差,他绝不敢擅自行雨。

  龙宫里也有孽龙,西海龙王敖顺的妹妹和泾河龙王生了九个儿子,第九子鼍龙“年幼无甚执事”,强占黑河水神之宅为妖。

  · 冥府

  冥府总是显得阴森森的。人死后的灵魂来到冥府阴司,被划归为几个不同的等级——“一十八层地狱”、“枉死城”和“六道轮回之所”。

  冥府也欺善怕恶。悟空大闹冥府,将生死簿上所有猴类的名字勾去时,阎君十王吓得汗不敢出。遇到这种情况,冥府也和龙宫一样,只能上奏天庭后等候天庭命令。

  冥府也徇私枉法。冥府的判官崔珏与魏征曾是八拜之交,魏征让唐太宗带了一封信给崔珏,希望他照顾一点唐太宗,结果崔判官在生死簿上加了两画。藉着魏征的交情,唐太宗增了二十年阳寿,转托超生。

  (图3-4)

  第肆章 篇外篇

  一、《西游记》成书历程

  《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型小说,吸收了大量民间故事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是取经故事的集大成者。

  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以宗教的心理去描绘种种传说故事和自然现象,难免染上了一些神异色彩。其弟子慧立等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赞颂师父、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也不时用夸张神化的笔调穿插一些离奇故事,如狮子王劫女产子等。

  唐代末年,取经故事越传越神,《独异志》、《大唐新语》等笔记,记录了大量取经的神奇故事。至南宋,取经故事成了话本的重要题材。“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故事简单:猴行者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神通广大,助玄奘西行。书中尚无猪八戒,脖挂骷髅项链的“深沙神”也只出现了一次,但是已大致勾勒出《西游记》的基本框架。取经故事在元代基本定型。不但被搬上了戏剧舞台,而且元代磁州窑的唐僧取经枕上已有唐僧、悟空、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的取经形象。元代西游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现今吴剧已佚,杨作犹存。在杨剧中,八戒形象首次出现,猴行者变成悟空,深沙神变成沙和尚。

  明代中叶,经过宋话本、金元戏曲的漫长历史积累,和许多说书人、民间艺人、文人的代代相传,取经故事演变为越来越复杂神奇的故事,故事框架、人物形象也越来越成熟。

  《西游记》的写作,融进了作者复杂激愤的情绪,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

  (图4-1)

  二、《西游记》的版本

  《西游记》的版本非常丰富。国外也收藏了众多《西游记》明清刻本。

  · 繁本

  繁本最早刻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刻本。后来的清代刻本,如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等均补第九回写唐僧出身。

· 简本

  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朱鼎臣编,万历年间刻,有唐僧出身故事。

  《四游记》中杨志和的《西游记传》,篇幅与朱本相近,无唐僧出身故事。

  · 西方国家藏本

  据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着录,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明金陵大业堂重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据柳存仁先生的《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着录,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伦敦英国博物院藏有芥子园小型陈士斌本《西游真诠》。

  · 清刻本与明刻本

  清刻本删改了明刻本中的许多韵语、方言。明刊本绝大部分没有唐僧出身故事,只有《西游释厄传》有粗略叙述,清初刻本《西游证道书》据此写成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成为一般通行本。

  (图4-2)

  三、《西游记》作者诸说(上)

  《西游记》明刊本均无作者署名,其最后写定者是谁,迄今仍无定论。

  最早的明版《西游记》卷首有篇陈元之序。陈序说:“《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又说:“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着其姓氏作者之名。”但有一段文字说作者“或曰出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总之,作者与藩王府有关。

  清初刊刻的《西游证道书》提出作者为元代道士邱处机,一般认为此说是因将邱的弟子所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相混的结果。“吴承恩说”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游记》作者说的主流,但历来皆有提出异议者。

  清人桂馥持许白云说,在其《晚学集》记道:“《唐高僧传》:‘三藏法师玄奘,陈留人,姓陈氏。贞观初,肇自咸京,誓往西国,穷览圣迹。经六载,至摩伽陀城。凡十二年,备历圣君,龙庭之文,鹫岭之秘,皆研机睹奥矣……及东归,太宗诏留于宏福道场,乃诏明德僧灵润等二十人译梵……总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余轴。法师身长八尺,眉目疏朗,凡所游历,一百二十八国。’馥案:许白云《西游记》由此而作。”

  清人陈文述在《西泠仙咏自序》中提倡与《性命圭旨》同一作者说,即史真人弟子说或唐新庵说。

  今人陈君谋撰《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认为华阳洞天主人是世德堂本第三种明版《西游记》的校者,“校其卷目”隐含整理创作之意,校者即作者。他认为“序文作者陈元之,即校者华阳洞天主人,也即作者,三位一体”。《话说吴承恩》的作者今人沈承庆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作者诸说中,“邱处机说”流行最久,“吴承恩说”几成定论。

  (图4-3-1)

  三、《西游记》作者诸说(下)

  大部分的学者都认同:《西游记》即使不是吴承恩个人创作,也是他在西游故事长期流传的基础上,最后加工创作而成。

  清代干隆年间,吴玉?

  在纂修《山阳县志》时,见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的“淮贤文目”载有:吴承恩《射阳集》四册,《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即疑《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山阳人阮葵生撰写《茶余诗话》时,据旧县志,也认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胡适等人认定《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二位先生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主要依据有:吴承恩《禹鼎志》《二郎搜山图歌》可看出其有创作的可能;另外,《西游记》所用方言为其家乡淮安方言。但据学者考证,书中吴方言多于淮安方言。

  但俞平伯、章培恒对认定吴承恩乃《西游记》作者之说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淮贤文目”是文章或文集的辑目,而不是书目;吴承恩的《西游记》可能只是一篇游记散文,而不是小说。与吴承恩同时的杭州人张瀚也写过一篇《西游记》,记载巴蜀之行;他还写了一篇《东游记》,记载金陵之行。张瀚文章尚存,吴承恩文章已佚。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是明代书籍著作书目集,其卷八《舆地类》中明确将吴承恩《西游记》名目收入,说明吴承恩《西游记》是山水游记之类文章或文集,而非小说。

  另外,《西游记》中有大量的佛道术语,如属于道教金丹学的金公木母、女婴儿,属于佛教的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属于儒教的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属于医学的奇经八脉、周天穴位等知识学问。以吴承恩的经历,能拥有这么多的知识和学问吗?

  (图4-3-2)

  四、《西游记》与《大明律》

  《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斗法,双方往往征引“律条”来声讨对方的罪行,以示师出有名。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引用律条有二十余例,平均不到五回即有一例,涉及贼盗、人命、诉讼、受赃、诈伪、犯奸等不同律条。
鼍龙将唐僧、八戒摄去后,悟空前往西海龙宫问罪。龙王跪拜请恕,言明外甥年幼无知后,悟空饶恕西海龙王。《大明律·名例律》“老小废疾收赎”条云:“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鼍龙年幼无知,悟空自然可以不加追究。

  独角兕大王在金山路边点化一座仙庄,楼上藏有三件能变成绳索捆人的纳锦背心,八戒拿下楼,要唐僧和他“受用”。三藏道:“不可!律云:‘公取窃取皆为盗。’”《唐律》已规定“公取窃取皆为盗”,《大明律》原文沿用。

  悟空大战六耳猕猴,不分胜负,难分真假,最后打到如来处。悟空说:“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明会典》即有“白昼抢夺伤人”条。《大明律·刑律一》“白昼抢夺”条云:“凡白昼抢夺人财物者,杖一百,徒三年……伤人者,斩。”

  朱紫国国王患病张榜求医,悟空揭黄榜上殿,唐僧骂他不知药性,未读医书。悟空笑说:“就是医杀了,也只问得个庸医杀人罪名,也不该死……”《大明律》有“庸医杀人”条。但“戏杀误杀过失杀伤人”条云:“若过失杀、伤人者,各准斗杀、伤罪,依律收赎,给付其家。”庸医杀人与过失杀人同,不处刑,仅参照斗殴杀人罪,罚一定赎金。

  (图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