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8:48:01
  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    

  《走向共和》那里,李鸿章一反往昔历史教科书中描述的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嘴脸,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好人,《走向共和》强调,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军队武器不行,所以不能轻易言战,战则必败,李鸿章坚持对日投降才是正确选择。为澄清这个原本清楚的问题,让我们看一下那时双方装备的具体情况。 1894年即清光绪20年(甲午),日本对朝鲜和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史称甲午战争。其主要战场实际在陆上,最终,日本依靠陆军包围,并歼灭了强大的北洋水师(李鸿章私家海军,由李鸿章铁杆同乡,丝毫不懂海军的丁汝昌直接领导),这里先介绍当时双方的陆军装备。

  中国曾竟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祖上留下了巨额黄金白银,甲午战前国力明显强于日本,中国的洋务运动的起步也早于日本,虽然清政府穷奢极欲,李鸿章之流贪污腐败,但甲午战前仍有足够的资金,大量购买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装备中国陆军。1862年李鸿章为镇压农民起义,命令淮军向洋兵学习西洋枪炮和阵法,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淮军扩充到五、六万人,洋枪三、四万支,炮兵六、七个营。淮军从1871年开始改装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钢炮,到1884年已装备370多门。1880年代以后,全部用西洋枪炮武装起来的湘、淮等近代化军队已经遍布东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数省。中法战争中,出关作战的滇军主要装备是毛瑟枪,另外还配备了哈乞开斯连发枪、克虏伯钢炮等。陆军不仅装备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军事训练。甲午战前,中国全国共有防军和练军354784人。其中参战的在10万以上。 甲午战前日本地瘠国贫,其政府收入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比,日本竭尽全力于甲午战前完成了十年扩军计划,建立了一支拥有7个师团,6300名常备兵的陆军。其兵力和装备远不及中国陆军。

  甲午战争中的枪械

  步枪和火炮是当时陆军的两大基本武器。甲午战争前后是步枪发展换代的关键时期,各种新的步枪设计纷纷问世。 甲午战争前,中国军队装备有当时世界闻名的英国亨利-马提尼、德国老毛瑟枪(1871年式)、法国哈乞开司和美国的雷明顿枪等先进的单发后装线膛枪。 中国在1867年,制成了美式雷明顿后装单发枪,子弹壳有纸和金属制两种。后来到了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能仿制生产多种先进的后装单发枪。 日本陆军使用的QIANG支,大多依靠欧洲进口,型号庞杂,性能比清军落后。1885年,陆军中佐村田经芳对进口步枪进行改进,制成村田13式单发步枪,后又改进,成为村田18年式单发枪。甲午战争中,鬼子陆军多数均使用这种当时工业落后的日本生产的二流步枪。

  单发后装线膛枪打一枪装一发(和今天的单发猎枪类似),射速低下。为此后来又出现了所谓“连发枪”(又称快枪)。后装连发枪的特点是,设有储存子弹的弹仓,可一次将多发子弹全部装入弹仓,射击时只要拉一下枪栓,就可完成装弹,明显地缩短了装弹时间,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使射速达到每分钟10一22发,在当时这已经是极为惊人的火力了。 中国1860年以后进口过世界闻名的美国斯潘赛连发枪,该枪是电影上西部牛仔的标准装备,曾在美国内战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1885年前后。开始装备美国17响温策斯特连发枪,中国后又装备和仿制了5响快利、5响黎意、9响斯宾赛、5响哈乞开斯,13响前拿德等先进后装连发枪,并装备陆军。甲午战争首批中国参战陆军部队则装备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德国连发毛瑟枪。

  中国陆军连发毛瑟枪的威力十分惊人。平壤之战,9月15日日军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日军有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共3,600人;奉军将领卫汝贵从大同江北岸了望,见日军所在不占地利,于是亲率盛军传字正营200人从桥上过江作战。 只有单发枪的日军强行冲锋,结果困在缺乏隐蔽物的开阔地上,完全暴露在清军连发枪口下,日本的记载说:清军“频频发射的连发枪的子弹掠过树枝头,恰如疾风扫落叶一般”。让兵力占绝对优势的鬼子伤亡甚众,中队长林久实大尉被当即击毙,最后日军旅团长大岛见弹YAO用尽,士气低落,而且部队全天未吃饭喝水,不得不逃离战场,清军也没有追击,痛失全部击毙这股鬼子的机会。 这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死140名,伤290名,旅团长大岛少将及联队长、大队长等也被击伤,大败而返。日本诗人衫浦梅谭叹曰:“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 日本1989年,研制成口径8毫米(又称7.9毫米),最大射程3100米,可装填8发子弹的村田22年式连发枪,甲午战争中,装备近卫师团和第4师团,但并没有参加甲午战争,其中一个可能是当时贫穷落后的日本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为他们生产足够的新式弹YAO。 甲午战争后,装备村田22年式连发枪的日本近卫师团入侵台湾,遭到了装备大刀长矛、土枪土炮的当地普通民众的激烈抵抗,日本近卫师团长白川亲王被击毙,日军死伤人数竟然比整个甲午战争多了近一倍。

  加特林机枪是美国人加特林在美国1860年发明的一种手摇机枪,发射速度为350发每分,射程为2000米,在19世纪发明的手摇机枪中它最为有名。它有6-10根枪管,利用手摇作动力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 中国最早使用这种机枪是1874年,李鸿章从国外购买了加特林机枪,当时称为“格林炮”,1877年天津机器局就成批生产这种机枪的子弹,1878年生产的数量为137万发。我国也曾制造过加特林机枪,1884年金陵机器局开始制造这种武器 当时贫穷落后的日本根本没有资金来装备这种先进的武器。

  甲午战争初期参战的中国军队装备有大量加特林转管机枪,这种当时最先进的枪械在甲午战争中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平壤北战场是日军主攻方向,日军在此集结了总兵力的将近一半,两个支队共7,800人。守卫在平壤城玄武门外的清军,是山东猛将左宝贵率领的奉军三个营,计1,500人;兵力不到日军的五分之一。日军素闻左宝贵挠勇,知宝贵不死,平壤不可得,于是专攻奉军。 日军进至堡垒附近低地时,清军的毛瑟十三连发枪突然齐射,飞弹如猛雨骤至。日军支队长正指挥间,忽有一弹飞来,击中前额。因射程太远,弹力已衰,幸免于丧命。

  日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奉军其余堡垒不断发起进攻。奉军虽顽强抵抗,但寡不敌众。上午8时,清军的城外堡垒全部丢失。守军终于不支。左宝贵向李鸿章的铁杆亲信和同乡叶志超求援,但叶志超天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坐拥重兵却拒绝支援。并主张逃跑,左宝贵不得不派亲兵监视叶志超。左宝贵当时在玄武门上督战,亲燃大炮,连发36颗。拚死一战,激战中,左宝贵两处中弹,犹裹伤指挥,后炮中当胸而亡。督战勇将既死,玄武门失守。 经一日激战,日军虽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但仍被阻于内城之外,无力继续进攻。而在平壤西、南两处日军的进攻更是连连受挫。此日之战,日兵死189人,伤516人,中国军队伤亡人数少于日军。在这次以1抵5的战斗中发挥重大作用的除了新式连发枪,据报还有加特林转管机枪。 这时日军所带的弹YAO、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忍饥露宿,处境极为艰难。日本历史学者说:“苦于粮食不足、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只有放弃围攻,实行退却。”

  但一些败类,如作为清军统帅的李鸿章铁杆老乡叶志超,看到左宝贵战死, 不顾反对,传令放弃辎重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蜂拥出城。混乱中不分敌我,误伤累累。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2000多,500人被俘,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丢弃炮40门,新式步枪万余支、弹YAO、粮饷和其它物资无数,尽数为日军所得。叶志超带残兵狂奔500里退回国境。 中日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舰上也配有众多“格林炮”,“致远”舰曾使用“格林炮”,先后发射百余发,击中日舰甚多。旅顺黄金山炮台上同样装备有4门仿造的“格林炮”,守台的士兵曾使用这些机枪扫射日军约5个小时。

  甲午战争中的火炮

  中国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作战中使用的既有野战炮,更有大量炮台中固定式重炮。中国当时也能自产部分火炮,如1884年制成格鲁森式37毫米线膛后装架退炮,1891年9月,大沽船坞仿造德国一磅后膛快炮九十余门,1994年制成格鲁森式57毫米线膛后装架退钢炮。

  鬼子陆军使用的火炮最初主要是旧式德国克虏伯炮,1881年大阪兵工厂仿造意大利等国2种青铜架退式火炮成功,其中70毫米野炮,最大射程5000米,70毫米山炮,最大射程3000米,不久又制成90毫米的臼炮,1887年后,陆续装备部队。这些旧式青铜炮性能当然不及中国陆军钢炮。 在炮兵方面,当时中国陆军具有百倍以上的优势。

  例如大连有海岸炮台5座,陆上炮台1座;紧靠它的旅顺有海岸炮台13座,陆上炮台17座,守军共2万人,兵力相当于一个加强师,拥有大小炮120门以上,其中包括许多240毫米的克虏伯远程巨炮,炮弹则有246万发以上。一个加强师的兵力拥有如此多的重炮和炮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炮兵总火力超过甲午战争时鬼子陆军火力之和,其总火力也超过了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全军炮兵的总和,以及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炮兵的总和。然而李鸿章安插的亲信担任守将,他们纷纷丢弃炮台,不战而逃。余下官兵坚持在炮台,终因无人指挥,最后退出炮台。众多巨炮弹YAO几乎不战而落入日军之手。

  1989年1月25日,日军24000余人冒严寒在荣成涉水登陆,普遍冻伤,冻掉手脚的亦不罕见,且粮弹不济,然而在延续数日的登陆期间,山东半岛驻军有2万多人,却没有半渡而击。在威海卫炮台,李鸿章安插的亲信守将同样纷纷丢弃炮台不战而逃。最后日军用清军留下的280毫米巨炮和炮弹,猛轰北洋水师,当即击沉数舰,最终消灭了北洋水师。有人说:“落后就要挨打”,然而当时贫穷落后的日本根本无力购买足以击沉北洋水师的贵重的巨炮。清军陆军装备先进巨炮,北洋水师反而挨打被歼,这真是历史的讽刺。

  甲午战争战败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投降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武器装备占局部优势,兵力上也占绝对优势的一次战争。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巨大的结局?

  军事专家金一南指出:自林则徐以后,中国尽人皆知西方专恃坚船利炮。北洋成军,船不可谓不坚了,炮也不可谓不利,为什么还要更大规模的割地赔款? 有人仍然以为北洋舰队败于装备性能,败于经费不足。同是鱼雷艇,中方管带王平、蔡廷干冒死率艇冲出港外争相逃命、丢脸地毁灭之时,日方艇长铃木贯太郎却冒死率艇冲入港内、创下了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这里面的差距,是船速炮速能弥补的么?给它再强的兵器也归于无用。 李鸿章从始至终都在失败地运用谋略。"以夷制夷"的手法贯穿了战争始终。算计不可谓不深,但恰恰忽略了现代战争极其简捷之处:它从头到尾都是兵器的较量,人的勇气、素质的较量。任何缺乏实力支撑的谋略,哪怕再高再深,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

  甲午之败,其结局并非增拨一些经费、添购部分快舰快炮、或变换一下作战队形既可轻易改变。对当今的军人来说,一个再大不过的教训就是:武器本身并不是战斗力,哪怕是再先进的武器。任何武器的效用,皆要通过人去实现。 同样是在朝鲜战场,处于绝对劣势的志愿军反而能够把世界上最强大的“联合国军”打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两军相逢勇者胜。上甘岭有两个著名的高地:537·7和597·9高地。但极少有人知道,仅537·7高地七号阵地内,就有15名伤员饿死。10名战士饿死3人,(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金一南专辑)但他们致死没有放弃战斗。清军(包括今日伊拉克军队)官兵假如都有他们一半的勇气和战斗意志,如何有如此之败?

  清末的中国输在制度的腐败,以及李鸿章等人的无能和对外投降;输在缺乏尚武精神,结果是经济富裕反而更危险,最后被外敌抢个精光。清朝统治者舍不得花小钱去抵抗侵略,却舍得得花大钱去赔款。 (新快报刊登人民大学史学博士翁飞),有人说,历史上李鸿章签订过大约30多个条约,几乎全是不平等的;他们为李鸿章辩白说签订这么多不平等条约不能说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误,换别人去谈判结果更差,他们狡辩说“弱国无外交”。试问:以当时清朝的实力,中国是弱国吗?其实不然,与李鸿章同时代的左宗棠等人就曾不顾李鸿章的强烈反对,通过艰苦的反侵略战争和外交谈判,收复了中国新疆的大片国土,事实充分证明,事在人为!

  清政府主管军事与外交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对外不轻言战争,军队职责重在对内维护清朝反动封建统治的稳定。李鸿章虽然购买了大批武器弹药,以巨资构筑了世界上少有的,远东规模最大的成群的巨型炮台,然而李鸿章目光短浅,缺乏保卫国土认识与决心。在他"保和局"的错误指导下,重在“不战而屈人之兵”,无心实战,李鸿章做梦也没有料到甲午战争爆发,战前他对于抵抗外国军队入侵的实际战争准备几乎为零。

  而日本对侵略战争经过长期战略准备并精心策动。日本在扩充军备的同时,积极着手组织了对中国的战略侦察,派出以陆军中佐山本为首的大批特务扮作中国人潜入中国。日本间谍游历了中国沿海各省,提出了《攻取中国以何处为难何处为易》的报告书,对中国的“山川险要,土俗人情,无不详载” 重点是华北地区军事、政治、经济情报。1893年4-7月,负责日军情报工作的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陆军中将还亲自化名进入朝鲜和中国境内,釜山、仁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实地考察了预定战区的情况。与此同时,日本还组织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对中国的总兵力和作战能力,甚至每个省能提供多少参战兵力等,都做了专题的报告;日军对朝鲜、中国东北及渤海湾等预定战区都绘制出极其详尽的军用地图,图上甚至标示出了每一座山丘、每一条道路、每一口可以饮用的水井等细微目标。

  李鸿章对战争的判断和指挥一错再错,致使中国军队一再坐失战机,被动挨打。而李鸿章选派亲信担任陆军要职,当时相当于团一级军官的年龄竟然在70-80岁之间,且贪污腐败,谎报军情,无能又怕死,遇战先逃,导致一败再败。各路军队怀有私心,导致有令不行,行动迟缓,无法整体作战,被日军各个击破。而李鸿章及其亲信指挥下的优势的陆军连大同江和鸭绿江这样的天险也弃而不守。战败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在李鸿章及其帮派同乡和亲信身上。

  甲午战争时中国的国力远优于日本,中国总体的军力远优于日本。而日本在甲午战争时还穷得当当响。战争末期,日本已是倾全国之力苦斗八个多月,国力已到了极限,到了一再借款作战的地步,精疲力竭难以为继;而慈禧当年一天的生活费,大致是纹银4000两!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试把它折成实物就知道了,那就是宫廷一日之费可买数十门野战炮,半月之费,就可买吉野级巡洋舰一艘。两月之费,可购一超级主力舰。一年之费,可以重建一支海军舰队。如果当时能象后来抗日战争时期那样坚决抵抗毫不妥协的话,或者长期谈判再拖一两个月,最后撑不住的就一定是日本,当时李鸿章和各方人士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但李鸿章出于对自己及满清统治者的利益考虑--他怕的是外战引起内乱,所以极力反对长期抵抗,赴日迅速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卖国的《马关条约》。结果令中国国力大衰,同时养肥了日本军国主义,使之后来有能力全面入侵中国,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深重的民族灾难。     李鸿章作为清朝末期的第一重臣,采取了一系列的投降主义的政策方针,对外一味退让,李鸿章的一系列错误而使得中国受尽列强欺凌国力大衰,……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评价问题,本身并不是一个复杂问题,因为,一个国家的国力强衰,领土和主权是否完整,就是衡量当时主政者功过是非的两个根本标准。以此判断,李鸿章和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千古罪人之一!一小撮汉奸为李鸿章翻案的企图是不会得逞的。有些人特别是要人,表面上身体上已经站了起来,而思想和精神上,面对野蛮残忍的历史强敌,却依然是跪着的。为了自私自利而拉帮结派、嫉贤妒能、贪污腐化、鼠目寸光、左右摇摆,战争和民族危亡时刻就等同于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历史提供了铁的镜鉴,值得后来者深刻反思。查阅古今,中华民族子孙,尤其是当政者必须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