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试谈网络语言的特点与规范问题__星光文学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21:57
(本科毕业论文)试谈网络语言的特点与规范问题

发表日期:2007年7月28日      作者:彭贤光   已经有7060位读者读过此文

目录

一、网络语言的概况... 2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 2

(二)网络语言的类别、组成:... 3

() 网络语言特点... 9

(四)网络语言的现状... 13

二、网络语言的出现与流行原因... 16

三、重视网络语言的规范... 17

(一)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7

(二)网络语言要不要规范... 21

(三)如何规范网络语言... 24

 

试谈网络语言的特点与规范问题

内容摘要: 中国自九十年代大力发展网络研究和应用后,以青少年学生为基准网民的网民群落,凭借他们自身的开放、包容、创新的特点,在不断的网络交流中逐渐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区别于传统的汉语,网络语言更加的形象、生动,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和具有活力。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语言的含义,网络语言的来源和组成、特点。接着论文提出了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规范网络语言。

主题词: 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的规范

一、网络语言的概况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

什么是网络语言呢?一些语言学者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在网上交际所用语言,也就是所谓“网民”们说的话语。本文论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后者。网络语言是借助于电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因此,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的载体,这一载体快捷、自由和方便。载体的变化造成了语言风格或者语体的变化,网络催生了网络语言这种新语体。我国在1990年大力发展网络研究和应用后,由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中国的网络语言——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如BBS、OICQ、E—MAIL、HOMEPAGE等)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社会语言的变体——网络语言语体。

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还包括有数字、符号(不同于标点)、拼音和英文字母等。它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体,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造字过程 ,基本上是以象形文字为主,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语言,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象形文字的特点,栩栩如生,表现力强,而又不失幽默。简而言之,网络语言其实就是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来表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沟通方便。

(二)网络语言的类别、组成:

经研究发现,目前网络语言基本包括四类:

1.语音谐音类,比如“9494”代表“就是就是”,“7456”表示“气死我了”,“酱紫”表示“这样子”;

2.符号象形类,比如“@_@”在网上就代表一个戴眼镜的人;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符号。

3.英汉缩略类,比如“cu”表示“see you”;

4.诙谐指代类,如“保重”在网上的意思就是“保持体重”,“公司总裁”其实是公司“总在裁员”的意思……随着新的网络语言不断被发明、流行,很多新形式其实非常难以归类,譬如“郁闷ing”就代表正在郁闷中,“KMP”又表示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青少年喜欢的快餐厅……

细加分析,不难发现,网络语言的组成方式主要有:

(1)符号叠加谱新意。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 - ”表示平淡无味的笑;“^-^”表示咪着眼睛笑;……

(2)数字代码谐音语。例如: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246(饿死了);520(我爱你)……

(3)英文术语和句子。例如:e这e那;@;.com;.NET; copy; cyber chat(网上聊天)等等。

(4)自创英文极简缩略语。

自创英文极简缩略语分为两类,一是能猜出意思的极简缩略语。 例如:IC(我明白了。全文是I see.)。二是很难猜出意思的,除非你事先知道其意思。例如:MorF(是男还女。全文:Male or Female)

(5)自创拼音极简缩略语。例如MM(妹妹)、JJ(姐姐)、GG(哥哥)、DD(弟弟),一下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有P或PP(屁屁,屁股也)等等。

(7)动物名称借用。例如:屁免(PII,奔腾2);酷鸡(酷机,指功能强的主机);菜羊或赛羊(赛扬主板);烘焙鸡(个人主页,hompage)等等。

(8)汉语同音字词代替。例如:斑竹(版主);点心局(电信局);你才(你猜);打雪丈(打雪仗);密马(密码);粉发涂强(奋发图强),等等。

(9)传统词汇新含义。有一些传统词汇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例如:妹儿(电子邮箱);坛子(论坛);打铁(贴帖子,在BBS上发表文章)等等。

(10)港台校园流行语。 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是港台校园流行语。例如:ATOS(会吐死);AKS(会气死)等等。

(11)语气用语。用“嘻嘻”、“哈哈”、“呵呵”、“嘿嘿”、“哎哎哎”、“啊――”等表示情感或打岔。

(12)新造词语; 新造词语为网络语言中最有创造力的部分,也是最传神的部分。例如:伊妹儿(电子邮件);美眉(妹妹、美女)

 (13)网络文学作品精典语句作密码。 网络文学作品(例如蔡痞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或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中精典的句子、段、对话成为网络上新的密码,对不上话就知道你是菜鸟,给踢出去。如:对方问你姓名“你妈贵姓呀(唐僧语)”,你不能真的回答姓张姓王,而要回答“啊――!(表示精神崩溃)”

(14)网上笔名(网上绰号、网名),等等。网名也是网络语言中的一个组成。因为网络是虚拟世界,所以网名起得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甚至很另类很张狂。有充满英雄气概的。如:海王星;有诗情画意比较浪漫的。如:风中玖瑰;有幽默诙谐的。如:死活不嫁;有占便宜的,如“我是你爸爸9297”;有普普通通的。如:玖儿、娟儿;也有人起的黄色网名。如:“性感男人”等等粗俗下流的网名;有用字母与数字组合作网名的,如 “green2956”等等。

第一,原有词汇产生新义。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许多传统词汇获得了新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网”的解释是“①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②像网的东西;③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④用网捕捉;⑤像网似的笼罩着。”对“网络”的解释是:“①网状的东西;②指由许多互相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③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照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其中一部分。”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和“网络”无疑已经超越了它们的基本义,获得了词典尚未收录的新义。而且这种新义已经成为其基本义以外最重要的意义。这些传统词汇往往由于其意义上的特点符合网络的需要,又被借用于表示与网络相关的新义。如“冲浪”、“地址簿”、“抄送”、“论坛”、“浏览”、“账号”、“用户”、“用户名”等都是将其本义置入网络环境,而使之获得了网络词汇中的新义。

第二,新词汇产生。

借用原有词汇显然不可能完全满足网络词汇的需要,非传统的新词汇才是网络词汇的主流,而这些词汇的来源极其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英文外来词。电脑和网络本来就是西方国家的发明,多网络词汇源于英文,它们的取词方式又各有不同:①直接音译,如“E-mail”——“伊妹儿”;②半音译半意译,如“Internet”——“因特网”;③音译兼意译,如“hacker”——“黑客”;④音译加表义语素,如“E-mail地址”;⑤直接借用英文或英文缩写,如“Internet”、“BulletinBoradSystem”——“BBS”。

二是港台借词。港台地区技术先进而又与内地处于同一语言体系中,因而内地许多网络词汇直接借用于港台;当然,其中也不排除近年来港台文化对内地影响巨大的因素。如“菜鸟”一词源于香港,本义指“新手”,在网络中,它则被赋予了“网络新手”的特定含义。

三是规范造词。对于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来说,按照原有的语法和词汇特点,造出与新事物、新环境相适应的词汇,才是最易融入原有语言体系的,也是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的,这一点已经被历史所证明,网络词汇也同样如此。如:①动宾结构,如上网、抓图、灌水(形象化地形容了往BBS上贴文章)等;②偏正结构,如互联网、公告板、网友、电子货币、网上救援等。

四是不规范造词。网络的自由性决定了网络词汇不可能全部按照既有规范来创造,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汇在网络上颇为引人注目:①标音词。构成这类词的汉字起音节作用,我们把这种词称为标音词。如“斑竹”其实是“版主”的谐称。仔细探究,我们发现在拼音输入法中,打“banzhu”所显示的第一个词就是“斑竹”,所以“斑竹”的形成有更多的偶然性因素,“竹叶”表示“主页”同样也是如此。然而,“美眉”一词的标音却是有意选择——对“妹妹”的可爱化。②为了戏谑或可爱,如用“版猪”表示“版主”带有戏谑的色彩,而“东东”是“东西”的儿化,就象我们小时要“吃饭”说要“饭饭”,为的是追求单纯可爱,这种词几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网络语言特点

1.创新性

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语言不受外来的束缚,构思更为巧妙,常常语出惊人、令人瞠目,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例如:“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二是在网络中使用自创的新词语,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见死光”,指网恋后与网友初次见面感到不满意而迅速各奔东西;“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

除在构词法上的随意组合、任意搭配外,网络语言在句式的选择上也常采用港式语法的说法,像“难过得死掉了”之类句式的使用,只是表明紧随时尚罢了;还在句末常用“喔、噢、的噢”等语气词作语缀,如“要记着去捧场噢”“慌乱是会出错的噢”等。

2.经济性

出于节省上网费和上网时间的考虑,网络语言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特征。这一点与秦始皇时代出于快速书写而产生隶书极为相似。网络语言用字节俭,尽量突破传统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产生了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并依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网络中的语言符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缩写拼音,如“GG(哥哥)、DD(弟弟)、PPMM(漂亮美眉,即漂亮的女性网民)等;3.数字和字母的谐音,如“1314(一生一世);4. 混用英语、拼音、数字,如:u2(you too你也是)。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并且这种跨度的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理解,甚至乐于使用,满足其刺激性。

3.形象性

也许是受汉语象形字的启发,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如:∧∧微笑*。

此外,还有键盘符号与英文单词结合使用组成的“克里奥耳”型图示,如在://后面加上英语中的动词,使这个词就成为一种言语行为,表示说话者的表情、动作和姿态。如://nod反对、不同意

这些网络符号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望文生义”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

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把“这样子”连续为“酱紫”这些词语往往给抽象、平淡的概念赋予了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形成了网络语言的形象性的风格特点。

4.诙谐性

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络常为有闲、有情人士所光顾,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

5.粗俗化

在网络上也与现实中一样,由于话不投机,就会骂人。这就出现了语言的粗俗化。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等随处可见。如今,网络语言的粗俗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开始向传统媒体渗透,甚至有些粗话已登堂入室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新宠。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我认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以引导网络净化语言,形成文明、清洁的语言风气。

(四)网络语言的现状

近年来,大量关于网络语言成为青少年日常用语,甚至被写进作文的报道屡见报端,中学生作文中也出现了网络语言掺杂、网络小说方式叙述的问题,让我们老师比较为难。网络语言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

(1)存在合理说

这种观点认为:存在即为合理,历史上最鲜活的语言产生于民间,最有生命力的语言也是源于民间。汉语需要汲取人类文明成果,互联网语言对汉语的发展与完善,利大于弊。网络语言都是经过网民检验的,不合理的或者流通率低的都会被淘汰。网络语言也有人称为Q语,存在并广泛应用说明有其合理性。存活下来的应该让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李明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存在多个言语社区,网络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很正常,就像男性语言也可能与女性有差异一样。” 但是,社会语言学专家余志鸿教授说:“语言内部是有分工的,比如一个国家的文学语言就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准,应作为规范语言的标准。网络语言是信息高速路上高效的语言信息,但不能代替有声语言,也不能用作文学形式的艺术作品。”他还强烈呼吁,媒体不要盲目宣传“语言本来就没有规范”和“只要存在的语言就是合理的”这两种观念,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规范语言的一种冲击。

其理由主要有:

1.网络语言及网络符号在不断涌现之中,但时间长了能保存下来应用的不多。搞不懂,多问,多研究,说它们是对汉语的污染,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2.语言是发展的,现代汉语中不乏原本不属于汉语的成分,没有“污染”,哪来发展变化?其中有些网络语言在没有网络时我们也这样说。离开网络后,你可以与别人正常交流的词就不是网络语言。

3.听不懂就不允许别人用则太霸道了,就像你不懂的方言就不准用一样的无理。

4.既然中国有许多方言也很难听懂,我们不能说方言是对汉语的污染,网络语言也大可当成一种方言,既然体育解说和新闻联播的语言就能带入生活中,网络络语言也应该一样。甚至有人认为,网络对丰富汉语的贡献极大。网络语言更风趣、诙谐、幽默。网络语言比现实中和其他传媒糟蹋汉语更少。甚至幽默断言“谁要是能改变网络语言——才怪!如果可能的话,给你一个期限——一万年!”(引自网络,作者不详)

(2)污染说

这种观点认为:把错别字、谐音字当成时髦在公众场合滥用,绝对是对汉语的污染而不是什么发展。提倡好好说话、规范用语。

其理由主要是:年轻人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时尚,折射当今社会的浮躁。在国人汉语水平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出现汉语大量异化不是什么好事情。有关部门该管,国人该自律。污染说并不否认网络语言带来了滑稽效果,可以让网友之间更加亲热、亲近(但还不是滑稽的高级形式——幽默)。但认为与此同时,这种滑稽的形式给汉语规范带来破坏,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有责任感的语言专家及时指出这种负面影响,值得肯定。坚决反对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学生们应该在扎实地打好汉语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在网上用一些网络语言。

(3)语言发展方向说

这种观点认为:网络语言代表21世纪语言发展方向。 网络语言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新世纪的最先锋的生活和语言活力。当代汉语的形态发生着急剧的变异,顺之者昌,网上流行语不需要“批准”,其创造力不受“正统”传媒编辑的过滤或限制,网民可以自己制造和选择,自由使用和传播。共同的创造,平等的参与传播,使网上的流行语具有更彻底的约定俗成性,语言的本质就是民间的约定俗成。

其理由主要有:

  网络语言是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创造的,网络中大量的生动活泼的新鲜词语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互联网缩短了世界的距离,网上流行语又使网上语言锦上添花,使大家说话更遂心更直率,联络也更贴心更亲切,语言要有这样的亲和力才真好,原始人和未来人就是这样,没有异化,这真才叫“酷”!这是时代的产物,是新科技的新发展造成的,是全球化背景下造成的。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新时代必须由新鲜语言与之对应,任何社会上的语言创新、文体变革、符号新生,都是以人们暂时不习惯的变体代替已经习以为常的正体,面对不懂应是学习。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流行加上改革开放后语言环境的巨大变化,外来词的大量引进,使当代汉语面临着自五四以来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我们应该积极欢呼迎接它的到来。”

二、网络语言的出现与流行原因

网络语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仅改变了广大网友的网络生活,同时也日益影响现实生活。是什么使网络语言具有如此魅力?一般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与流行主要有四大原因。

首先,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在网络语言中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上网费用了。

其次,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年轻人特有的激情、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年轻人用以自我表达的方式,这使得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积极创作网语,这也是网络语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第三,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网上真实的或自称的美女、帅哥数不胜数,你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网络语言成了网友展示其个性的最好的工具,风趣幽默、新奇的网语自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在网上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大侠”,而不愿“自甘堕落”为“菜鸟”。如果你想在网上“混”,你就不得不学习网络语言,并且还要学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使用。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你学或者只要你心年轻,你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三、重视网络语言的规范

(一)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而传统语言的表达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有别于中国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普及和在社会中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传播是一种时尚的大众传播方式,它因前卫和新潮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青睐,并逐渐影响社会,影响传统媒体。

   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首先在于它以一种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的语态出没于传统媒体,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网络语言中,称“我”为“偶”,以“斑主”指“版主”,“美眉”指年轻漂亮的姑娘,“东东”就是东西,“菜鸟”意为电脑初学者,引伸为一切技能的初学者,“灌水”则指没有实际内容的聊天。

在网上交流过程中,人人都有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预期。这种求新的心理预期使得年轻人难以坚持使用固定完整的语言本义。同时,汉语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使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汉字中的词语信手拈来,随意改造,或是与一些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意或新词表旧意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这些伴随着社会新事物,极具原始生命力的网络新词汇一经出现,即因符合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而迅速被反映到传统媒体上。

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这对丰富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益处。如“当”(down)表示从网上下载文件,“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等等,

   网络语言进入传统媒体,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进行语言表述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可选择更多的词汇更丰富更新鲜词汇表达意思,如“E网情深 ”这个词就在南雄街头的服装店中被巧妙化用为“衣往情深”而成为店名。

参与网络活动的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有学生、教师、工程师、公司职员、医生和商人,有青年人,也有中年人和老年人,进入互联网的人群形形色色,他们绝大多数在参与网络活动的同时,又是传统媒体的读者。每个时代都有来自民间来自群众的语言,对传统语言形成影响和冲击,并逐渐向媒体渗透,最后形成约定俗成的新的表达方式,而使传统的语言表达逐渐弱化。这种现象在网络时代也不例外,如“酷”字,网络语言中的“酷”字,在保留本义使用的基础上,引伸出原本完全没有的新意,即“帅”,而传统的语义表达反而相对弱化。这种新鲜的词语表达的新意,与潮流和流行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有关。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浸润和影响,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表达上的空间,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多元文化的交流,给新鲜奇异的网络语言提供了滋生与发展的宽厚的土壤。

   近年来,许多主流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并设立读者在线交流的论坛,如《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中国青年报》的“中青论坛”等。这种纸质媒体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的做法促进了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传统媒体每每报道重大事件,常在论坛上激起较大的反响,网民也是读者们在论坛上就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这种深入的讨论不乏真知灼见,传统媒体因此也经常将一些有见地的发言经过编辑加工后发表,虽经编辑的删编和整合,但来自网上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在传统媒体上或多或少地留下清晰的痕迹。

   当然,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必须建立在传统规范语言的基础之上。由于网络人际交流匿名、隐匿的独特性,又由于网络的时尚和参与网络人际交流的主要是追求新潮和前卫的年轻人群,因此,网络语言在传承规范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语言做出适度偏离,这种偏离有时是对传统语言改造后的推陈出新,如前文所述,也有令人完全不知所云的荒诞与奇异,如用数字加符号加字母所进行的表意,像555---,表示呜呜呜,哭;526,表示我饿了;^^是眼睛;等等。如果网络语言仅是对规范的主流语言做适度的、局部的和非系统性的偏离,传统媒体对此会做出有选择地接受,因为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本身即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与规范化背离;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其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加字母的网语表达方式和让大多数人群完全不知所云的“去菜一下”,这种表述恐怕就只能限于在网上而且仅限于在“小众”之间的交流,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尽管有一个影响和渗透的过程,但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吸收不会不分良莠地全盘接受,它有一个甄选、保留的过程。

  千百年来,语言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形成影响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使媒体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简洁而新鲜。一般来说,传统媒体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而网络语言则强调对规范语言的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媒体,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2.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主要有两面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网络语言对语文文化生态的影响。语文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土壤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态,这个生态“滋生”并保护了各种语言文化“植物”。那么,今天如何来面对网络语言这一“新贵”,我们首先要直面的是它所带来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新事物一经产生,总会给现有的文化体系带来冲击,从而改变原有的文化体系结构。虽然,就目前而言,网络带来的种种语言变革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而稳定的系统,我们所能见到的是由网络产生而带来的语言交流的变革。

  在我国古代,语文文化一般不是被当作文化来看待的,而是作为一种重大的、实用的功利手段,比如政治的、外交的、征战的、农事的、教化的、社交的……古人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由此可见一斑。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士人可凭借自己的学说文章或雄辩而得君的宠信,从此高官厚禄,横行天下,比如苏秦、李斯;可凭借自己的口舌之利、文章之美,攻城略地,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张仪、蔺相如;一篇祭文,可以感天地,泣鬼神;一封书信,可以怀敌附远,释仇泯恨……正是因为这些语言的神话,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两千多年的语言文化崇拜时代,当然也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漫长的语文教学的全盛时期。

  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文化和生活的界限,营造出一个与生活交融乃至统一的大文化世界。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网络文本的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张力,建构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和阅读模式。读者的阅读材料得到最大的丰富,读者的阅读感觉受到了最大的诱惑。于是,当网络文化具备语言文化的全部优势之后,声像文化以语言文化所没有的通俗明白、生动传神和其他许多对人的认识活动的简单倾向和好奇倾向的无限满足等优势,充分显示出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渗透之势,并在电脑工具的日益普及中演化为一种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语文文化的功能由“济世”走向“消闲”。

  二是网络语言对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的挑战 。网友们普遍认为:“我们承认,我们的说话方式和家长、老师有些不同,有些老师认为这是‘港台腔’、‘语法不通’。但是,这是我们自己的话语方式,我们喜欢这样说话。一句‘美眉’、一个‘GG’给了我们很多‘一本正经’所没有的乐趣……我觉得任何语言都是有它的生命力的,哪怕是现在我们说的‘新新话语’,它在我们中间存在着,有它存在的意义,至少,我们都认为,这样的语言是真实的、活着的,符合我们现在的生活,符合我们的心情,符合我们的习惯。”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交际价值上,既然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乐于用之在一个特定的交流空间中交流,这说明网络语言存在着亲和力和生命力。“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生活的一部分,流行词语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时间将是流行词语能否最终流行的决定因素。”全新的网络语言现象同样如此。

(二)网络语言要不要规范

网络语言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新鲜事物,爱它的人爱得发狂,恨它的人恨得刻骨!爱它的人能说出一大堆爱的理由,恨它的人也言之凿凿: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是一种戕害,有鉴于此,下大力气对之进行封杀也在所不惜。

笔者倒是认为,我们应该用公正、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甄别的全部拿来。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多媒体,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式一直在演变着。语言也存在“物竞天择”,变化往往带来新的发展。网络语言虽给汉语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给汉语言的发展注入了的新的活力。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也可以进入基本词汇,因为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也是时代的产物,人们的创新使用。我们反对网络上的粗话、脏话和一些废话,但生动形象能体现网民“个性”的习惯用语无妨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而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

自从人类有语言以来,语言的发展自成自己的一套规律,它总是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在与社会发展的磨砺中摒僻生新,所以中国文字才有今天的光辉。

 一种新语言的产生,或者一个新词汇的产生,总是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而出现,总是被接触这个新事物的群体首先接受并使用,然后才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这似乎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现在信息时代,人们的交流快捷,由新生产力和新事物而产生的新词汇被接受的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广泛了。

这种变化是必然的,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不断涌出的新词汇,是无法阻拦的。也是无法改改的事实,而唯一能做的是,接受新事物的出现,理解新词汇所代表的意义。

网络语言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如何看待,应该不鼓励,不提倡,但是也不应该过分地去禁止,应该提高人们认识我国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和博大精深。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许多人集体创作而成的,有其诙谐、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一概进行封杀,其实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青蛙”、“恐龙”、“粉丝”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它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和我们汉语中本身的优美词汇同样有其生命力,如果过分强调这种语言的不合法性,对活跃青年人的创新思维是不是也是一种压榨?

一种文化的形成,一个思想的碰撞,火花的出现和形成是经过众人的认可的,否则也不会在网络上风靡了。网络语言也会有很多将被淘汰,我们何必强行来规定呢?如果说我们的政府公文要有其严肃性和公正性,我们的教科书要教书育人来不得半点的马虎,那么我们的新闻报道也限制多多,那新闻的鲜活性是不是也要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觉得给网络语言一丝宽容,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五彩缤纷一些不是很好吗?这里让我也来套用网络语言陈述我的观点吧:让粉丝们继续粉丝,让PK也能继续PK下去。

坦白地讲,不少人希望语言纯洁,这种愿望是很美好,但未免有些理想化了。要看到,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语言同样不可能做到纯而又纯。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曾经在《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们是在不规范的情况下搞规范,语言又在规范中发展。规范并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语言现象,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出现的新词新语新说法人人都懂得。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

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成为许多学生的“新宠”,得以迅速传播流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些新新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学生们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在网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经”地交流,是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理解并加以引导。对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网上的语言,不必大惊小怪,更没必要置之死地而后快。

事实上,一种语言,只要仍在为人类的交际服务,就是活的、变化的语言,就必然会随时进行新陈代谢。任何社会,只要它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只要它还在不断地进展,就必然会经常出现新的词语。更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更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语言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应该走进我们的课堂。如果能积极引导,驱利避害,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因此,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消化地全部拿来。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我们必须理性地重视规范网络语言。允许网络语言的存在,给它们以生存的空间,规范其使用,这将使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变得更加博大精深,增添其诱人的魅力和迷人的神秘感。在允许或是放纵的同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太偏激,一味地追求它发展了应用的领域的增大,要适时适度,不能让其很突然地进入到基础的教育教学中去,也不能根本的封杀其在基础课本中的出现。从官方的角度出发制定和实施一些纲领性的文件加以引导,相信网络语言一定会成为规范语言的好朋友,而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协调发展必将为我们的汉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和更美好地未来。

(三)如何规范网络语言

(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遵循以下语言使用原则:

1.选择吸收原则。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网络语言,我们不应逃避而应学会面对,学会扬弃。对那些“雅”、“俗”的,充满生命力的就要发扬。比如一些大众俚语、俗语,就很有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弊端。相反,对那些不健康的语言,对那些类似江湖黑话性的语言,对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语言,就只有丢弃、坚决制止。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不加限制,盲目学习运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他们对正确字词的学习,影响对规范语法的理解,影响对母语和外语的掌握。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媒体应提倡自律,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应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也要提倡自律,不盲从逐流,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

2.存雅留俗原则。“雅”就是要高雅,语言要文明。 “俗”不是粗俗,而是指约定俗成。那些充满活力的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应当接受。如“伊妹儿”、“牛市”等。

20世纪是在中外文化交汇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经过转型进入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时代。作为现代化进程真正开始的历史标志则是世纪初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语文史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与传统绝然对立的现代语文观的形成与广泛实践,及具有现代语文观念的语文改革家的大批涌现,使这个运动成为中国语文史上的里程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初,语文新一轮的改革正风起云涌,语言、语体和文化的变革,必将使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一个新的天地。

  (二)认清网络语言失范的原因,加强青少年网络语言道德建设

1.青少年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语言失范的主要根源。

青少年认知能力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另一方面,现代城市青少年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及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此外,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网络就成为他们诉说、交流或者宣泄的场所。

  2.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是青少年语言失范的客观因素。网络使现实中人成为“无标识”的网络主体,现实社会中的姓名、年龄、身份、形象及社会归属等都被湮没。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地方,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

  3.学校、家庭、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反应的滞后性也是青少年网络语言失范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传输给青少年。而许多父母对网络知之不多,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学校的传统德育显得滞后与低效,基本没有或很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语言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当前,我们强调依法治国,也倡扬以德治国,各地区、各单位也都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但是无论哪种道德建设,都应当以语言文明为前提。

(三)争取科研立项,组织力量进行实时跟踪研究,特别是要对网络中产生的新词、新用法进行全面摸底统计,对其使用频度及其对语文教学、其他媒体语言的影响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得出其分布情况和使用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网络语言规范的一些基本原则。

(四)应对网络语言在其他媒体和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

(五)加强对网站的管理、监控、检查,抵制、禁止一些污言秽语在网络中出现,更要防止其扩展到其他语言应用领域。

(六)建设文明网站和文明网页,加强网络文明教育,特别是加强对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加强正面引导,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关于网络的作用、礼节和语言的教育。

总之,网络语言规范不仅仅是语言使用的问题,更要依赖社会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和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网络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5月;

[2]主兴策:《语言规范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3]吕冀平、戴昭铭:《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问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2002年9月重印);

[4]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新华网,2004年11月1日

[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6]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

[7] 阮帆:“网络语言‘敲’出新天地”,《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年2月16日

[8] 刘海燕:“网络筑新家”,《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年8月17日

[9] 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年7月6日

[10] 阮帆(远帆):“第四次冲击波”,《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年9月7日

[11] 张莉:“网络带来语体变化”,《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年8月24日

[12] 中国社科院“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组:“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北京日报》,2000年10月23日

[13]陈 太:《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