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傲骨·怡情·亮节·忠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07 23:20:03
1. 文人·四君子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都在用不同的形式、执著的笔墨赞美着“梅、兰、竹、菊”这四位谦谦君子。千年不息的中国文人把它们比喻成坦荡荡的君子,足见其内涵的风骨与外表的气质是何等的高贵。
综观历史,细细品味“四君子”相异的个性,会觉得它们应该也是中国文人墨客的缩影。中国的文人们总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困境中挣扎;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徘徊中进退。总想把国家和百姓装入自己的胸怀中,所以他们才显得矫矫不群,或者说是形只单影——不肯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和脆弱敏感的神经注定了他们与“四君子”有相同的风骨。
梅,百花独先,千古风流。铮铮铁骨浓缩世事沧桑,疏影横斜斗霜雪,凌寒独放。不与凡卉为伍,不与山花争春。高标孤诣,幽香袭人,蓬勃灿烂。集刚劲、坚贞、俏丽、希望于一身。更具高寒超逸之韵致,清雅绰约之风姿。
兰,从深山幽谷中飘然而至,摇曳春风,多么的自由、浪漫、惬意啊!淡淡娇姿,如美人婀娜灵秀,凤眼顾盼生情,临窗诵词品赋。如君子孤高雅洁超脱,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在寂寞清贫中实现高尚的完美。
竹,杆如椽之笔,在天地间,以生命和青春书写着正直和虚心;叶似宋词中的翠鸟,尖尖的啄,衔着永恒的春天;笋做着云的梦,从山涧杂石乱草中探出头,小小的,却也要亲吻璀璨的阳光。就是那些仁人志士,丹青俊杰,以此为寄托,或吟或唱。曲曲玉笛洞箫,诉说着人间激越和苍凉。
菊,群芳中的隐者,在万花即将枯萎的时候,悄然于田野村舍、木栅竹篱、数影墙旁。孤傲冷峻的高士,凛冽的秋风中,品读着恬淡脱俗。宜肥宜瘦,宜蕾宜放;可眩黄郁金,可皑皑白雪,可水墨滴翠,可万紫千红;皆是一派自然潇洒的气度。
其“四君子”的孤高清傲、坚毅刚强、圣洁脱俗的性格,不就是古今正直文人的象征吗?在此我想起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怀旧集》中曾袒露的心声:“我最讨厌人摆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爱摆。这是一种极端的低级趣味的表现。我的政策是:先礼后兵。不管你是多么大的官,初见面时,我总是彬彬有礼。如果你对我稍摆官谱,从此我就不再理你。见了面也不打招呼。知识分子一向是又臭又硬的,反正我决不想往上爬,我完全无求于你,你对我绝对无可奈何。”我觉得这几句话道出了中国正直文人的心声。清高狂狷,矜持自重,不奔走豪门,不委身权贵,或许会损失一点利益实惠,但却能让人们特立独行,保持人格尊严。
真正的君子应该具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博大胸怀;白居易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同情、仁慈之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定不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白正直、忠于操守的人格;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雄心壮志。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愿“四君子”永远不被“世俗”侵染,保持自有的纯洁和本真。更愿正直的中华文人们,抛弃世俗、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气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by 双清
2. 四君子赋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乐哉!玩物宜情。益哉!赏物养性也。人物类异,其性同也,然人堕尘世苦厄无奈,而物随造化却乐天任性。是故,千古文人之所以倾心梅兰竹菊者,无他,皆因由物思己,惺惺相惜也。而园艺之事又与君子立身治业何异哉?园艺者,举四季勤劳而砺其身心,唯持之以恒而用心良苦者,方使草木荣茂,焕天然之神采。君子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唯以修心持恒,倾其心智,方臻化境。此外,别无捷径矣!
3. 梅兰竹菊 诗画意境
梅是四君子中的长者,她在冰雪未溶的春天伸展自己的身姿,绝傲世人。喜欢梅花的高雅气质,不畏严寒,独自盛开雪中,是那样的无所顾忌,旁若无人。想那古人喜欢梅花,大概也是因了她的高傲自然,在冰雪未褪的时节,艳艳的花瓣,幽幽的清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多么形象生动的诗句呵!白色的雪花,红色的梅花,相互辉衬,别有一番感动在心中。“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选择于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梅象征坚强不屈。梅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人们常常把梅花比做一个清丽的美人,桀骜不逊。也比做那些不畏艰难,知难而进的人,站在最高的山顶看透最美的风景。
兰者,王者之香。未见她的美,先言她的香,如此流传之盛的雅意来自她不同凡响之处。兰者,草中之王,不乏孤芳自赏,但是敖者以及人之敖,毕竟是美人之草。“古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兰花是四君子中的佼佼者,她的淡雅,她的馨香,深深感动过多少风流人物、雅人俗士。小小的花朵盛开在人烟稀少之处,不为世俗,不为富丽,绽放为己。看她静默悄然绽放,好一个高贵淡雅的美女呵!一朵兰花盛开之时,就是一个神话诞生的瞬间。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竹之雅意也是清幽,风骨亮节,与其他三友并列之。
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当然竹也代表高洁,枝枝节节,苍尽有力,在中国画中我们看到墨白相间的鲜明对比。是古意,是古风,让人震撼,思绪万千。有诗赞美曰:“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菊花,淡淡的,幽香暗藏,不为人识。淘渊明曾有桃花园记,表现了反璞归真的真切愿望,同时把人们也都带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上人间。问世间谁人不是如此期盼呢?
菊花,不同于世间的万紫千红,她冷清自如,高雅清丽,不同凡俗。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则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菊象征不畏风霜。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喝一口菊花茶,或者轻轻的幽幽的看着浮云半日,观赏一株淡黄色的菊花。人云:“人淡如菊。”
4. 周作人谈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这四种"花",不晓得叫什么"名堂",大约是古已有之。据我小时候的记忆,看过《芥子园画传》,不记得是第二集还是第三集了,总之是顶没有什么意思的一集,是这么专讲这梅兰竹菊的四本。它讲的不及山水和人物的好玩,但是那东西或是比较好画的缘故,也或者是别的理由,更有许多人爱好它,喜爱这四样物色。
梅兰竹菊总之是东方的东西;不是西洋的。你只看它一副东方的神气,穿的好像是丝织品,不然是一套棉衣的衣裳,全没见一点时髦毛。说没一点时髦气,或者不妥,但不见俗气,和那毛茸茸的所谓洋什么相比,总还可以说不是旃裘之民吧?我们且来考究它们的来源。竹大约最早,见于《禹贡》,梅出在《诗经》和《尚书》,兰也见称于《离骚》,只有菊花最晚出,见赏于陶渊明,已经在东晋了。其实这竹的见称赏,也始见于三国的魏末,菊花在《尔雅》里也有这个名字,不过不曾欣赏它的"秋菊有佳色"罢了。
它在外国的名字,也证明是外来的。在日本只有竹是热带植物,它原来就自有,有"多介"这名字,其余的梅兰和菊都没有本名,至今全是用的汉名了。想来现在的日本生物学者,拿丁些和制的名字像"小敦盛草"等,请中国利用,或者是一种报答之道欤?——没有汉名,就是没有名字,想必是带了本地的名称输入去的了。在西洋我们也只有竹不能够知道,它的学名"班部"是南洋的,这与中国字的象形同样神秘。其笋菊最佳妙,因为定得适当,义云黄金的花,梅花却不算好,名曰普路木纳,但这孛后来考证出来乃是李子,一定硬说是梅,可说是"李代梅僵"了。至于兰花尤其不佳,它在中国被称是王者之香,无人自芳,但其在外国却未被看重,他们称之曰俄耳吉斯,直译出来是睾丸草,说它的根带着小块,这立名非不得当,倒是很有天真烂漫之趣的。但是现在这总已没有办法,兰科植物在学名上只可说是俄耳吉达刻俄斯了。
但是梅兰竹菊在我们中国,还自有它们的确定的地位的。不过这也有地域的限制,因为它这是风土如此,没有什么办法。竹子生长黄河以南,到了北方风沙之地,有点长不惯,所以种竹的秘诀,以根实不动摇为第一。"此君"之被尊重,也是在东渡之后。梅子从前只重在调味,说什么暗香疏影,也还是孤山处士的影响。兰出了山,很是娇贵难养。菊若是满天星之流,还不妨随处乱种一番,若是有了别名,使也非有个别名的花园来培养不可。所以由我个人来说,这两种都不是我所能搞得来的,无宁是梅与竹可以一定不动的种着看看。不过,"种花一年,看花十日",看梅花也不过十多天光景,此外一根老树,也没有好看的地方。那末,还是种竹好罢,这个意思有个朋友别号竹庵,他一定很赞成吧。中国不是到处可以有竹的,那末这也需要择地,我们在北京的人想看竹也不成,还是翻看画谱里梅兰竹菊也罢。
5.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
梅花香自苦寒来,喜欢梅花高雅的气质,不畏严寒,独独在雪中肆意盛开,不管不顾的旁若无人。
古人喜欢梅花也是因为她高傲自然,在冰雪未褪的时候,红艳的花瓣,幽幽的清香,不然怎么会有那段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白白的雪,粉红色的桃花,互衬互应别有一番感激在心中。
人们常常把梅花比做一个清丽的美人,桀骜不逊。也比做那些不畏艰难知难而进的人,站在最高的山顶看透最美的风景。现在的梅花还是与以前一个摸样,往往在冰雪未溶的春天就伸展自己的身资,绝傲世人。
古人有语:“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兰
兰是四君子当中的佼佼者,她的淡雅,她的香。一朵朵小小的花朵,盛开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绽放着自己,我们能看到她不为世俗,不为富丽,只为自己。盛开,一朵花开的时间,一个神话诞生的瞬间。
人们喜欢兰花,喜欢她的高雅。好一个高贵淡雅的美女,静静的开放,人说,兰者,王者之香。未曾见过她的美,但是如此流传之盛的雅意定是有她不同凡响之处。
兰者,草中之王,不乏孤芳自赏,但是敖者以及人之敖,毕竟是美人之草。
古人说:“古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竹
竹之雅意也是清幽,风骨亮节,与其他三友并列之。人常说瘦竹,并且比喻那些为人廉洁刚正不讹的仙风道古。想必一些无欲则刚的人多数都是瘦人之故,所以我们必定想到竹。
当然竹还有很美的神话传说,传说在遥远的古代,舜的两个妃子曾经为了舜逝,二人纷纷投江。最后泪洒清竹,成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斑竹”。这是一段神奇的爱情传说。萧湘妃子的故事为竹很好的做了代言。
当然竹也代表高洁,枝枝节节,苍尽有力,在中国画中我们看到墨白相间的鲜明对比。是古意,是古风,让人震撼,思绪万千。
有诗赞美曰:“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菊
菊花,与梅花一样,同为花,谈谈的,幽香暗藏,不为人识。淘渊明曾有桃花园记,表现了反璞归真的真切愿望,同时把人们也都带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上人间。问世间谁人不是如此期盼呢?
菊花,不同于世间的万紫千红,她没有他们世俗,也不能把他们比做路边的杂草,她不是随便的比喻。她冷清自如,她高雅清丽,她不同凡俗。
喝一口菊花茶,或者轻轻的幽幽的看着浮云半日,观赏一株淡黄色的菊花。
人云:“人淡如菊。”
此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他们有着共同的风流傲骨,或清瘦冷清,或悠然不群,如同人们心中的世外桃圆、香格里拉,未曾到达,心驰神往。
5. 品梅
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她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性历来深为人们所钟爱。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
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红梅”,花形极美,花香浓郁;“绿萼”,花白色,
萼片绿色,重瓣雪白,香味袭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红”,色深红重瓣,凋谢时色亦不淡,树质似红木;“玉蝶”,花白略带轻红,有单重瓣之分,轻柔素雅。成片栽植上万株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香:梅花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暗香。“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时节,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略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形: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
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梅花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韵: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所以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今天,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
时: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侯,一般以惊蛰前后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机。开花期也因我国南北气候不同而异,广东月至1月,沪宁2月至月,北京3月至4月。
除此之外,观赏梅花的环境也十分的讲究,据《梅品》曰:是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诗情画意。
7. 梅花诗, 画欣赏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黄金樽。
梅花诗
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
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东风愁绝几回开。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
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
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
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
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
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
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
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
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梅字)
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
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
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
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
寄言蜂蝶漫疑猜。
《红楼梦》咏红梅花(花字)
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
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
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
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
无复相疑色相差。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旁傍溪桥。
不知进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穸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
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
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
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
共作寒梅一面妆。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
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
已被游蜂圣得知。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
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
相伴花前去又来。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红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墨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
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
更吹烟雨暗黄昏。
梅花绝句之一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岭上红梅
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
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
寂寞倾城在空谷。
题梅花图
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
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
疑是弄珠人。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
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
恼人偏在最高枝。
8. 梅花音乐
',1)">
相关视频:http://v.backchina.com/related.php?searchtype=related&video=12ePZ2Qvi74
梅花三弄 中国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一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地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趟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愤,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的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梅花音乐
一剪梅
梅花三弄
红梅
梅花
咏梅
红梅花儿开
踏雪寻梅
《梅花三弄》古琴曲
9. 兰花赋
周弘让 山兰赋
爱有奇特之草,产于空崖之地。仰鸟道而裁通,视行踪而莫至,挺自然之高介,岂众情之服媚?宁纫结之可求,非延伫之能洎。禀造化之均育,与卉木而齐致。入坦道而销声,屏山幽而静异。独见识于琴台,窃逢知于绮季。
杨 炯 幽兰赋
惟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抱青茎之奇色,挺龙虎之嘉名。不起林而独秀,必固本而丛生。尔乃丰茸十步,绵连九畹。茎受露而将低,香从风而自远。当此之时,丛兰正滋美,庭帏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楚襄王兰台之宫,零落无丛;汉武帝猗兰之殿,荒凉几变。闻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见。至若桃花水上,佩兰若而续魂。竹箭山阴,坐兰亭而开宴。江南则兰泽为洲,东海则兰陵为县。隰有兰兮,兰有枝;赠远别兮,交新知。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及夫东山月出,西轩日晚,受燕女于春闺,降陈王于秋坂。乃有林塘坐曛,鹤琴未罢,龙剑将分。兰釭烛耀,兰麝氛氲。舞袖迥雪,歌声遏云,度清夜之未艾,酌兰英以奉君。若夫灵均放逐,离群散侣;乱鄢郢之南都,下潇湘之北渚。步迟迟而适越,心郁郁而怀楚。徒眷恋于君王,敛精神于帝女。汀洲兮极目,芳菲兮袭予。思公子兮不言,结芳兰兮延伫。借如君章有德,通神感灵。悬车旧馆,请老山庭。白露下而鹤警,秋风高而虬萦。登阶除而下望,见秋兰之青青。重曰若有人兮山之阿,纫秋兰兮岁月多。思握之兮犹未得,空佩之兮欲如何?抽琴命操,为幽兰之歌。歌曰:幽兰生矣,于彼朝阳。含雨露之津润,吸日月之休光。美人愁思兮,采芙蓉于南浦;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赵元淑闻而叹曰:昔闻兰叶据龙图,复道兰林引凤雏。
鸿归莺去紫茎歇,露往霜来绿叶枯。悲秋风之一败,与蒿草而为刍。
颜师古 幽兰赋
惟奇卉之灵德,禀国香于自然。俪嘉言而擅美,拟贞操以称贤。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冠庶卉而超绝,历终古而弥传。若乃浮云卷岫,明月澄天,光风细转,清露微悬,紫茎膏润,绿叶木鲜,若翠羽之群集,譬彤霞之竞然。感羁旅之招恨,狎寓客之流连。既不遇于揽采,信无忧乎翦伐。鱼如陟以先萌,鹈虽鸣而未歇。愿擢颖于金阶,思结荫乎玉池。泛旨酒之十酝,耀华灯于百枝。
韩伯庸 幽兰赋
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披幽兰兮,偏含国香。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于是嫩叶旁开,浮香外袭。既生成而有分,何掇采之莫及?人握称美,未遭时主之恩;纳佩为华,空载骚人之什。光阴向晚,岁月将终。芬芳十步之内,繁华九畹之中。乱群峰兮上下,杂百草兮横丛。况荏苒于光阴,将衰败于秋风。岂不处地销幽,受气仍别。萧艾之新苗渐长,桃李之旧蹊将绝。空牵戏蝶拂花蕊之翩翩,未遇来人寻芳春而采折。既生幽径,且任荣枯。幂轻烟而葱翠,带淑气而纷敷。冀雨露之溥及,何见知之久无。及夫日往月来,时占岁睹,迈达人之回盼,披荒榛而见。横琴写操,夫子传之而至今;入梦为征,燕姞开之于前古。生虽失处,用乃有因。枝条嫩而既丽,光色发而犹新。虽见辞于下士,幸因遇于仁人。则知夫生理未衰,采掇何晚。幽名得而不朽,佳气流而自远。既征之而未见,寄愿移根于上苑。
李 纲 幽兰赋
序:兰有二种,花以春者似蕙,花以秋者为菊。楚辞曰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又曰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今世人之所识者素花丛本,特春兰耳。余尝得一种兰于亡友肖子宽家,绿叶紫茎,其香似春兰而加芳。食之味尤辛甘,可以调羹。曹子建七启于肴馔之妙,言紫兰丹椒,施和必节,滋味既殊,遗芳射越。乃知兹兰可食,其为秋兰无疑也。二兰皆喜生于高山深林,阒寂无人之境,则芬芳郁烈,茂盛而远闻。移而置于轩庭房室之间,不过一再岁,花益鲜而香益微,盖其天性如此。故古人又以幽兰目之。与夫山林隐遁之士,耿介高洁,不求闻达于人,而风流自著者,亦何以异?故感而赋之。相百卉之芳菲兮,待培植而乃成。何茲兰之异禀兮,处幽僻而方兴。高山崔嵬而蘢樅兮,深林杳杳以冥冥。下波涛之喷激兮,上雪霰之飘零。邈人迹之不到兮,兰于焉而独馨。言茁其芽,载擢其英。春与蕙兮偕秀,菊兮并荣。或素花而丛本,或绿叶而紫茎。虽春秋之异种,岂殊德于幽贞。耿介自许,芬芳谁与?久而不知其香,晦而不改其度。荣何谢于光风,瘁何伤于白露。配芝桂以为友,奚萧艾之能侣。类同心之契合,比明德之欣附。淑人君子,爱而不忘;蒸以为藉,沐以为汤,纫之为佩,刈之为防。实有取于雅操,非徒慕夫国香。若夫出自故山,同夫小草,资耳目之嘉玩,供园林之幽计,虽得托于孤根,盖已违其所好。譬若高洁之士,隐遁之人,蹈山林而长往,友麋鹿而同群,付功名于脱屣,等富贵于浮云,室虽迩而人则远,可得闻而不可见,有泉石之枕漱,无猿鹤之惊怨。晦其迹而弥芳,怀其道而愈显。子真谷口,德公鹿门,二子食薇于首阳,四皓采芝于商山。名与实兮,兼茂;心与迹兮,俱闲。播清芬于今古,亦何以异于幽兰!
牛中书 雨兰赋
绿叶丛丛兮,向云汉而发荣。素萼皎皎兮,披霡霂以呈英。细洒兮濯香蒂,沆瀣兮涤紫茎。柔姿俏丽兮,昭仪新浴,联艳淹濡兮,贵妃洗缨。玉蕊含浆兮,晶艳香滴。溢径兮折萦,溥江阳之天泽,转伊蒲之化工。
10. 国兰的起源与历史
当今所称的中国兰花——国兰,古代称之为兰蕙。正如北宋黄庭坚(1045一1105年)在《幽芳亭》中对兰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
我们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夫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但有关孔子时代对兰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春秋时代的卫国在河南北部(今滑县一带),鲁国在山东,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东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兰花。因此他所说的芝兰实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泽兰。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认为孔子说的芝兰生幽谷是对当时兰花生态环境十分贴切的描述,而且当时的气候比今天温暖,河南一带还生长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兰花分布。因此,孔子当时路经深林幽谷时见到兰花独茂并不稀奇,他所说的芝兰实为当今所称的兰花。
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正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继《金漳兰谱》之后,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我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
艺兰发源于中国,外传至日本及朝鲜。现今日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甚浓,其历史渊源也是由中国开始。现今日本栽兰已自成体系,发展为号称“东洋兰”的基地。至于朝鲜方面,艺兰也必不可少地成为朝鲜人民崇尚之物,并使兰花成为当今朝鲜人民作为高雅的花卉,陈设于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为令人称颂的是,他们将兰花作为一种高级的礼品来馈赠。
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愿兰蕙自然进入人们心灵的世界,共同将兰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国粹发扬光大,以兰会友,共同进步。
11. 丰厚深邃的中国兰文化
兰花,有着优美飘逸的叶片,它亭亭玉立、临风摇曳、多而不乱;兰花,有着素而不妖的花朵,它娟秀素雅、幽香清远、馥郁袭人,一枝在室满屋飘香,素有花中香祖、王者香和天下第一香之雅称。
兰花作为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籍上关于兰花的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有:《易经·系辞》中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诗经》中“诸侯执薰,大夫执兰”。孔子在《家语》篇中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猗兰操》有记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之,夫兰当为王者香草,今之独茂与众草为伍。”孔子称兰为王者香,一直影响到现在。在《楚辞》、《越书》等古代典籍中对兰花也有很多的记载,如越王勾践在浙江绍兴种兰渚田;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受馋,一腔忠愤,终身佩兰,他在《离骚》中对兰花的记述甚多,如 “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疏石兰兮为芳”等等,表明了当时诗人不但备受颠沛,把满腔义愤寄情于兰花,而且用兰花来比喻自己品格高洁,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袒露出一颗如兰似蕙的赤子之心。秦汉时期,兰花栽培和园艺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更多的诗赋提到兰蕙。汉时张衡《怨篇》中有“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香,有黄其花”的记载。魏以后,兰蕙的种植从宫廷园苑开始,逐渐向士大夫阶层的私家花园发展,并广泛用来点缀庭园,美化客堂厅馆,如曹植在清游西苑的诗词中就有“秋兰被长堤”的歌颂;晋时王羲之在会嵇山阴筑有兰亭,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在此处写成的。据考证,唐代以前的“兰”、“蕙”均不是今天真正的兰科植物,但也有人从古文字、文学、当时的气候和兰花的地理分布等多方面考证,认为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中所见到的香兰就是兰科植物的兰蕙。尽管这方面仍有争议,但有关兰蕙的记载为我国深厚的兰花文化奠定了基础却是无疑的。
我国究竟何时开始栽培兰花,很难考证。但在宋代,毫无疑问已经有兰花栽培,尤其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之后,艺兰之风相当盛行,且栽培技术日渐普及,诸多古籍中常有提及。北宋黄庭坚在《幽芳亭》中写道:“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大,大概山林十蕙而一兰也……,兰蕙丛生,莳以砂则茂,沃以汤茗则芳。”并且第一次对兰蕙作了分类“一干一花,香有余者,兰也;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也。”李愿中在《艺兰月令》中将广东、福建一带的养兰方法以诗歌形式编成口诀。1233年,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比达尔文的《兰花的传粉》早600多年,该书分成叙兰容质、品第高下、天地爱养、坚性封植、灌溉得宜五个部分进行叙述,同时把兰分成紫兰(16种)和白兰(9种)两大类,紫兰主要是指今天的墨兰,而白兰多为今之素心建兰。王贵学的《兰谱》(1247年)分成品第之等、灌溉之候、分析之法、泥沙之宜等部分,同样将兰分为紫兰和白兰两类。著名诗人苏轼也是首屈一指的佩兰、咏兰者,他在《种兰》一词中对兰花优美的形态、芬芳、功用和习性等方面作了高度概括和生动描绘。张雨曾称赞兰花为“能白更能黄,无人亦自芳。才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因此兰花被人们誉为正人君子,视为坚贞、美好和高洁的象征,把兰和梅、竹、菊并列称为“花中四君子”。人们还习惯把好的东西都冠以“兰”字,如称好文章为 “兰章”,把真挚纯洁的好友称为“兰友”、“兰谊”,把知心契结的兄弟姐妹称为“金兰结拜”等等。同时,人们还视兰花代表勇敢、忠贞不屈的民族精神。赵孟坚是宋代有名的画家,宋亡后,他隐居画兰,以示清高。晚宋末年,画家郑思肖擅长画兰,后南宋灭亡,元朝统治者慕名请其作画,结果竟被严词拒绝。此后他画的兰花一直都是露根,并不着地,有人询其缘故,答曰:“国土之不存,兰根焉能着地?”借以抒发爱国之心与亡国之痛,至今仍被传为佳话。明清时期是兰花栽培和发展的昌盛时期,有关兰花的专著、诗词、绘画更多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的《群芳谱》都有对兰蕙的叙述;高濂的《兰谱》中有“种兰奥诀”、 “培兰四戒”、“雅尚斋重订逐月护兰诗诀”12首,其中,值得提出的是他的“培兰四戒”,即“春不出宜避春之风雪,夏不日避炎日之销烁,秋不干宜常浇也,冬不湿宜藏之地中,不当见水成冰。”也就是至今仍被养兰者所引用的“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12个字。张应文的《罗篱斋兰谱》内容分为列品、封植和杂说三部分,他在兰的修剪方面叙述尤为详细。此外,还有鹿亭翁的《兰易》、李晴江的《种兰诀》、顾茂实的《续兰谱》等著作都详细地记述了兰花的产地、习性、生境、类别、品种、栽培莳养的管理方法与经验。清代,兰花著作层出不穷,如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分为四卷:卷一为花品和本性,卷二为外相及培养,卷三为养护和杂说,卷四为引证及附录,其中有不少独到之处。还有屠用宁的《蕙兰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孙侍洲的《心兰集》、陈研耕的《王者香集》、周荷亭的《种兰法》、袁世俊的《兰言述略》和许鼐龢的《兰蕙同心录》等著作,其中以《兰蕙同心录》最引人注目,书中蕙兰品种和传统名种配有素描插图。
20世纪以来,也出版了一些兰花书籍。吴恩元的《兰蕙小史》除了对栽培管理兰蕙作了系统的论述外,还对江浙一带散失的各种兰蕙名品附有插图和当时流行品种的照片。于照的《都门艺兰记》、夏诒彬的《种兰法》等对兰花品种分类及养护管理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批有志于振兴兰花的园艺工作者,对兰花广泛地进行了引种、栽培、科学莳养及组织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经常举办各种兰花展览,促进了兰花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或园林单位对兰花的组织培养和无菌播种快速繁殖技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成果。目前,兰花的规模化生产在我国正在起步发展。
兰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中华先民们经过历代不懈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品种资源和兰花专著(见附表)。兰花在我国悠久的文化生活中,放射着奇光异彩,吸引着全世界一切爱好兰花的人们;兰花是祖国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杰出代表,是伟大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骄傲,是美的象征、美的结晶和升华,被世人所崇慕。园艺工作者和艺兰专家正在利用我国独特的兰花资源和气候条件进行兰花新品种培育,对一些名贵珍品进行保护性培养,加快繁殖。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更好、更珍贵的品种问世,中国深厚的兰花文化一定能够得到弘扬。(董运斋)
12. 名人与兰
●孔子咏兰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为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其时正当“礼崩乐坏”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已的学说说动人们,改革政冶,挽救危亡,但到处碰壁,最后只好返回鲁国,设馆授徒终其一生。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主要学说集中于孔门弟子编纂成书的《论语》中。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有名的门徒。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
●屈原佩兰
屈原(约前340-前期278),战国时伟大诗人。名平,字原,号灵均,又名正则。楚国人。
《史记.屈原列传》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张遭到旧官僚贵族的激烈反对,而他为之依靠的楚怀王又昏聩无能,忠奸不辩。结果信谗言而怒迁于他。到楚顷襄王时,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屈原遭遇穷困,但其志不变,其行更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
他将这种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将这种比兴手法作了新的发展,这就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伴,融铸一炉,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
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因此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
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勾践种兰
被誉为“一方之志,始于《越绝》”的《越绝书》是战国后期的作品,经过后汉会稽袁康、吴平编辑增删而成,是“地志祖”。从史料记载,当时《越绝书》至少有十六卷二十五篇,现存十五卷十九篇。关于“越王勾践种兰渚山”之记载属《越绝书》已散佚的六篇之中,但绍兴文史资料中多次引证,如《宝庆续会稽志》( 1225 年)关于“兰”的记载中提到:“兰,《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勾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兰渚亭。”
公元前 492 年越王勾践从吴国被释放回国,立志灭吴争霸,报仇雪耻,开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时期。他首先令荡蠡建筑了山阴小城和山阴大城,把都城从山麓平阳下迁到沼泽平原地带,使越国有了一个坚固的中心。在水土资料丰富的大城东郊筑塘,建立了粮食基地──富中大塘;在大城周围根据地址、矿产资源建造了畜牧基地鸡山、豕山和犬山,水产基地目鱼池,蔬菜基地稷山,冶金基地姑中山、练塘、锡山和六山,铸剑基地赤堇山、称山,造船基地船宫,练兵基地时浦,木材基地木客,编织基地麻林山和葛山,食盐基地朱余等经济、军事基地,共同构成了越国的社会经济,为越灭吴和称霸中原奠定了物质基础。
史载,吴王夫差是不惜人力财力造宫苑之人,“台榭陂池必成,六畜好玩必从”,仅姑苏城内就有宫苑 30 余处,并广求奇花异草、珍稀禽兽。勾践为了表示对吴王的“忠心”,不惜建立犬山以畜犬,猎南山白鹿,以献吴;建立美女宫,调教美女西施、郑旦,在渚山建立兰花基地,以呈吴王。勾践发愤图强,报仇雪耻,上下协力,君臣一心,苦心积虑,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称霸,逐鹿中原。
勾践种兰之地──兰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确是种兰的好地方。从余姚河姆渡文化层发掘出的陶器可以确定,当时已具备盆载植物之意识及技术, 4000 年以后的越国,可以确信越王勾践在渚山种植兰花。勾践种兰不仅有动机,而且有技术保障。
关于勾践在渚山种兰,历史上多有记载,除《宝庆续会稽志》以外,如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也说:“兰亭,即兰渚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明代徐渭也在《兰谷歌》中提到“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
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
●羲之幕兰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邪临沂,西晋末年随晋室南迁,永和元年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就定居会稽。绍兴是王羲之第二故乡。
王羲之十分重视书法理论,父亲王旷从小就悉心指导他钻研《笔论》,他善于将笔论中的理论体味于自己的书法实践中。而且转益多师,精研诸体。更重要的是他还创造了流畅的行体。
王羲之创造行书、草书受他的爱好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一爱兰、二爱鹅。爱鹅的故事其来由是他曾给一位山阴道士书写了《黄庭经》而“笼鹅而归”,而又拓了 “鹅”字而家喻户晓。而更有情趣的爱兰却流传被人疏忽。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友修禊,选择了兰亭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外,此地还盛开幽兰,馨香扑鼻。同去的名士们因此而留下了“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微音选泳,馥为若兰”、“仰泳挹遗芳,怡神味重渊”等咏兰名句。
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得益于养鹅,更得益于爱兰。曲颈高歌,红掌拨水的鹅,给王羲之带来启示,从此伸臂运笔,更挥洒自如。而那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更启发了他创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精熟的高度。他的书法兰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爱兰的故事,历史上传诵较广。我国元代一件稀世名磁青花四爱图梅瓶,有“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四幅图,可见,王羲之爱兰影响之深远。
●徐渭画兰
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幼孤,性警敏,天才超逸,九岁能文,二十岁为生员,但以后屡试不中。坎坷多难的生活,铸就了他文学艺术上全方位的大成就。他诗、书、文、画无不精绝。徐渭自渭:“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画,涉笔潇洒,独得天趣。尤其是花鸟画,用笔纵横,不拘绳墨,淋漓尽致,气势奔放,开创了明代中期水墨画写意花鸟画的新格调。清代郑板桥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
徐渭画了很多兰与水仙相配的画。《题水仙兰花》诗云:“水仙开苑晚,何事伴兰苕?亦如摩诘叟,雪里画芭蕉。”题《水仙兰竹》云:“水仙丛竹挟兰英,总是湘中三美人。莫遗嫦娥知此辈,定抛明月下江津。”在《兰竹图》上配诗:“兰与竹相并,非关调本同。氤氲香不远,聊以为清风。”在《画兰》诗中云:“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缀精神。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另外,徐渭还作了很多兰诗,在《兰谷歌》中写道:“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诸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吾越兰谱本如此┅┅”,另外还有“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徐渭送画于友人仙华,题诗曰:“仙花与杜诗,其词拙而古。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无媚”与“清苦”写的是兰,也是徐渭自己的写照。
●鲁迅采兰
鲁迅家几代人都喜爱兰花。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鲁迅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讲到“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鲁迅的祖父、父亲也都养过兰花。鲁迅从小就喜爱花、虫、鱼、鸟,读书之余跟随父亲在天井和百草园广植花草。他曾根据自已的经验、订正过《花镜》中的某些讹误。稍大一点,常约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内府山、塔山采兰。每年二、三月份当兰花开放时,三兄弟常去会稽山、兰渚山、箬山去春游、采兰。一九一一年三月十八日,鲁迅和周建人、王鹤照去游览会稽山下大禹陵。出发前,鲁迅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只油漆马口铁桶和一把铜要大家带上。到以大禹陵,浏览了禹庙、窆石亭,就上会稽山采兰。后来,鲁迅把这次上山的经历,写成《辛亥游录》,刊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出版的《越社丛刊》第一辑上,署名“会稽周建人乔峰”。
关于那次会稽山采兰之事,周建人晚年还经常提起:“老大(鲁迅)采到‘一叶兰’后,兴奋极了,对我说:‘老三,我们真不虚此行!’回到家里,我们小心地将兰花上盆种好。以后,老大应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职,起初他想把兰花也一起带走,但终因路远迢迢而未带去。临行前,他特别关照我,要把这几盆兰花种好。不久,我也应聘去一所学校任教,平时很少回家,后来,‘一叶兰’终于坏死。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二十年代末,鲁迅移居上海,每当惊蛰前后,人们从鲁迅寓所走过,便有兰花幽香扑面而来。在上海他还结识了日本兰友小原荣次郎。小原在东京开有一家名叫 “京华堂”的中国玩物经营店,也从事兰花的买卖。抗战前小原荣次郎曾多次到杭州、绍兴、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收集中国春兰。与诸涨富、王叔平等人有旧,并曾想请诸涨富去日本种兰。著有《兰华谱》。一九三一年,国民党镇压左联作家,鲁迅迫避日本开设的花园庄旅店,适逢小原贩兰将归国,触景生情,以友人携兰东归之事,借兰抒情: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朱总爱兰
由著名导演谢晋五十年代在上海拍摄的《女篮五号》影片中,根据剧情,男、女主角的书屋内放了两盆兰花。这两盆兰花一盆叫“宋梅”一盆叫“西神”,是春兰中的名种,由上海张家花园提供。
张家花园的主人是上海同丰永金铺和恒孚银楼的老板徐蒲荪先生,徐先生酷爱兰花,张家花园有他的兰圃。他专请绍兴漓渚兰农诸涨富管理。当时绍兴诸涨富、无锡沈渊如、余姚王叔平被兰界誉为江南三大兰将,养兰技术精堪,品兰眼光独特。
朱德同志是兰花迷,他出生于四川仪陇、川中大地兰花较多。南昌起义后,朱老总转战粤北、湖南直至足井冈山时,带队伍战转在深山老林中,与兰花为伍。六十年代时,他还能讲出粤北、湖南那座山上有兰。五六十年代,他在成都住处都种过兰花。
他把“井冈兰”赠与上海龙华花圃,把“武夷兰”赠给武汉东湖花园,他还把自己种植的名兰“绿云点珠”、“银边大贡”等赠与成都草堂兰圃、广州兰圃、杭州花圃、苏州拙政园花圃。并为杭州花圃的横匾上写下“同赏清芳”四个大字。
●总理赠兰
一九六二年,周恩来总理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亲切地会见了来华访问的日中友好人士松村谦三先生。当时,中日邦交关系未曾恢复,作为社会活动家,松村谦三先生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多次访华,与周恩来总理成为好朋友。松村谦三先生非常喜爱中国的兰花,曾收集过不少品种。周总理深知松村先生的爱好,趁这次在杭州相会,吩咐随员去杭州苗圃挑一盆自己祖居绍兴选出名兰,送给松村谦三先生。兰圃同志知道周总理的意图后,特地挑选了一盆叫“环球荷鼎”的兰花。此花是四十年前由绍兴兰农在上虞大舌埠山中掘得的,当时被上海兰花爱好者郁孔昭以八百元银元购去,实为兰中极品。当时在杭州花圃中亦只有二、三盆,当松村先生从总理手中接过这盆兰花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环球荷鼎”的珍贵,他更知道总理的美好心意。“兰”象征美,“兰”象征着友谊,总理希望日中友谊象“兰” 一样常青,象“兰”一样馨香。
松村谦三先生捧着“环球荷鼎”回到了日本,晚年一直致力于日中友友好事业。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将儿子们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关照:要继承他的日中友好事业,要养好周总理赠送的兰花。
他的儿子松村正直牢记父亲教训,从养兰的门外汉,通过广结兰友,潜心钻研,几年后,兰技大进,成为日本兰界的养兰高手。他把“环球荷鼎”送给兰友,使“环球荷鼎”香飘日本岛。
一九八七年,日本举办了“第三届世界兰花博览会”,当松村正直先生从中国代表团人员中得知周总理的故乡绍兴已在八三年成立了兰花协会,并将兰花定为绍兴市花的消息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表示一定要到绍兴来看一看。
当年十一月,松村正直不顾七十九岁的高龄,联络兰友,一行六人,风尘仆仆地到了绍兴,参观了绍兴兰圃,拜访了兰友同行。并向绍兴市兰协赠送当年周总理赠送给他父亲的“环球荷鼎”的后代。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远涉东瀛的绍兴兰花带着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从中国到了日本,在日本生根开花,又从日本回到了娘家绍兴。今天,中日早已恢复了邦交,中日两国人民都表示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周总理和松村谦三先生若是地下有知,当会含笑九泉。
●少帅嗜兰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遭软禁。四六年被秘密解往台湾,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生活。
在幽禁期间,张将军除读书外,就是莳养兰花。他曾坦然地表示:“我第一爱夫人,第二爱兰花。”他还说“写诗可以言志,养兰能寄情。”他把热爱祖国之情,溶入于热爱中国兰花之中。
张将军在家中莳养了200余盆兰花,五十年来亲自栽种、管理。不仅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春兰名种,如绿云、宋梅、大富贵等,还栽培广东报岁,福建建兰,四川川剑等多类兰花。
九十年代初,被驰禁,他的“自由度”增加了。每年春暖花开时,经常到台北市区及近郊兰园赏兰、买兰,并经常与台湾世界兰蕙交流会的兰友交流,切磋兰艺,并欣然出任该会荣誉会长。
一九九三年四有二十五日,中国第三届花卉博兰会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其中在第三展区第五展馆,在这里举办海峡两岸兰蕙交流会。当晚九时许,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慕华、迟浩田、宋平等走入了兰花展厅,当台湾世界兰蕙交流会会长黄秀球代表张学良把命名为“爱国”的兰花赠送给 了国家。
会前,张学良将军亲笔写了贺信,全文如下:
“兰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品格高超的名花,自春秋时孔子自卫适鲁,作猗兰之操,誉为‘王者之香。’而后历代文人雅士咏歌不绝,左氏不遗梦兰之征,屈子思君纫兰为佩,周易更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将君子比德于兰,而非以兰比德于君子。
骆宾王上张司马启也说:‘博望侯之兰薰桂馥,’又将兰喻为‘世德流芳’。兰在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占了极为崇高的地位。
花卉的爱好大致说来,与个人的秉性和品德,确有关连,晋陶渊明独爱花中隐逸的菊,自李唐以来,国人多爱花中富贵的牡丹,而宋周濂溪则独爱花中君子的莲。其实兰之为品,兼三者之德,又各极其长,王者之香,是富贵之极;容古留芳,是隐逸之最,出淤泥而不染,经岁寒而不凋,它的清介坚劲之美,更非莲所能比拟。因此,凡是恫病为怀,而思以亮节高操,风世励俗的人,莫不对于兰花具有深切的爱好。
除了文人雅士爱兰之外,历代名将爱兰者,亦不乏人,有清中名将左宗棠,曾题‘新塍吟花逸史’。许霁楼先生《兰蕙同心录》称:‘质秀气清,王者之草;翰墨留香,我赏而宝。’画梅成痴的彭玉麟,也曾移爱题兰,留有如下绝句:‘平生只解写梅花,索我题兰兴更赊,独怪孤山三百树,幻形九畹吐芳葩。’可见兰的风姿,亦能倾倒叱咤风云的将帅,惟独曹孟德,另出一格,独不爱兰。曾谓:‘芳兰当户,不可不除。’然而自曹魏氏败,而兰之名益彰,一代之雄,竟不能于兰而行其志,此所以兰之所能为中国文化史中一部分,无人能摇撼其地位了。
离却兰品不谈,即以欣赏的角度来论,兰花如在深山幽谷,林彰筛地,皎魄当空时,兰花每飘放一种清冽的幽香,沁人心脾;如在萧斋静室,凭几晤对,则见其缤纷扶疏,争奇斗艳。如亲良友,如饮醇醪,令人万虑俱消,有潇洒出尘之想,是兰之名花,不但足以赏心悦目,更可以陶性怡情,兰之为用,岂仅在于观赏而已。因此,兰艺自中国渡海,传至东瀛,进而又扩及世界园艺之林,国人应如何发扬它的幽光,以为复兴中华文化之一助,当有赖有心人士之共同努力。 此次北京举办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世界兰友也将前来交流,这对提倡我国兰艺文化,深具意义,吾人致表赞同,爰志数语,以资赞贺,并祝大会成功。”
张学良将军曾写《咏兰》诗曰:“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13. 兰花诗, 画欣赏
古风
唐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同上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咏 兰
元 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兰花
明 刘伯温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着色兰
明 张羽
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
兰花
明 孙克弘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兰花
明 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花二首
明 李日华
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
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著新妆。
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著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写兰
明 景翩翩
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
不因风力紧,何以度潇湘。
折枝兰
清 郑板桥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清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清 郑板桥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 画 兰
清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浣 溪 沙 兰 花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
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咏 兰
朱 德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咏 兰 诗
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幽 兰
唐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 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兰 花
清 秋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14. 中国竹文化概述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一、 竹子与中国历史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 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化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我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 竹子与精神文化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品,竹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数千年来,中国先人们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考古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用竹编织器物,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尤以楚国最为发达,品种极为丰富,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了雕刻工艺,汉代有竹雕刻艺术品存世,六朝时期文献中有竹雕刻艺术品的记载。唐代以后,竹刻名家辈出。宋代出现詹成,明代出现了嘉定朱松邻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竹刻派,金陵(今南京)则出现李文甫等竹刻家。清代中期形成了湖南邵阳、四川江安和浙江黄岩等地的翻簧竹雕,并成为竹雕刻艺术的主流,民国初期出现北京张志渔开创的北派竹刻。竹还是工艺美术中表现题材,寄寓着福、禄、寿、喜、财、发顺、吉等吉祥内容的图案,数千年来一直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被广泛应用于雕刻、织绣、印染、陶瓷、编织、剪纸等各种工艺品的创作中。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 “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先民奉竹图腾,视其为图腾崇拜物,把竹作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构筑的环境。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和游乐活动以及信仰习俗;进入了人类的仪礼制度之中,在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中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三、 竹子与中国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量,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与可也是画竹的大家,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各朝代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他们画竹都十分传神而逼真, 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他不仅留有许多绝妙的翠竹图,还留下了《题画竹六十九则》,他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四、 竹子与中国园林
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 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 “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王象晋《群芳谱》、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等,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随着诗、书、画及造园艺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庭院造景,于是,就产生了能在屋宇内随时欣赏、掌玩的自然风景缩影——盆景。中国盆景的出现,据考证是在唐代,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以见到,到明清年间,“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进行了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馆还珍藏着一座用翡翠制作的竹子盆景,这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八旬寿节上群臣贡献的一件珍宝。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先生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潇湘流水》、《翠野图》、《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一大批竹子盆景代表作。
中国盆景一直被称作“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倍受东西方人民的喜爱。
五、 竹子与人民生活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编织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汉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例如炊具的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等,盛放物品的筐、篮、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具有算筹、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15. 竹之典故
竹报平安 竹:竹简。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指平安家信。唐·段成式《酋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北部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竹苞松茂 根基象竹那样稳固,枝叶象松树那样繁茂。用作视长寿或宫室落成时的颂词,也比喻家族兴盛。《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明·范世彦《磨忠记》:“祝寿享,愿竹苞松茂,日月悠长。”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唐·李白《长千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晋·王羲之《兰序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势如破竹 形势如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下面就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竹林七贤 魏晋年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贤。
松竹梅岁寒三友 松竹越冬而不雕,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明程敏政有《寒岁三友图赋》。
竹山词 词集名。宋未蒋捷(号竹山)作。
竹坡词 词集名。宋周紫芝作.紫芝字少隐,号竹坡居士,曾媚事秦桧,时论簿之。
竹枝词 乐府《近代曲》名。又称为《竹枝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有时词曲合称《竹枝》。原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和男女爱情。
竹坞听琴 全名《秦攸然竹坞听琴》。杂剧剧本。元石子章作。写道姑郑彩鸾在竹坞弹琴,同秀才秦修然相遇,两人互相爱慕而结合的故事。
竹书纪年 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因原本写竹简而得名。
竹林精舍 梵文意译。古代印度最初的寺院,在中印度迦兰陀村。
竹溪六逸 据《新唐书·李白传》,唐诗人李白客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文、韩淮(旧唐书作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共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竹叶亭杂记 书名。清姚元之撰。所记有清代掌故、清宫仪制、科场典事、东北西北地区风土习俗、名人轶事等。并反映了兵制、盐政、吏治等腐败的情况。
竹香斋象戏谱 清张乔栋辑。与《百局象棋谱》同一类型。
竹打中空 即两条伤痕,中间有长条形空隙。
丝竹管弦 泛指音乐。也作“管弦丝竹”。是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斛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金石丝竹 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类乐器。也指各种乐音。《庄子·骄拇》:“多于聪者,乱五声,谣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也。”
品竹弹丝 品:吹乐器。泛指吹奏乐器。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又不会按宫商,品竹弹丝。”
哀丝豪竹 形容音乐悲壮动人。哀丝:悲哀的弦声。豪竹:巨大的竹管。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衷丝动豪竹。”宋·陆游《长歌行》诗:“哀丝豪竹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
破竹之势 见“势如破竹”
钻鱼上竹 钻音(年),鱼名,身滑元鳞。钻鱼粘滑,难于上行。旧比喻求进艰难。宋·殴阳修《归田录》:“(梅圣俞)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钻鱼上竹竿耶!’”。
芒鞋竹杖 芒鞋:一种草鞋。竹杖:手杖。比喻随身使用的东西。宋·陈师道《绝句四首》:“芒鞋竹杖最关身。”
成竹在胸 与“胸有成竹”同。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原指画竹子之前,因反复观察,胸中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画起来才得心应手。比喻临事有定见或事前已有全面考虑安排,因而显得清静而有把握。宋·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告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宋·晃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肉竹嘈杂 肉:指从口出的歌声。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形容音乐杂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
罄竹难书 罄:用尽。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筒,用以写字。书:动词,写。用尽所有的竹子也难于写完。原喻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枯竹空言 竹:竹简。指毫无实用价值的陈旧的古书和空泛的议论。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
抱鸡养竹 旧比喻宫僚坐地盘剥,不择手段。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载,唐新昌县县令夏侯彪之,一到任就叫里正代他抱小鸡种竹子,自己坐受其利。
斑竹一枝千滴泪 上古时候,尧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女英,二女儿叫娥皇,姐姐长妹妹两岁。女英和娥皇都长得俊秀,贤惠善良,尧王很喜欢他的两个女儿。尧王选贤让能,选虞舜为继承人,并将两个女儿许给舜为妻。舜在帮助尧王管理国家大事期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尧王死后,舜帝即位,南方的“三苗”部族(现在湖南),多次在边境骚扰,舜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随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大军征战南进到苍梧,舜王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娥皇、女英接到噩耗,痛哭不止,一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泪来。泪珠洒在竹子气上面,染得竹子满身斑斑点点,成为斑竹,后来,姐妹二人投水而死。人为纪念娥皇、女英,在湘水旁建立庙宇,名为黄陵庙。传说她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湘夫人。她们的墓在衡山上面。二妃死后,湘水出口处的洞庭湖君山出产一种竹子,竹子上面有斑斑点点紫晕的玟痕,传说为二妃的血泪所化而成。人们将这种竹子起名 “斑竹”,又名“湘妃竹”。毛主席的诗词中“斑竹一枝千滴泪”,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唐代大诗人李白《长干行》诗中有两句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骑竹马弄青梅都是儿童的游戏。后人常以"青梅竹马"来形容小儿女天真地在一起玩耍的情状。
"竹马"一词始见于《后汉书·郭合亻及 传》:(郭亻及)始到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级问:尔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所谓"竹马",原来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晋人刘义庆《也说新语·方正》中记载:"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这里的"竹马"则代指儿时的友情。
读古代诗文,常见到人们用儿童骑竹马欢迎郭亻及 的故事来称颂地方官吏的,如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唐代杜牧《杜秋娘》一诗中也有竹马的诗句:"渐抛竹马剧,捎出舞鸡奇。"
竹夫人 在古代诗文中,"竹夫人"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例如北宋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一诗:"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又如南宋陆游《初夏幽居》一诗:"瓶竭重招曲道士,床头新聘竹夫人。"
何谓"竹夫人"?原来,它是古代一种消暑用具。《辞海》上解释说:"夏天睡时置床席面取凉的用具,用竹青蔑编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圆柱形,中空,周围有洞,可以通风。"可是现在竹制品市场上所见甚少。
16. 名人与竹
●郑板桥与竹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爱竹,他赏竹、画竹、咏竹,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他的成就是建立在竹上的。人们喜欢郑板桥,在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他的竹画、竹诗,乃至竹一样的品格。
古代文人由于审美情趣、生活境遇、处世观点不同,对花草树木各有偏爱。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陆游爱梅,早已成为文坛佳话。大戏剧家李渔更把他所爱的花卉当作自己的性命,他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郑板桥爱竹,虽没有把竹当作自己的命,但他把竹当作自己的儿孙子弟,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却也格外真挚感人。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爱竹总如教子弟,数番剪削又扶持”。这些联语诗句,生动地表现了板桥先生对竹的一往请深,他精心修剪百般呵护,如先生之教育子弟,如长辈之爱抚儿孙,绝不哗众取宠,毫无矫柔造作,自然、亲切、真挚,如果没有对竹的真爱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晚风藤榻上,满身凉露一天星”。“轩前只要两竿竹,绝妙风声夹雨声,或怕搅人眠不着,不知枕上已诗成”。“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驱吾暑,能豁吾胸”。从这些清新幽美的诗句中,可见竹也真不负板桥之爱,在郑板桥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板桥不但以之消暑纳凉,赏心悦目,而且在竹声中吟诗,伴竹声入眠。其安适潇洒超脱之情,令人羡慕、向往。“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这话用到郑板桥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正因为他对竹有如此深情,竹才成了他笔下的爱物。在郑板桥的画作中,竹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他画竹的成就也相当高。《清代学者像传》评:“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丁亥烬遗录》称:“古代画墨竹称文与可为圣……继起者惟郑板桥”。从这些评论可见郑板桥画竹虽不说独步千古,但能与文与可苏轼相提并论,足可称为大家。
郑板桥不但善画,还善于总结经验,他在画竹实践中总结出的创作理论,颇具真知灼见,为后世研究创作理论的人所看重。当有人向他请教画竹诀窍时,他说: “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凡吾所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而不是陈陈相因,这是他能“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重要原因。他总结出的“眼前竹”,“胸中竹”,“笔下竹”,“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更是创作理论中的精华。他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竹,又不是眼前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通过一次画竹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获得创作冲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不是文艺理论家,但可以说他参透了创作的天机。
在郑板桥众多的题画诗中,有大量的咏竹之作。他借竹抒情,托竹言志,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咏竹名篇。“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听竹声萧萧,想到了人民啼饥号寒,看一枝一叶,想到自己这些小官吏的责任和使命。忧民之心,尽瘁之意依依可见。“老老苍苍竹一竿,长年风雨不知寒。好叫真节青云去,任尔时人仰面看。”“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诗中之竹,有品格,有气节,坚韧不拔,超凡脱俗,这是郑板桥推崇的人格境界,也可以说是他人格的写照。
《清代学者像传》载:“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有政声。在任十年,囹圄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郑板桥关心人民饥苦,为民请命,不怕得罪上司,不怕丢乌纱,这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他为官清廉。他做了十二年的县令,罢官后还要靠卖画为生,嫁女时竟无钱置办妆奁,他的《为二女适袁氏者作》写的就是这种情况。“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在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场中,郑板桥能有如此操守,确实是不同凡响。他关心人民,不媚上司,勤政清廉,不就是“任尔时人仰面看”的挺拔高洁,耿介超凡的翠竹吗?
●清代“江南画竹第一家”朱官登
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载有唐宋以来仙游籍的书画家20多名,而其中清代画家朱官登则是目前所仅能见到的仙游籍署“臣”字款作品传世书画家中之出类拔萃者。
朱官登,字懋安,号性田,出身于仙游鲤城洪桥街朱家书香门第,其家藏历代诗书、字画、古玩为仙游之冠,系名闻遐迩的朱家“文雅堂 ”的祖先,也是道光至同治年代的清庭著名“臣”画家。据其玄孙篆刻家朱可大先生生前介绍:“文雅堂”由其祖先开创于清朝咸同年间,约在朱官登致仕养老时所创,旨在家乡倡诗书画印学术研究之风气;会文友雅士切磋交流之斋堂。而后由其子孙衍化为经营文房四宝,书画篆刻裱褙等综合性文化艺术品场所,尤以篆刻、裱 著称。“文雅堂”所收藏的字画有历代名人真迹数以千计,其中包括有蔡襄、朱熹、柯敬仲、唐伯虎、郑板桥等名家字画。朱官登自幼聪颖嗜画,好学重写生,平生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画,尤善博采画竹百家之长,擅画“风、晴、雨、雪”之竹姿风韵。最服膺于元代画竹名家柯九思(字敬仲)。不管是在京都或是在故里都随身携带柯敬仲画竹卷轴,或悬于高堂巨幛;或挂于书斋卧室;或凭栏观竹于风前月下、雨雪烟霏之际;或抱琴吟啸于修篁曲径、泽畔岩壑之间;或展笺挥毫于明窗净案之上。因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常年浸淫遂神与竹融,每每下笔,爽爽生风,所画之竹得心应手,别开生面。“用笔简洁,颇饶清逸之气”。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四民百姓,俱视若珙壁,据传曾经被同治皇帝誉为“江南画竹第一家”。林则徐与其相知至深,既称誉其书画艺术,更推崇其人品艺德和所珍藏之文化瑰宝。林则徐于道光丁未年三月(1847年)既望日称赞他“博学好古善书画,多才艺,生平于经史诗文词之外,唯与古人翰墨好缘,家藏有宋蔡端明荔枝谱,明12名臣等真迹原版,世多宝之……”。此十二名臣者俱为明代之节烈名贤俊杰:史可法、黄道周、金声、杨庭鳞、黄淳耀、卢象升、铁铉、杨继盛、唐顺元、罗洪先、孙慎行、倪元路,其书品人品皆可谓衔华佩实而冠绝一时者也。其玄孙朱可大于一九八五年还将其十二名臣书法刻版以朱拓面世,极受艺术界珍重。
历经岁月沧桑,朱官登的作品本来就为宫庭所珍藏。民间少为流传,现有除故宫及国家博物馆收藏外,民间所藏更是凤毛麟角。朱氏所画《凤声竹韵图》,仿佛如触其墨竹之劲节冰肌,似闻其风声竹韵之天籁遗响。
更为令人钦佩的是,画图上强半空间之草书题款,其书法之遒劲娴熟,足见大家气度!长篇款识,势随情生,苍莽飘洒,龙翔凤翥,错落有致与墨竹犄角呼应,融成一体,相映摇曳生姿,倍见功力,更成佳构!
仔细解读其书款,尤为饱人眼福,启人心扉————原来这是朱官登即兴自撰的平生画竹感悟诗。其诗曰:“敬仲画才大于海,写竹直压百千载;渭川千亩在胸中,挥毫落纸不思待;羡君情性亦奇古,双眼羞于时人伍;不买胭脂画牡丹,独爱画竹绳祖武;我亦景行步后尘,时时欲与竹传神;卅年实画葛翁笔,又道写真不要真;安得写生传妙手,此君神传纸外有;且将泼墨扫,数竿枝枝叶叶反类柳;呜呼!枝枝叶叶反类柳,请君试看得以祖竹几竿否?”
其诗之精辟,其情之真切,百载之后尤感人肺腑,予人解悟!
●东 坡 与 竹
古人尝谓竹为君,取其高风亮节,始见晋朝王子猷文。后文人高士多爱竹,咏竹溢美之词,墨竹瘦节蛟蛇,在璀璨的文化长河中俯拾皆是。不仅如此,关于竹的传说也不鲜有,其中最凄楚动人的,便是娥皇女英血泪撒斑竹的典故了。浪漫多情的文人骚客们不仅给了竹大气如蛟蛇,幽雅如琅汗、檀栾的别名,连国画中的墨竹也因竹子“依依似君子”(出自唐刘禹锡《庭竹》)而得了一个墨君的雅号。
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句,可谓万千潇洒;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咏竹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好竹之情溢于言表。然古今能说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却只东坡一人,爱竹之痴,可见一斑。苏东坡好竹,在与他同时代的文人雅士里,是人尽皆知的。竹伴其一生,是他的岁寒三友;而由爱竹也引出过不少佳话,如他与文同的友谊就是一例。竹溶进过东坡的人生,并成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苏东坡(1037-1101),本名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也许,有很多人对苏轼的印象止步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知道他爱游名山大川,却并不了解东坡对竹子的偏好。在东坡的生活中,随处有竹,“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下为人所往,上密不容钉”;“予谪黄洲,寓居定惠院,饶舍皆茂林修竹”。竹俨然东坡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伙伴,也见证了东坡一生的坎坷,无怪乎东坡的诗文中处处有竹的修身纤影。
文人状物,总关乎情,于是东坡由人生际遇而引发的感叹,对生活的思考,也就不知不觉折射在竹上。东坡自出仕到病逝常州,其间曾三次被贬谪。他在自挽诗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洲惠洲儋洲”,三次人生浮沉,东坡完成了他的人生蜕变,从踌躇满志要报效朝廷到豁达超然物我两忘,始终如一的是他的旷达胸襟,刚直秉性。内心的变化必然也导致对物的认识的变化。东坡的竹便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慢慢转向了“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的安闲,一直到了“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正是“谁似东坡老,白首已忘机”。观东坡状竹之文之变,犹似纵览东坡人生观的嬗变。唯一不变的是东坡对竹的喜爱。
东坡常写竹,不宁唯是,东坡还要画竹,有《竹石图》留于后世。他不仅是一代文豪,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墨竹之爱,是东坡爱竹的升华。将自己所钟爱之竹形诸纸上,必全神贯注,凝神屏息,所得墨宝必是作画者精神心血凝聚的产物。而从东坡对墨竹的探讨,则更可见东坡的艺术追求。
说起东坡与墨竹,还有一人必须一提,这便是苏轼的挚友文同,字与可。他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善画竹,自称“湖州竹派”。文与可与苏轼相识于凤翔,后因共同爱好墨竹而结为好友。东坡从师于他,自承“湖州竹派”,俩人常讨论画竹。师生感情甚笃。与可死后,东坡因怀念故人曾见竹废卷而失声痛哭。于是这段因竹而缔结的友谊传为佳话。
苏轼并未受过严格的书画方面的训练,所以他的墨竹并不以形见长,而是因其不俗之气。连他自己也曾说:“画不能皆好,醉后画得,一二十纸中,时有一纸可观。”对于此,黄庭坚做过切中肯綮的评论,他说:“东坡画竹多成林棘,是其所短,无一点俗气,是其所长。”但这并不影响东坡对墨竹的痴迷,和对画竹的探讨。
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了。这是东坡画竹心得的高度概括。东坡戏墨,突出其“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是最好的佐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顾形了,“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近因院画记》),因此若要画好竹,必先知竹之常形、常理。因此,对“成竹在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首先胸中当有竹的形,知道竹子的各种形态,这才有画竹的根本;但要让画有“气”,最重要的,胸中当有君子之心,方能挥洒卷上,使墨竹为墨君。东坡提倡神似,画以传神为贵,看重墨竹所传达出的作者的精神世界。他赏文与可的墨竹时便始终依照着这种审美的方法。也只有他对与可的画发出了:“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的探问。所以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唯子瞻一见识吾妙处。”这样的绘画理论不仅适用于画竹,推而广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东坡的诗文也遵循这样的原则,首先让创作的基本元素烂熟于心,然后才凭借胸臆中那股豪情,恣意汪洋,正是如此,苏轼才能跳出宋词的婉约,开创豪放派,成为一代词宗。他用与别人相同的常理,灌之以自己的思想,非胸中有大丘壑者焉能为此!
籍由东坡画竹之论,可以瞥见这位伟大的文人一生的艺术追求所在。人的美学观点在各个领域当是相同的。而这样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画发展,使东坡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使得东坡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豪放的大手笔。对墨竹有如此认识的苏轼,怨不得要说“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样的话,只可惜他本人画功技差一筹,也只能叹:“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文与可画员当偃竹记》)
居不可无竹,咏竹,画竹,用竹。东坡好竹如此,何哉?白居易《养竹记》答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原来如此,东坡宁可不吃肉也要种竹,不仅是因为嗜竹,恐怕更是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吧。也许正是因为东坡有旷达的胸襟,潇洒似竹,刚直坚毅,不屈似竹,正人君子,气节似竹,才会有惺惺相惜之感吧。连想起东坡乌台尸案时的不屈,泰然,又叫我想到他在《跋与可纤竹》中赞竹“其屈而不挠者,盖如此云。”的句子。
刘禹锡有“高人必爱竹”的断语。东坡亦自承“瘦竹如幽人”。东坡在《墨君堂记》中写到:“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虽是写给与可的,同时也是赞竹,而在我看来,由是后几句,用在东坡身上不也很恰当么?
这就是东坡与竹的渊源,东坡好竹,竹不仅融于了东坡的现实人生,更融入东坡的艺术人生。东坡似竹,他的伟大的人格和他在文学、美术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文化长河中的一抹亮色。
17. 竹诗
咏金竹 蒋堂
百镒先寒一径深,潜疑造化铸成林。贪夫或有凭栏者,不见修篁但见金。
竹 宋祁
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紫竹 梅尧臣
西南产修竹,色异东筠绿。裁箫映檀唇,引枝宜凤宿。
移从几千里,不改生幽谷。
种竹斋 司马光
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殊胜石季伦,珊瑚满金谷。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王安石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馀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金竹 吕陶
渠江有竹,其色深黄,里人目为金竹。
修竹已可爱,况复如黄金。天地与正色,霜雪坚比心。
云芝生有节,栗玉种成林。回首渭川远,山间绕翠阴。
竹轩 沈辽
古人爱修竹,潇洒临幽轩。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
春日斗琐碎,秋风撼琅干。谁知渭川富,千亩可悬冠。
咏竹 韦骧
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筠带轻霜凝不落,干搓圆玉碧无痕。
非春长自繁枝叶,有地终须大本根,谁为裁音荐清庙,定胜嘉木就牺樽。
咏竹 文同
竹、竹。森寒,洁绿。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清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惜竹诗并引 孔武仲
东斋有竹数竿,翠蔚可喜,其傍众笋附生,漫益深茂,
最后出者,尤若奇特,无不应意,解箨未尽,
而为老兵手折之,悲夫,以干云蔽日之势,而摧于窗户之下 ,以凌霜冒雪之姿,而失于俄顷之间,环步往来 ,凄怆良久,不能忘情,因寓之以诗。 老藓墙阴夕照间,何人折我翠琅干。即之绿叶随尘化,犹有低枝带露残。
不放云梢侵霰雪,因嗟世故足波澜。故园未乏员当品,十顷繁阴六月寒。
书舍竹 蔡确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员当谷 苏辙
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
和师厚栽竹 黄庭坚
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根行辰日斫,笋要上番成。
龙化葛陂去,风吹阿阁鸣。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新竹 惠洪
琅干数本倚墙阴,新笋均条忽作林。昨日小轩添得境,却烦佳月碎筛金。
种竹子题爱心亭 范成大
洒扫宣华舍此君,烟中月下绿生尘。他年上叶清风满,莫忘今年借宅人
新竹 朱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新竹 杨万里
青士何年入大荒,羽仪禁者立如墙。锦绷半脱娟娟玉,粉节新涂拂拂霜。
带雨小酣三日后,出墙忽喜一梢长。今年秋闰防多署,剩借先生格外凉。
移竹 辛弃疾
每因种树悲年事,待看成阴是几时。眼见子孙孙又子,不如栽竹绕园池。
18. 中华菊文化漫谈
此花开尽更无花——中华菊文化漫谈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每当深秋时节,万花纷谢,唯有菊花凌寒怒放,生机勃勃。而菊文化,是国人在采菊、育菊、赏菊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值得一表。
一、根植华夏
菊,亦作“鞠”,以身姿为低头鞠躬之式,故有此名。因开花于秋季,故又称“秋菊”。依生物学分类,属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由舌状花和筒状花聚缩而成,舌状花是花瓣,围绕于花序四周;筒状花即花心,位于花序正中。野生菊花大多为黄色,因而得黄花、金花、金蕊之名。菊花依花序大小、形状和颜色不同可分不同种类。比如依花序大小,分大菊系、中菊系和小菊系。而大菊系又可分为圆盘型、荷花型、牡丹型、绣球型、纽丝型等;中菊系又可分为桂花型、梅花型、茉莉型、荔枝型等;小菊多为满天星。按花期可分为早菊(9—10月)、秋菊(11月)、晚菊(12月)及五月菊、七月菊等。
菊花原产于我国,野生菊花分布较广。而人工栽培菊花,已有不下3000年的历史,《礼记?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之记载。汉代时,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晋魏时期已大量种植,后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宋代是菊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刘蒙泉所撰《菊谱》,收有菊花品种163个,乃我国首部菊花专著。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收录菊花品种270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菊花皆源自中国。公元四世纪,中国菊花传入朝鲜,再入日本,至今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日本培植的菊花,已成为四季常开,品种繁多的花卉。17世纪末叶,荷兰人来我国经商,将菊花带回欧洲。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商人又从我国搜集许多优良品种回国。十九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均,将我国和日本优良菊种进行杂交,在英国广泛传播。后又从英国传入美洲,菊花得以遍布全球,成为世界各国所喜爱的名花。
二、养生佳品
古人很早便发现菊花可食。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曾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神农本草经》中有“菊服之轻身耐老” 之语,足以证明先人曾食用菊花,并对菊花的药性功能有所了解。汉代时,据应劭撰《风俗通义》记载,河南南阳郦县甘谷村,谷中水甜美,山上多菊花。一股山泉从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菊花清香。村上三十多户人家,皆饮用此山泉,多有享寿一百三十岁者,最低者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每到重阳节,皇宫中皆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据医书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多用来疏风散热、平肝明目、解毒散肿、降低血压。明代李时珍对菊的药用性能作了详细考察,认为菊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目风热,脑骨疼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的功效。当今,菊花茶已成老少皆宜的补品,可缓解眼睛疲劳,是终日与电脑为伍的白领一族的护眼佳品。菊花种类很多,外行一般会选择既白又大的菊花。其实花小且颜色泛黄的菊花反而是上选。
三、花中君子
晋代以降,菊花渐从食用过渡为观赏。士人爱菊,不仅因为它高洁、韵逸,而且色彩缤纷,形质兼美,更由于它开放在深秋季节,傲霜挺立,凌寒不凋,因此被诗人誉为“花中君子”,以象征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顽强的精神,“凌霜留晚节”,是菊最可贵之处。晋代诗人陶渊明,因爱菊而名闻天下,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传世咏菊名句,几乎是妇孺皆知。因此,菊花又得“东篱菊”之雅号。除黄菊外,当时,已有白菊现身。据清人刘灏等所纂《广群芳谱》,“九华菊,此品乃渊明所赏。今越俗多呼为大笑,瓣两层者曰九华,白瓣黄心,花头极大,有阔及二寸四五分者,其态异常,为白色之冠。”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亦是咏白菊之名句。至宋时,菊花品种更多。宋人所编《菊谱》即有五六部。列举的品种达160余种。菊花栽培也由露天自然栽植过渡到整形盆栽。南宋范成大在《范村菊谱》中提到,苏州一花匠,能使一棵菊株上开出数十朵花,当与当今所谓大立菊相仿。当时,尚有用小菊结扎成宝塔、门楼等形状的扎景。此外,自宫廷渐至民间,每年均有“赛菊会”、“菊花会”等观赏活动。至明清两代,菊花栽培技术日益提高,品种日益繁盛,出现数百个艳传一时的名贵品种,并命名为“黄鹤楼”、“赛西施”、“帘卷西风”等,多别有韵味。种菊专著达三十余部。当代,爱菊者日增,种菊者日广,菊品日新月异,已达数千种,为古今中外花卉奇观。
四、文化意象
文人墨客喜将菊花作为诗赋吟咏、丹青描绘的对象。农历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因九为阳数之最,九月初九是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西京杂记》云:“菊花舒性,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因此,自古又称九月为“菊月”。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唐代诗人岑参遭遇安史之乱,于颠沛流离中写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借重阳怜菊以抒发思乡之苦。
不少诗词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菊花安于贫穷、不慕荣华、独具风骨的君子品性。“黄花晚节香”,就是古人用菊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云:“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的淡泊、超然与孤傲,使它很自然成为隐士身份的象征。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菊、采菊,以菊下酒,“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逸山林,与菊相伴,过着自由闲适的生活,成为爱菊始祖。而菊花以纤瘦身影和淡淡幽香,滋养着具有自由意识的士大夫的精神营养。我们品读气节高尚的前辈们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可见到菊花的身影,可闻到菊花的清香。宋代女词人朱淑贞《菊花》云:“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的确,菊花之归隐,绝非弱者之逃避,而是志士之刚强。其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具有了志士的刚烈品性。陶渊明《和郭主簿》云:“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赞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南宋遗民郑思肖,曾赋诗咏菊以明志。诗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颂菊自喻,抒发的是血泪与生命的体验,每每读之,令人感佩。菊花寒秋兀立,寂寞无依,给人以落寞之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以菊花反衬词人因相思而憔悴伤感之状,成为艳词绝响。
菊花仪态万方,气宇轩昂,悠悠千余年间,赢得了历代画家的青睐。菊花入画,盖始于五代。徐熙、黄筌皆曾画菊;宋人画菊作品存世者不多。元代画家苏明远、柯九思亦皆有菊画。因桂花亦在秋季绽放,所以古人多有将菊花与桂花相伴入画者,以示德之不孤。明代画家吕纪绘《桂菊山禽图》,便是实证。古人还以松、竹、梅、兰、石为五清,画家常将菊与石相配共同入画,二者相得益彰。明代画家陈淳,曾画《菊石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属菊画珍品。近人吴昌硕,亦画有《菊石图》,颇受世人珍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通观一年花讯,梅花称首,而菊花殿后。百花凋零后惟见菊花怒放,怎能不让人心生敬意,称道不已。(邸永君)
19. 名人与菊
第一个与菊花结成不解之缘的要数东晋诗人陶渊明了。他辞去彭泽令,挂印归田,当了隐士,酷爱莳菊,寄情于菊花。他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芳千古,被后人奉为圭臬。陶渊明已成为爱菊的象征。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他在《剑南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陆游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云:“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晚年时,陆游又写了一首《老态》诗,诗中曰:“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可见菊花不仅可观赏,还可健身疗疾。
宋代,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场菊战,一直在文坛传为佳话。一日,苏东坡造访王安石未遇,见其桌上放着两句诗:“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苏东坡认为百花都落瓣的,唯菊花不落,是干枯在枝头上的。于是,就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不服气,他认为屈原长诗《离骚》就有 “夕餐秋菊之落英”。其实,菊花有落瓣也有不落瓣的,不可一概论之。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说:“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蒲松龄还写了不少咏菊佳句:“登堂把酒对黄花,老子颠任意兴嘉”;“烂漫黄花召眼光,当晚把酒近重阳”;“堂中花满酒盈觞,妙遣花香入酒香”等等,饮酒赏菊之情,跃然纸上。
著名文学家张恨水,每当一部作品问世,他都要到花市买几盆菊花或上山采集野菊花,他对菊花一往情深。曾有诗咏之:“飘逸尚留高士志,幽娴不作媚人装”。
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也十分喜爱菊花。有一次前来索字的朋友问他作诗写字如此传神,其中有何秘诀。于右任指着书案上摆放的两盆菊花不无幽默地说:“可能是这些鲜花与我朝夕相处给的灵性吧!”
20. 菊花诗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但陶翁的爱菊,由于宋人《爱莲说》的推许而更出名,有人甚至推陶为菊花的护花神。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
白菊可算是后起之秀。最早咏白菊的当推刘禹锡和白居易。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刘一再见诸吟咏:“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花的洁白有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花的娇贵使得“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白居易回忆经历的杭州、洛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晚年见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时,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
中唐时白菊还是如此珍稀,到晚唐李商隐笔下,便是“霜天白菊绕阶墀”了。相应地咏白菊诗也多了起来。司空图对白菊怀有偏爱,写有《白菊杂书四首》和两组《白菊三首》。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蕉下客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枕霞旧友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潇湘妃子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都在用不同的形式、执著的笔墨赞美着“梅、兰、竹、菊”这四位谦谦君子。千年不息的中国文人把它们比喻成坦荡荡的君子,足见其内涵的风骨与外表的气质是何等的高贵。
综观历史,细细品味“四君子”相异的个性,会觉得它们应该也是中国文人墨客的缩影。中国的文人们总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困境中挣扎;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徘徊中进退。总想把国家和百姓装入自己的胸怀中,所以他们才显得矫矫不群,或者说是形只单影——不肯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和脆弱敏感的神经注定了他们与“四君子”有相同的风骨。
梅,百花独先,千古风流。铮铮铁骨浓缩世事沧桑,疏影横斜斗霜雪,凌寒独放。不与凡卉为伍,不与山花争春。高标孤诣,幽香袭人,蓬勃灿烂。集刚劲、坚贞、俏丽、希望于一身。更具高寒超逸之韵致,清雅绰约之风姿。
兰,从深山幽谷中飘然而至,摇曳春风,多么的自由、浪漫、惬意啊!淡淡娇姿,如美人婀娜灵秀,凤眼顾盼生情,临窗诵词品赋。如君子孤高雅洁超脱,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在寂寞清贫中实现高尚的完美。
竹,杆如椽之笔,在天地间,以生命和青春书写着正直和虚心;叶似宋词中的翠鸟,尖尖的啄,衔着永恒的春天;笋做着云的梦,从山涧杂石乱草中探出头,小小的,却也要亲吻璀璨的阳光。就是那些仁人志士,丹青俊杰,以此为寄托,或吟或唱。曲曲玉笛洞箫,诉说着人间激越和苍凉。
菊,群芳中的隐者,在万花即将枯萎的时候,悄然于田野村舍、木栅竹篱、数影墙旁。孤傲冷峻的高士,凛冽的秋风中,品读着恬淡脱俗。宜肥宜瘦,宜蕾宜放;可眩黄郁金,可皑皑白雪,可水墨滴翠,可万紫千红;皆是一派自然潇洒的气度。
其“四君子”的孤高清傲、坚毅刚强、圣洁脱俗的性格,不就是古今正直文人的象征吗?在此我想起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怀旧集》中曾袒露的心声:“我最讨厌人摆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爱摆。这是一种极端的低级趣味的表现。我的政策是:先礼后兵。不管你是多么大的官,初见面时,我总是彬彬有礼。如果你对我稍摆官谱,从此我就不再理你。见了面也不打招呼。知识分子一向是又臭又硬的,反正我决不想往上爬,我完全无求于你,你对我绝对无可奈何。”我觉得这几句话道出了中国正直文人的心声。清高狂狷,矜持自重,不奔走豪门,不委身权贵,或许会损失一点利益实惠,但却能让人们特立独行,保持人格尊严。
真正的君子应该具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博大胸怀;白居易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同情、仁慈之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定不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白正直、忠于操守的人格;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雄心壮志。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愿“四君子”永远不被“世俗”侵染,保持自有的纯洁和本真。更愿正直的中华文人们,抛弃世俗、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气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by 双清
2. 四君子赋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乐哉!玩物宜情。益哉!赏物养性也。人物类异,其性同也,然人堕尘世苦厄无奈,而物随造化却乐天任性。是故,千古文人之所以倾心梅兰竹菊者,无他,皆因由物思己,惺惺相惜也。而园艺之事又与君子立身治业何异哉?园艺者,举四季勤劳而砺其身心,唯持之以恒而用心良苦者,方使草木荣茂,焕天然之神采。君子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唯以修心持恒,倾其心智,方臻化境。此外,别无捷径矣!
3. 梅兰竹菊 诗画意境
梅是四君子中的长者,她在冰雪未溶的春天伸展自己的身姿,绝傲世人。喜欢梅花的高雅气质,不畏严寒,独自盛开雪中,是那样的无所顾忌,旁若无人。想那古人喜欢梅花,大概也是因了她的高傲自然,在冰雪未褪的时节,艳艳的花瓣,幽幽的清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多么形象生动的诗句呵!白色的雪花,红色的梅花,相互辉衬,别有一番感动在心中。“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选择于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梅象征坚强不屈。梅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人们常常把梅花比做一个清丽的美人,桀骜不逊。也比做那些不畏艰难,知难而进的人,站在最高的山顶看透最美的风景。
兰者,王者之香。未见她的美,先言她的香,如此流传之盛的雅意来自她不同凡响之处。兰者,草中之王,不乏孤芳自赏,但是敖者以及人之敖,毕竟是美人之草。“古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兰花是四君子中的佼佼者,她的淡雅,她的馨香,深深感动过多少风流人物、雅人俗士。小小的花朵盛开在人烟稀少之处,不为世俗,不为富丽,绽放为己。看她静默悄然绽放,好一个高贵淡雅的美女呵!一朵兰花盛开之时,就是一个神话诞生的瞬间。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竹之雅意也是清幽,风骨亮节,与其他三友并列之。
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当然竹也代表高洁,枝枝节节,苍尽有力,在中国画中我们看到墨白相间的鲜明对比。是古意,是古风,让人震撼,思绪万千。有诗赞美曰:“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菊花,淡淡的,幽香暗藏,不为人识。淘渊明曾有桃花园记,表现了反璞归真的真切愿望,同时把人们也都带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上人间。问世间谁人不是如此期盼呢?
菊花,不同于世间的万紫千红,她冷清自如,高雅清丽,不同凡俗。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则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菊象征不畏风霜。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喝一口菊花茶,或者轻轻的幽幽的看着浮云半日,观赏一株淡黄色的菊花。人云:“人淡如菊。”
4. 周作人谈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这四种"花",不晓得叫什么"名堂",大约是古已有之。据我小时候的记忆,看过《芥子园画传》,不记得是第二集还是第三集了,总之是顶没有什么意思的一集,是这么专讲这梅兰竹菊的四本。它讲的不及山水和人物的好玩,但是那东西或是比较好画的缘故,也或者是别的理由,更有许多人爱好它,喜爱这四样物色。
梅兰竹菊总之是东方的东西;不是西洋的。你只看它一副东方的神气,穿的好像是丝织品,不然是一套棉衣的衣裳,全没见一点时髦毛。说没一点时髦气,或者不妥,但不见俗气,和那毛茸茸的所谓洋什么相比,总还可以说不是旃裘之民吧?我们且来考究它们的来源。竹大约最早,见于《禹贡》,梅出在《诗经》和《尚书》,兰也见称于《离骚》,只有菊花最晚出,见赏于陶渊明,已经在东晋了。其实这竹的见称赏,也始见于三国的魏末,菊花在《尔雅》里也有这个名字,不过不曾欣赏它的"秋菊有佳色"罢了。
它在外国的名字,也证明是外来的。在日本只有竹是热带植物,它原来就自有,有"多介"这名字,其余的梅兰和菊都没有本名,至今全是用的汉名了。想来现在的日本生物学者,拿丁些和制的名字像"小敦盛草"等,请中国利用,或者是一种报答之道欤?——没有汉名,就是没有名字,想必是带了本地的名称输入去的了。在西洋我们也只有竹不能够知道,它的学名"班部"是南洋的,这与中国字的象形同样神秘。其笋菊最佳妙,因为定得适当,义云黄金的花,梅花却不算好,名曰普路木纳,但这孛后来考证出来乃是李子,一定硬说是梅,可说是"李代梅僵"了。至于兰花尤其不佳,它在中国被称是王者之香,无人自芳,但其在外国却未被看重,他们称之曰俄耳吉斯,直译出来是睾丸草,说它的根带着小块,这立名非不得当,倒是很有天真烂漫之趣的。但是现在这总已没有办法,兰科植物在学名上只可说是俄耳吉达刻俄斯了。
但是梅兰竹菊在我们中国,还自有它们的确定的地位的。不过这也有地域的限制,因为它这是风土如此,没有什么办法。竹子生长黄河以南,到了北方风沙之地,有点长不惯,所以种竹的秘诀,以根实不动摇为第一。"此君"之被尊重,也是在东渡之后。梅子从前只重在调味,说什么暗香疏影,也还是孤山处士的影响。兰出了山,很是娇贵难养。菊若是满天星之流,还不妨随处乱种一番,若是有了别名,使也非有个别名的花园来培养不可。所以由我个人来说,这两种都不是我所能搞得来的,无宁是梅与竹可以一定不动的种着看看。不过,"种花一年,看花十日",看梅花也不过十多天光景,此外一根老树,也没有好看的地方。那末,还是种竹好罢,这个意思有个朋友别号竹庵,他一定很赞成吧。中国不是到处可以有竹的,那末这也需要择地,我们在北京的人想看竹也不成,还是翻看画谱里梅兰竹菊也罢。
5.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
梅花香自苦寒来,喜欢梅花高雅的气质,不畏严寒,独独在雪中肆意盛开,不管不顾的旁若无人。
古人喜欢梅花也是因为她高傲自然,在冰雪未褪的时候,红艳的花瓣,幽幽的清香,不然怎么会有那段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白白的雪,粉红色的桃花,互衬互应别有一番感激在心中。
人们常常把梅花比做一个清丽的美人,桀骜不逊。也比做那些不畏艰难知难而进的人,站在最高的山顶看透最美的风景。现在的梅花还是与以前一个摸样,往往在冰雪未溶的春天就伸展自己的身资,绝傲世人。
古人有语:“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兰
兰是四君子当中的佼佼者,她的淡雅,她的香。一朵朵小小的花朵,盛开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绽放着自己,我们能看到她不为世俗,不为富丽,只为自己。盛开,一朵花开的时间,一个神话诞生的瞬间。
人们喜欢兰花,喜欢她的高雅。好一个高贵淡雅的美女,静静的开放,人说,兰者,王者之香。未曾见过她的美,但是如此流传之盛的雅意定是有她不同凡响之处。
兰者,草中之王,不乏孤芳自赏,但是敖者以及人之敖,毕竟是美人之草。
古人说:“古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竹
竹之雅意也是清幽,风骨亮节,与其他三友并列之。人常说瘦竹,并且比喻那些为人廉洁刚正不讹的仙风道古。想必一些无欲则刚的人多数都是瘦人之故,所以我们必定想到竹。
当然竹还有很美的神话传说,传说在遥远的古代,舜的两个妃子曾经为了舜逝,二人纷纷投江。最后泪洒清竹,成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斑竹”。这是一段神奇的爱情传说。萧湘妃子的故事为竹很好的做了代言。
当然竹也代表高洁,枝枝节节,苍尽有力,在中国画中我们看到墨白相间的鲜明对比。是古意,是古风,让人震撼,思绪万千。
有诗赞美曰:“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菊
菊花,与梅花一样,同为花,谈谈的,幽香暗藏,不为人识。淘渊明曾有桃花园记,表现了反璞归真的真切愿望,同时把人们也都带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上人间。问世间谁人不是如此期盼呢?
菊花,不同于世间的万紫千红,她没有他们世俗,也不能把他们比做路边的杂草,她不是随便的比喻。她冷清自如,她高雅清丽,她不同凡俗。
喝一口菊花茶,或者轻轻的幽幽的看着浮云半日,观赏一株淡黄色的菊花。
人云:“人淡如菊。”
此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他们有着共同的风流傲骨,或清瘦冷清,或悠然不群,如同人们心中的世外桃圆、香格里拉,未曾到达,心驰神往。
5. 品梅
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她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性历来深为人们所钟爱。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
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红梅”,花形极美,花香浓郁;“绿萼”,花白色,
萼片绿色,重瓣雪白,香味袭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红”,色深红重瓣,凋谢时色亦不淡,树质似红木;“玉蝶”,花白略带轻红,有单重瓣之分,轻柔素雅。成片栽植上万株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香:梅花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暗香。“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时节,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略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形: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
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梅花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韵: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所以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今天,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
时: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侯,一般以惊蛰前后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机。开花期也因我国南北气候不同而异,广东月至1月,沪宁2月至月,北京3月至4月。
除此之外,观赏梅花的环境也十分的讲究,据《梅品》曰:是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诗情画意。
7. 梅花诗, 画欣赏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黄金樽。
梅花诗
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
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东风愁绝几回开。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
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
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
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
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
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
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
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
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梅字)
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
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
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
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
寄言蜂蝶漫疑猜。
《红楼梦》咏红梅花(花字)
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
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
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
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
无复相疑色相差。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旁傍溪桥。
不知进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穸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
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
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
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
共作寒梅一面妆。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
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
已被游蜂圣得知。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
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
相伴花前去又来。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红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墨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
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
更吹烟雨暗黄昏。
梅花绝句之一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岭上红梅
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
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
寂寞倾城在空谷。
题梅花图
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
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
疑是弄珠人。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
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
恼人偏在最高枝。
8. 梅花音乐
',1)">
相关视频:http://v.backchina.com/related.php?searchtype=related&video=12ePZ2Qvi74
梅花三弄 中国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一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地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趟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愤,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的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梅花音乐
一剪梅
梅花三弄
红梅
梅花
咏梅
红梅花儿开
踏雪寻梅
《梅花三弄》古琴曲
9. 兰花赋
周弘让 山兰赋
爱有奇特之草,产于空崖之地。仰鸟道而裁通,视行踪而莫至,挺自然之高介,岂众情之服媚?宁纫结之可求,非延伫之能洎。禀造化之均育,与卉木而齐致。入坦道而销声,屏山幽而静异。独见识于琴台,窃逢知于绮季。
杨 炯 幽兰赋
惟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抱青茎之奇色,挺龙虎之嘉名。不起林而独秀,必固本而丛生。尔乃丰茸十步,绵连九畹。茎受露而将低,香从风而自远。当此之时,丛兰正滋美,庭帏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楚襄王兰台之宫,零落无丛;汉武帝猗兰之殿,荒凉几变。闻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见。至若桃花水上,佩兰若而续魂。竹箭山阴,坐兰亭而开宴。江南则兰泽为洲,东海则兰陵为县。隰有兰兮,兰有枝;赠远别兮,交新知。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及夫东山月出,西轩日晚,受燕女于春闺,降陈王于秋坂。乃有林塘坐曛,鹤琴未罢,龙剑将分。兰釭烛耀,兰麝氛氲。舞袖迥雪,歌声遏云,度清夜之未艾,酌兰英以奉君。若夫灵均放逐,离群散侣;乱鄢郢之南都,下潇湘之北渚。步迟迟而适越,心郁郁而怀楚。徒眷恋于君王,敛精神于帝女。汀洲兮极目,芳菲兮袭予。思公子兮不言,结芳兰兮延伫。借如君章有德,通神感灵。悬车旧馆,请老山庭。白露下而鹤警,秋风高而虬萦。登阶除而下望,见秋兰之青青。重曰若有人兮山之阿,纫秋兰兮岁月多。思握之兮犹未得,空佩之兮欲如何?抽琴命操,为幽兰之歌。歌曰:幽兰生矣,于彼朝阳。含雨露之津润,吸日月之休光。美人愁思兮,采芙蓉于南浦;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赵元淑闻而叹曰:昔闻兰叶据龙图,复道兰林引凤雏。
鸿归莺去紫茎歇,露往霜来绿叶枯。悲秋风之一败,与蒿草而为刍。
颜师古 幽兰赋
惟奇卉之灵德,禀国香于自然。俪嘉言而擅美,拟贞操以称贤。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冠庶卉而超绝,历终古而弥传。若乃浮云卷岫,明月澄天,光风细转,清露微悬,紫茎膏润,绿叶木鲜,若翠羽之群集,譬彤霞之竞然。感羁旅之招恨,狎寓客之流连。既不遇于揽采,信无忧乎翦伐。鱼如陟以先萌,鹈虽鸣而未歇。愿擢颖于金阶,思结荫乎玉池。泛旨酒之十酝,耀华灯于百枝。
韩伯庸 幽兰赋
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披幽兰兮,偏含国香。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于是嫩叶旁开,浮香外袭。既生成而有分,何掇采之莫及?人握称美,未遭时主之恩;纳佩为华,空载骚人之什。光阴向晚,岁月将终。芬芳十步之内,繁华九畹之中。乱群峰兮上下,杂百草兮横丛。况荏苒于光阴,将衰败于秋风。岂不处地销幽,受气仍别。萧艾之新苗渐长,桃李之旧蹊将绝。空牵戏蝶拂花蕊之翩翩,未遇来人寻芳春而采折。既生幽径,且任荣枯。幂轻烟而葱翠,带淑气而纷敷。冀雨露之溥及,何见知之久无。及夫日往月来,时占岁睹,迈达人之回盼,披荒榛而见。横琴写操,夫子传之而至今;入梦为征,燕姞开之于前古。生虽失处,用乃有因。枝条嫩而既丽,光色发而犹新。虽见辞于下士,幸因遇于仁人。则知夫生理未衰,采掇何晚。幽名得而不朽,佳气流而自远。既征之而未见,寄愿移根于上苑。
李 纲 幽兰赋
序:兰有二种,花以春者似蕙,花以秋者为菊。楚辞曰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又曰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今世人之所识者素花丛本,特春兰耳。余尝得一种兰于亡友肖子宽家,绿叶紫茎,其香似春兰而加芳。食之味尤辛甘,可以调羹。曹子建七启于肴馔之妙,言紫兰丹椒,施和必节,滋味既殊,遗芳射越。乃知兹兰可食,其为秋兰无疑也。二兰皆喜生于高山深林,阒寂无人之境,则芬芳郁烈,茂盛而远闻。移而置于轩庭房室之间,不过一再岁,花益鲜而香益微,盖其天性如此。故古人又以幽兰目之。与夫山林隐遁之士,耿介高洁,不求闻达于人,而风流自著者,亦何以异?故感而赋之。相百卉之芳菲兮,待培植而乃成。何茲兰之异禀兮,处幽僻而方兴。高山崔嵬而蘢樅兮,深林杳杳以冥冥。下波涛之喷激兮,上雪霰之飘零。邈人迹之不到兮,兰于焉而独馨。言茁其芽,载擢其英。春与蕙兮偕秀,菊兮并荣。或素花而丛本,或绿叶而紫茎。虽春秋之异种,岂殊德于幽贞。耿介自许,芬芳谁与?久而不知其香,晦而不改其度。荣何谢于光风,瘁何伤于白露。配芝桂以为友,奚萧艾之能侣。类同心之契合,比明德之欣附。淑人君子,爱而不忘;蒸以为藉,沐以为汤,纫之为佩,刈之为防。实有取于雅操,非徒慕夫国香。若夫出自故山,同夫小草,资耳目之嘉玩,供园林之幽计,虽得托于孤根,盖已违其所好。譬若高洁之士,隐遁之人,蹈山林而长往,友麋鹿而同群,付功名于脱屣,等富贵于浮云,室虽迩而人则远,可得闻而不可见,有泉石之枕漱,无猿鹤之惊怨。晦其迹而弥芳,怀其道而愈显。子真谷口,德公鹿门,二子食薇于首阳,四皓采芝于商山。名与实兮,兼茂;心与迹兮,俱闲。播清芬于今古,亦何以异于幽兰!
牛中书 雨兰赋
绿叶丛丛兮,向云汉而发荣。素萼皎皎兮,披霡霂以呈英。细洒兮濯香蒂,沆瀣兮涤紫茎。柔姿俏丽兮,昭仪新浴,联艳淹濡兮,贵妃洗缨。玉蕊含浆兮,晶艳香滴。溢径兮折萦,溥江阳之天泽,转伊蒲之化工。
10. 国兰的起源与历史
当今所称的中国兰花——国兰,古代称之为兰蕙。正如北宋黄庭坚(1045一1105年)在《幽芳亭》中对兰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
我们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夫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但有关孔子时代对兰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春秋时代的卫国在河南北部(今滑县一带),鲁国在山东,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东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兰花。因此他所说的芝兰实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泽兰。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认为孔子说的芝兰生幽谷是对当时兰花生态环境十分贴切的描述,而且当时的气候比今天温暖,河南一带还生长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兰花分布。因此,孔子当时路经深林幽谷时见到兰花独茂并不稀奇,他所说的芝兰实为当今所称的兰花。
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正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继《金漳兰谱》之后,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我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
艺兰发源于中国,外传至日本及朝鲜。现今日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甚浓,其历史渊源也是由中国开始。现今日本栽兰已自成体系,发展为号称“东洋兰”的基地。至于朝鲜方面,艺兰也必不可少地成为朝鲜人民崇尚之物,并使兰花成为当今朝鲜人民作为高雅的花卉,陈设于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为令人称颂的是,他们将兰花作为一种高级的礼品来馈赠。
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愿兰蕙自然进入人们心灵的世界,共同将兰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国粹发扬光大,以兰会友,共同进步。
11. 丰厚深邃的中国兰文化
兰花,有着优美飘逸的叶片,它亭亭玉立、临风摇曳、多而不乱;兰花,有着素而不妖的花朵,它娟秀素雅、幽香清远、馥郁袭人,一枝在室满屋飘香,素有花中香祖、王者香和天下第一香之雅称。
兰花作为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籍上关于兰花的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有:《易经·系辞》中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诗经》中“诸侯执薰,大夫执兰”。孔子在《家语》篇中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猗兰操》有记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之,夫兰当为王者香草,今之独茂与众草为伍。”孔子称兰为王者香,一直影响到现在。在《楚辞》、《越书》等古代典籍中对兰花也有很多的记载,如越王勾践在浙江绍兴种兰渚田;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受馋,一腔忠愤,终身佩兰,他在《离骚》中对兰花的记述甚多,如 “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疏石兰兮为芳”等等,表明了当时诗人不但备受颠沛,把满腔义愤寄情于兰花,而且用兰花来比喻自己品格高洁,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袒露出一颗如兰似蕙的赤子之心。秦汉时期,兰花栽培和园艺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更多的诗赋提到兰蕙。汉时张衡《怨篇》中有“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香,有黄其花”的记载。魏以后,兰蕙的种植从宫廷园苑开始,逐渐向士大夫阶层的私家花园发展,并广泛用来点缀庭园,美化客堂厅馆,如曹植在清游西苑的诗词中就有“秋兰被长堤”的歌颂;晋时王羲之在会嵇山阴筑有兰亭,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在此处写成的。据考证,唐代以前的“兰”、“蕙”均不是今天真正的兰科植物,但也有人从古文字、文学、当时的气候和兰花的地理分布等多方面考证,认为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中所见到的香兰就是兰科植物的兰蕙。尽管这方面仍有争议,但有关兰蕙的记载为我国深厚的兰花文化奠定了基础却是无疑的。
我国究竟何时开始栽培兰花,很难考证。但在宋代,毫无疑问已经有兰花栽培,尤其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之后,艺兰之风相当盛行,且栽培技术日渐普及,诸多古籍中常有提及。北宋黄庭坚在《幽芳亭》中写道:“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大,大概山林十蕙而一兰也……,兰蕙丛生,莳以砂则茂,沃以汤茗则芳。”并且第一次对兰蕙作了分类“一干一花,香有余者,兰也;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也。”李愿中在《艺兰月令》中将广东、福建一带的养兰方法以诗歌形式编成口诀。1233年,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比达尔文的《兰花的传粉》早600多年,该书分成叙兰容质、品第高下、天地爱养、坚性封植、灌溉得宜五个部分进行叙述,同时把兰分成紫兰(16种)和白兰(9种)两大类,紫兰主要是指今天的墨兰,而白兰多为今之素心建兰。王贵学的《兰谱》(1247年)分成品第之等、灌溉之候、分析之法、泥沙之宜等部分,同样将兰分为紫兰和白兰两类。著名诗人苏轼也是首屈一指的佩兰、咏兰者,他在《种兰》一词中对兰花优美的形态、芬芳、功用和习性等方面作了高度概括和生动描绘。张雨曾称赞兰花为“能白更能黄,无人亦自芳。才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因此兰花被人们誉为正人君子,视为坚贞、美好和高洁的象征,把兰和梅、竹、菊并列称为“花中四君子”。人们还习惯把好的东西都冠以“兰”字,如称好文章为 “兰章”,把真挚纯洁的好友称为“兰友”、“兰谊”,把知心契结的兄弟姐妹称为“金兰结拜”等等。同时,人们还视兰花代表勇敢、忠贞不屈的民族精神。赵孟坚是宋代有名的画家,宋亡后,他隐居画兰,以示清高。晚宋末年,画家郑思肖擅长画兰,后南宋灭亡,元朝统治者慕名请其作画,结果竟被严词拒绝。此后他画的兰花一直都是露根,并不着地,有人询其缘故,答曰:“国土之不存,兰根焉能着地?”借以抒发爱国之心与亡国之痛,至今仍被传为佳话。明清时期是兰花栽培和发展的昌盛时期,有关兰花的专著、诗词、绘画更多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的《群芳谱》都有对兰蕙的叙述;高濂的《兰谱》中有“种兰奥诀”、 “培兰四戒”、“雅尚斋重订逐月护兰诗诀”12首,其中,值得提出的是他的“培兰四戒”,即“春不出宜避春之风雪,夏不日避炎日之销烁,秋不干宜常浇也,冬不湿宜藏之地中,不当见水成冰。”也就是至今仍被养兰者所引用的“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12个字。张应文的《罗篱斋兰谱》内容分为列品、封植和杂说三部分,他在兰的修剪方面叙述尤为详细。此外,还有鹿亭翁的《兰易》、李晴江的《种兰诀》、顾茂实的《续兰谱》等著作都详细地记述了兰花的产地、习性、生境、类别、品种、栽培莳养的管理方法与经验。清代,兰花著作层出不穷,如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分为四卷:卷一为花品和本性,卷二为外相及培养,卷三为养护和杂说,卷四为引证及附录,其中有不少独到之处。还有屠用宁的《蕙兰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孙侍洲的《心兰集》、陈研耕的《王者香集》、周荷亭的《种兰法》、袁世俊的《兰言述略》和许鼐龢的《兰蕙同心录》等著作,其中以《兰蕙同心录》最引人注目,书中蕙兰品种和传统名种配有素描插图。
20世纪以来,也出版了一些兰花书籍。吴恩元的《兰蕙小史》除了对栽培管理兰蕙作了系统的论述外,还对江浙一带散失的各种兰蕙名品附有插图和当时流行品种的照片。于照的《都门艺兰记》、夏诒彬的《种兰法》等对兰花品种分类及养护管理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批有志于振兴兰花的园艺工作者,对兰花广泛地进行了引种、栽培、科学莳养及组织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经常举办各种兰花展览,促进了兰花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或园林单位对兰花的组织培养和无菌播种快速繁殖技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成果。目前,兰花的规模化生产在我国正在起步发展。
兰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中华先民们经过历代不懈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品种资源和兰花专著(见附表)。兰花在我国悠久的文化生活中,放射着奇光异彩,吸引着全世界一切爱好兰花的人们;兰花是祖国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杰出代表,是伟大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骄傲,是美的象征、美的结晶和升华,被世人所崇慕。园艺工作者和艺兰专家正在利用我国独特的兰花资源和气候条件进行兰花新品种培育,对一些名贵珍品进行保护性培养,加快繁殖。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更好、更珍贵的品种问世,中国深厚的兰花文化一定能够得到弘扬。(董运斋)
12. 名人与兰
●孔子咏兰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为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其时正当“礼崩乐坏”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已的学说说动人们,改革政冶,挽救危亡,但到处碰壁,最后只好返回鲁国,设馆授徒终其一生。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主要学说集中于孔门弟子编纂成书的《论语》中。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有名的门徒。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
●屈原佩兰
屈原(约前340-前期278),战国时伟大诗人。名平,字原,号灵均,又名正则。楚国人。
《史记.屈原列传》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张遭到旧官僚贵族的激烈反对,而他为之依靠的楚怀王又昏聩无能,忠奸不辩。结果信谗言而怒迁于他。到楚顷襄王时,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屈原遭遇穷困,但其志不变,其行更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
他将这种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将这种比兴手法作了新的发展,这就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伴,融铸一炉,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
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因此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
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勾践种兰
被誉为“一方之志,始于《越绝》”的《越绝书》是战国后期的作品,经过后汉会稽袁康、吴平编辑增删而成,是“地志祖”。从史料记载,当时《越绝书》至少有十六卷二十五篇,现存十五卷十九篇。关于“越王勾践种兰渚山”之记载属《越绝书》已散佚的六篇之中,但绍兴文史资料中多次引证,如《宝庆续会稽志》( 1225 年)关于“兰”的记载中提到:“兰,《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勾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兰渚亭。”
公元前 492 年越王勾践从吴国被释放回国,立志灭吴争霸,报仇雪耻,开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时期。他首先令荡蠡建筑了山阴小城和山阴大城,把都城从山麓平阳下迁到沼泽平原地带,使越国有了一个坚固的中心。在水土资料丰富的大城东郊筑塘,建立了粮食基地──富中大塘;在大城周围根据地址、矿产资源建造了畜牧基地鸡山、豕山和犬山,水产基地目鱼池,蔬菜基地稷山,冶金基地姑中山、练塘、锡山和六山,铸剑基地赤堇山、称山,造船基地船宫,练兵基地时浦,木材基地木客,编织基地麻林山和葛山,食盐基地朱余等经济、军事基地,共同构成了越国的社会经济,为越灭吴和称霸中原奠定了物质基础。
史载,吴王夫差是不惜人力财力造宫苑之人,“台榭陂池必成,六畜好玩必从”,仅姑苏城内就有宫苑 30 余处,并广求奇花异草、珍稀禽兽。勾践为了表示对吴王的“忠心”,不惜建立犬山以畜犬,猎南山白鹿,以献吴;建立美女宫,调教美女西施、郑旦,在渚山建立兰花基地,以呈吴王。勾践发愤图强,报仇雪耻,上下协力,君臣一心,苦心积虑,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称霸,逐鹿中原。
勾践种兰之地──兰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确是种兰的好地方。从余姚河姆渡文化层发掘出的陶器可以确定,当时已具备盆载植物之意识及技术, 4000 年以后的越国,可以确信越王勾践在渚山种植兰花。勾践种兰不仅有动机,而且有技术保障。
关于勾践在渚山种兰,历史上多有记载,除《宝庆续会稽志》以外,如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也说:“兰亭,即兰渚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明代徐渭也在《兰谷歌》中提到“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
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
●羲之幕兰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邪临沂,西晋末年随晋室南迁,永和元年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就定居会稽。绍兴是王羲之第二故乡。
王羲之十分重视书法理论,父亲王旷从小就悉心指导他钻研《笔论》,他善于将笔论中的理论体味于自己的书法实践中。而且转益多师,精研诸体。更重要的是他还创造了流畅的行体。
王羲之创造行书、草书受他的爱好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一爱兰、二爱鹅。爱鹅的故事其来由是他曾给一位山阴道士书写了《黄庭经》而“笼鹅而归”,而又拓了 “鹅”字而家喻户晓。而更有情趣的爱兰却流传被人疏忽。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友修禊,选择了兰亭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外,此地还盛开幽兰,馨香扑鼻。同去的名士们因此而留下了“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微音选泳,馥为若兰”、“仰泳挹遗芳,怡神味重渊”等咏兰名句。
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得益于养鹅,更得益于爱兰。曲颈高歌,红掌拨水的鹅,给王羲之带来启示,从此伸臂运笔,更挥洒自如。而那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更启发了他创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精熟的高度。他的书法兰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爱兰的故事,历史上传诵较广。我国元代一件稀世名磁青花四爱图梅瓶,有“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四幅图,可见,王羲之爱兰影响之深远。
●徐渭画兰
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幼孤,性警敏,天才超逸,九岁能文,二十岁为生员,但以后屡试不中。坎坷多难的生活,铸就了他文学艺术上全方位的大成就。他诗、书、文、画无不精绝。徐渭自渭:“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画,涉笔潇洒,独得天趣。尤其是花鸟画,用笔纵横,不拘绳墨,淋漓尽致,气势奔放,开创了明代中期水墨画写意花鸟画的新格调。清代郑板桥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
徐渭画了很多兰与水仙相配的画。《题水仙兰花》诗云:“水仙开苑晚,何事伴兰苕?亦如摩诘叟,雪里画芭蕉。”题《水仙兰竹》云:“水仙丛竹挟兰英,总是湘中三美人。莫遗嫦娥知此辈,定抛明月下江津。”在《兰竹图》上配诗:“兰与竹相并,非关调本同。氤氲香不远,聊以为清风。”在《画兰》诗中云:“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缀精神。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另外,徐渭还作了很多兰诗,在《兰谷歌》中写道:“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诸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吾越兰谱本如此┅┅”,另外还有“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徐渭送画于友人仙华,题诗曰:“仙花与杜诗,其词拙而古。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无媚”与“清苦”写的是兰,也是徐渭自己的写照。
●鲁迅采兰
鲁迅家几代人都喜爱兰花。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鲁迅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讲到“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鲁迅的祖父、父亲也都养过兰花。鲁迅从小就喜爱花、虫、鱼、鸟,读书之余跟随父亲在天井和百草园广植花草。他曾根据自已的经验、订正过《花镜》中的某些讹误。稍大一点,常约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内府山、塔山采兰。每年二、三月份当兰花开放时,三兄弟常去会稽山、兰渚山、箬山去春游、采兰。一九一一年三月十八日,鲁迅和周建人、王鹤照去游览会稽山下大禹陵。出发前,鲁迅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只油漆马口铁桶和一把铜要大家带上。到以大禹陵,浏览了禹庙、窆石亭,就上会稽山采兰。后来,鲁迅把这次上山的经历,写成《辛亥游录》,刊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出版的《越社丛刊》第一辑上,署名“会稽周建人乔峰”。
关于那次会稽山采兰之事,周建人晚年还经常提起:“老大(鲁迅)采到‘一叶兰’后,兴奋极了,对我说:‘老三,我们真不虚此行!’回到家里,我们小心地将兰花上盆种好。以后,老大应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职,起初他想把兰花也一起带走,但终因路远迢迢而未带去。临行前,他特别关照我,要把这几盆兰花种好。不久,我也应聘去一所学校任教,平时很少回家,后来,‘一叶兰’终于坏死。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二十年代末,鲁迅移居上海,每当惊蛰前后,人们从鲁迅寓所走过,便有兰花幽香扑面而来。在上海他还结识了日本兰友小原荣次郎。小原在东京开有一家名叫 “京华堂”的中国玩物经营店,也从事兰花的买卖。抗战前小原荣次郎曾多次到杭州、绍兴、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收集中国春兰。与诸涨富、王叔平等人有旧,并曾想请诸涨富去日本种兰。著有《兰华谱》。一九三一年,国民党镇压左联作家,鲁迅迫避日本开设的花园庄旅店,适逢小原贩兰将归国,触景生情,以友人携兰东归之事,借兰抒情: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朱总爱兰
由著名导演谢晋五十年代在上海拍摄的《女篮五号》影片中,根据剧情,男、女主角的书屋内放了两盆兰花。这两盆兰花一盆叫“宋梅”一盆叫“西神”,是春兰中的名种,由上海张家花园提供。
张家花园的主人是上海同丰永金铺和恒孚银楼的老板徐蒲荪先生,徐先生酷爱兰花,张家花园有他的兰圃。他专请绍兴漓渚兰农诸涨富管理。当时绍兴诸涨富、无锡沈渊如、余姚王叔平被兰界誉为江南三大兰将,养兰技术精堪,品兰眼光独特。
朱德同志是兰花迷,他出生于四川仪陇、川中大地兰花较多。南昌起义后,朱老总转战粤北、湖南直至足井冈山时,带队伍战转在深山老林中,与兰花为伍。六十年代时,他还能讲出粤北、湖南那座山上有兰。五六十年代,他在成都住处都种过兰花。
他把“井冈兰”赠与上海龙华花圃,把“武夷兰”赠给武汉东湖花园,他还把自己种植的名兰“绿云点珠”、“银边大贡”等赠与成都草堂兰圃、广州兰圃、杭州花圃、苏州拙政园花圃。并为杭州花圃的横匾上写下“同赏清芳”四个大字。
●总理赠兰
一九六二年,周恩来总理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亲切地会见了来华访问的日中友好人士松村谦三先生。当时,中日邦交关系未曾恢复,作为社会活动家,松村谦三先生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多次访华,与周恩来总理成为好朋友。松村谦三先生非常喜爱中国的兰花,曾收集过不少品种。周总理深知松村先生的爱好,趁这次在杭州相会,吩咐随员去杭州苗圃挑一盆自己祖居绍兴选出名兰,送给松村谦三先生。兰圃同志知道周总理的意图后,特地挑选了一盆叫“环球荷鼎”的兰花。此花是四十年前由绍兴兰农在上虞大舌埠山中掘得的,当时被上海兰花爱好者郁孔昭以八百元银元购去,实为兰中极品。当时在杭州花圃中亦只有二、三盆,当松村先生从总理手中接过这盆兰花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环球荷鼎”的珍贵,他更知道总理的美好心意。“兰”象征美,“兰”象征着友谊,总理希望日中友谊象“兰” 一样常青,象“兰”一样馨香。
松村谦三先生捧着“环球荷鼎”回到了日本,晚年一直致力于日中友友好事业。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将儿子们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关照:要继承他的日中友好事业,要养好周总理赠送的兰花。
他的儿子松村正直牢记父亲教训,从养兰的门外汉,通过广结兰友,潜心钻研,几年后,兰技大进,成为日本兰界的养兰高手。他把“环球荷鼎”送给兰友,使“环球荷鼎”香飘日本岛。
一九八七年,日本举办了“第三届世界兰花博览会”,当松村正直先生从中国代表团人员中得知周总理的故乡绍兴已在八三年成立了兰花协会,并将兰花定为绍兴市花的消息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表示一定要到绍兴来看一看。
当年十一月,松村正直不顾七十九岁的高龄,联络兰友,一行六人,风尘仆仆地到了绍兴,参观了绍兴兰圃,拜访了兰友同行。并向绍兴市兰协赠送当年周总理赠送给他父亲的“环球荷鼎”的后代。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远涉东瀛的绍兴兰花带着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从中国到了日本,在日本生根开花,又从日本回到了娘家绍兴。今天,中日早已恢复了邦交,中日两国人民都表示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周总理和松村谦三先生若是地下有知,当会含笑九泉。
●少帅嗜兰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遭软禁。四六年被秘密解往台湾,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生活。
在幽禁期间,张将军除读书外,就是莳养兰花。他曾坦然地表示:“我第一爱夫人,第二爱兰花。”他还说“写诗可以言志,养兰能寄情。”他把热爱祖国之情,溶入于热爱中国兰花之中。
张将军在家中莳养了200余盆兰花,五十年来亲自栽种、管理。不仅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春兰名种,如绿云、宋梅、大富贵等,还栽培广东报岁,福建建兰,四川川剑等多类兰花。
九十年代初,被驰禁,他的“自由度”增加了。每年春暖花开时,经常到台北市区及近郊兰园赏兰、买兰,并经常与台湾世界兰蕙交流会的兰友交流,切磋兰艺,并欣然出任该会荣誉会长。
一九九三年四有二十五日,中国第三届花卉博兰会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其中在第三展区第五展馆,在这里举办海峡两岸兰蕙交流会。当晚九时许,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慕华、迟浩田、宋平等走入了兰花展厅,当台湾世界兰蕙交流会会长黄秀球代表张学良把命名为“爱国”的兰花赠送给 了国家。
会前,张学良将军亲笔写了贺信,全文如下:
“兰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品格高超的名花,自春秋时孔子自卫适鲁,作猗兰之操,誉为‘王者之香。’而后历代文人雅士咏歌不绝,左氏不遗梦兰之征,屈子思君纫兰为佩,周易更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将君子比德于兰,而非以兰比德于君子。
骆宾王上张司马启也说:‘博望侯之兰薰桂馥,’又将兰喻为‘世德流芳’。兰在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占了极为崇高的地位。
花卉的爱好大致说来,与个人的秉性和品德,确有关连,晋陶渊明独爱花中隐逸的菊,自李唐以来,国人多爱花中富贵的牡丹,而宋周濂溪则独爱花中君子的莲。其实兰之为品,兼三者之德,又各极其长,王者之香,是富贵之极;容古留芳,是隐逸之最,出淤泥而不染,经岁寒而不凋,它的清介坚劲之美,更非莲所能比拟。因此,凡是恫病为怀,而思以亮节高操,风世励俗的人,莫不对于兰花具有深切的爱好。
除了文人雅士爱兰之外,历代名将爱兰者,亦不乏人,有清中名将左宗棠,曾题‘新塍吟花逸史’。许霁楼先生《兰蕙同心录》称:‘质秀气清,王者之草;翰墨留香,我赏而宝。’画梅成痴的彭玉麟,也曾移爱题兰,留有如下绝句:‘平生只解写梅花,索我题兰兴更赊,独怪孤山三百树,幻形九畹吐芳葩。’可见兰的风姿,亦能倾倒叱咤风云的将帅,惟独曹孟德,另出一格,独不爱兰。曾谓:‘芳兰当户,不可不除。’然而自曹魏氏败,而兰之名益彰,一代之雄,竟不能于兰而行其志,此所以兰之所能为中国文化史中一部分,无人能摇撼其地位了。
离却兰品不谈,即以欣赏的角度来论,兰花如在深山幽谷,林彰筛地,皎魄当空时,兰花每飘放一种清冽的幽香,沁人心脾;如在萧斋静室,凭几晤对,则见其缤纷扶疏,争奇斗艳。如亲良友,如饮醇醪,令人万虑俱消,有潇洒出尘之想,是兰之名花,不但足以赏心悦目,更可以陶性怡情,兰之为用,岂仅在于观赏而已。因此,兰艺自中国渡海,传至东瀛,进而又扩及世界园艺之林,国人应如何发扬它的幽光,以为复兴中华文化之一助,当有赖有心人士之共同努力。 此次北京举办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世界兰友也将前来交流,这对提倡我国兰艺文化,深具意义,吾人致表赞同,爰志数语,以资赞贺,并祝大会成功。”
张学良将军曾写《咏兰》诗曰:“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13. 兰花诗, 画欣赏
古风
唐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同上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咏 兰
元 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兰花
明 刘伯温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着色兰
明 张羽
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
兰花
明 孙克弘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兰花
明 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花二首
明 李日华
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
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著新妆。
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著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写兰
明 景翩翩
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
不因风力紧,何以度潇湘。
折枝兰
清 郑板桥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清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清 郑板桥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 画 兰
清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浣 溪 沙 兰 花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
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咏 兰
朱 德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咏 兰 诗
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幽 兰
唐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 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兰 花
清 秋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14. 中国竹文化概述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一、 竹子与中国历史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 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化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我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 竹子与精神文化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品,竹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数千年来,中国先人们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考古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用竹编织器物,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尤以楚国最为发达,品种极为丰富,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了雕刻工艺,汉代有竹雕刻艺术品存世,六朝时期文献中有竹雕刻艺术品的记载。唐代以后,竹刻名家辈出。宋代出现詹成,明代出现了嘉定朱松邻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竹刻派,金陵(今南京)则出现李文甫等竹刻家。清代中期形成了湖南邵阳、四川江安和浙江黄岩等地的翻簧竹雕,并成为竹雕刻艺术的主流,民国初期出现北京张志渔开创的北派竹刻。竹还是工艺美术中表现题材,寄寓着福、禄、寿、喜、财、发顺、吉等吉祥内容的图案,数千年来一直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被广泛应用于雕刻、织绣、印染、陶瓷、编织、剪纸等各种工艺品的创作中。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 “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先民奉竹图腾,视其为图腾崇拜物,把竹作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构筑的环境。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和游乐活动以及信仰习俗;进入了人类的仪礼制度之中,在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中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三、 竹子与中国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量,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与可也是画竹的大家,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各朝代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他们画竹都十分传神而逼真, 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他不仅留有许多绝妙的翠竹图,还留下了《题画竹六十九则》,他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四、 竹子与中国园林
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 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 “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王象晋《群芳谱》、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等,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随着诗、书、画及造园艺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庭院造景,于是,就产生了能在屋宇内随时欣赏、掌玩的自然风景缩影——盆景。中国盆景的出现,据考证是在唐代,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以见到,到明清年间,“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进行了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馆还珍藏着一座用翡翠制作的竹子盆景,这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八旬寿节上群臣贡献的一件珍宝。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先生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潇湘流水》、《翠野图》、《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一大批竹子盆景代表作。
中国盆景一直被称作“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倍受东西方人民的喜爱。
五、 竹子与人民生活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编织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汉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例如炊具的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等,盛放物品的筐、篮、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具有算筹、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15. 竹之典故
竹报平安 竹:竹简。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指平安家信。唐·段成式《酋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北部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竹苞松茂 根基象竹那样稳固,枝叶象松树那样繁茂。用作视长寿或宫室落成时的颂词,也比喻家族兴盛。《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明·范世彦《磨忠记》:“祝寿享,愿竹苞松茂,日月悠长。”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唐·李白《长千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晋·王羲之《兰序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势如破竹 形势如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下面就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竹林七贤 魏晋年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贤。
松竹梅岁寒三友 松竹越冬而不雕,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明程敏政有《寒岁三友图赋》。
竹山词 词集名。宋未蒋捷(号竹山)作。
竹坡词 词集名。宋周紫芝作.紫芝字少隐,号竹坡居士,曾媚事秦桧,时论簿之。
竹枝词 乐府《近代曲》名。又称为《竹枝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有时词曲合称《竹枝》。原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和男女爱情。
竹坞听琴 全名《秦攸然竹坞听琴》。杂剧剧本。元石子章作。写道姑郑彩鸾在竹坞弹琴,同秀才秦修然相遇,两人互相爱慕而结合的故事。
竹书纪年 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因原本写竹简而得名。
竹林精舍 梵文意译。古代印度最初的寺院,在中印度迦兰陀村。
竹溪六逸 据《新唐书·李白传》,唐诗人李白客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文、韩淮(旧唐书作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共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竹叶亭杂记 书名。清姚元之撰。所记有清代掌故、清宫仪制、科场典事、东北西北地区风土习俗、名人轶事等。并反映了兵制、盐政、吏治等腐败的情况。
竹香斋象戏谱 清张乔栋辑。与《百局象棋谱》同一类型。
竹打中空 即两条伤痕,中间有长条形空隙。
丝竹管弦 泛指音乐。也作“管弦丝竹”。是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斛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金石丝竹 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类乐器。也指各种乐音。《庄子·骄拇》:“多于聪者,乱五声,谣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也。”
品竹弹丝 品:吹乐器。泛指吹奏乐器。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又不会按宫商,品竹弹丝。”
哀丝豪竹 形容音乐悲壮动人。哀丝:悲哀的弦声。豪竹:巨大的竹管。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衷丝动豪竹。”宋·陆游《长歌行》诗:“哀丝豪竹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
破竹之势 见“势如破竹”
钻鱼上竹 钻音(年),鱼名,身滑元鳞。钻鱼粘滑,难于上行。旧比喻求进艰难。宋·殴阳修《归田录》:“(梅圣俞)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钻鱼上竹竿耶!’”。
芒鞋竹杖 芒鞋:一种草鞋。竹杖:手杖。比喻随身使用的东西。宋·陈师道《绝句四首》:“芒鞋竹杖最关身。”
成竹在胸 与“胸有成竹”同。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原指画竹子之前,因反复观察,胸中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画起来才得心应手。比喻临事有定见或事前已有全面考虑安排,因而显得清静而有把握。宋·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告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宋·晃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肉竹嘈杂 肉:指从口出的歌声。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形容音乐杂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
罄竹难书 罄:用尽。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筒,用以写字。书:动词,写。用尽所有的竹子也难于写完。原喻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枯竹空言 竹:竹简。指毫无实用价值的陈旧的古书和空泛的议论。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
抱鸡养竹 旧比喻宫僚坐地盘剥,不择手段。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载,唐新昌县县令夏侯彪之,一到任就叫里正代他抱小鸡种竹子,自己坐受其利。
斑竹一枝千滴泪 上古时候,尧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女英,二女儿叫娥皇,姐姐长妹妹两岁。女英和娥皇都长得俊秀,贤惠善良,尧王很喜欢他的两个女儿。尧王选贤让能,选虞舜为继承人,并将两个女儿许给舜为妻。舜在帮助尧王管理国家大事期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尧王死后,舜帝即位,南方的“三苗”部族(现在湖南),多次在边境骚扰,舜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随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大军征战南进到苍梧,舜王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娥皇、女英接到噩耗,痛哭不止,一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泪来。泪珠洒在竹子气上面,染得竹子满身斑斑点点,成为斑竹,后来,姐妹二人投水而死。人为纪念娥皇、女英,在湘水旁建立庙宇,名为黄陵庙。传说她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湘夫人。她们的墓在衡山上面。二妃死后,湘水出口处的洞庭湖君山出产一种竹子,竹子上面有斑斑点点紫晕的玟痕,传说为二妃的血泪所化而成。人们将这种竹子起名 “斑竹”,又名“湘妃竹”。毛主席的诗词中“斑竹一枝千滴泪”,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唐代大诗人李白《长干行》诗中有两句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骑竹马弄青梅都是儿童的游戏。后人常以"青梅竹马"来形容小儿女天真地在一起玩耍的情状。
"竹马"一词始见于《后汉书·郭合亻及 传》:(郭亻及)始到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级问:尔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所谓"竹马",原来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晋人刘义庆《也说新语·方正》中记载:"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这里的"竹马"则代指儿时的友情。
读古代诗文,常见到人们用儿童骑竹马欢迎郭亻及 的故事来称颂地方官吏的,如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唐代杜牧《杜秋娘》一诗中也有竹马的诗句:"渐抛竹马剧,捎出舞鸡奇。"
竹夫人 在古代诗文中,"竹夫人"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例如北宋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一诗:"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又如南宋陆游《初夏幽居》一诗:"瓶竭重招曲道士,床头新聘竹夫人。"
何谓"竹夫人"?原来,它是古代一种消暑用具。《辞海》上解释说:"夏天睡时置床席面取凉的用具,用竹青蔑编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圆柱形,中空,周围有洞,可以通风。"可是现在竹制品市场上所见甚少。
16. 名人与竹
●郑板桥与竹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爱竹,他赏竹、画竹、咏竹,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他的成就是建立在竹上的。人们喜欢郑板桥,在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他的竹画、竹诗,乃至竹一样的品格。
古代文人由于审美情趣、生活境遇、处世观点不同,对花草树木各有偏爱。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陆游爱梅,早已成为文坛佳话。大戏剧家李渔更把他所爱的花卉当作自己的性命,他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郑板桥爱竹,虽没有把竹当作自己的命,但他把竹当作自己的儿孙子弟,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却也格外真挚感人。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爱竹总如教子弟,数番剪削又扶持”。这些联语诗句,生动地表现了板桥先生对竹的一往请深,他精心修剪百般呵护,如先生之教育子弟,如长辈之爱抚儿孙,绝不哗众取宠,毫无矫柔造作,自然、亲切、真挚,如果没有对竹的真爱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晚风藤榻上,满身凉露一天星”。“轩前只要两竿竹,绝妙风声夹雨声,或怕搅人眠不着,不知枕上已诗成”。“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驱吾暑,能豁吾胸”。从这些清新幽美的诗句中,可见竹也真不负板桥之爱,在郑板桥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板桥不但以之消暑纳凉,赏心悦目,而且在竹声中吟诗,伴竹声入眠。其安适潇洒超脱之情,令人羡慕、向往。“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这话用到郑板桥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正因为他对竹有如此深情,竹才成了他笔下的爱物。在郑板桥的画作中,竹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他画竹的成就也相当高。《清代学者像传》评:“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丁亥烬遗录》称:“古代画墨竹称文与可为圣……继起者惟郑板桥”。从这些评论可见郑板桥画竹虽不说独步千古,但能与文与可苏轼相提并论,足可称为大家。
郑板桥不但善画,还善于总结经验,他在画竹实践中总结出的创作理论,颇具真知灼见,为后世研究创作理论的人所看重。当有人向他请教画竹诀窍时,他说: “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凡吾所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而不是陈陈相因,这是他能“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重要原因。他总结出的“眼前竹”,“胸中竹”,“笔下竹”,“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更是创作理论中的精华。他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竹,又不是眼前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通过一次画竹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获得创作冲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不是文艺理论家,但可以说他参透了创作的天机。
在郑板桥众多的题画诗中,有大量的咏竹之作。他借竹抒情,托竹言志,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咏竹名篇。“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听竹声萧萧,想到了人民啼饥号寒,看一枝一叶,想到自己这些小官吏的责任和使命。忧民之心,尽瘁之意依依可见。“老老苍苍竹一竿,长年风雨不知寒。好叫真节青云去,任尔时人仰面看。”“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诗中之竹,有品格,有气节,坚韧不拔,超凡脱俗,这是郑板桥推崇的人格境界,也可以说是他人格的写照。
《清代学者像传》载:“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有政声。在任十年,囹圄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郑板桥关心人民饥苦,为民请命,不怕得罪上司,不怕丢乌纱,这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他为官清廉。他做了十二年的县令,罢官后还要靠卖画为生,嫁女时竟无钱置办妆奁,他的《为二女适袁氏者作》写的就是这种情况。“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在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场中,郑板桥能有如此操守,确实是不同凡响。他关心人民,不媚上司,勤政清廉,不就是“任尔时人仰面看”的挺拔高洁,耿介超凡的翠竹吗?
●清代“江南画竹第一家”朱官登
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载有唐宋以来仙游籍的书画家20多名,而其中清代画家朱官登则是目前所仅能见到的仙游籍署“臣”字款作品传世书画家中之出类拔萃者。
朱官登,字懋安,号性田,出身于仙游鲤城洪桥街朱家书香门第,其家藏历代诗书、字画、古玩为仙游之冠,系名闻遐迩的朱家“文雅堂 ”的祖先,也是道光至同治年代的清庭著名“臣”画家。据其玄孙篆刻家朱可大先生生前介绍:“文雅堂”由其祖先开创于清朝咸同年间,约在朱官登致仕养老时所创,旨在家乡倡诗书画印学术研究之风气;会文友雅士切磋交流之斋堂。而后由其子孙衍化为经营文房四宝,书画篆刻裱褙等综合性文化艺术品场所,尤以篆刻、裱 著称。“文雅堂”所收藏的字画有历代名人真迹数以千计,其中包括有蔡襄、朱熹、柯敬仲、唐伯虎、郑板桥等名家字画。朱官登自幼聪颖嗜画,好学重写生,平生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画,尤善博采画竹百家之长,擅画“风、晴、雨、雪”之竹姿风韵。最服膺于元代画竹名家柯九思(字敬仲)。不管是在京都或是在故里都随身携带柯敬仲画竹卷轴,或悬于高堂巨幛;或挂于书斋卧室;或凭栏观竹于风前月下、雨雪烟霏之际;或抱琴吟啸于修篁曲径、泽畔岩壑之间;或展笺挥毫于明窗净案之上。因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常年浸淫遂神与竹融,每每下笔,爽爽生风,所画之竹得心应手,别开生面。“用笔简洁,颇饶清逸之气”。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四民百姓,俱视若珙壁,据传曾经被同治皇帝誉为“江南画竹第一家”。林则徐与其相知至深,既称誉其书画艺术,更推崇其人品艺德和所珍藏之文化瑰宝。林则徐于道光丁未年三月(1847年)既望日称赞他“博学好古善书画,多才艺,生平于经史诗文词之外,唯与古人翰墨好缘,家藏有宋蔡端明荔枝谱,明12名臣等真迹原版,世多宝之……”。此十二名臣者俱为明代之节烈名贤俊杰:史可法、黄道周、金声、杨庭鳞、黄淳耀、卢象升、铁铉、杨继盛、唐顺元、罗洪先、孙慎行、倪元路,其书品人品皆可谓衔华佩实而冠绝一时者也。其玄孙朱可大于一九八五年还将其十二名臣书法刻版以朱拓面世,极受艺术界珍重。
历经岁月沧桑,朱官登的作品本来就为宫庭所珍藏。民间少为流传,现有除故宫及国家博物馆收藏外,民间所藏更是凤毛麟角。朱氏所画《凤声竹韵图》,仿佛如触其墨竹之劲节冰肌,似闻其风声竹韵之天籁遗响。
更为令人钦佩的是,画图上强半空间之草书题款,其书法之遒劲娴熟,足见大家气度!长篇款识,势随情生,苍莽飘洒,龙翔凤翥,错落有致与墨竹犄角呼应,融成一体,相映摇曳生姿,倍见功力,更成佳构!
仔细解读其书款,尤为饱人眼福,启人心扉————原来这是朱官登即兴自撰的平生画竹感悟诗。其诗曰:“敬仲画才大于海,写竹直压百千载;渭川千亩在胸中,挥毫落纸不思待;羡君情性亦奇古,双眼羞于时人伍;不买胭脂画牡丹,独爱画竹绳祖武;我亦景行步后尘,时时欲与竹传神;卅年实画葛翁笔,又道写真不要真;安得写生传妙手,此君神传纸外有;且将泼墨扫,数竿枝枝叶叶反类柳;呜呼!枝枝叶叶反类柳,请君试看得以祖竹几竿否?”
其诗之精辟,其情之真切,百载之后尤感人肺腑,予人解悟!
●东 坡 与 竹
古人尝谓竹为君,取其高风亮节,始见晋朝王子猷文。后文人高士多爱竹,咏竹溢美之词,墨竹瘦节蛟蛇,在璀璨的文化长河中俯拾皆是。不仅如此,关于竹的传说也不鲜有,其中最凄楚动人的,便是娥皇女英血泪撒斑竹的典故了。浪漫多情的文人骚客们不仅给了竹大气如蛟蛇,幽雅如琅汗、檀栾的别名,连国画中的墨竹也因竹子“依依似君子”(出自唐刘禹锡《庭竹》)而得了一个墨君的雅号。
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句,可谓万千潇洒;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咏竹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好竹之情溢于言表。然古今能说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却只东坡一人,爱竹之痴,可见一斑。苏东坡好竹,在与他同时代的文人雅士里,是人尽皆知的。竹伴其一生,是他的岁寒三友;而由爱竹也引出过不少佳话,如他与文同的友谊就是一例。竹溶进过东坡的人生,并成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苏东坡(1037-1101),本名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也许,有很多人对苏轼的印象止步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知道他爱游名山大川,却并不了解东坡对竹子的偏好。在东坡的生活中,随处有竹,“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下为人所往,上密不容钉”;“予谪黄洲,寓居定惠院,饶舍皆茂林修竹”。竹俨然东坡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伙伴,也见证了东坡一生的坎坷,无怪乎东坡的诗文中处处有竹的修身纤影。
文人状物,总关乎情,于是东坡由人生际遇而引发的感叹,对生活的思考,也就不知不觉折射在竹上。东坡自出仕到病逝常州,其间曾三次被贬谪。他在自挽诗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洲惠洲儋洲”,三次人生浮沉,东坡完成了他的人生蜕变,从踌躇满志要报效朝廷到豁达超然物我两忘,始终如一的是他的旷达胸襟,刚直秉性。内心的变化必然也导致对物的认识的变化。东坡的竹便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慢慢转向了“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的安闲,一直到了“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正是“谁似东坡老,白首已忘机”。观东坡状竹之文之变,犹似纵览东坡人生观的嬗变。唯一不变的是东坡对竹的喜爱。
东坡常写竹,不宁唯是,东坡还要画竹,有《竹石图》留于后世。他不仅是一代文豪,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墨竹之爱,是东坡爱竹的升华。将自己所钟爱之竹形诸纸上,必全神贯注,凝神屏息,所得墨宝必是作画者精神心血凝聚的产物。而从东坡对墨竹的探讨,则更可见东坡的艺术追求。
说起东坡与墨竹,还有一人必须一提,这便是苏轼的挚友文同,字与可。他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善画竹,自称“湖州竹派”。文与可与苏轼相识于凤翔,后因共同爱好墨竹而结为好友。东坡从师于他,自承“湖州竹派”,俩人常讨论画竹。师生感情甚笃。与可死后,东坡因怀念故人曾见竹废卷而失声痛哭。于是这段因竹而缔结的友谊传为佳话。
苏轼并未受过严格的书画方面的训练,所以他的墨竹并不以形见长,而是因其不俗之气。连他自己也曾说:“画不能皆好,醉后画得,一二十纸中,时有一纸可观。”对于此,黄庭坚做过切中肯綮的评论,他说:“东坡画竹多成林棘,是其所短,无一点俗气,是其所长。”但这并不影响东坡对墨竹的痴迷,和对画竹的探讨。
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了。这是东坡画竹心得的高度概括。东坡戏墨,突出其“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是最好的佐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顾形了,“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近因院画记》),因此若要画好竹,必先知竹之常形、常理。因此,对“成竹在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首先胸中当有竹的形,知道竹子的各种形态,这才有画竹的根本;但要让画有“气”,最重要的,胸中当有君子之心,方能挥洒卷上,使墨竹为墨君。东坡提倡神似,画以传神为贵,看重墨竹所传达出的作者的精神世界。他赏文与可的墨竹时便始终依照着这种审美的方法。也只有他对与可的画发出了:“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的探问。所以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唯子瞻一见识吾妙处。”这样的绘画理论不仅适用于画竹,推而广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东坡的诗文也遵循这样的原则,首先让创作的基本元素烂熟于心,然后才凭借胸臆中那股豪情,恣意汪洋,正是如此,苏轼才能跳出宋词的婉约,开创豪放派,成为一代词宗。他用与别人相同的常理,灌之以自己的思想,非胸中有大丘壑者焉能为此!
籍由东坡画竹之论,可以瞥见这位伟大的文人一生的艺术追求所在。人的美学观点在各个领域当是相同的。而这样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画发展,使东坡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使得东坡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豪放的大手笔。对墨竹有如此认识的苏轼,怨不得要说“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样的话,只可惜他本人画功技差一筹,也只能叹:“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文与可画员当偃竹记》)
居不可无竹,咏竹,画竹,用竹。东坡好竹如此,何哉?白居易《养竹记》答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原来如此,东坡宁可不吃肉也要种竹,不仅是因为嗜竹,恐怕更是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吧。也许正是因为东坡有旷达的胸襟,潇洒似竹,刚直坚毅,不屈似竹,正人君子,气节似竹,才会有惺惺相惜之感吧。连想起东坡乌台尸案时的不屈,泰然,又叫我想到他在《跋与可纤竹》中赞竹“其屈而不挠者,盖如此云。”的句子。
刘禹锡有“高人必爱竹”的断语。东坡亦自承“瘦竹如幽人”。东坡在《墨君堂记》中写到:“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虽是写给与可的,同时也是赞竹,而在我看来,由是后几句,用在东坡身上不也很恰当么?
这就是东坡与竹的渊源,东坡好竹,竹不仅融于了东坡的现实人生,更融入东坡的艺术人生。东坡似竹,他的伟大的人格和他在文学、美术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文化长河中的一抹亮色。
17. 竹诗
咏金竹 蒋堂
百镒先寒一径深,潜疑造化铸成林。贪夫或有凭栏者,不见修篁但见金。
竹 宋祁
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紫竹 梅尧臣
西南产修竹,色异东筠绿。裁箫映檀唇,引枝宜凤宿。
移从几千里,不改生幽谷。
种竹斋 司马光
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殊胜石季伦,珊瑚满金谷。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王安石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馀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金竹 吕陶
渠江有竹,其色深黄,里人目为金竹。
修竹已可爱,况复如黄金。天地与正色,霜雪坚比心。
云芝生有节,栗玉种成林。回首渭川远,山间绕翠阴。
竹轩 沈辽
古人爱修竹,潇洒临幽轩。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
春日斗琐碎,秋风撼琅干。谁知渭川富,千亩可悬冠。
咏竹 韦骧
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筠带轻霜凝不落,干搓圆玉碧无痕。
非春长自繁枝叶,有地终须大本根,谁为裁音荐清庙,定胜嘉木就牺樽。
咏竹 文同
竹、竹。森寒,洁绿。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清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惜竹诗并引 孔武仲
东斋有竹数竿,翠蔚可喜,其傍众笋附生,漫益深茂,
最后出者,尤若奇特,无不应意,解箨未尽,
而为老兵手折之,悲夫,以干云蔽日之势,而摧于窗户之下 ,以凌霜冒雪之姿,而失于俄顷之间,环步往来 ,凄怆良久,不能忘情,因寓之以诗。 老藓墙阴夕照间,何人折我翠琅干。即之绿叶随尘化,犹有低枝带露残。
不放云梢侵霰雪,因嗟世故足波澜。故园未乏员当品,十顷繁阴六月寒。
书舍竹 蔡确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员当谷 苏辙
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
和师厚栽竹 黄庭坚
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根行辰日斫,笋要上番成。
龙化葛陂去,风吹阿阁鸣。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新竹 惠洪
琅干数本倚墙阴,新笋均条忽作林。昨日小轩添得境,却烦佳月碎筛金。
种竹子题爱心亭 范成大
洒扫宣华舍此君,烟中月下绿生尘。他年上叶清风满,莫忘今年借宅人
新竹 朱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新竹 杨万里
青士何年入大荒,羽仪禁者立如墙。锦绷半脱娟娟玉,粉节新涂拂拂霜。
带雨小酣三日后,出墙忽喜一梢长。今年秋闰防多署,剩借先生格外凉。
移竹 辛弃疾
每因种树悲年事,待看成阴是几时。眼见子孙孙又子,不如栽竹绕园池。
18. 中华菊文化漫谈
此花开尽更无花——中华菊文化漫谈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每当深秋时节,万花纷谢,唯有菊花凌寒怒放,生机勃勃。而菊文化,是国人在采菊、育菊、赏菊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值得一表。
一、根植华夏
菊,亦作“鞠”,以身姿为低头鞠躬之式,故有此名。因开花于秋季,故又称“秋菊”。依生物学分类,属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由舌状花和筒状花聚缩而成,舌状花是花瓣,围绕于花序四周;筒状花即花心,位于花序正中。野生菊花大多为黄色,因而得黄花、金花、金蕊之名。菊花依花序大小、形状和颜色不同可分不同种类。比如依花序大小,分大菊系、中菊系和小菊系。而大菊系又可分为圆盘型、荷花型、牡丹型、绣球型、纽丝型等;中菊系又可分为桂花型、梅花型、茉莉型、荔枝型等;小菊多为满天星。按花期可分为早菊(9—10月)、秋菊(11月)、晚菊(12月)及五月菊、七月菊等。
菊花原产于我国,野生菊花分布较广。而人工栽培菊花,已有不下3000年的历史,《礼记?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之记载。汉代时,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晋魏时期已大量种植,后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宋代是菊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刘蒙泉所撰《菊谱》,收有菊花品种163个,乃我国首部菊花专著。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收录菊花品种270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菊花皆源自中国。公元四世纪,中国菊花传入朝鲜,再入日本,至今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日本培植的菊花,已成为四季常开,品种繁多的花卉。17世纪末叶,荷兰人来我国经商,将菊花带回欧洲。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商人又从我国搜集许多优良品种回国。十九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均,将我国和日本优良菊种进行杂交,在英国广泛传播。后又从英国传入美洲,菊花得以遍布全球,成为世界各国所喜爱的名花。
二、养生佳品
古人很早便发现菊花可食。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曾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神农本草经》中有“菊服之轻身耐老” 之语,足以证明先人曾食用菊花,并对菊花的药性功能有所了解。汉代时,据应劭撰《风俗通义》记载,河南南阳郦县甘谷村,谷中水甜美,山上多菊花。一股山泉从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菊花清香。村上三十多户人家,皆饮用此山泉,多有享寿一百三十岁者,最低者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每到重阳节,皇宫中皆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据医书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多用来疏风散热、平肝明目、解毒散肿、降低血压。明代李时珍对菊的药用性能作了详细考察,认为菊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目风热,脑骨疼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的功效。当今,菊花茶已成老少皆宜的补品,可缓解眼睛疲劳,是终日与电脑为伍的白领一族的护眼佳品。菊花种类很多,外行一般会选择既白又大的菊花。其实花小且颜色泛黄的菊花反而是上选。
三、花中君子
晋代以降,菊花渐从食用过渡为观赏。士人爱菊,不仅因为它高洁、韵逸,而且色彩缤纷,形质兼美,更由于它开放在深秋季节,傲霜挺立,凌寒不凋,因此被诗人誉为“花中君子”,以象征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顽强的精神,“凌霜留晚节”,是菊最可贵之处。晋代诗人陶渊明,因爱菊而名闻天下,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传世咏菊名句,几乎是妇孺皆知。因此,菊花又得“东篱菊”之雅号。除黄菊外,当时,已有白菊现身。据清人刘灏等所纂《广群芳谱》,“九华菊,此品乃渊明所赏。今越俗多呼为大笑,瓣两层者曰九华,白瓣黄心,花头极大,有阔及二寸四五分者,其态异常,为白色之冠。”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亦是咏白菊之名句。至宋时,菊花品种更多。宋人所编《菊谱》即有五六部。列举的品种达160余种。菊花栽培也由露天自然栽植过渡到整形盆栽。南宋范成大在《范村菊谱》中提到,苏州一花匠,能使一棵菊株上开出数十朵花,当与当今所谓大立菊相仿。当时,尚有用小菊结扎成宝塔、门楼等形状的扎景。此外,自宫廷渐至民间,每年均有“赛菊会”、“菊花会”等观赏活动。至明清两代,菊花栽培技术日益提高,品种日益繁盛,出现数百个艳传一时的名贵品种,并命名为“黄鹤楼”、“赛西施”、“帘卷西风”等,多别有韵味。种菊专著达三十余部。当代,爱菊者日增,种菊者日广,菊品日新月异,已达数千种,为古今中外花卉奇观。
四、文化意象
文人墨客喜将菊花作为诗赋吟咏、丹青描绘的对象。农历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因九为阳数之最,九月初九是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西京杂记》云:“菊花舒性,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因此,自古又称九月为“菊月”。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唐代诗人岑参遭遇安史之乱,于颠沛流离中写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借重阳怜菊以抒发思乡之苦。
不少诗词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菊花安于贫穷、不慕荣华、独具风骨的君子品性。“黄花晚节香”,就是古人用菊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云:“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的淡泊、超然与孤傲,使它很自然成为隐士身份的象征。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菊、采菊,以菊下酒,“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逸山林,与菊相伴,过着自由闲适的生活,成为爱菊始祖。而菊花以纤瘦身影和淡淡幽香,滋养着具有自由意识的士大夫的精神营养。我们品读气节高尚的前辈们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可见到菊花的身影,可闻到菊花的清香。宋代女词人朱淑贞《菊花》云:“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的确,菊花之归隐,绝非弱者之逃避,而是志士之刚强。其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具有了志士的刚烈品性。陶渊明《和郭主簿》云:“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赞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南宋遗民郑思肖,曾赋诗咏菊以明志。诗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颂菊自喻,抒发的是血泪与生命的体验,每每读之,令人感佩。菊花寒秋兀立,寂寞无依,给人以落寞之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以菊花反衬词人因相思而憔悴伤感之状,成为艳词绝响。
菊花仪态万方,气宇轩昂,悠悠千余年间,赢得了历代画家的青睐。菊花入画,盖始于五代。徐熙、黄筌皆曾画菊;宋人画菊作品存世者不多。元代画家苏明远、柯九思亦皆有菊画。因桂花亦在秋季绽放,所以古人多有将菊花与桂花相伴入画者,以示德之不孤。明代画家吕纪绘《桂菊山禽图》,便是实证。古人还以松、竹、梅、兰、石为五清,画家常将菊与石相配共同入画,二者相得益彰。明代画家陈淳,曾画《菊石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属菊画珍品。近人吴昌硕,亦画有《菊石图》,颇受世人珍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通观一年花讯,梅花称首,而菊花殿后。百花凋零后惟见菊花怒放,怎能不让人心生敬意,称道不已。(邸永君)
19. 名人与菊
第一个与菊花结成不解之缘的要数东晋诗人陶渊明了。他辞去彭泽令,挂印归田,当了隐士,酷爱莳菊,寄情于菊花。他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芳千古,被后人奉为圭臬。陶渊明已成为爱菊的象征。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他在《剑南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陆游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云:“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晚年时,陆游又写了一首《老态》诗,诗中曰:“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可见菊花不仅可观赏,还可健身疗疾。
宋代,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场菊战,一直在文坛传为佳话。一日,苏东坡造访王安石未遇,见其桌上放着两句诗:“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苏东坡认为百花都落瓣的,唯菊花不落,是干枯在枝头上的。于是,就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不服气,他认为屈原长诗《离骚》就有 “夕餐秋菊之落英”。其实,菊花有落瓣也有不落瓣的,不可一概论之。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说:“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蒲松龄还写了不少咏菊佳句:“登堂把酒对黄花,老子颠任意兴嘉”;“烂漫黄花召眼光,当晚把酒近重阳”;“堂中花满酒盈觞,妙遣花香入酒香”等等,饮酒赏菊之情,跃然纸上。
著名文学家张恨水,每当一部作品问世,他都要到花市买几盆菊花或上山采集野菊花,他对菊花一往情深。曾有诗咏之:“飘逸尚留高士志,幽娴不作媚人装”。
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也十分喜爱菊花。有一次前来索字的朋友问他作诗写字如此传神,其中有何秘诀。于右任指着书案上摆放的两盆菊花不无幽默地说:“可能是这些鲜花与我朝夕相处给的灵性吧!”
20. 菊花诗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但陶翁的爱菊,由于宋人《爱莲说》的推许而更出名,有人甚至推陶为菊花的护花神。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
白菊可算是后起之秀。最早咏白菊的当推刘禹锡和白居易。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刘一再见诸吟咏:“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花的洁白有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花的娇贵使得“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白居易回忆经历的杭州、洛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晚年见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时,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
中唐时白菊还是如此珍稀,到晚唐李商隐笔下,便是“霜天白菊绕阶墀”了。相应地咏白菊诗也多了起来。司空图对白菊怀有偏爱,写有《白菊杂书四首》和两组《白菊三首》。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蕉下客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枕霞旧友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潇湘妃子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梅兰竹菊---傲骨·怡情·亮节·忠贞四君子
梅兰竹菊---傲骨·怡情·亮节·忠贞
梅兰竹菊傲骨·怡情·亮节·忠贞
梅兰竹菊-傲骨·怡情·亮节·忠贞四君子
傲骨·怡情·亮节·忠贞·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傲骨·怡情·亮节·忠贞四君子(值得收藏)
梅兰竹菊---傲骨·怡情·亮节·忠贞四君子1234
梅兰竹菊怡情音乐
梅兰竹菊 系列怡情音乐
梅兰竹菊 系列怡情音乐
梅兰竹菊 系列怡情音乐2
让微笑成为首页 | 主题阅读 | tags | 精彩目录 | 精品文苑 | 会员浏览 我的图书馆 休闲·怡情 | 艺术 音画 美女 笑话 小游戏 壁纸 风景 一种习惯
唯美怡情
梅兰竹菊风清傲骨四君子
岳飞的傲骨
岳飞的傲骨
寒梅傲骨犹自香
千娇不取媚,凌霜展傲骨
优美的新世纪系列怡情音乐 《梅兰竹菊》 - 音乐地带 - 华声论坛
怡情山水间
怡情山水间
【“忠贞爱情鸟”
看鬼片测忠贞度
袭人的“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