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变穷的10大理财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5:24:23
导语:各大城市房租飞涨,你心惊肉跳了吗?通胀时代,哪怕你是个有房的中产,也要面对收入涨幅跑不过CPI困境。辛辛苦苦工作,兢兢业业理财,每天的心情都随着屏幕上的数字变动,最终却发现——为什么我们成了穷人?是要听从妈妈苦口婆心的建议“钱还是存起来最保险”,还是相信眉飞色舞大讲这款产品回报率如何高得吓人的理财顾问?《嘉人marie claire》采访《学会说“不”才能成为有钱人》的作者卢燕俐,告诉你如何避开理财陷阱,成为真正的有钱人。
编辑 张莹莹   撰文 张仅   图片编辑 杨晶   摄影 Chris Craymer
本文选自《嘉人》9月刊,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卢燕俐:台湾地区资深理财专家,曾任《Smart智富月刊》副总编辑,是台湾电视节目“新闻哇哇挖”、“Money我最大”等固定来宾,现创办乐富文化事业有公司,著有《学会说“不”才能成为有钱人》。
误区1
高喊“挣钱就是为了享受生活”,却不知道已经滑入贫穷的深渊。
人不可能什么都想要,如果说储蓄和享受生活是鱼和熊掌的话。金钱水库除了不断进水之外,也要设法防止漏水,水位才能灌得又高又满。
如果你什么都讲究名牌储蓄一定少;如果能够牺牲一点生活品质,就能换来储蓄增多。当然不是让你活得水深火热,找到平衡点最重要。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星巴克的咖啡,每天必买,我和他说一天花费一百多块(新台币),一个月就是三四千块了。他说他算过这个账,但还是不能不喝咖啡,这个事对他很重要。这就遇到了生活品质和存钱之间的矛盾。那怎么办呢? 7-11的咖啡和星巴克是一样的咖啡豆,牌子不一样,只要45块钱。我建议他去喝,换句话说一天就省了五六十台币。并不见得要缩减我们的生活习惯,但是省多少就是赚多少。如果你习惯了这么想,肯定会更愿意去牺牲那么一点点生活品质——其实有时生活品质无非是被广告蛊惑。真的需要那么多衣服,抑或这双鞋非买不可?人生永远不可能像广告一样完美。听信广告几乎是一种对初级完美的追求,但是这个初级完美包含了太多的陷阱,更现实的生活是:总要经过没钱又省钱的那阶段,你爱惜钱,钱才愿意跟着你,我认识的身价上亿的人往往更节俭,餐厅没吃完的面包都要打包,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反而不爱惜,但涓涓细流才能汇聚成滂沱大海,想要成为一辈子的富豪,金钱水库除了不断进水之外,也要设法防止漏水,水位才能灌得又高又满。

误区2
认为埋头苦干努力存钱就能升入富人行列?先看准你的工作毛利率。
虽然大部分民众并不是企业主,对毛利率的感受不会那么直接。但只需要想想,同样工作1小时,有人可以赚2000元,有人只能赚100元,每天都在持续性拉高贫富差距,问题出在哪儿?
从一个老实巴交的上班族一点一点攒钱变成富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储蓄和基金顶多让你生活得好一点,如果财富目标是更远大的,只有两个办法:创业和做业务。如果你不想因为单纯的财富目标而换行业或者结束你现在的工作,就先衡量一下目前这份工作的毛利程度吧,检查自己每年平均加薪的幅度,如果低于公司整体水平或者低于你所在行业的整体水平,那就表示你的绩效并不令人满意,换句话说,你正在向贫穷滑落;如果你的公司加薪水平低于同行业,说明这家公司没有竞争力,到了该思考调整工作的时候了。比如台湾有两家大的电子公司,台积电和联电,十年前看不出它俩的差别,十年后明显可以看出台积电比联电的业绩好。我有个朋友在联电,年年都要向我抱怨红利和奖金太少,远远比不上台积电的同行!有什么办法呢?问题就在于他选错了企业,到现在联电工作十年,各种基础都在,一时半刻要换工作也不容易。职场人就要先选择行业是否有实力,然后选择业内有竞争力的公司,这样自己的身价才有可能步步走高。
误区3
将理财顾问的话奉若圣旨?
在此建议大家,各种分析报告还是可以仔细研读,至于券商明确写出的个股目标价,必须坦白说:“看看就好!
缺乏投资经验的民众最关注的是获利多少,聪明的券商自然会给你看一个高得叫人心潮澎湃的数字,你要明白,那个数字“看看就好”。保守点说,九成是不会涨到那个价格的。分析报告要仔细研读,但重点不在于目标价,而在于整个逻辑系统,以及是否能够给我们新的信息,比如:一些营运策略的调整或一些新产品的消息,再有就是如果产幅增长,明年会不会到达一个产能爆发期等信息。看清报告的逻辑和思维,读懂弦外之音,再去思考做投资是否合时机,投资多少合适。当然了,和理财顾问面对面的时候你最好还是作出一副无比信赖他的样子,时不时再抛几个有点专业性的问题,没准他更愿意和你掏家底。
误区4
认为年终奖真的是天上掉馅饼不花掉就对不起自己?
学会分配你的钱很重要。拿到一整笔年终奖时更是对分配能力的考验。好的分配可以多赢,不要一听到是“奖”就认为是额外的。
我的年终奖是这样使用的,第一份给父母和晚辈,家人能分享我一年的收成,都很高兴;第二份,投资自己,来一场久已向往的旅行,或者踏踏实实做美容和保养,还可以去上一门课,学学最新的管理方法,哪怕只是学插花都不错;第三份,做投资,哪怕只有5000元,也可以买一点基金,上涨了就算又一份额外奖励;第四份,安心存起来,未雨绸缪,领到年终奖后我一定会马上思考接下来的半年所需要的固定费用,预留出来。比如台湾每年四五月要交个人所得税,到时候一看税单,发现自己手里没有一份整钱可以应付,会多狼狈!结了婚的女人要预留的就更多了,谁知道下半年你的家族不会爆发性的办喜事?
从本质上说,千万不要犯傻认为年终奖是额外掉下来的礼物,老板并不确定每年的业绩是怎样的,就只按月支付工资,而年终奖是根据每年的效益最后定出的你该获得的份额。“奖”不是额外的,如果你还不能适应这个想法,就想想他少付你的加班费吧!
误区5
要么为了省钱对朋友无比鸡贼,要么为了讨好朋友将钱全部花光。
不少穷人不懂得把人脉变钱脉也就算了,甚至还把人脉拒于门外。“我不喜欢参加聚会,跟一群陌生人吃饭聊天好别扭!”“饶了我吧,每天出去吃饭,我还要不要存钱?”穷人总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宁可无聊看着电视,也不愿积极存下“人脉存折”。
我一直强调要把人脉变成钱脉,看似有点功利,但实际交往中无须有“势利”的负担。看一个人的人格和操守都没有问题,无论目前是否有利益往来,很善意地去结交,日后可能成为贵人。很多时候人脉和钱脉看似无关,但一环又一环,很可能最终相扣。并不是教你成为心机女,看别人第一眼就试图看出收入,而是诚心对待每一个人,别人遇到问题也愿意和他一起面对,相信自己遇到困难时对方也一定会伸出援手。这份诚心和信心是把人脉变成钱脉的关键。
经营人脉的方法很多,比方说参加业内研讨会的时候,多带一些名片,一边发名片一边和对方聊天,聊5~10分钟,同时记住这个人的特点和专长,把这些信息写在他的名片后面,会议结束之后仔细归档,以后的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就可以很快找到可以请教的人,打过去电话。这是经营人脉最好的一种方式,从一个可以请教的人变成朋友,再由他认识新朋友,人脉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而过程中也并没有花很多钱,只是一些咖啡和吃饭的费用,这是绝对不能省的。
误区6
盲目买保险?终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钱不再“保险”。
你可以拿着一个业务员给你的保单去找他的竞争对手,不出两三家你就会看透天花乱坠的保单陷阱。
买保险就像挑伴侣一样,是件终身大事。买对保单,就能建构完整的防护网,生活也能无后顾之忧;买错保单就像放家里一张废纸,发生意外时连一毛钱也领不到。所以遇到巧舌如簧的保险推销员,一定要理智地将利弊看清,做到六亲不认。电话推销员都很厉害,你连他们的脸都没有看到过,手机、办公室电话和住宅电话已经全在他们掌握中,到哪都找得到你。他们还会鼓动你向银行借钱,这样他们就能收取利息了,通常我的回答是:“不好意思,我真的很有钱,不需要向你们借。”如果你态度委婉说:“我考虑……”他们就会反复找你。绝对不要给对方留余地,那只是浪费时间。业务员越来越会抓住你的软肋,在他们看来你什么都缺:缺癌症险、缺意外险……如果你真的想再添置一份保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一份保单去找竞争对手公司的业务员,他们肯定会告诉你哪里有问题,再拿到推销员那里,他肯定会说老实话,这时再比较各个保单的优劣。更能找到合适的那一款。
误区7
认为闲钱就真的可以闲下?
买名牌包不如买名牌基金。
所谓闲钱就是扣掉必要支出还剩下的那部分。职场人多数要负担房贷,孝敬父母,有的还要抚养子女,每月薪水发下来,总觉得自己“白领”了。可如果你仔细审视一下,还是会发现消费漏洞。我们买的东西并不都是我们需要的,很多都是为了某些虚拟和模糊的品位概念而花费的,如果你能从每月的账单中为衣食住行各个部分做个分类,找到在哪个领域花了额外的钱,控制一下就有“闲钱”出现。闲钱多的人可以考虑投资股票和房地产,如果对你来说炒房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一个月只能省下一千甚至几百块,投资基金也不错。比如定期定额买基金,设置自己的每月最低投资金额,在领到薪水的第二天就进行扣款,还来不及花钱就已经做了投资。“闲钱”如果放在手里一定会被花掉,强制储蓄是王道,更何况三五年之后还可以赚到基金增长的利润。

误区8
认为信用卡可以预支未来,却不知道是透支未来!
很多人使用信用卡都是当消费卡来用而忽略了信用两个字。信用卡是个双刃剑,不恰当信用卡可能会名财两空。
信用是个无形资产,但要学会把它兑换实用价值。信用和你买房子的贷款利息、你的工作等等都有关系。如果你总能如期还款,信用记录良好,以后向银行贷款有机会得到更理想的利息率;如果常常还不上钱,打入银行黑名单,到银行或者投信公司面试,都可能不被录取。台湾信用卡历史比内地早些,七八年前有群人还不了钱,这年刷十万第二年加上利息就是十二万,没办法只好自杀。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卡神而不是卡奴,怎样让信用卡起到提升信用作用,和发挥分期解决生活的难题?约定自己的刷卡额很重要,保持它跟每个月收入的比例,不能因上个月的冲动影响你下个月的生活。现在有许多银行提供详单服务,每季度的详单列出你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花费,帮你分类记账,这样就可以在各个项目上面思考哪些方面花费超出了预算,及时审查和更改你的消费习惯。
误区9
认为银行(尤其是著名银行)是会帮你赚钱的理财机构,交一点佣金就把利润送到你嘴边?
因为听信这些银行专员的话,很多人会把自己存一辈子的钱拿出来买这个商品,最后血本无归,甚至有自杀的。
台湾曾有一个著名理财产品叫雷曼兄弟联动债,2008年之前买的人多多少少都赚了钱,因此口碑越来越好,购买的人越来越多,没想到金融危机一来,许多人都血本无归!很少人知道这个商品的波动性这么大,可以一下子赚十块,也可能一下子赔二十块。可是穿着正装、专业感很强的银行专员都在说:“放心吧!看看你身边买了之后赚翻了的人,安全得很!”可其实他们只是迫于业绩的压力热情推销。到现在还有许多纠纷,银行说我已经澄清有风险啊,买主说我根本看不懂啊,你们一直催我签名我就签了。我觉得银行当然有责任,但对购买的人来说,为什么要投资一个你根本不懂的产品?要知道赚取佣金才是银行的最高目的。
最近又曝出渣打银行的丑闻,找人代签字,过多夸大产品收益,回避风险提示,甚至某些客户经理还提供理财产品的虚假的业绩资料,其实都不是偶然的事。还有一些投资型保单,认购金非常贵,几乎前两年你的钱都要当佣金,即使短期也要投起码六年才划算,长的要十年、十五年,如果你提前解约,投入的钱还会打五折。银行要赚取佣金,并不意味着它赚到了佣金就会帮你。
误区10
认为有病只要多看几个医生就会好,认为想赚钱,多做几次投资,命中的几率就大?
衡量自己的对于风险的承受度,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你的睡眠质量。
几乎所有人对投资都很心急,买了基金恨不得下一秒就涨,没涨就想卖。但是投资基金要看中长期效果,最好买之后放上三个月来考察它的绩效。好就继续买,如果和同类产品比有点糟,那就趁早赎回换别的基金。要学会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如果你性格保守,那最好别投资波动性大的产品,譬如股票,即使投资也要认准龙头股,避开容易暴涨暴跌的中小型股票。我曾经给一个朋友推荐一支稳健股,两天后涨了,他打电话说想要卖掉,我说涨幅还不够,不要急,他却大喊真想卖,因为已经兴奋到睡不着了!一个星期后这只股又跌了,他又打电话,说赔了好几毛钱,失眠一整夜。我只好告诉他,这么稳健的股票你都会睡不着,那真的是不要碰比较好。从此他再不炒股,但是睡得很安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