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长城历史 密云古北口长城_古北口村-旅游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06:17

  1865年,一个同样灿烂晴朗的日子,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登上了古北口长城,喘息未定,极目之下的景色已将他震撼。随后,他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段描述:“我看到过许多壮丽的景色,我攀登过爪哇的火山,加利福尼亚的內华达顶峰,南美的科地耶拉高原,但是没有一处可以和这里相比,我如痴似醉地站在长城上,胸中充滿了爱慕和激情。”

  谢里曼口中的古北口长城,包括四个城段,即卧虎山城段,蟠龙山城段,金山岭城段和司马台城段,全长42华里,设楼143座。其中的司马台长城更博得了长城学家罗哲文教授的赞誉:“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是中国之最。”

  

 

  古北口长城自南北朝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始修筑长城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长城历史是明万里长城上自然景观最为壮美、敌楼和城墙形式最富变化的一段,也是经戚继光精心设计、督修的明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雄伟的一段,更是今天唯一一段完整保留了明长城最精华部分原貌、保留了部分罕见的北齐长城及遗址的古长城。1980年末中国旅游总局、文化部、文物局共同组织的长城调查发现自古北口至望京楼的这段古北口明长城,建造的非常坚固、优美,被称为:“我国的第二个八达岭”和“中国长城之最”,引起了国内外各有关方面的关注。1987年,古北口长城作为中国唯一的一段最完整保留了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为“原始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站在镇中开阔处眺望远处的长城,天空高远而湛蓝,不带一点瑕疵,空气里飘逸着初春湿润的气息,让久居城市的我颇为惊喜,也不由得生发出思古之幽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已在古北口修建长城。行走在今天的古北口,也许不经意间,就会踩到燕国工匠打造的砖石。如今,古北口长城在一些背包客那里常被称作“古长城”,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段长城修建于明朝洪武初年,由大将徐达监工。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名将戚继光、谭纶任蓟镇总兵和蓟辽总督时,又在明初修建长城的基础上加修续建。

  建筑史上有“汉冢唐塔朱打圈”的说法,“打圈”,即指修城墙,由此可见,明朝人是修筑各种防御工事的行家里手。

  位于密云东北的古北口,背依盘龙、卧虎二山,南接青风、叠翠二岭,居山海、居庸两关之中,是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草原的隘口。“地扼襟喉通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这副描述古北口要塞的对联,显示出其雄险及军事地位的重要。也正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形势,古北口成为万里长城上战事最多的关隘,其中[Nesky_PAGE]仅有史可查的大小战役就达138次之多。

  2006年7月,一块记载驻军情况的明代石碑在古北口镇司马台村被发现,碑身底部有断痕,长112厘米、宽67.5厘米、厚18厘米,碑头已经破损。落款处的“万历二十三年岁次乙末仲秋吉旦”,告诉了我们一段距今400多年的历史。正文中清晰可见“祠碑记”、“河南监察御史”字样和“择管岭南北军兵千把总梁守忠”等古北口路台驻军的人名和职位,背后隐约现出明朝时期古北口作为“兵家重镇”的历史风云

  

 

  北京古长城 古北口长城脚下的民俗村 古北口

  北京唯一的古镇-古北口镇也因此以“长城怀抱中的古镇”而闻名天下,现为北京地区最后保留下的一个原生态长城怀抱中的历史文化古镇。古北口是万里长城的一个关口,背有卧虎山、蟠龙山双峰耸立,中有潮河、汤河两水穿过。古北口镇有两个村子,被一条潮河分列东、西两边。过去的“河东村”现在名为古北口村,过去的“河西村”现在仍被人们这样称呼着。

  围绕古街还有北口瓮城、老爷庙、药王庙、关帝庙、城隍庙、古戏楼、琉璃影壁、令公庙、玉皇庙等庙宇和景观(目前部分已不存在),形成“一纵四横”的古街。

  古北口镇:乾隆皇帝起的地名

  曾经的边关军事重镇,留下了70多座庙宇及其它文物古迹,也留下了众多文人的足迹。宋嘉祐五年(1060年),欧阳修自汴京出发,直奔古北口。登上峰顶,望长城内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留下了“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的诗句。从北宋开始,一批文人学士在古北口留下了诗文吟咏。根据《历代文人诗咏古北口》的载录,仅清朝皇帝乾隆为古北口所做诗歌就有53首。而在当地传说中,“古北口”之名正是乾隆皇帝给起的。

  乾隆元年,乾隆帝前去热河途中经过古北口,感叹于长城内外的美景,便问刘墉此地为何名。刘墉如实回答:“春秋时叫北口,北魏时叫出峡,唐时叫虎北口。”乾隆帝心想:我来来去去从此口过,怎能叫“虎北口”!于是派刘墉前去查找此地有什么古迹,终于在城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古关”二字,又在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北口”二字。乾隆帝便将此地改作“古北口”,流传至今。

  古镇中“一纵四横”的古街,是明清商贸交易的地方。如今这里仍有明清时期的老铺面房,有石桥、三眼井和御封井等景观。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古北口的庙宇在鼎盛时期达到108座。据史料记载,直到民国初年,这里大大小小的庙宇还有40多座。如今,能够准确追溯初建年代的庙宇[Nesky_PAGE]有建于辽太平五年(1025年)的杨令公庙,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药王庙等10余座。“二步三座庙”是对古镇庙宇文化的真实写照。农历九月十四是杨令公的生日,当地百姓自发为其庆祝,逐渐形成规模盛大的民间庙会,每年吸引周边地区众多民众参加。

  百家姓村:一镇竟有132个姓氏

  “北京人喝的三杯水中有两杯是密云水库的水,而这两杯中的一杯半是从我们古北口流出去的。”王长青这样把古北口镇的潮河介绍给我,语带自豪。这条古北口人心目中的 “母亲河”由南向北穿镇而过,将古北口镇的两个村子分列东、西两边。河东的叫作“古北口村”,河西的就被人们称呼为“河西村”。2007年底,因为进行农民合作医疗入户登记,河西村才第一次知道全村600多户村民,1600余口人中竟然有124个姓氏,占了全镇132个姓氏的绝大多数,成为罕见的“百家姓村”。

  在密云县志中,关于河西村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在这里建立“奚城”。“也就是现在的河西村中心小学的位置。”王长青遥指着右前方告诉我。到了明代,戚继光在古北口地区修建长城,使这里成了军事重镇。有记载称河西村为柳林营,可见这里曾经是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

  到了清朝,河西村的军事作用得以延续。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古北口地区成为通往热河避暑山庄的唯一通道。河西村里更是设立了九门提督府这样高级别的军事衙门。为了满足驻军将领的需要,村里修建了很多官房,专供官员的家眷居住。清康熙年间从甘肃、青海一带来了一位总兵马进良,深受当地百姓拥护,后来他所带的士兵就世代留了下来。如今村里的马、哈等姓氏就是他们的后代。在与老人们的攀谈中,他们告诉我,村子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祖辈也多是明清时迁来的。

  如今,河西村共有7个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苗族和裕固族。其中,满族、蒙古族、回族基本上都是当年驻军的后裔,他们的姓氏包括关姓(满姓瓜尔加氏)、那姓(满姓叶赫那拉氏)等,朝鲜族的桐姓、苗族和裕固族的个别姓氏在村里则比较少见,这些人是1931年为躲避战乱从东北迁来的。一直担负着军事重地角色的古北口,接纳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在此驻防,也为他们的后代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