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放弃”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0:16:51
来源:http://blog.donews.com/sunnyliang/archive/2007/08/08/1195015.aspx
昨天晚上,复习了《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这个电影是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简单的故事,一个关于放弃的故事。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如果1900算个名字的话),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当“维珍尼亚号”报废的时候,他以身殉船,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当然,这个痕迹绝大多数人看不到,即使看到也不知道。
他的一生很简单,在船上弹琴:为富人的豪华宴会弹,为穷人的快乐舞蹈弹,在风暴的颠覆中弹,在战争的枪炮中弹。船是他的生活,音乐是他的生命。虽然他不懂得“妈妈”的意思,虽然他没有所谓的荣誉财产,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讲,生命是充实而富足的。
他的传奇不单在于他随感而发、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而且在于他割舍也许对于某人是一生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理由是如此简单。“我不愿意离开这条船”。
影片的主题从这里展开:1900到底应不应该下船,去追求我们大多数人一直在追求寻找的东西?1900的好友小号手迈克斯作为普通人的代表一直劝说着1900:从好奇心(看看这个花花世界)到利益驱动(凭借1900的钢琴才华能大红大紫,生活富足),最后是情感(娶妻生子,过普通人的温暖生活)等等。
1900的思想是:对于他来说每次载客2000人的船和在感应在他的心里,通过他的手流出的音乐是他实实在在的拥有。比较而言,他从来没有到过的岸上,有如此多的未知:岸上的人喜欢刨根问底,在不断地追寻可能达不到的目标中虚度时光。城市中看不到城市的尽头,那里是否有我需要的东西?那些东西是否我真的需要?掌握自己能掌握的东西是否更加重要?
放弃,是一种或者说是“英雄”,或者说是“悲壮”,或者说是“诗意”的行为。1900的一次次放弃,构成了这个故事。我们的一次次放弃,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其实人人都有自己不能舍弃的“维珍尼亚号”,也许不象1900那么从一而终罢了。
我们作出人生的重大决策,放弃已知,或者放弃未知的时候,往往并非依据该事的相关信息,而是依据该时刻自己灵魂的原则。不过最终,我们中大大多数会越来越留恋、信任已知的,而惧怕未知的,然后在某个“维珍尼亚号”报废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或者生命的实质也随之灭亡。
就象我们天天都在衰老,但是某天看自己3年前的照片会突然吓一跳一样;我们天天都在放弃,但是看到一个放弃的故事被这样极致的演绎也是突然吓一跳,然后回头检讨一下自己这些年来,放弃了什么而又拥有了什么,给自己已知或者不知的放弃们找找理由。
其实放弃也意味着“解脱”。因为彻底拒绝一个方向,就永远不需要再浪费经历再思考和判断。也许反而可以拥有更多的自我。
就象1900可以一生专著于音乐而不必分神,如果他到了陆地上,就不免要经历什么“繁华如梦”“万紫千红”“凄雨冷风”等,彼时的他,是否还能与音乐灵肉合一?难讲。
就象我结婚的感受,“结了婚就解脱了,以后那些满街招摇的帅哥都跟我没关系了。我再也不需要假装清纯、简单,费心考虑该去讨好哪个男孩子了。”
可是不论放弃或拥有的是什么,按照生命的规律,最终必然“所失的就是我的所有”。
当然,我们每个人在尘世所拥有的,所留下的痕迹一定多过1900,可是Who care?
我们自己过往故事的碎片,散落在自己的生活的边边脚脚中,可能连自己都忘了它们了吧;或许某天,看到某个故事的物质残片,比如一张纸条、一幅照片,应该还能回忆一些场景,可是曾经的感觉应该永远不再了吧。
下船还是不下船?
放弃这个还是放弃那个?
把时间给自己还是把时间给外界?
2003年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