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02:32
标签: 老柴  倾诉  慰藉  分类: 音乐鉴赏 2009-07-20 18:41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听到它至今,我已经累计欣赏不下100遍了。这首乐曲为什么教我如此着迷,乃至成为我的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有着内在的原因。

   第一次听到“如歌的行板”,纯属偶然。那是我的第一次心脏手术后不久。在家修养期间,难得空闲听听收音机。忽然,收音机的音乐频道传来一首美妙的乐曲。当时,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字。只是觉得它与众不同:恬静的氛围,不紧不慢的节奏,略带些淡淡的忧伤,然而,它却带给我心中一热,这股暖流迅速传遍全身。“啊!”我不禁轻声叫道,“这难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籁之音吗?”后来,节目主持人告诉我:“各位听众朋友,刚才您欣赏到的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这次节目就播送到这里,下次节目时间再会。”

    从那以后,“如歌的行板”就一直伴随我,成了我的知心朋友。是它,陪我养伤,伴我痊愈;是它,送我退休,迎我健身;是它,帮我解除寂寞,打开梦幻般的生活;是它,帮我驱散烦恼,找到童年似的快乐。它与我曾素昧平生,却又一见如故。它耐心地倾听我直抒心曲,它诚心地给我心灵慰藉。有时,我一边听它娓娓道来,一边擦拭夺眶而出的泪水。有时,我一边由它抚慰伤痛,一边遥望冉冉东升的旭日。它还告诉我,谁不曾遇到挫折,谁不曾有过不幸,它鼓励我抖擞精神,振作起来,“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光明就在前头。

    中国有句老话,叫“熟能生巧”。本来,音乐就其形式而言,它是抽象的艺术,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它又能艺术地再现具体形象。乐曲听的次数多了,口中不仅能够跟着哼唱,心绪还能够随旋律而起伏。一旦欣赏者与音乐产生共鸣,那么,“美”就不期而至了。慢慢地,就如品尝一杯甘醇的味道一样,我逐渐咂摸出这首乐曲的一二。

    “如歌的行板”这段乐曲不长,仅有短短的6分20秒左右。全曲包含两个主题,两个主题采取ABAB式交错出现,主题再现时,都不同程度加以变奏。乐曲速度适中,节奏从容。乐句偶有停顿,象是在叹息;偶有渐慢渐弱,象是在抽泣。全曲在步步升高的渐行渐远的和弦弱音中结束,预示着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就乐曲而言,每一位欣赏者都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那一幅”图画来。我本人就听(感受)到这样的情境:它描绘的是一幅对话的场景,它好似两位同窗知己在促膝交谈、又好似两位老乡在唠家常;它如同恩爱夫妻在窃窃私语,又如同相依母子在仔细叮咛;它好象两只小鸟在婉转安慰,又好象两匹骏马在相约鼓励,它还可以是许许多多……。如此说来,我们不仅从音乐中听出“老柴”,我们还从音乐中听出自己,甚至是其他人、其他事。

    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我们的审美情趣就是这样伴随时间的推移而提高,我们的欣赏品位就是这样伴随数量的增长而提升。进而,我们的生活色彩,我们的生活品质,甚至我们的生命质量,都会从中得到改善。如是,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请欣赏乐曲:如歌的行板

          

 

 

链接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