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亚文化交融的结晶(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29:40

中西亚文化交融的结晶(图)

2010-03-12 09:53: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鳜鱼水藻纹大盘

中西亚文化交融的结晶(图)

2010-03-12 09:53: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中国自古有“瓷国”之称,江西景德镇则是中国的“瓷都”。由于其优越的原料和精美的工艺,在宋代它虽为“民窑”,但已表现出高超的烧瓷技艺。元、明、清三代,朝廷征调国内最杰出的工匠、画师,不惜工本,烧造出供皇室玩赏享用的官窑瓷器,民窑瓷器的生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景德镇瓷器生产臻于极盛,不仅荟萃了唐、宋以来全国各大瓷窑的工艺精华,而且不断蕴育、创造出一系列美轮美奂、风靡海内外的新品种、新工艺,青花瓷就是最重要的一种。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它涉及到烧制技术与青花原料两个方面。就青花原料而言,早在唐代“三彩”陶器的生产中已广泛运用氧化钴金属作为呈色原料;就生产技术而言,是景德镇窑工们综合历代烧瓷技艺、吸收当时南北瓷窑经验而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成果。元朝帝国统治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中国“瓷”融合波斯“蓝”

元青花瓷的创新与发展,除了国内外需要这一主要原因以外,元朝各种艺术形式与多样性的文化来源,也影响与造就了青花瓷器以新异的面貌独树一帜。随着元代的强盛,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迁居中国,伊斯兰文化随之涌入,西域的音乐、医学、文化习俗、手工艺品也传入中国,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生产也受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钴蓝作为瓷器的装饰,首先为景德镇窑工们所创造。钴蓝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的喜色相一致。虽然把钴蓝运用于陶器的装饰由来已久,但把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窑工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改用波斯蓝绘制的结果。

元王朝为了发展对外贸易,适应销往国家和地区的需要,鼓励来料加工,使用进口青料,采用与吸收异国的造型、装饰进行生产。因此,作为外销商品特殊需要的青花瓷器,就更多地吸取了伊斯兰文化因素,呈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元青花瓷器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又是中西亚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结晶。

外销元青花瓷的主要特征

我国青花瓷器到14世纪以后,就通过贸易渠道输往西亚。南亚、南非、欧洲等地。现在能见到的这些青花瓷器包括当时出口而保存到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在西亚的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与伊朗德黑兰的国家博物馆。

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皇宫改建而成。该馆里保存着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珍贵文物,数以万计的中国瓷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青花瓷器就有40件,不仅数量多,质量精,而且来源可靠,科学价值极高,是中土两国人民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器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土耳其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与连接东西方的枢纽,也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会点。元青花瓷器便是中、西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产物,受到了中西亚王公贵族的普遍喜爱并成为他们追求时尚、彰显奢华的标志。该馆的青花瓷器主要是元代景德镇烧制出口的。

这些外销青花瓷器主要特征有:

第一,器形硕大。器物有盘、碗、壶、瓶、罐5种。盘均为板沿、深形,有花口与圆口两种,最大口径48厘米。碗分撇口、直口、敛口3种,口大足小为其特征,最大口径为40.5厘米。壶长方扁形,肩部有四系,口残镶金,高39.5厘米。瓶分葫芦瓶、梅瓶、玉壶春瓶、盘口瓶4种。其中葫芦瓶又有圆形与八棱形之别,最高70厘米。梅瓶亦有圆形与八棱形两种,最高为43.5厘米。大罐分直口与盘口两种,直口者无颈,口径大于底径。盘口罐,有颈,肩山贴双兽耳。这些大型青花瓷器,都是当时景德镇按照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生活习俗而烧制的。尤其是大盘、大碗,因他们举行宴会时,都用来盛满可供4人或8人共餐的食品,围盘屈膝而坐,以手撮入口中而食。所以在这些青花瓷器中就以大盘数量为最多。葫芦瓶、梅瓶、玉壶春瓶等均为中国的传统器形,但根据他们的需要加大了尺寸。盘口瓶是一大创造,它是以大罐的口与梅瓶相结合而成的新品种,极为罕见。

第二,纹饰密集。多层次不留地的装饰方法是该馆收藏青花瓷器的另一特色。纹饰题材十分丰富,有牡丹、荷莲、葡萄、松竹梅、竹石荷叶、如意云头、云龙、云凤、鱼藻、草虫、麒麟、孔雀、鸳鸯、海水、波浪、莲瓣、菱形纹、回纹、水草纹、卷草纹等20余种。

盘一般分口沿、盘壁、盘心三个装饰部位,以盘心为主题。这些青花瓷器上的纹饰题材有许多传统的中国纹样与图案,在宋代定窑白瓷印花纹样中都能找到,与同时代刺绣品的图案几乎完全相同。但在某些纹饰的构图形式上的变化与多层次、空间非常狭窄的装饰方法却明显吸取了伊斯兰文化技法。可以明显看出,中国陶工在和西洋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也向人家学习并用来丰富自己的绘瓷技法。

 

第三,呈色艳丽。托普卡比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器是属于来料加工性质,青花以呈色艳丽,画工精细为其主要特征。国内出土的大件元青花瓷器尽管也是用进口的高铁低锰的青料――“苏麻离青”绘制的,但与之相比却大为逊色,不仅青花的呈色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在画工上也显得较为粗略。该馆的这批青花以呈色浓翠、用料均匀、色浓而薄、线条精细稳定、不晕散为其主要特征。画工们用颜色的深浅不同进行渲染,以表现光线的强弱,所绘纹饰具有立体效果。画法上,一般先用细笔勾线后,再用粗笔填色。尽管青花浓翠之中也有时呈现出黑色斑点,但因线条稳定不晕散,并没有影响到它的多层次空间狭窄的花纹装饰效果,绘海水的波浪、动物的毛发均非常清晰。青花的呈色与画工的精细,不仅直接与青料的好坏有关,而且也与窑内的气氛、温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温度过低,釉中气泡细密,会影响青花的呈色;温度过高,青料则易出现流淌与晕散现象。可以看出,这种外销的青花瓷器是用最好的原料制作,筛选最精的青料绘制,由最好的窑工烧制出来的,代表了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