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中国:“票证”时代如何勒紧裤带过日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7:50:04
腾飞中国:“票证”时代如何勒紧裤带过日子

何亮亮: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正在从外向出口型,逐步转向内需拉动型,消费升级首当其冲成为时代的新亮点。从票券到奢侈品,中国人的消费观,也在改革开放的30年当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周的《腾飞中国》我们就来说一说六十年来,中国人的消费的改变。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后,日常消费品生产大量增长,但是由于统购包销,产生质量标准没有及时制定,有一些产品质量低劣,曾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烦恼。1956年摄制的一部新闻纪录片《顾客的烦恼》,暴露的内容包括,针织品的掉色可以当墨水来写,毛衣缩水以后套在头上穿不下去等等。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中国从农业大国过渡到初步工业化国家,中国1978年人均GDP虽然只有205美元,但是制造业比重却高达31%。比人均GDP12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还要高近9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人民是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上,达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准的。

老百姓付出的代价,“是勒紧裤带过日子”。国家基本包揽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费,全体中国人都过这整齐划一的“票证”生活,或者叫准配给制生活。以绝对平均主义分配的票证制度,保证了居民的基本生活,即温饱生存型的需求,同时也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然而这却不是民众理想和向往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这一阶段属于“供给决定型”,即百姓的消费需求受制于整个社会能够提供的产品种类,数量的刚性制约。在消费与供给的博弈中,消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过年置办年货的时候,在北方街上到处都是拥挤嘈杂的“长龙”,寒风中大家手中攥着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急切地等着商店开门,买肉的时候总要挑肥肉,为的是回家能够再榨点猪油改善伙食。

但那时候的人们也有自己的消费需求,并且从中体验到了很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现在的人们很难体味到的。当时的礼品是粮票、布票、钢笔和马列著作,当时人们省吃俭用追求的家庭财富梦想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也就是所谓的“老三件”。“老三件”的消费量级基本上是在1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