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禅仙吏”唐伯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34:39

“逃禅仙吏”唐伯虎

姚展雄

 

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

                                      ——唐寅

 

若论文采风流,无人能出唐伯虎之右。他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出生,因其生年岁在庚寅,故取名“寅”;又因寅在十二生肖中属相为虎,且身为长子,故称“伯虎”;又因虎为百兽之王,后又改字“子畏”,号鲁国唐生、桃花庵主。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少年博学多才,十六岁考中秀才,独占魁首,二十九岁参加应天乡试,高中解元,位居榜眼。翌年,入京会试,因受科场舞弊案牵连,被捕入狱,贬谪为吏,耻不就任。从此,他绝意仕途,放浪形骸,啸傲林泉,一生寄情诗文书画,“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五百多年前的一天,唐伯虎悄然来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他一路跋山涉水,寻幽览胜,从雁荡山迤俪而来,风尘仆仆,口干舌燥,进入寺院客堂,即向知客僧了心和尚讨茶吃。了心见来人举止潇洒,气度不凡,忙招呼客人上座,奉上华顶云雾香茗。唐伯虎啜饮一口,倍觉神清气爽,颊齿留香。答谢道:“承蒙师傅盛情,无以为报,奉上纸扇一柄,万望笑纳。”了心展扇一看,只见扇面上题诗一首:“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诗意超迈出尘,书法行云流水,及至看到落款“吴门唐寅”时,惊喜万分,连连道:“解元公大驾光临,古刹生辉,有失远迎。”唐伯虎欠身道:“入寺叨扰,不敢当。”

宾主稍坐片刻,了心和尚陪唐伯虎烧香礼佛。从笑口常开的弥勒,到怒目圆睁的金刚,再到法相庄严的罗汉,转眼来到观音殿。但见满堂观音,金光耀眼,唐伯虎法喜充满,驻足瞻仰。唐伯虎问:“观音是大乘菩萨之一,梵文本译作观世音,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称观音。唐宋时的观音为男身,到了元朝,为了弘扬佛教,吸引妇女信佛,遂改为女观音。请问这里面目身态不一的菩萨该称什么菩萨?”了心和尚答:“观音能广化众生,《法华经·普门品》说他有三十二即应化身,所以,你这里看到的都是观音的化身,有千手千眼观音、鱼篮观音、白衣观音、杨柳观音、嗅花观音……”,唐伯虎点头称是,目光朝一个个观音移过,停留在嗅花观音的妙相上,只见嗅花观音风姿绰约,手持鲜花,面容慈祥而庄严,油然而生敬意,不禁虔诚地跪拜起来,心头诗潮如涌,脱口而出:“拈花微笑破檀唇,悟得尘埃色相身。办取凤冠与霞帔,天台明月礼佛真。”

有了这次因缘,我们就不难理解唐伯虎晚年缘何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明正德九年(1514),明宗室宁王朱宸濠蓄意篡夺皇位,拉拢名士,唐伯虎涉世不深,被宁王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自己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狂疯癫,得以脱身。宁王起兵反叛,被朝廷平定,唐伯虎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因此带来不少麻烦。

“世事灯前戏,人生水上泡。”浓情过后,心火转凉。不惑之年的唐伯虎遂虔心向佛,皈依三宝,沉迷于禅理佛境的哲学思考之中,如他写的《达摩赞》、《释迦如来赞》,称如来“西方有大圣人,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乱,巍巍乎独出三界之外,名之为佛”,今日读来,深具佛法大意。  

将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唐伯虎似乎看透了世情的险恶,

看破了人生的虚幻,正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明心见性,顿然开悟,遂自号“六如居士”,后又自治一方印章,曰:“逃禅仙吏”。

唐伯虎缘何取号“六如”,另有二说:一说来自他的师友王鏊:“书如伯喈(蔡邕)、文如相如(司马相如)、诗如摩诘(王维)、画如钟繇(张僧繇)、气如湖海之豪,貌如山泽之癯”(《吴越所见书画录》);一说为时人认为可能采自“苏门公啸有六如:一如深溪虎,一如大海龙,一如高柳蝉,一如巫峡猿,一如华丘鹤,一如潇湘雁”(《涌幢小品》)。

从唐伯虎一生遭遇来看,“六如”源自《金刚经》更为可信。

诸法皆空,忘掉自我,唐伯虎又作《自赞》一偈:“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唐伯虎一生因科场失意而怀才不遇,终身未踏入仕途,穷愁潦倒,靠卖文鬻画为生。然而,在不公的命运面前,他并没有消极沉沦,自暴自弃,而是随缘任运,超脱世情,勘破红尘,得大自在,虔心向佛使他减少了很多现世的烦恼,开始以一颗平常心去体察大千世界中的滚滚红尘,以至于他的书画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地,创造出平凡而又辉煌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