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史记卷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3:18:22
于是九州攸同,〔1〕四奥既居,〔2〕九山刊旅,〔3〕九川涤原,〔4〕九泽 既陂,〔5〕四海会同。〔6〕六府甚修,〔7〕众土交正,〔8〕致慎财赋,〔9〕咸 则三壤,〔10〕成赋中国。〔11〕赐土姓:〔12〕“祗台德先,〔13〕不距朕行。”〔14〕 【注释】〔1〕“攸”,语词,修饰“同”字。“同”,相同,同样。上文叙九州 毕,这里总括一句说:九州都同样地好了。〔2〕“四奥既居”,今本《禹贡》作“四 隩既宅”。《释文》所据本“隩”作“墺”《正义》所据本作“奥”。《说文》:“墺, 四方土可居也。”奥有“内”义,四奥即指四方土地之内,与“九隩谓九州之内”(《东 京赋》薛注)义同。是说四方地境之内已可居住。〔3〕“九山”,本泛指多数的山, 然此亦可照应上文之“九山”。“刊”,刊削树木以为表识。“旅”,道。此句系集上 文“随山刊木”和“蔡蒙旅平”、“荆岐已旅”之义写成,是说九州诸山已经刊本表识 可以通道了。〔4〕“九川”,与“九山”用法同。“涤”,同“条”。《汉书?律历 志》《集注》:“条,达也。”“涤原”即达源,是说九州诸水已疏达其源流了,与《史 记?河渠书》说“九川既疏”意义相同。〔5〕“九泽”,亦泛指多数湖泽。“陂”, 音 b5i,泽障,即湖泽边的堤障。此处作动词用,即筑障使湖泽的水不流溢。此句是说 九州所有的湖泊都筑好堤障,水已停蓄成泽,不复为患了。〔6〕“四海会同”,《禹 贡》除引用《山海经》黑水入于南海一句外,全文各水均为东入于海,可知《禹贡》作 者根据中国的地理实际,只提东面有海,西面则就其所知只说流沙,而不妄说西海。不 像《山海经》之纷陈东、西、南、北四海。但此处出现了一处“四海”,与《禹贡》全 文科学精神不一致。这是由于此段文字是从《国语?周语》下叙禹治水功绩的一段话来 的。该文说“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源,宅居九隩,合通 四海”。《禹贡》正文叙了九州、九山、九川,到末尾这几句引录《国语》此段文字, 照用了九泽、九原、九隩、四海等句,略加改易(九原并合九川,九隩改为四隩),故 有此与《禹贡》内容不一致的“四海”,不足为异。“四海”是当时语言中已出现的语 汇,与三江、五湖、九州等语汇同时流行,正与说四国、四隩一样,不需要实定其数。 “会同”已见前“兖州”章,此句即《周语》“合通四海”之意,亦即天下统一之意。(旧释据《周礼》“时见曰会,殷见曰同”,释为四海官民聚会京师,不确。)〔7〕 “六府甚修”,《禹贡》“甚”作“孔”,义同。《礼记?曲礼》“天子之六府曰司土、 司本、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注》:“府主藏六物之税者。”故六 府就是掌管贡赋税收的六职。《禹贡》全文主要标的在贡赋,此句是说把贡赋税收之职办好。〔8〕“众土交正”,《禹贡》“众”作“庶”,义同。“交”,俱。“正”, 同“征”,征收,与《孟子?梁惠王篇》“上下交征利”的“交征”同义。〔9〕“致”,《禹贡》作“厎”,《史记》译用其义。此句是说征收财赋要加慎。〔10〕“咸”,皆, 都。“则”,准则,依以为准。“三壤”,土壤肥瘠分上中下三品,要依土壤肥瘠为准则来定赋税,与《国语?齐语》的“相地而衰征”(韦《注》“视土地之美恶及所生出

以差征服之轻重”)及《管子?乘马数》的“相壤定籍”意义一样。〔11〕“中国”,

《禹贡》作“中邦”。先秦文献所说“中国”系对“四夷”而言,也就是指九州。赋税 规定在九州中征取,所以说“成赋中国”。点校本以“中国”连下“赐土姓”为句,误。

〔12〕“赐”,《禹贡》作“锡”,义同。《国语?周语》下叙述禹治水功绩,在前“四海会同”注所引数语之后,又续叙了数句功绩,然后说:“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赐姓 曰姒,氏曰有夏。”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说“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禹 贡》在抄录了“四海会同”注文所举那段材料之后,略去后面数句,又将皇天胙土赐姓四句神话改为史事,简化为“赐土姓”三字,就使人看不清楚。这原是说上帝给禹赏赐 了土和姓氏。无意中保存了一句神话原文。旧释多违原义,以为禹赐臣下以土、姓,实 误。〔13〕“祗”,敬。“台”,音 y0,我,自称。“祗台德先”,一般皆释为以敬我的德教为先。〔14〕“朕”,音 zh8n,我。古时任何人皆可自称“朕”,秦代始规定为天子专称。此句是说不违背我的行事。“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两句,不知《禹贡》作 者录自何项资料,致在此与上下文联系不密切。古代胙土赐姓,要讲一篇誓词,在誓词 中要讲几句诫敕的话,这或者是其中的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