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用的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09:12
 石羊 于 2010/12/13 19:38:42           社会现实是,只要有条件,几乎百分之百的人还是会选择读书。而几乎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认同读书无用论的行列。关于读书无用论的争论,因为被不断机械地重复而变得毫无意义。无法说服对方的原因,在于双方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铁证,都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既然争论变得毫无价值,或许我们需要转换角度,乃至直面更深层次的问题。

         判断读书有用无用理当以当事人的判断为主要依据,而不是任凭体制的代言人不知所云。体制或者论者认为的有用,更多地是对体制和论者有用罢了。既然有些人认为读书无用,那么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他们为什么还要读书?答案很简单,为了文凭。文凭是一个人的身份的标签之一,是人生路上一个非常关键的通行证。虽然权力和金钱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各种各样的文凭,但绝大多数的人首先要通过文凭来打通上升的通道。虽然这种通路越来越窄,虽然文凭的含金量与时俱减,一天不如一天,但是由于其扭曲的不可替代性,人们还是趋之若鹜,甚至不惜代价。阳光再微弱,却依然是植物生长的方向。为了一个有用的文凭而不得不读无用的书,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文凭用来敲门,进去以后所学的东西却可能一点都用不上。

        从教育的角度讲,课程的设置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科学,对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讲,无用的可能占百分之十,极端的情况就是百分之百。但不管是百分之几,为了学分,为了文凭,为了改变身份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再苦都值得。所以,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都是出色的考试机器,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倒数。在学校时,判断有用没用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考高分,或者至少也要及格吧。但是,一旦到了社会上,这一套标准立马被完全颠覆了,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也就毫不奇怪了。

        现在在教育界亦存在职业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争论。客观地讲,我们不具备互相攻击的资本。精英教育培养不出大师,职业教育则往往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从求学者的角度来讲,我们不应该质疑职业教育所谓的过于功利,职业教育更直白地讲就是要培养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据南都报道,德国的一个水暖工要跟从师傅学习长达八年之久。职业教育要彻底地转变观念,换句话说就是要为工业战线输送合格人才,这没有什么丢人的。大学不是不可以合农民工比,不能比是蛮横不讲道理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只是大学生不应该和已经成为熟练工人甚至技术尖子的工人比,或者不客气地说那是他们的一个方向。农民工达到这样的位置是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的,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理应更具优势。否则,就只能再次证明教育的失败。但是需要纠正的是,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读了无用的书。

        如果一个人可以选择,他能否找到对自己最有用的书来读哪?无论基础好坏,每个人都应该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我相信绝大多数正常人都可以完成这件事。之所以我们被迫读一些无用的书,是不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太多的束缚?而个人的发展亦缺乏足够的空间?换句话说,读什么书,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无法选择的,甚至有些是强行搭配来的。越是被限制得多,越是被迫无奈地不得不读,无用的比例就越高,甚至百分之百也不稀奇。主动与被动,填鸭式的教育与因才施教的素质教育,效果自然是天壤之别。现在教育的成本这么高,被市场化侵染的大众自然都少不了要算经济帐。高投入,低产出,实际上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越来越多的人真的赔不起呀。

        读书无用论,其实只是在控诉教育的低效和教育产业化的巧取豪夺罢了。离开了教育体制的羁绊,每个人都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读对自己有用的书。或者怡情,或者充电,岂不乐哉。至于尚在体制内的学子们,只就个人经验说一点心得:自己认为没用的混到及格就可以了,腾出时间来读自己认为有用的书。前路漫漫,没有李刚爸,一切还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