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无限放大“金牌情结”十分有害(人民论坛 2008-8-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29:13
无限放大“金牌情结”十分有害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 任 海      时间:2008-08-06      字号:大  中  小
“金牌情结”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内。如果让“金牌情结”无限放大,那将是十分有害的
 
希望看到本国运动员力克群雄,夺金摘银,是观众的心理常态
对运动员与观众而言,都存在着挥之不去的“金牌情结”。当今的国际格局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构建的,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中,与自己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命运与自己的国家和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希望祖国强盛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人们十分正常的心理状态。
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与国家荣誉有直接联系。如运动员胸前戴着国徽,背后印有国名,在开幕式上以国旗为先导,分队入场。特别是当比赛结束后,国旗为获胜者而升,国歌为金牌获得者而奏。虽然国际奥委会强调奥运会是运动员个人之间而不是国家间的比赛,但是这一系列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仪式,使得运动员的个人之争变为民族国家之间象征性的竞争。
事实上运动员代表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其国家和民族。于是我们看到不管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在夺得胜利后,最习惯的动作就是高举国旗,向观众致意。因此,希望看到本国运动员力克群雄、夺金摘银,是观众的心理常态。金牌已经成为增强人们的民族荣誉感的一种象征,起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奥运会本身并无国家奖牌得分名次的比较,而几乎所有的国家及新闻媒介都不厌其烦地保持着各种量化的比较的原因。
如果只重金牌,也就忽视了奥运的教育价值,“金牌情结”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内
但是,人们常说,越过真理一步,便成谬误。“金牌情结”同样也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内。如果让“金牌情结”无限放大,那将是十分有害的。
首先,体育比赛,并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能比较,而是旨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为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运会旨在通过体育比赛,为全世界的青年人以诚相见,以情相娱,从而相互了解,建立友谊。如果运动员和观众的眼里只有金牌,有金牌则喜,无金牌则悲,就会忽略甚至忘记奥运会所承载的重要的社会使命——国际间相互了解与世界和平。
其次,奥运以人为本,培养人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奥林匹克运动试图用体育运动来培养人的各种基本的社会价值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如人格的均衡发展、公平竞争、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快、更高、更强”的生活态度、对胜利者的赞扬、对失败者的尊重,以及友谊、团结、和平、正义、民主等等。这些教育效果的取得,主要体现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而不是它的结果。如果只重金牌,也就忽视了奥运的教育价值,使我们可能对一些感人至深的场景视而不见。
再次,以金牌论英雄与体育比赛自身的特点不符。体育比赛之所以吸引人,就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比赛的过程也是悬念迭起、胜负难料的过程。在实力相近的国际大赛中,许多偶然的因素,如跑道上一颗小小的石子,观众席上照相机一次不合时宜的闪光,对手有意无意的干扰,自己或同伴一次短暂的恍惚,赛前一个不愉快的电话等等小事,都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使运动员最终与奖牌失之交臂。在竞技场上,哪怕是具有绝对夺冠实力的高手,也常常在各种偶然的因素下,饮恨赛场,这就是竞技体育中常有的“克拉克现象”。克拉克是澳大利亚长跑名将,在1963—1968年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然而在这一时期的两届奥运会上,却连连发挥失常,与金牌无缘。作为运动员,求胜心太过急切,反而会使技术动作在关键时刻变形走样,影响竞技能力的发挥;作为观众,对运动员夺冠的期望太过,也会对运动员造成巨大压力,将主场优势变为主场劣势。
体育比赛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将参与者置于一个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中,通过激烈的对抗来激发人的潜能、锻炼人的品质、深化对人的理解,完善人的道德。在体育比赛中,竞争的双方既是对立、对抗的,又是统一、合作的。选手们比赛越是激烈,就越能调动出各自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完善其人格。因此,金牌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是必要的,它鼓励人们全力以赴,敢为天下先,以奋进的精神参与奥运。但是,当金牌成为唯一的目标时,却又会产生种种弊端。这里我们也许应当重温一下顾拜旦的一段名言:“在奥运会上,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在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作者为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http://www.rmlt.com.cn/News/200808/2008080611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