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孙邦良史海泛舟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30:34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共10分)
1. 我国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A.《学记》  B.《中庸》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论语》
2. 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____________。
A. 学科课程论 B. 实质教育论 C. 活动课程论 D. 现代课程论
3. 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________。
   A.1951年    B.1949年   C.1950年    D.1952年
4. 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________。
   A. 演示法    B. 讲授法    C. 谈话法    D. 陶冶法
5. 在教学中,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是贯彻________原则的要求。
   A. 循序渐进    B. 因材施教 C. 启发性 D. 巩固性
6.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教学法是___________。
A. 快乐教学法  B. “掌握学习”教学法
C. “纲要信号教学法” D. 导学式教学法
7.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育家是________。
   A. 皮亚杰    B. 赞科夫    C. 维果茨基    D. 苏霍姆林斯基
8. 下列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表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有重要影响    B. 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C.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D. 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9. “泛智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________。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洛克
10. 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政策和总方向指的是________。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育目标   D. 培养目标
二、填空题(每空1分 共10分)
11. 备课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是:钻研教材、________和________。
12.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________和________。
13. 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_______、________和法纪教育。
14. 课的类型有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双基”教学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6分 共18分)
16. 简述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
17. 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8.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四、论述(满分12分)
19. 结合实际试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规律。

教育学部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A   2. B   3. A   4. B   5. A   6. B   7. C   8. B   9. A   10. 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 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可互换)
12.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可互换)
13. 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可互换)
14. 单一课,综合课(可互换)
15.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互换)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6. 简述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
l 教师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l 教师的能力素养:(1)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
17. 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
18.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教学目的明确具体;第二、教学内容正确无误;第三、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第四、课的结构安排合理;第五、板书有序;第六、教学效果显著。
四 论述题(共12分)
19. (一)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首先是生产力制约教育:
(1) 生产力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2)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
(3)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
反过来,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2) 教育还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  
(二) 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相互制约:
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表现在教育目的上;
(2) 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3) 决定了受教育的权力。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1) 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的阶级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某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 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在校师生向社会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制造社会舆论,起着巩固现有政治经济制度,维护生产关系的作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知识细点

       1.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有关。

       2.(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生产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的社会条件。

       3.关于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则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4.(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5.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近代以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6.从形式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8.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之学,其宗旨在于(明人伦)。

      9.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定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启发)一词由此而来。

     15.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的专著是(《学记》),它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等观点。

     16.苏格拉底主张(产婆术)。柏拉图认为人类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其代表作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最早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其代表作是(《政治学》)。

     17、(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每一个人”。

     18、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的作品是(《爱弥儿》)。

     19、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20、洛克提出(白板说)。他主张(绅士)教育。

     2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他提出教育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22、《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作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观点,主张“做中学”。

     23、凯洛夫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

     24、《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于(1993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于(1998年)。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           知识细点

1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挥水平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具有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

4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而目前的信息革命则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5  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舒尔茨),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存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6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7  从形态上看,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

8  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的。

9  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的特点是: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10              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课程活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知识细点

1  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  内发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美国的(格塞尔)。外铄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3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是(华生)的观点。

4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  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6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主要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

7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8  (格塞尔)提出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9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0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11              (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           知识细点

1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2  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3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4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5  夸美纽斯主张造就(泛智)的人。

6  蔡元培提出“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7  1924年,孙中山规定了“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的方针,按照这一方针,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儿童个性)的发展。

8  日本把(个性发展)、(丰富的创造能力)列入21世纪的教育目的。

9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           知识细点

1  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

2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专业)。

4  教师专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5  教育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6  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

7  教师的语言首先是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是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高一步的要求是(富有个性)。

8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9  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权利)问题。

10              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其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1              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12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13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

14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人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15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一、           知识细点

1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  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3  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  (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5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七艺”)等,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6  夸美纽斯最早提出要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7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8  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

9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10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标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第七章    教学理论

一、           知识细点

1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  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目标要求。

3  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4  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5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包括,(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6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7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8  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9  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0              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八章    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

一、知识细点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5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6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

8  (夸美纽斯)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9  分组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

10              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11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

12              课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类,即根据教学的任务和(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

13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4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5              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和检验教学效果。

16              教学评价根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7              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

 第九章    德育

一、           知识细点

1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3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4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格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5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6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7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8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与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9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0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1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可以将其归纳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12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3              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14              涂尔干的德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论》一书中。

15              (“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

16              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17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因素。

18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

19              社会学习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20              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第十章    学校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一、           知识细点

1  班级集体活动是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

2  (班级)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3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基本标准是由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

4  日常性班级活动有班级(晨会与班会)、值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5  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

6  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主要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

7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8  教学是学校实践活动中的主干部分,(课外活动)和(班级活动)是它不可或缺的两侧。

名词解释

    1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义务教育: 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4 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5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6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7 全民教育 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8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9 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0 教育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他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11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2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13 苏格拉底产婆术, 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是助产婆一样,随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14 自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自然相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的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

    15 教育双轨制 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并存着两个子系统,一个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重点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高等学校,另一个是专供劳动人民子女就学的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而开设的公立学校,重点是职业技术学校,这两个系统自成体系,互不沟通,犹如两条平行的轨道,故称为双轨制.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孙邦良史海泛舟2 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孙邦良史海泛舟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孙邦良史海泛舟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孙邦良史海泛舟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h-孙邦良史海泛舟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2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孙邦良史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01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重点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孙邦良史海泛舟 公共教育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题 2009年教师职称评定考试题(教育学) 2009年教师职称评定考试题(教育学)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资格证考试题(教育学)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