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大摸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50:13

中国人口大摸底

2010/11/02 01:57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第一财经日报    汪时锋

  ●600万普查员如何十天完成13亿人的调查●调查隐私如何保护●80亿财政投入能否突破漏报难题●人口数据能否“解密”中国明天

  [ 与2000年的“五普”相比,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加剧、利益多元化、社会心理变化,都给此次人口普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

  从昨天零时开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然拉开了帷幕,中国在和平年代最大的社会动员就此展开。

  未来10天,约有600万普查员深入4亿多户家庭,对13多亿人口进行调查。普查的主要数据将在明年4月公布,所有数据汇总和深度分析将持续到2013年。

  在过去三十年中,“人口红利”曾经是形成“中国奇迹”的最大“推手”。但若干年之后,中国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的高峰,也即将更为接近“人口红利”的拐点。

  在“十二五”规划即将来临的时刻,从政府的“善政”到政府同居民互动的“善治”,人口普查数据是回答“中国明天会怎样”等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标签问题的基础资料。

  解读人口变化密码

  每一分钟之内,大约30个新出生的中国人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在其后平均70余年的寿命中,他们的教育、工作、婚姻、生育、迁徙、死亡就构成了中国这样庞大国家连续的经济片段。

  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迁移随着城市的扩张而不断加剧,因此,数清13亿人口是读懂中国国情密码的一个基本的手段。

  对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普查员赵文英有着直观的认识。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现在社区里面老年人越来越多,外来人口也在增多,而户口仍登记在这个社区的很多年轻人则已经搬走。以往凭借户口本就能找到人,但现在人和户口越来越对不上了。

  生活在北京市东铁匠营街道蒲安里第一社区的赵文英参加了第五、第六两次人口普查。浓缩在这个社区的人口变动特点正是中国整个社会所正在经历的两项巨大变革:老龄化和人口迁徙。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有14533万外出农民工。这意味着,每年有相当于俄罗斯全国人口的农民工在中国境内作为重要的劳动要素进行流动。

  另一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制定了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仅仅10年后,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就开始低于更替水平,至今仍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

  出生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人还记得读书时学校里面有很多60~80人的大班,但现在,40人以上的班级设置已经很少见了,这就是出生人口减少的一种表征。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就显示,仅在2004年,全国有大约4.10万所中小学被关闭停办,因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近两年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与中小学关闭停办相对应,中国的养老院似乎已越来越多。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开始抬头。以“老龄化”较为突出的上海市为例,截至2009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15.7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2.5%,而当年全国这一指标的数值也达到了12.5%左右。

  新生人口增速下降可能意味着学校、教师资源的重新搭配,可能意味着教育财政投入结构的再次改革,老年人口的增速提升则意味着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养老金、医疗、康乐服务以及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但资源如何在时间和地域上配置都有赖于普查所提供的人口结构信息。

  赵文英是社区负责人,也是温家宝总理口中的“小巷总理”。赵文英对记者说,如果政府在了解普查后能进一步完善一下他们社区的服务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就是她的一大愿望。

  而此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也是查清近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按照设计,人口普查获取的各类信息最终还会使每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比如,分小区域分年龄的人口数可以告诉我们在一个地区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可以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

  普查的宣传战

  在普查进行前,政府的“宣传战”就开始打响。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行政系统可以很顺畅地传达普查的通知。但在今天,为能顺畅入户,有效的宣传手段是提升入户率的必要途径。全国人普办还特意为宣传工作召开了工作会议,各级人口普查宣传都是本级政府领导挂帅。

  记者本周造访北京市统计局,他们正在紧张准备新一期的《数说北京》节目。结合一个鲜活的电视剧短片,再加上对负责普查官员的采访,这档节目就将在北京电视台、公交车、地铁上向普通的公众播放。

  北京市统计局宣传中心负责人对记者开玩笑说,“我这个学统计的都快成了半个电视人”。

  利用新型的传播手段已经成为此次普查的新亮点,目的就在于最大化地动员群众参与。

  但无论事先如何准备,普查进入到入户这个环节,才到了最难的一关。

  记者接触到的很多普查员都说,第一次入户的感觉就是“紧张”,虽然是代表政府实施普查,但进入到陌生人的家庭中询问一些个人问题,仍觉得有些“冒昧”。

  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十年之后,隐私意识在普查和被普查方都在增强。此次普查分为长、短两种表式,填短表10分钟即可,填长表则需花时40分钟。能否入户、入户后能否让居民耐心真实地填写都需要突破。实际的普查入户时间仅有10天左右,每个普查员平均要负责上百户居民,提高入户成功率是关键。

  为了解决入户难的问题,统计局曾尝试进行了住户自填表试验。住户可以选择自己填表,也可以选择由调查员入户填写。选择自填的住户,由普查员上门送表,几天后回收。自填表方式是欧美国家已经采用的普查方式之一,甚至发展到电邮普查。但在中国,自填表的困难度很大。

  按照记者掌握的数据,在河南的试点中,选择自填户数占总户数大约有四分之一,但普查表全部回收后,普查部门发现,填表错误需要重新入户的占自填户总数的近七成。这种办法的使用,给调查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好不容易找到人,不登,收回表发现不合格再去入户,增加了入户次数,有的已经找不到人。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在我国通过住户自填普查表还不成熟。

  在真人入户普查的条件下,普查员们想了各种办法,而赵文英的方法就是将普查对象分类普查。比如,对长期在家的常住人员采取白天入户,对“上班族”采取晚上入户,对外来人口采取晚上集中入户,对几天之内见不到人的居民通过预约的方式按时入户,对极不配合普查的居民则通过楼门长等居民进行动员。

  包头市的普查人员则对记者介绍说,他们采取的是一男一女搭配入户的方法。

  “安排一位女普查员,让很多独自在家的居民减轻对男普查员直接入户的顾虑,男女搭配入户也可以保护普查员自身的安全。”该人士对记者说。

  涉及到外籍人士普查时,普查员往往通过外国人所居住公寓的保安或物业陪同入户,增加入户成功率。

  准备一份小礼物、带一份微笑都可能是入户的突破法宝。不过,全国有600多万普查员,素质也可能参差不齐,保持和普查对象之间的沟通和互信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所以为了保证入户登记工作顺利进行,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要在10月30日至11月15日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中必须有一名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值班电话必须24小时开机,应对突发情况。

  有时,入户可能也是一项有危险的工作。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在中国政府网上就透露了这样的情况,北京市在户口整顿期间,就发生了190多起普查员受伤,有的是晚上走路摔跤了,有的是楼梯下来摔伤了,有60多个被狗咬的(郊区普查员),还有9起重伤。

  整个普查阶段,普查员需要工作40~60天,但目前的财政投入是无法保证每人都能按照全国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获取报酬,只能予以一定的补贴。

  一位地方统计官员对记者说,当地普查的经费比较紧张,给普查员的补贴很少,所以他们尽量动员安排收入条件有保障、工作相对清闲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成为普查员,然后由普查员所在单位尽量给予他们荣誉作为鼓励。

  “入户阶段毕竟存在着入户难,所以很辛苦,报酬很低,有的地方非培训阶段一天工作下来就30块钱,有的一个月两三百块钱,有的是普查一个人给三四块钱、四五块钱的报酬,很低。你说一个月拿到两三百块钱做这么艰苦、这么难的工作真的是一种奉献。”马建堂说。

  人口迁移的挑战

  通常情况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4~6年来准备这项工作,而中国为此次普查也已投入了两年多的准备时间,其间的财政预算达到80多亿元,普查期间将动员600万~800万的普查人员,涉及到13亿中国人中的每一个人。

  与2000年的“五普”相比,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加剧、利益多元化、社会心理变化,都给此次人口普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为了便于公众理解,记者不止一次地听到负责此次普查的官员用“人口照相”来比喻这个复杂的过程。即整个人口普查就好比是在普查试点上,用一台无比巨大的照相机将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拍摄在一张名叫中国的相片上。

  照相的要求是,既要保证同一时点,又要做到每个人不重不漏。尽管说得简单,但施行起来岂是易事。

  国家统计局的一位负责普查的官员对记者就谈到了几项难处。比如,在普查流动人口问题上,由于这些流动人口是以务工为目的,住所不稳定、生活无规律,部分人对普查的配合度低,给普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对城市常住人口而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全国的旧城改造都在加快推进,人已经迁走,但户籍还在原处;很多城市人拥有多处住房,到底去哪一处住房里面才能找到人就存疑,因就学难等原因寄挂户口的情况也不少,城市中人户分离人口大大增加,如今仅依据户口本已经很难在特定的时间内找到人。

  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他对记者介绍说,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按照常住人口的原则进行普查登记,每个人在其常住地进行普查登记。但如今如果还按照这个方式,仅靠普查员是很难分辨哪些是居住时间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哪些是非常住人口。

  有鉴于此,2010 年人口普查采取了新的登记方式,即前几次人口普查按照常住人口进行登记的原则,对流动人口在户籍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实行双重登记,双管齐下确保“不重不漏”。这个方式在后期还能直接解释人口流动的结构性信息。

  同时,利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普查部门提前划定了普查区域。记者在内蒙古调研的时候,当地的普查人员就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用航拍技术做的普查图,能细化到每一条小街小巷,普查人员还对每一个地点都实地走访一次,不留死角。实际普查的时候,普查员们就按图“以楼定人”,“见人就登”,提高普查成功率。

  前述统计局人士对记者介绍说,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其实就已采用了按现住地进行登记的原则,调查登记流动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按常住人口登记的2001~2004年的比例。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外籍人士如何普查,流浪乞讨人群又如何普查?

  按照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统计,2009年,全国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共检查出入境人员3.48亿人次,其中港澳台居民2.09亿人次,外国人4372.7万人次。人口的出入境数据好找,但这些人来内地后如何分布始终是个谜。

  此次普查中,首次增加了针对外国人普查的内容。记者昨日跟随北京市的普查员进入到北京市新城国际实地入户时,普查时仅有来华时间、就业与否、护照信息等几个简单的问题,普查过程仅用了不到10分钟,便于隐私意识强烈的外国人接受。

  至于流动人口,北京市人普办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他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尽量安排在晚间集中到流浪人员聚居点范围内流动寻人普查,尽量将这批人的人口信息登记下来。

  漏报现象仍待解决

  在公众对于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认识愈加清醒的背景下,巨额的人财物能否换来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按照记者掌握的资料,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国家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结果发现,普查的重报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净漏报率则高达1.81%,按当时发表公报使用的手工快速汇总总人口124336万计算,漏报人口大约有2247 万。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还在计划经济时期,人口漏报率只有0.06%。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口要素的进一步解放对普查带来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实际上,随着全球化的人口迁移增加,漏报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难题。上两轮人口普查,各国事后质量抽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国家漏报率在1%~2.19%之间,非洲、拉美一些国家的漏报率则大都在3%以上。中国的普查质量还相对较优。

  当然,落实到“中国特色”的问题,当年影响漏报的包括计划生育政策造成部分超生人员瞒报。还有部分地方政府为维护数据政绩对普查实施的干预,因为出生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均GDP、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文盲率、火化率等都是政府考核的目标之一。

  为防微杜渐,在此次实施普查前,国家在今年年中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明令规定“人口普查数据不得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进行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到2010年普查的时候,超生瞒报依旧是一项难题。按照规定,超计划生育人口按有关部门的规定是可以上户口,但要缴社会抚养费。一位地方统计官员对记者表示,在摸底普查阶段,征收社会抚养费曾给普查增加了很大的困难,一些居民因害怕缴款而不愿意提供真实的信息,部分居民甚至对普查很反感,十分不配合。

  “有时明明听见屋子里面有动静,但他就是不给我们开门。”这位官员说。

  为打消顾虑,人口普查机构和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共同发过一个文件,对于如实填报信息的超计划生育人口,社会抚养费可以按低标准缴纳,如果困难家庭实在交不起,通过申请还可以分批缴。

  至于普查部门的质量控制工作,全国普查办负责质量抽检的官员对记者介绍说,本次人口普查的质量控制采用检查、督导和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工作的环节主要包括在普查摸底、普查登记与复查、快速汇总、编码以及数据处理阶段;事后质量抽查时点为2010年11月26日零时。全国共抽取402个普查小区,约4万户、12万人,抽查范围为抽中普查小区的完整地域。

  按照既定的安排,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将在明年4月底以公报的形式对外公布。马建堂曾透露:“人口普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不但要发布,还要深度开发利用,通过招标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料。”

  另外,明年3月“两会”期间,中国将正式制定“十二五”规划,作为最基础数据的人口数据将对“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