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人教版中考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07:27

2010年中考复习资料

文学常识

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沁园春,词牌名,雪,题目。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2.《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Ⅰ》郑愁予:台湾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生于山东济南。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他的成名作是《错误》。 

第二单元: 

3.《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4.《傅雷家书两则》选自《傅雷家书》。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译作《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等。 

第三单元: 

5.《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 

6.《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莫泊桑: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项链》。 

第四单元:

7.《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罗迦··因格:美国实业家。代表作:《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 

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 

第五单元: 

9.《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施耐庵: 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汉族。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 

10.《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 

第六单元: 

1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公元前209年,以陈涉、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想在安徽宿州西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世家,《史记》传记中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1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册四》。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13.《词五首》①《望江南》选自《全唐五代词》。温庭筠: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又名温八叉。他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②《渔家傲·秋思》选自《唐宋名家词选》。范仲淹:北宋名臣,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政治家,文学家,谥“文正”。代表作有《范文正公文集》。 

③《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东坡乐府笺》。苏轼: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追谥号文正。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豪放派词人。 

④《武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汉族。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金华)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九年级下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乡愁》:余光中,台湾诗人,以诗与散文驰名文坛,文学评论及翻译亦卓有成就,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天狼星》、《白云苦水》、《隔水观音》等。

2.《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诗人,代表作有《雨巷》等。
第二单元:

3.《孔乙己》:选自《呐喊》。鲁迅。
4.《变色龙》: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第三单元:

5.《谈生命》:冰心,原名谢婉莹,现当代女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集《小橘灯》。另有译作(黎巴嫩)凯罗·纪伯伦《先知》,(印度)泰戈尔《泰戈尔剧作选》、《泰戈尔诗选》等。

6.《那树》:王鼎均,台湾当代作家。

第四单元:

7.《威尼斯商人》:选自《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喜剧天才。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又叫《王子复仇记》)《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吝啬鬼:【法】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俄】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8.《变脸》:魏明伦,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先后写了《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等一批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

第五单元:

9. 《公输》:选自《墨子》。《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人称“亚圣,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12.《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第六单元:

1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它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
14.《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

15.《〈诗经〉两首》: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词语解释

九年级上册

第一课《沁园春雪》

风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折腰:鞠躬,倾倒。

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第二课《雨说》

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润如油膏:滋润得像脂肪。形容土地温润、肥沃。

第五课《敬业与乐业》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亵渎:轻慢,不敬。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第七课《傅雷家书两则》

凭吊: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古人或旧事)。

谀词:阿谀奉承的话。

扶掖:扶持,提携。

廓然无累:超然物外,不被世事所累。

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涕泗横流:鼻涕眼泪交错流淌。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

第九课《故乡》

萧索:荒凉、冷落。

恣睢:放纵,放任。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

阴晦:阴沉昏暗。

第十一课《我的叔叔于勒》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第十六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第十七课《智取生辰纲》

面面相觑:相互望着发愣。

第十九课《范进中举》

带挈:提携。本文指“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商酌:商量斟酌。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腆着:挺着。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九年级下册

第一课  诗两首》

嘶哑:形容词。声音沙哑。

止息:动词。停止。例句:奋斗永无止息。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锦幛:色彩鲜明华丽的幛子。

荇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彻骨:透到骨头里。比喻程度极深。

第五课  《孔乙已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不屑,认为不值得(做),置辩:动词,辩论,申辩。
颓唐:精神萎靡。这两天他加班连着熬夜,显得有些颓唐。
恳切:形容词。诚恳而殷切。

羼:混合,掺杂。

第七课《变色龙》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第九课《谈生命》

骄奢:骄横奢侈。

清吟:这里指清脆地鸣叫。

荫庇:大树树枝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芳馨:芳香。

云翳:阴暗的云。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第十课《那树》

倒坍:倒塌。

周道如砥: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做抵抗而死。

星临万户:星星光临到千家万户。即每家每户都能看到星星。

 第十三课《威尼斯商人》(节选)

怨毒:仇恨。怨:怨恨;毒:痛恨

万恶不赦:形容罪大恶极,不可宽恕。赦,免除或减轻刑罚。

遍稽群籍:指翻阅查找很多书籍。

中流砥柱:中流:水流的中央。砥柱:山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望而却步,像柱石般挺立在河流中,故名。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癖性:个人所特有的癖好和习性

穷极赞辞:用尽赞美的言词
 第十四课《变脸》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显得浑浊。

打牙祭: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睡眼惺忪: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

蹑手蹑脚:形容走起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字词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妖娆(ráo) (chán)于 成吉思汗(hán) 风骚(sāo) 留滞(zhì) (qiǎng)(bǎo) 田圃(pǔ) 油膏

第二单元

旁骛(wù) (gōu)(lóu) 承蜩(tiáo) (xiè)(dú) (pián)进 强聒(guō)不舍 言行相顾 

恪(kè尽职守 枘(ruì)凿 羲(xī)皇上人 扶掖(yè) (yú)词 廓(kuò)然无累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 气吞斗(dǒu)牛 忐(tǎn)(tè) 怒不可遏(è) 凭吊 乐以忘忧

第三单元

阴晦(huì) 五行(xíng) (jiàng) 脚踝(huái) (bì) (è)然 鄙(bǐ)夷 嗤(chī)笑 惘(wǎng)然 恣(zì)(suī)  (zhàn)桥 牡(mǔ)(lì) (háo) (jié)(jū(shà)白 萧索

第四单元

根深蒂(dì)固 孜孜(zī)不倦 汲(jí)取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诘(jié)难 寻章摘句 滞(zhì)碍   

吹毛求疵(cī)  狡黠(xiá)  狂妄自大 咬文嚼(jiáo)字  豁(huō)然贯通  诓(kuāng)

第五单元

(zǎn)行 嗔(chēn) (gān)(gà) 这厮(sī()刀 恁(nèn)地 兀(wù)(dì) (òu)气   聒(guō)噪 喏喏(nuò)连声 面面厮觑(qù) (chěng)辩 庖(páo)官 惇(dūn) (shì)才放旷 

(huī)  带挈(qiè) (tiǎn)着 啐(cuì) (wǎn) 桑梓(zǐ) 轩敞 锭(dìng)子 商酌(zhuó)  

第六单元

(chuò)耕 陈胜王( wàng ) 忿恚(huì) (qiāng )管  怫(fú )然 徒跣(xiǎn) 社稷(jì) 

以头抢(qiāng)地 休祲(jìn) (gǎo)素 脉脉(mò) 霹雳( p ī )(  l ì) (mèi ) (qíng )

舴艋(zé )(měng ) (hān ) (zhì)烤 貂裘(qiú)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锦幛(zhàng) (xìng)藻 蓬蒿(hāo) (lóu)蚁 干瘪(biě

第二单元

大抵(dǐ) 阔绰(chuò) (chàn) (zhàn)出 钞(chāo) (zhàn) 颓唐 

第三单元

清吟(yín) (xiāo)鸟 荫庇(bì) 芳馨 骄奢 倒坍(tān) (qiú)须 周到如砥 引颈受戮(lù) 

第四单元

(cè)隐 豁免 尊翰(hàn) 折衷是非 越俎(zǔ)庖代 延纳 钧(jūn)裁 中流砥(dǐ)柱 告禀 

万恶不赦 打鼾(hān) 遍稽(jī)群籍 有例可援 糍(cí)(bā阴霾(mái) (lù)(sī

睡眼惺忪(xīng sōng) (niè)手蹑脚

第五单元

(zhái) 公输盘(bān) (yǐng) (xiàn) (bì) (yú) (hè) (xī(sì) (yuán) 

(tuó) (fù) (zǐ) (pián) (zhàng) 木牒(dié) 守圉(yù) (qū禽滑(gǔ)厘 寇(kòu) (jí) 甲胄(zhòu) (quǎn)亩 胶鬲(gé) 傅说(yuè) (bì)士 蹴(cù) (yú) 

第六单元

(guì) 长勺(sháo) (biàn) 玉帛 小信未孚(fú) (zhé) (yì)丽窥(kuī)镜 间(jiàn)进 

期年(jī)(nián)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 (qiú) 荇菜(xìng)(cài) (wù)(mèi) (mào) (jiān)(jiā(sù)(huí) (xī(méi) (dǐ) (jī(zhǐ) (jū(jiǔ)

初中语文背诵

七年级上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年级下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八年级上

【望岳】 杜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长歌行】  汉  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八年级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件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九年级上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了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九年级下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事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古诗文分类集锦

诗中夕阳(落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诗中忧愁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诗中树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诗中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诗中塞外风景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鸟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山河(江山)

1.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中春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中夏景

1.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诗中秋景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4.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中冬景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中山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诗中雪

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中草

1.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中柳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中云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诗中湖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中海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舟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中酒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浊酒一杯千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诗中乡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2.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豁达对待离别的诗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中不明送别但意味深长的诗句

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雄心壮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言文

九年级上

《陈涉世家》

l 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了。”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你是被雇佣耕地的人,哪儿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驻守队伍的队长。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守边期限。误期,按照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被立为国君,该立的人是长子扶苏。扶苏因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边外带兵。现在有的人听说他无罪,二世却把他杀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爱怜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自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的正确。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可以建功立业。但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认为诡异了。陈胜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天黑以后用篝火装作鬼火,作狐狸叫的凄厉声叫道:“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一整夜都很惊慌恐惧。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一向爱护士兵,士兵们多愿听吴广的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军官恼怒,使(军官)责辱他,用来激怒那些士兵。军官果真抽打吴广。军官拔剑出鞘(要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诸位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耽误了守边的时期,误期就要被杀头。即使能免于斩刑,但是因守边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倒也罢了,死就要干出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所属的人都说:“听从(你的)号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下了。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时,(起义军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员在城门洞里与起义军作战。(起义军)(一时)不能取得胜利,(不久)守城的官员战败身亡,于是(起义军)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乡官与当地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与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暴君的恶行、诛灭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个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l 重点字词

(一) 通假字

1.发闾左谪戍渔阳。適:通远调。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 要明确

1.尝:曾经。 2.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地。佣,受人雇佣。 3.辍:停止。 4.之:去、往。5.怅:失望。 6.苟:如果。 7.若:你。 8.太息:长叹。 9.皆次当行(háng):次,编次10..屯:驻扎。 11.会:适逢,恰巧遇到。12.度(duó:估计。13.失期:误期,过了期限。14.亡:逃走。 15. 举,发动。16.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17.等死:同样是死。

18. 将(jiàng)兵:统率军队。19.死国:为国事而死。死:为.......而死。 20. 或:有的人。

21.数(shuò):屡次,多次。 22.故:缘故。 23.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 

24. 威众:威服众人。 25.宜:应该。 26.然:正确。 27.怜:爱戴。28.书:写。 

29. 间:这里指暗中。 30.罾(zēng):鱼网。这里是用鱼网捕的意思。 31..固:本来。 32.篝火:用竹笼罩着火,这里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竹笼,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笼罩着 33.之:去、往。 34.狐鸣:作狐狸叫的声音。狐:像狐狸一样。 35. 语:谈论。36.往往:到处。 37.陈胜王(wàng):王,指称王。 38.忿恚(huì):使……恼怒。

39.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目:用眼睛示意。  40. 素:一向、向来。

41.固:本来。 42. 亡:逃走。 43.乘(shèng):辆。古时一车四马叫做

44.宁:难道。 45.比:等到。 46.骑():一人一马。 47.会计:集会商议。

48.无道:指不义的暴君。道:道理。  49.社稷:指国家。

l 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译:陈胜协助吴广,一齐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译:何况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译:(他们)(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将兵。          译: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译:(陈胜)又暗中叫吴广去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10.苟富贵,无相忘。     译: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了。

1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译: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守边期限。

1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13.陈胜、吴广喜,念鬼, 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译: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l 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置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涉“召令徒属”时,向封建统治者挑战,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第一是“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l 阅读理解

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 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

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

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

答: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  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

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  答: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

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

答:扶苏和项燕都下落不明,“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7.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

答:①鱼腹藏书  ②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

8.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

答: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机智勇敢。

9.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

答:①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念  ②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

10.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

答:①敏锐的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②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抓住“将尉醉”的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③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九百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1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

答: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

13.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答: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

《唐雎不辱使命》

l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非常恼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上百万人,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l 重点字词

(一)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二) 要明确

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2.请广于君:扩大,补充。 3.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4.轻寡人与:轻视,看不起。 5.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6.秦王怫然怒:愤怒。

7.免冠徒跣:光着。8.以头抢地:以,用;抢,撞。 9.天下缟素:穿丧服。10.休祲:吉祥。11.秦王色挠:屈服。12.长跪而谢之:道歉。 13.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l 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译: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译: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7.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l 阅读理解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答: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答: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答:“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5.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热爱祖国。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答: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答: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九年级下

《公输》

l 译文:

  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般。

公输般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墨子说:“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公输般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般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两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损失不足的而去争夺有余的,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的。懂得这个道理却不劝阻楚王,不能说是忠诚的。劝阻却没有效果,不能说是有能力的。自己说坚持道义不杀少量人,却要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的。”

公输般被说服了。

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般说:“不能,因为我已经对楚王说了这件事。”

墨子说:“您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公输般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见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便想去偷;抛掉自己的好饭好菜,看见邻人有粗茶淡饭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患了偷窃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只有方圆五百里,这就好象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那里满是犀兕、麋鹿之类,长江、汉水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是个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象好饭好菜和粗茶淡饭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没有什么大树,这就好象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楚王说:“是呀。虽然是这样,但是公输般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般。墨子解下衣带作为城池,用竹片当器械。公输般多次用了攻城的战术,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抵挡了他(的进攻)。公输般攻城的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公输般技穷了,但他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只不过是想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了,我不攻打宋国了。”

l 重点字词

(一) 通假字

1.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3.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二) 要明确

1.起于鲁:出发,动身。 2.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 3. 在宋城上待楚寇矣:入侵。

4.然胡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5.此为何若人也?什么。

6.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如此。 7.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8.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9.知而不诤:谏诤。 10.长木:多余的。

1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以,认为。吏,派官吏。之,去。

l 重点语句翻译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译: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拿去攻打宋国。

2.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3.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  译:北方有人欺侮我,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

4.吾义固不杀人。           译:我坚持道义从来不杀人。

5.吾从北方闻子 为梯,将以攻宋。 译: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

6.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7.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只有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8.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译:先生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墙,把木札当做攻城器械。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公输盘多次设置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都挡住了他。

10.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译: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11.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 持 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译: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来入侵了。

12.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l 阅读理解

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宋,墨子前往劝阻。
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

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  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
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
1.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答: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2.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答: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3.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答: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也。”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4.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呢?
明确: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觉中听从自己的摆布,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其次是以理服人。墨子不尚空谈,引用了丰富的材料和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于被人接受。再次,墨子还以行动服人。针对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墨子“九距之”且“守圉有余”,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l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那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l 重点字词

(一) 通假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二) 要明确

1.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以:凭借。险:险要。

6.环而攻之:围。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威慑。之:……的。利:锐利,指强大。

l 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委而去之。    译: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l 阅读理解

1.本文的论点?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答:“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答: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答: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l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武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之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从脸色上显露出来,从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会使人委靡死亡。

l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二)要明确

1.管夷吾举于士:狱官。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于:给。是:这。

3.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4.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过:犯错误。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忧困。衡:阻塞。作:奋起,有所作为。6. 而后喻:了解。

7.征于色。征:表现。色:脸色。8.苦其心志:使┅┅痛苦。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锇其体肤:使┅┅饥饿。  11.空乏其身:使┅┅贫困。  12.乱其所为:使┅┅错乱。   

13.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l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译: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使他受饥饿,资财缺乏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会使人委靡死亡。 

l 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l 阅读理解

1.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从卑微穷困历经磨难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2.根据本课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答: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

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

答: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

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   答: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   答: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

答: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

答:一般的人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  答: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

答: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l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难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灾难,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

对于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那么,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样做就叫做失去了本性。

l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在本课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二)要明确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3.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甚:超过。 5.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高官厚禄。 

6.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7.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8.妻妾之奉:侍奉。
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0.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l 重点语句翻译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l 理解性默写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l 阅读理解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     答: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熊掌”“不可得兼时,”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7.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舍生取义。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8.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9.本文所强调的与市场经济下的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0.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1.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答: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答: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答:舍生而取义;比喻。
15.“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曹刿论战》

l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将实情报上。”曹刿说:“这点小信用,难以令神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很清楚,但一定要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他们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擂过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消失。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怕有埋伏在那里。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l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二)要明确

1.齐师伐我:攻打。  2.肉食者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参与。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振作。再:第二次。衰:衰减。竭:消失。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指猪..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让……信服。弗:不。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根据。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9.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10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测:估计。伏:埋伏。 11.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13.彼竭我盈:旺盛。14.望其旗靡:倒下。 15.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l 重点语句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3.夫战,勇气也。  译:作战,靠的是勇气。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去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5.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7.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将实情报上。

l 理解性默写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三鼓之后才能作战的理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本文的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

5.曹刿认为对于作战而言最重要的的是:夫战,勇气也。

l 阅读理解

1.“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答:“将鼓”“将弛” 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好处: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答: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答: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

10..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明确: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1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明确: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

l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服,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我同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与他坐着聊天,他问客人:“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心想:“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哪!”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l 重点字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纳:接受。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朝:早晨。服:穿戴。窥:照。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仔细。   6. 期年:满一年。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8.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9.时时而间进.时时:不时,有时候。间:偶然。进:进谏。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11.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市朝:公共场所。

l 重点语句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译: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传到我的耳中来的,给予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l 理解性默写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邹忌从妻妾客人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邹忌推断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齐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威王“广开言路”后出现了“门庭若市”(成语)的局面,而“无可进者”后,会出现 “门可罗雀”(成语)的场景。

l 阅读理解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答:这是个兼语结构。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的大治。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答: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在什么情况下“讽”齐王的?

答: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庭琐事展开思考并提问。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答: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答:邹忌把妻、妾、客比齐王的嫔妃、群臣及其他诸侯国;把自己与徐公谁美的事比齐王治理国家之事;把自己所受的蒙蔽比齐王所受的蒙蔽。

6. 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答: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君主,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就会很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办,所以不需说多余的话。

7.请你谈一谈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答: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8.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根据是什么?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答:根据是:勇气。此举说明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9.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答: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10. 讽谏的结果如何?  

答: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11.齐威王是怎样对待邹忌的进谏的?

答:首先肯定“善”,“乃下令”完全采纳了邹忌的建议。

12.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想想,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等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曹刿劝谏鲁庄公而大获全胜;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如果想要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主有容忍之量,从谏如流。

13.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14. 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参考: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1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16.“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17.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18.什么是“设喻”和“类比”论证?

答:“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类比”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