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治理水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17:25

11、治理水利

【原文】导1弱水2至于合黎3,馀波入于流沙4

导黑水5至于三危6,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7阴;东至于厎柱8;又东至于孟津9;东过洛1011,至于大伾12;北过降水13,至于大陆;又北,播14为九河15,同为逆16河,入于海。

嶓冢导漾17,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18之水;过三澨19,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20;东,为北江21,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22;又东至于澧23;过九江,至于东陵24;东迆25北,会于汇26;东为中江27,入于海。

导沇28水,东流为济29,入于河,溢30为荥31;东出于陶32丘北,又东至于菏33;又东北,会于汶34;又北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35、沂36,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37、瀍38;又东,会于伊39;又东北,入于河。

【译文】疏通弱水到达合黎山,多余的水就向东流进沙漠。

疏通黑水河到达三危地区,让它流入南海。

疏通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然后向南到达华山北面;再向东到砥柱山;又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汇合,到达大伾山。转向北经过漳水,到达大陆泽;然后又向北,分成九条支流,逆向相合,流进大海。

在嶓冢山疏通漾水,向东流成为汉水;又向东流,成为沧浪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向东,汇成的湖泽水叫彭蠡湖;再向东,称为北江,流进大海。

从岷山开始疏通长江,向东分出一条支流叫沱江;又向东到达澧水;经过九江地区,到达东陵;再向东斜着延伸到北,在汇泽汇合;再向东称为岷江,流进大海。

疏通沇水,向东流就称为济水,流进黄河,满溢出河岸的水就成为荥泽湖;向东到陶丘再向北,又向东流到达菏泽;又向东北方向,与汶水汇合;又向北向东流,进入大海。

疏通淮河到达桐柏山,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进大海。

疏通渭水到鸟鼠山汇合,再向东与沣水汇合,又向东与泾水汇合;再向东经过漆沮,进入黄河。

疏通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汇合;又向东,与伊水汇合;又向东向北,流进黄河。

【说明】本节是描述大禹治理水利的功绩,水不治,就会乱流、泛滥。治,水边高台也。利用高地,使水按照人类的意愿流淌,即是治水。在中国这一大片土地上,经过大禹对水的治理,就非常适宜人类居住了。人们在当时,已经有了农业耕作,而农业种植,是万万离不开水的。水的治理,也就意味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意味着人口的增殖,民族的强大。所以中国人的发展,是大禹的辛勤与努力,我们决不可以忘记大禹治水的功绩。

——————————————————

【注释】1.导:(dǎo捣)《国语•周语上》:“为川者决之使导。”这里用为疏通之意。

2.弱水:又名张掖河,经张掖、高台、毛目,北流入居延海。

3.合黎: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张掖、高台、酒泉四县的北面。

4.流沙:郑玄引《汉书·地理志》说:“流沙在居延西北,名居延泽。”居延泽就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嘎顺诺尔湖和苏古诺尔湖。流沙泛指居延泽附近的沙漠。

5.黑水:水名。众说纷纭,留待考证。

6.三危:地名,在今甘肃敦煌县东南部。《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

7.华:山名。又称太华山,古称西岳,在陕西华阴县南部。山北为阴,华阴即华山的北面。

8.厎柱:山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山在河中,又名三门山。

9.孟津:地名。即今河南孟津县。《书·泰誓》:“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10.洛:(lu落)水名,源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古作“雒”。《书·召诰》:“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诗·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说文》:“洛,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

11.汭:(rui瑞)两条水流汇合处。《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左传·昭公二七年》:“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孙子》:“客绝水而来,勿迎之水汭,令半济而击之,利。”《说文》:“汭,水相入也。”

12.大伾(pī批):山名。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13.降水:指漳、降合流的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乡间进入黄河。

14.播:散布开去,散布得开而远,传布。《书·康诰》:“播民和见,士于周。”《左传·昭公四年》:“播于诸侯。”《文选·嵇康·琴赋》:“蒸灵液以播云。”张衡《思玄赋》:“播余香而莫闻。”这里用为分佈、散布之意。

15.九河:指兖州的九河。

16.逆河:郑玄说:“同,合也。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逆受也。”

17.漾:古水名。汉水上流,源出陕西省宁羌县北嶓冢山。

18.沧浪: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此处则是指青苍色的水。

19.三澨:(shi是)水名。又叫三参水。在湖北省境内,在汉川入汉水。左传:“句澨、雍澨、薳澨,其地在今湖北襄阳府宜城县北。”

20.彭蠡:地名。鄱阳湖又一名称,在今江西省北部,古称彭蠡泽。

21.北江:即汉水。汉水古称北江,彭今蠡称南江,岷江称中江,合称三江。

22.沱:水名。长江的支流,在四川省境内,大约指今沱江、嘉陵江、涪江等。

23.澧:水名。发源于湖南省西北与湖北省鹤峰县交界处,向东南流经桑植,再向南向东经大庸、慈利、石门、澧县、津市市,再向南流入七里湖、洞庭湖。

24.东陵:地名。即汉代设置的卢江郡金兰县西北的东陵乡。

25.迆:(yǐ椅)古多作“迆逦”。苏轼《巫山》:“瞿塘迆逦尽,巫峡峥嵘起。”朱熹《近思录》:“方其迆逦,莫不阔步。”这里用为地势斜着延伸之意。

26.汇:泽名。《广韵•皆韵》:“汇,泽名。”

27.中江:即岷江,汉水古称北江,彭今蠡称南江,岷江称中江,合称三江。

28.沇:(yan眼)济水的别称,古河名,源出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

29.济: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30.溢:(y易)《尔雅》:“溢,盈也。”《楚辞》:“东流不溢,孰知其故?”《说文》:“溢,器满也。”《广雅》:“溢,满也。”《考经·诸侯》:“满而不溢。”这里用为水漫出来之意。

31.荥:泽名。即荥播。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内。

32.陶:地名。即定陶。在今山东省定陶县。《韩非子·有度》:“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韩非子·饰邪》:“魏数年东鄉攻尽陶、卫。”

33.菏泽:地名,在今山东菏泽县。

34.汶:(Wn纹)水名。今汶河。古称“汶水”。《诗·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论语·雍也》:“则必在汶上矣。”

35.泗:在今山东省中部地区。

36.沂:古水名。源出山东省的沂山,南流经沂水县、临沂县、郯城县境入江苏省。

37.涧:(jin荐)水名:源出河南渑池县东北,东南流会渑水,东流经新安县南,到洛阳市西折,东南入洛河。

38.瀍河:河南省北部的一条河,向东流入洛河。

39.伊:水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源出伏山,后入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