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你讨厌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5:58:24

如何面对你讨厌的人 10.23

为何有时候或是多数时候,作为存于群体中的个体,我们每个人常会对外界的包括行为主体及行为本身,由衷地产生或轻或重的排斥感。以其实质动机而言,并无多少消极的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自然合宜,毕竟在道德、涵养、价值观、主体身份等各方面,与你相对的另一方都会有所差异。所以从内心本源性出发,我们了解到,讨厌以一种与心暗合的情感形式,在无视的情况下,渐渐改变或推演我们行为表达的积极性和合宜性。好比在心情一度低落的时间,糊涂地跑来一人,诚然你对他原无好感或厌恶的区分;假若该人以极不相称的举动令你顿生厌倦,这时,他的问候将成叨唠,他的任何一个细微的移动都被看成不能理解,他不合时宜的问题将成你标示内心消极态度的对象。其实,对人和物所呈现的不合宜,便构成我们心生厌恶的根源。为何会有上述的不合宜,一般来说,就是他人或他物有悖于我们自身的审美情趣、主观意图、价值取向。

只有突破自身限制,不为表象迷失,充分把握这种情感生成的根源,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其加以调节或引导。那句话,愤怒不是武器,讨厌不是态度,我想最能诠释排解厌倦这种自然行为的重要性。尽管这种行为的实在动机,在各个层面都具有高度的合宜性,但从行为本身和可能的结果来看,我们始终无法找到与这种自然合宜性相配的一点。因为但凡一个有理智的人,都将毫无偏移地意识到,对一个人表现出不适度的厌恶或至少是不能为公众带来他们所期许程度的不耐烦,或迟或早,都不会为主体本身提供,对其生存和生活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如何面对或接纳自身讨厌的实在对象,无疑是一个人修养最贴切的表征;那么当遭遇这种人们不乐于待见的情绪之时,我们应该怎样处置,才能显得合宜且为人认可?

常常会听到有人这么说,一个人的絮絮叨叨总不能获得他人的适当、正确的理解,纵然我们对行为主体有赏识和感激,也难免除心中自然流露的对其表现形式的不认同感。或是抱怨,或是责备,我们说:一个满口胡言的人理应受到嘲讽和反感。像是人类初始的本性一般,有人会怒斥,有人表现得较为委婉,却又能轻易被人看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这许多不同的行为的总和,我们把它归类为性格。所谓性格,固然是与生俱来的部分占多数,却在后天的成长中显现出更大的可变性,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此来推脱或是开解。我们都知道,并非所有人都会表现得不得体,或不能阻止厌恶的滋生,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单单就行为的合宜性考虑。当面临一种受人们反感或唾泣的行为,智者会笑,笑他愚蠢;当一种仅在自己一方认为必定不具有合宜性的行为发生,智者依然笑,笑他鄙薄,笑他可爱、单纯。事实上,类似的笑,只是在考察行为的表现、意图、结果之后,理性地表达。不能等同俗不可耐的傻笑,无能至极的嘲笑,随波逐流的淡淡的笑。往往,人们只会浅显地以为个人喜好或合宜感的高低决定某人某物是否受反感,其实不然,在对待其它或事或物的时候,这种讨厌的产生依然不自觉。

在处理与你心生厌恶的对象的关系时,我们要承继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这是缓和主观意图与客体矛盾激化的一条捷径。可以说,不懂得换位思考,我们将走向几多崎岖的坎坷路。在我们有某种需求,不论它本身与外界有多少合宜的结点,或是否应该被人们认可、赞同;如果不能获取合理的满足,抑或没有适当的理由予以回绝,我们都会在不同程度,对造成这种结局的人、物、事表示难以理解,或许还带有轻微的愤怒。相信每个人都明白,这些思维便促使一个不太能自持的人,走进一种所谓厌烦的情绪。由此行为变得怠慢,举止呈现出某种轻浮的表征,误会和误解都将随之而来。表现出讨厌某人,就其真实的动机来讲,并无令人们普遍不能接受的特质。但这种行为的出现,却常使得指向的客体极为反动,甚而适度的怨恨在这一方也被认为合宜。尽管我们说,这种反向的行为自身同样极不合理,可无论如何,不得不承认这是人们的一种通病。像在银行的大厅里,有许多人等候存款,而你因急需用钱独来取款,却莫名其妙地被工作人员怠慢。你思前想后,自己既没有不礼貌、不合宜的举动,态度又良好,为什么会有这般待遇?这时,你想到换个角度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对方的行为是否合宜?是否能够得到自己或人们的赞许?可是怎么想,都找不到一个好的解释,因而你断定对方的行为应该受到责备,你认为他或她令人讨厌或不可理喻。要知道,一切矛盾无非只是利益的集中表现,从利害关系入手,就不难发现这种行为最重要、最根本的意图,进而可以用它来正确衡量行为的合宜性和行为主体的可理解性。如果我们向某人索要某物,并被毫不迟疑地拒绝,我想,多数人都会对这种不可接受的行为表示厌恶,因为我们的主观意图不能得到很好的伸展。这就好比,你拿着一块钱到商店选购一份小礼物,店主说不行。在这里,店主自身表现出来的态度无疑将成为,我们表征厌倦程度的依据。我们苦思冥想,终究觉得这种行为有太大的不当,在三种情况下:其一,自己中意的礼物价值不菲(也就比一块钱多那么可怜的一点点),钱额不足;其二,店主说,这件商品已有人预定,并且出价高过一元;其三,你想把这一元钱商品的价格谈到9毛,这样便有余额去买一截铅笔;对店主,甚至这间商店,我们都会有不同的厌倦形式,或理性,或非理性。以此放大去看这个繁芜的世界,这个模式还是相当适用,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的主观意图被不可接受地搁置或是回绝。遇到这种情形,就要求准确地拿捏好分寸,做到不偏不移,不能过分地苟求自身需要得以满足的各种可能。若能怀着一颗平和的心,不因小利而斤斤计较,不以此而轻易形成个人喜好;便能做到坦然,毕竟损失的总是自己,对别人,什么都没有。在适度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做出一定的让步,无疑将是一种理智的表现。由此便无所谓讨厌,无所谓不能调和的矛盾,相信他人会有作为其行为合宜性的最好证明。

当两个人并肩走在大街上,有一人说,这条街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到今日依然这样美丽,受人喜爱。另一人答道,倒是感觉它缺乏应有的生气,难免给人以沉旧的味道。我们学到,在不同意见和看法面前,一个人的修养和生活态度将受到严峻的考验。评价一件事物,无可厚非,会有因人而异的诸多不同点,但这确实不值得成为人们心生厌恶或反感的借口;如果这样都能被拿来说法,只能解释为缺乏水准和教养。我们在对待自身审美情趣和他人对此的看法时,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总是必不可少;出于辅助和启示的作用,充分意识到不同审美观的形成必然有其道理,且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两种观点可以发生转变,并趋于调和的前景;能够发挥更多的自主性,从而使行为更显自然、豁达。如前所述,在平时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与主观意识相悖或相异的看法和见解。就一条大街的喜爱与否,并不能给我们足够的触动去促成相应的排斥,但随着审美层次的提高和内含利益的形成,这种排斥性甚而会发展为反感和厌恶,在现实社会,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到底这种情绪对与不对?该如何调节它以期能达到人们所认可的地步?首先,在表现形式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尽量假设主体的事前与事后的行为都有较高的合宜性,并不会像某些人那样大喊大叫,怒不可遏,评头论足,指桑骂槐;我们单纯从行为的意图方面来看,大多数人都借以维护自己的审美观点或是大众的审美趋势竭力诉说自身行为的正当性和可理解性。这种做法和想法固然不容置辩,但是怎样去评判一种审美观的正确与否往往令人力不从心,找不到绝对的标准。如果你是一位略有修养的收藏家,应该会对古玩字画有兴趣,因此常去市场上搜寻些来品味、研究。当你对一幅明朝中期的山水画赞不绝口时,我想你必定不希望或不能想到有人会对你嗤之以鼻或指手画脚,你渴望有一个人来分享你的喜悦,最好能同你的审美达成一致。倘若对方的行为极为傲慢,你委婉地指出他或她的谬误,或只作淡然一笑,在人们看来,都有对方无法比拟的合宜性。在人们的眼中,你将成为智慧和道德的化身,而相对地,他或她几乎就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在不能算作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我们应尽最大的忍耐,用宽容的心对待,真诚地、不带过重主观色彩地,去处理好人际关系。所谓审美观,并不能作为我们评判他人的合宜对象,充其量,只是构成自身思维意识的一个方面。评价一种事物的好与坏,美与丑,或是一个人的善与恶;我们总不能避免带有主观臆想色彩地去看待,所以往往与人有格格不入的地方,当两个人的审美发生不可调解的冲突时,一切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或是愤愤然离散开,或是舌战一番,都不是好的方式。但我们毕竟都难成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能自始至终容忍与自身相对立的情趣、思维模式,而圣人只在许多年前匆匆一现。故而我总结一条:当取则取,不可取则避其锋芒,无碍于大是大非则加以忍耐。

最后再来看价值取向,这一点不易为众人察觉到,却相对上述两点更为深刻,有更深层次的因缘。人们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当是对价值取向影响个人情绪和态度的适当描述,且不论对与不对,这已经在左右着很多人。使他们对人的取舍和对事物的看法有一个改观,一般,我们都想当然地认为,与自己不同心同德、不能达到自己思想和觉悟高度的人,都不能作为一个良好的交往对象。人们会毫不留情地给予那些胸无大志、胸无点墨的一群人以鄙夷的眼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是修养较好者的想法。更多会选择厌倦这种人,进而对他们的行为表示极度的傲慢,用不太理性来给自己的眼睛添置一道屏障。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轻易地忽略掉对方的好的一面,可以说是一种谬误。且这种行为自身又没有多少合宜性,行为的意图只在嘲弄对方的短处,尽管这种短处有时候看上去微不足道。我们绝对不可以自诩为救世主或是其它将会对别人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某一种,我们的价值取向只能彰显我们作为个体存在的主观需求,或许这种价值取向本身还有十足的欠缺,都未为可知。当我们了解到对他人的厌恶源自于双方价值取向的不同,切记不要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每个人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更是千奇百怪,怎么能以个人价值取向来评判他人的良莠!怀有不友好心态确实是不合宜的表现,我们大可向对方报以最友善的微笑,或是善意的提醒,或是自然、轻松的相处,何必在意其它。

这世间本就没有可以值得讨厌的人或事物,只在于一种心态,取决于你如何去看待,并能逐步转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让自己的行为更加合宜,意图更谙合人们的期许。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是自己的错,因为你可以换过一种行为方式,叫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