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入住“奥运人家”的外国客人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52:12
首批入住“奥运人家”的外国客人生活 (2008-08-01 11:44:57)
标签:爱在中国行 奥运 奥运人家 外国游客 入住 四合院 体育  分类:良辰美酒奈何天(心路历程)
(肩)四合院开门纳客   首批外国游客入住“奥运人家”
(主)大金丝胡同12号院的特殊一天
大门敞开着,一丝凉风拂进院子,撩动了垂在院子北侧阳光房顶的几串紫丁香,也让躺在客厅太师椅上闭幕养神的荆继昌感受到几许清凉,已是正午时分,喧嚣了一上午的小院总算清静下来,趁着妻子准备午餐的机会,他打了个盹。此时,客厅墙角的温度计的指针正指向28摄氏度。
这里是北京什刹海地区的大金丝胡同12号院,客厅茶几上摆放的一个印有“奥运人家”字样的青花瓷盘显示了这个四合院的与众不同,因为北京市仅有598户人家拥有这样的盘子。今天是2008年7月30日,对于房主荆继昌和妻子王志喜来说是特殊的一天,德国游客彼得和西蒙娜住进了他们家,这是首批入住“奥运人家”的外国游客。
银锭桥边的“奥运人家”
撇下前海东沿一间间风格旖旎的酒吧,一路奔北走,就是银锭桥了。桥西有间叫银锭左岸的酒吧,左侧的岔路口就是大金丝胡同的入口了,这条路线是什刹海胡同游的经典线路,不时有穿着褂子的车夫踩着人力三轮车响着铃疾驰而过,罩着深红色毡子的车篷下,往往坐着胸前挂着相机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老外。
转过几个弯后,能见到一座深红色的木头门,两个门当分列门楣两侧,下方是报鼓型门礅,整个大门显得平实而朴素。门框上钉着的门牌号告诉我们,这就是荆家小院了。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雕着仙鹤图案的影壁,按照古代建筑风水学上的说法,这是用来除戾气的。从影壁前90度左转,经过拱形的二道门,就进入四合院的核心区。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是对老北京四合院日常景象的精辟概括,在荆家小院,除了肥狗胖丫头没有外,其余景物都能在踏入院子的第一时间找到对应物,灰砖瓦、影壁墙、鸟笼、丁香、竹子、石榴树……北房外还新修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阳光房,中间是木质桌椅,西面、南面和顶棚都是落地玻璃,周围种了花草,养了金鱼,装饰了太湖石、红灯笼。
院子的主人荆继昌是满清镶黄旗后裔,不过他们家并非满清遗老,荆先生说他爷爷曾在东北军中做过参谋长,这个宅子是在民国时期置下的。妻子王志喜是荆先生的表妹,江浙一带人,虽在北方生活多年,身上仍遗留着南方女子的温婉,窗台上立着的一张二人小时候的合影,见证着这对青梅竹马的夫妻多年的恬淡爱情。客厅的重要位置上摆放着儿子荆明的硕士服照片,小伙子今年从加拿大的DALHOUSLE  UNIVERSITY毕业,是夫妻俩的骄傲。
荆继昌原本在一家小五金厂上班,虽然未到退休年龄,但因为厂子不景气,赋闲在家,王志喜则称自己在建筑工程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这原本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三口之家,今年4月的一则“奥运之家”的招募通知,让他们与将要在家门口举办的这次体育盛会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谈到参加“奥运之家”活动的原因时,王志喜说了两点,第一是自己儿子在国外学习生活,对外国人有亲近感,另外一点是想让老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四合院,什么是真正的老北京人生活。
第一批客人入住
早上6点,挂在院内树上的鸟笼中,两对白毛红嘴的文鸟吱吱喳喳的叫声吵醒了荆继昌,他已经习惯每天这个时候起来了,只是,今天在伺弄了鸟儿后,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为首批入住的奥运游客德国人彼得夫妇准备早餐。
王志喜也紧接着就起来了,开始打扫院中的落叶,她说扫院子也很有讲究,一定要在清晨打扫。“如果客人都起来了,主人还没打扫院子,那是不礼貌的。”剪着短碎头发、戴着缀着翡翠的黄金耳环的王志喜蹲在院子里,很细心地把地上的落叶一片片捡到撮箕里。
荆家的厨房在东厢房,荆继昌开始在里面忙活起来,西式早餐其实也很简单,泡一壶茉莉花茶,准备一碟果酱,再烤几片面包,摊几个鸡蛋,就显得很丰盛了,由于是荆家小院来的第一批国外奥运游客,他们特意为客人准备了哈密瓜等水果,而不久前,为了让来自国外的房客们能吃上热乎乎的面包,荆先生还添购了一个面包机。
上午9时不到,住在西厢房靠南的客房里的德国客人彼得和西蒙娜,就已经坐在明亮宽敞的阳光房内享用他们一天中的第一顿饭了。他们住的房间跟宾馆的双标间一样,有两个单人床,床单都是每天一换,由荆家请的钟点工定时清洗,房间里铺着地毯,卫生间、淋浴和暖气等设施一应俱全,其他的陈设则非常简单,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吃早餐的过程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主人为了照顾客人的生活习惯,摆放在桌子上的是整齐的刀叉,没想到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筷子”。王志喜明白他想要筷子,疑惑地拿来一双筷子。皮特并拢手掌,握起筷子,显得有些笨拙地夹住面包,开始往嘴里塞,满脸的得意。
咬着煎得面焦内嫩的鸡蛋,喝着青花瓷壶现泡的茉莉花茶,院中鸟语花香……做律师的彼得忍不住一个劲夸奖“wonderful”。他们在这里住一天,按照北京市费旅游局的指导价,收费为500元人民币,含早餐。王志喜说,一般早餐按照外国游客们的生活习惯准备,以面包和鸡蛋为主。只有当客人强烈要求要尝尝老北京特色风味时,才会由荆先生到附近的华天小吃店去买点豆汁和焦圈。
荆家小院一般不为外国房客提供中餐和晚餐,也不会带房客出去用餐旅游或者购物。荆继昌说这样是为了避嫌,免得被人误会,觉得他们宰客或者收了回扣,不过,当客人想外出游玩时,老两口会详细告诉他们注意事项,并画好路线图。
荆家小院可供出租的客房只有3间,所有的客源都是通过旅行社联系好的,这两位德国客人是提前1周就预约好的,住5天。王志喜说,下一批客人将在8月5日到来,是7位台湾客人,奥运期间,房子将不会租给中国大陆的游客住。
中外媒体聚焦
由于彼得夫妇是第一批入住“奥运人家”的外国游客,他们早餐还没吃完,就有一拨又一拨的人前来“看望”他们,最早前来的是西城区旅游局副局长刘军等人,他们给德国客人送来了纪念品——两个奥运福娃和一些北京风景照,随同刘军等人政府官员们前来的是北京的一些媒体记者,他们竞相提问,拍照,客人们一一满足要求,用餐的阳光房成了一个临时的新闻发布厅。
西蒙娜告诉大家,夫妻俩早就期望来中国旅游了,为此,她还特意到柏林大学学习了10个月的中文,之所以不愿意住到宾馆里去,是为了能体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感受家庭的气氛,避免千遍一律的旅游生活。“坐在这样的四合院里,喝着茶看着满树的石榴,是我们喜欢的度假方式。”她用生硬的汉语一字一句地说。
第一拨记者还没有离开,陆陆续续又有记者闻讯赶来,其中包括澳大利亚第七频道,记者们除了围着彼得夫妇询问感受外,还在院子里四处拍摄,太湖石、盆景、香椿树、葫芦,甚至是荆家挂在墙上的一些照片,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荆家夫妇则忙得团团转,荆继昌英语不太好,只能用英文给客人们介绍四合院的特点等,他说这些都是老伴长期来一句一句教他背熟的,而王志喜则负责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她一会用汉语,一会用英语,在回答问题的间隙,还不时回过头注意观察彼得夫妇的表情。
果然,过不多久,彼得夫妇就对这种被人围着不停问东问西的情况表示不满了,他们不喜欢被打扰,他们有自己的计划,今天要去天安门和故宫逛逛。在又一家电视台提出采访时,他们委婉地表示了拒绝,当主持人提出只占用5分钟时,彼得摇了摇头,伸出三个手指头,并开始掐着表计时,三分钟一到,马上起身走人。
王志喜马上过来,拦住了媒体记者,她说,自己之前对各国人都有过一些了解,知道德国人比较严肃,不是太好说话,所以一直在留意,从今天起,再也不能让记者们去打扰客人了。
误信天气预报 客人被淋成落汤鸡
在阳光房的桌子上,王志喜拿出一张纸,对照地图,给彼得夫妇画了一幅详细的地图,先步行从银锭桥沿着前海北沿到荷花市场,打车直接到天安门广场,观赏完后,通过地道前往故宫……
客人走后,已经接近中午,小院总算逐渐远离喧嚣,又回归了恬静和幽雅。荆继昌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天来,他认为,自己家能成为“奥运人家”,除了这座保存完好的明朝时期修建的四合院外,夫妻俩多年与外国人打交道所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在北京申奥成功后,外国人到北京旅游的越来越多,什刹海地区也开通了“胡同游”,很多旅行社看上了保存得完整的荆家小院,介绍游客前来参观住宿,散客参观收20元每次,住宿则收费200-300不等。
为了更好地和外国人沟通,夫妻俩还请了英语家教,一周两次,每次2小时,荆先生笑着说,主要是妻子学,自己记性差,学了就忘,所以这么些年过去了,还只会几句简单的介绍性的话,跟老外对话完全没戏。
听到我们的聊天内容后,王志喜也抱着一本相册加入进来,相册里都是这几年住在小院里的外国友人和他们的合影,指着里面的人,王志喜几乎都能说出他们的国籍和名字,她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起不同国家人的性格特征和习俗来:日本男人爱喝酒,来北京最爱喝二锅头等烈酒,法国人最浪漫随和……
晚上8点多钟,荆家夫妇已经吃过晚饭了,王志喜还打开放在卧室里的电脑,跟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skype”了一会白天的经历,加拿大那边这个时候正是早上。王志喜一边上网聊天,一边看表,她们家的两位房客还没回来。
9时许,外面忽然下起来瓢泼大雨,不一会儿,听到门铃响,彼得夫妇淋得象个落汤鸡似的站在门外,让进来后,荆继昌要妻子帮忙拿毛巾个擦擦,被客人婉言谢绝了。“没事的,我们洗个澡就好了。”彼得说。
一直等到彼得夫妇洗完澡睡下了,王志喜还在跟丈夫说着房客被雨淋这件事。“都怪报纸上的天气预报不准,说今天没雨下,我才没让他们带伞的。”王志喜嘀咕着说,下次一定要吸取教训。
资料链接:
“奥运人家”指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用家庭自有房屋、设备为奥运会观众和旅游客人提供住宿接待与服务,并取得北京“奥运人家”标志的北京地区家庭。
“奥运人家”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招募,从4月份开始报名,从数万户居民中遴选出598户,可以提供726间客房,能一次接待1000多名中外观众和游客。他们或邻近奥运场馆,或邻近文化古迹、特色街道和胡同,许多还是传统的老北京四合院,使得不愿住“千篇一律”酒店的游客有了更好的选择。
要成为“奥运人家”可不容易,不仅对宾客住宿的房间采光、通风、装修等家居的硬件设施有要求,还有语言等方面的软件要求,即每户奥运人家必须有一人能用外语熟练交流。
已投稿到:我的2008-我记录(规则)(积分)排行榜圈子
评论(37)| (22134) |收藏 (0) |分享 |打印 |举报
前一篇:大连足球,一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