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完这组图片竟然出家了!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2:21:56

有人看完这组图片竟然出家了!

     这是一双慧眼对佛教文化的张望,是作者张望倾情9年的成果:《佛泽》,淡黄色的封面,书名下,一个圆形镜头聚焦着一个正俯伏在地虔诚朝拜的僧人。
  打开《佛泽》,是一篇篇深入佛门的传奇历程;100余幅佛教题材的摄影作品,一张张都来历不凡。

  张望作品集《佛泽》

  这些照片曾获得一次次大奖,包括中国摄影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世界艺术类摄影最高奖——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专题组冠军奖。媒体称张望是“中国佛教题材摄影作品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摄影家”。

  日本著名摄影家高桥亚弥子称:“张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距离、对比感,因为他站得很高。”

  世界权威摄影杂志《德国摄影》、《PHO-TO》、奥地利《皇冠》以及国内的《人民画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等都曾辟出大块版面,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介绍。

 

《佛的足迹---寻佛》

    张望,张望,张望,每一个人的张望,你究竟要寻找什么目标?

    是至亲爱人的身影;是奇美绝伦的风景;是倏尔一现的惊艳;是顶礼敬拜的神迹;是泪海汪洋中的渡船;是喜极而泣时的赞颂;是庄严殷重的誓愿;是生死攸关的重任;是和融国土的使命;是慈悲无己的教诲;是智慧无尽的觉悟;是无边悦怡的禅乐;是无碍解脱的境界;是拳拳服膺的甘露;是梦幻泡影的透彻?

    抑或是无尽迷茫中的一盏灯光;是悲叹彷徨中的道路踪迹;是烦恼苦海中的巨大船只;是黑暗恐怖中的一个良导;是久旱不雨时的淋漓甘霖;是金榜题名时的快马烟尘;是渴乏无助时的一眼井泉;是热逼身心时的大树凉荫;是五欲沉迷时的空虚失落?

    光明,光明,光明!每一个人的张望,每一个人都在张望!每一双张望的眼眸中,你所有光明的呈现都源自心底!

    捕捉,捕捉,捕捉吧!你纯正用心的捕捉都会从黑暗中了结一个生命与死亡的轮回,完成一个光明与黑暗的嬗变,并圆满成就一个生命本质的觉悟,由此进入无尽慈悲的境界。

   

    杭州烟霞洞,洞窟幽暗,壁上雕刻着许多古印度佛教传说人物雕像,张望在僧人的陪同下前往拍摄。

  当僧人手持蜡烛观赏雕像时,张望怦然心动: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古代异域的神僧与现代的中国僧人,幽暗的洞窟和柔和的烛光,雕刻静止的传说与有生命的人物交叠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隧道、迷离神奇的画面效果。

  杰作《烟霞洞之谜——寻佛》诞生了!

  2005年5月,《寻佛》参加被誉为国际摄影界奥斯卡奖的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比赛,获得了最高奖专题组冠军。

  按照奥赛规定,获得最高奖的作者第二年成为奥赛评委。2006年,张望出任奥赛国际摄影评委,他是中国第四位获此殊荣的摄影家。

 

 

 《佛的足迹---觉者》

    觉悟者!你圆满无垢的智慧之镜,将照映出我怎样的清净意愿,来诠释此时此地:这一佛性光明中的存在!

    现在与将来,或者已然过去的丝丝踪迹,都不曾于你的镜中显现必然的形象。

    但我已经知道我必须以形象显现的一切:一切文字语言中的绝对存在;一切言说寂静中的究竟真理;一切彼此相对的事物安立中的本质意味;所有悲欢离合中浸透梦幻泡影的歌音;一切本性的愿求所流溢的不可思议的幻象,乃至种种自在不可拘束的游戏——

    而欢笑洋溢,涕泪纵横,刹那刹那,在空间与时间无数不可把握的微妙跳跃中,犹如一个光明的孩子,跌跌撞撞,迎着光明,顺着光明之手的引导,融于这刹那思虑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光明:知道,那慈悲清凉的照摄,就在这个最极柔和的姿态之中,完成我自己圆满的存在。

 

 

 《佛的足迹---梵音》

    此刻你聆听这个画面,聆听所有的画面,或者你聆听所有的色彩与形状,以及你聆听中显现的无数境界。

    聆听时的聆听,观照时的观照,识别时的识别,直到那一切能力后面寂灭的最深处。

    或许,你能在此聆听中契入一刹那本质的存在:这你穿透一切的无言灵性。

    你在聆听中观照,你在观照中聆听;而色彩与音响寓于形体与动静之间,你游离或依附其中,悄然不惊。

    由此梵音震天彻地,超出大千世界,指示无声无息中色彩迷离的世间万象,恍若梦境,却又从此直观自在之中,了悟一己无碍自性,于行住坐卧,不离不取,音色宛然。

 

 《佛的足迹---澄境》

    光影中你的心念攀缘想像,甚至跌入文字狭隘的意味中,辗转生起种种变幻不定的境界。

    光影中你识别此与彼,人与物,事与理,境与智。

    光影中你运用眼眸,纵逸意想,联结香嗅,沟通触觉,唤醒乐音,掀起味道,坚固美感,成就一个又一个似是而非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光影中你不以光影发散游思,不以光影成就迷茫幻惑,不以光影显现无常,不以光影成就种种知识分别。你于光影中只是澄清,澄静,澄澈。

    境界显现,智慧生起,无前无后,以此归于无所归处,一无所得。

  

    1962年中秋,张望出生在浙江天台一个书香门第,面对中秋的望月,父亲给儿子取名张望。父亲何曾想到,儿子日后竟会以“张望”为职业。

    1985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天台县解放后第一个正式考上浙江美术学院的考生。

  在大学攻读油画期间,因外出采风需要,他开始摄影,第一次拍摄的作品就得了奖。毕业前夕在西双版纳采风拍的照片,后在《浙江画报》发了专版。

  三峡大坝合龙前夕,他专程赶去拍摄风光,摄影作品获得《光与影》专业摄影杂志全国月赛一等奖。

  摄影上的成绩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也决定了他的艺术道路。

 

 《佛的足迹---佛国》

    纯白的飘雪,洁净的意象,彰显出凝重巍峨的楼阁的庄严。黑与白,实与虚,人物的生住灭异,在无常的时空幻变中定格成影。

    此时如果你想像,纯美纯净的佛国或在远离世间的某处。然而诸佛净土又能在何处,能够安然住于不变不异,令一切有情恒受快乐?

    须知一切快乐的感觉皆是无常,若不曾以真理的体证浸透万物,世间万物哪一个可以自许永恒?

    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久远以来,执著于种种污秽与清净、真实与虚假的分别取见,你才被觉悟本身的意象所蒙蔽!

    觉悟本身并无相应的意象,而只是你为此感到了安然——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或者时间与空间中的某一个立体的存在,引发的一束本质的光明,启开了这个安居的世界:从纯正纯真的心中,引出这美妙境界的线索与图像。

 

   “我出生在中国佛教胜地天台,巍峨的殿宇,神秘的僧侣,一直激发着我强烈的好奇。”张望说。

  上大学后,张望在大量阅读中发现,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那么,能不能用图片摄影来表现佛教文化呢?机缘很快来了。

  1999年,天台山佛学院成立,佛学院希望拍摄一些宣传图片及存档资料,他们找到了张望。他尽心尽力为佛学院拍了大量照片。

  初次接触使他对佛门摄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渴望跟踪拍摄,佛学院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张望成了佛学院的编外人员。凌晨4时,睡意正浓,木梆声响了,他立即起床;4:30,学僧到大殿做早课;6点“过早堂”(早餐);8点上课。晚餐后是他重要的拍摄时段,他带着相机与学僧们一起散步聊天;周末,学僧外出,或逛街,或购物,他亦跟随拍摄。

  2001年夏,学僧要到普陀山受戒。受戒是佛教徒接受佛教专门机构审查、考察,合格后发给戒牒的仪式,戒牒是合格僧侣的身份证明。受戒者必须在指定的日期到达,逾期则被取消资格。张望跟随近30名学僧赶赴普陀山。

    不料正遇台风,渡轮停航,怎么办?强渡海峡,冒死前往!全体学僧作出决定。学僧租的木船迎着狂风向对岸驶去,风急浪高,海水一次次灌进船舱,几十人挤在狭小的船舱里,在狂风恶浪中飘荡,张望冒死用镜头记录下这次难忘的旅程。
    2002年6月,拍完首届学僧毕业典礼,张望这才结束了天台山佛学院的拍摄工作。至此,他已在此陆续度过3年时间,留下了1万多张底片。

 

 《佛的足迹---梵净》

    你若能从真理的存在中欠身而起,一切命名都将获得新的意蕴与价值。

    但我们是在这儿,这儿的每一次生命中,或者能够扩大开去的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或者你已渐渐能够进入的微妙思惟与体证:在每一个刹那的生命中,每一个不可破坏的终极意趣中,每一个明见其不可把握与捕捉的境界中,幻化的清净非可分离呈现。

    你只是知道,而此知道并不允许丝毫自我的忻喜与成就。

    微尘中不可思议重重无尽的佛刹与净土的苗种——雨雾与露滴,淡漠的花枝与远未在期盼中成就的满树绿叶,远至季节的嬗变,生命无尽的轮回,一刹那的心念中成就的难可尽数的身相与意愿,都在这悠然而寂寞的镜画中沉吟、生长、安居,随缘显现。

 

 《佛的足迹---凡圣》

   世尊,我愿一直向你说,向你说最高的山峰一般的赞颂;向你说最深的大海一般的恭敬;向你说最广的大地一般的的尊重;向你说最不可思议的虚空一般的祈请;向你说一切众生心中的意愿:无数的苦乐交错,无边的悲哭歌笑,无尽的潮起潮落,直至不可说不可说的默然的姿态。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永恒开启于你的指间,而我别无所求,唯愿以我如此的诉说融和我的全部身心,为一切众生所共受用,令其尽获无量无边种种不可思议利益安乐。

    世尊,我愿你一直向我说,向我说最高的德行的山峰一般的无言矗立;向我说最深的纳受百川的大海一般的谦下无己;向我说最广的成就一切众生善愿善根的大地一般的胸襟心怀;向我说最不可思议的容受万有而不起分别的虚空一般的无碍道用;向我说一切善法平等无我的成就:无数的因缘法性,无边的实际理性,无尽的方便显现,直至尽于不可说不可说的未来劫世。

    一切的忧愁苦恼我愿皆代为领受,一切的重障恶业我愿皆代为忏悔,而你也别无所嘱,唯以金色之手重摩我顶,为一切门内门外的众生昭告于我,慈悲无尽的誓愿,终归永恒清净安乐的国境。

 

  张望深入佛门创作的摄影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系列专题《走进天台山佛学院》在《中国摄影》刊出,备受好评;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人民中国》、台湾《摄影天地》等报刊上的作品,也轰动了摄影界和佛教界。

  灵隐寺,张望一直向往的佛教拍摄之地。但是,许多摄影师要求到灵隐寺拍摄均遭拒绝。

  2006年8月的一天,张望突然接到灵隐寺负责文化宣传的法师的来电,灵隐寺正在筹建灵隐网,并且要印制大型画册用于佛教文化宣传,需要大量图片。灵隐寺经多方寻觅,选定张望承担此任。

  闻此,张望欣喜万分。

  灵隐寺的法师和方丈都很喜欢张望,90高龄的方丈破例同意张望住在方丈楼,和自己一起在小斋堂用餐。方丈不喜欢他人拍照,唯独允许张望跟随拍摄。在深入接触中,张望获知,方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不但佛学高深,而且诗词书画无不精通,是一个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大师。就这样,张望和方丈同吃同住竟达3年。

 

 《佛的足迹---心尘》

    香火烟气,缭绕迷离。叶落归根,尘起妙用。一切事物庄严此心,此时此地,空色不隔,如何分别此中幽奥玄致!

    幡带道门,疏树菩提,重阁殿宇,悠然凝立。一切境界本自成就,而清扫之义宛然不缺。

    心尘,乃至于心不挂一丝,如何清扫?

    尘本是心,心念起作,即是尘用。一切大地养育万物,无不由此尘土,成就种种福乐利益,乃至万德庄严,智慧身相,无上菩提。

    树下觉世,动用不滞,如何于无乱无定之自在本性中透彻此尘相,而成就圆满此清扫义?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理实即事;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事实即理,而你于中不动不起,安住无思。

 

  灵隐寺还破例允许他接触寺庙里的任何僧侣,特地派了一个小沙弥做他的助手。灵隐寺有150多位僧侣,许多僧侣都是高学历者,部分还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甚至是海归学子。与这些法师的接触使张望对佛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白天,张望跟随拍摄僧侣,晚上则深入一个个僧寮(僧侣的宿舍)与法师们交谈,这使他有了更多接触僧侣的机会。

  都道做和尚闲适清幽,事实绝非如此。不要说每天凌晨4时即起,就是那繁多的戒律也时时约束着僧侣们的行动。张望获知,受过沙弥戒的僧侣须遵守不少于十条戒律,而上升到比丘戒的更须遵250条戒律。

  三年时间,僧侣们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圆寂,全在他的镜头里出现。佛门瀚海般的深奥在他的镜头里还原成为普通,那种玄虚高远变得平实了。

  张望在灵隐寺拍摄了3年,近年继续在杭州中天竺、外省甚至深入藏传佛教地区拍摄。从天台山开始,他心无旁骛地深入佛门拍摄已达9年。

  如何用镜头传递佛家教义中的“空”的意境?

 

 《佛的足迹---过客》

  在灵隐寺藏经楼,他发现了一幅绝妙的图像:佛像端坐大厅,两侧的玻璃窗将对面景物倒映在地板上,与佛像交相叠映,景色亦真亦幻。他架好三脚架,手按快门线屏息静候。这时,藏主法师从门口经过,长衫飘然,他灵感勃发:藏经楼与佛像是佛的境界,窗外的风景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一个正在思考的僧人缓缓行走在两者之间,这不正是反映佛教空灵意韵的作品吗?

  他迅速按下了快门,《佛的足迹——过客》诞生了,后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2004年,杭州市需出版一套文化丛书,其中佛教专题交由张望拍摄。这次拍摄使他登上了国际顶尖大奖的巅峰。

 

 《佛的足迹---禅静》

  获奖作品拍摄背景
  《中国寺庙印象之二----禅静》

  (获2004年第13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巡回展中国专题组金牌奖)

  公元2004年2月某日清晨,中国灵隐寺的僧侣们在进行集体打坐修禅活动。作为修持的一种方式,打坐修禅在中国佛教寺庙中已延续了一千多年。通过静虑、默想及多种方式以求清心明性,从而获得智慧。

 

 

 《佛的足迹---过堂》

   佛门摄影9年,张望的系列作品获得“休闲在杭州”全国摄影大赛特等大奖;

  他历时3载设计并摄影的画册《灵隐寺》获得国际国内十大摄影、设计奖;

  他担任总摄影的杭州大型文化丛书《西湖全书》第一分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2005年,在由中国政府主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他的佛像摄影作品被作为大会开幕式主题形象展示于来自全世界的代表眼前。



  《中国寺庙印象之一 -----过堂》

  (获2004年第13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巡回展中国专题组三等奖)

  公元2003年12月某日凌晨时分,中国灵隐寺的僧侣们在早斋过堂仪式结束后依序步出斋堂。该仪式作为僧侣们每日修持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汉传佛教寺庙中已延续了一千多年。

  
创作体会

  
这是我三年来为灵隐寺拍摄作品之其中二幅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所蕴含的哲理启示和人文知识,使古往今来无数人们为之倾倒,历朝各代艺术家以佛教为创作题材的作品无以计数。我十数年前就读于中国美院时即对佛教题材的创作非常神往。后夙愿得遂, 在迄今持续六年的佛门艺术创作中,我与僧侣们食住相同,行卧相偕。

    为了从根本上理解佛教从而拍摄出有深度的佛门作品,数年来我边拍摄边研读经典教义,听高僧讲法,与法师们交流心得,与苦行僧一起行脚和参禅。

    以我粗浅的学识,我感悟到佛教的教义核心是一个“ 空”字-----即天地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亿万年来山川江河的不断隆起与下沉,生物的不断进化与灭绝,人类的不断生长与衰老!

    诚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然教理是一种思想而非有形物体,如何用摄影语言表现这种境界,确是我数年来彼费心机思索的课题。

    2002年我受邀开始拍摄灵隐寺。灵隐古刹为千百年来中外驰名的佛教禅宗大丛林,学修戒律十分规范严格,其中的早斋过堂尤足令人神往。我即住在斋堂邻近处,往往是凌晨过堂宏亮的念诵声催我起床。

    过堂是汉传佛教规定的僧侣每天必修课之一, 该仪式的主旨是报恩,即用斋前后均须举行经咒念诵仪式,用斋中应心存五种观想,以报佛恩,报法恩,报众生的供养恩。听着那动人的梵音,看着那规范划一的仪式,此情此景我的心灵也随之震憾,神飞天外!

    但当我尝试用常规手法着手拍摄时,发现拍出的片子恰如佛教仪式的资料片。并且由于凌晨时分光线暗,100vs反转片拍出的人物结像也不清晰。后多次尝试用各种表现手法,皆未能体现出佛教的意境,充其量只能算作生活的再现,为此曾经苦闷和失望过。后有见识雅致的摄影朋友自远方来,与杭州某出版社师友一起对我该场景的拍摄给予了肯定及指点,激起我从新尝试的决心。

    之后有一段时间,逢过堂时我有意不带摄影器材,站在隐蔽处默默地看着整个进程。在各个有可能的位置反复地观察研究。

    一次在斋堂楼上我意外地发现过堂结束时的场面最合我意,而用慢速度最为适合。于是有几天我凌晨四时起床,即在斋堂楼上架好相机,调好速度静候心目中那瞬间的到来-----我想象中的理想画面是:仪式结束时中间肃穆静立的僧值法师和二边流动虚化的人及背后整齐划一的碗筷。既表现了诸相虚幻,空便是色的教理,以虚表 ”空”,又表现了佛教严格的戒律和庄严的仪表。从艺术上则追求一种动静虚实之美。

    经过数次的周折,先后尝试采用了几种不用的曝光速度及方式,终于在数十张反转片中挑出了这张作品。

 

 

 《佛的足迹---乐园》

 

 《佛的足迹---岁月》

 

 《佛的足迹---轮回》

 (创作体会:这幅作品的色调是在冷雨秋叶基础上作了暖调调整,画面呈现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进行这样的色彩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在营造视觉美感的同时,给观者一种哲理上的思考—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佛的足迹---天外》

    2007年,他的系列摄影专题《佛的足迹》获得中国最高政府奖——中国摄影金像奖,填补了金像奖佛教题材的空白。业界评价:张望独创一种用空灵虚幻来表现佛教教义的风格,他的作品充分传达佛教文化的内涵,用视觉艺术传达一种哲学思想,传达了佛门特有的禅意美感。

  此外,在第十三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艺术展中,他的《禅静》和《过堂》分别获得中国专题组金牌奖和三等奖。

 

 《佛的足迹---四季》

 

 《佛的足迹---礼佛》


 《佛的足迹---关照》


 《佛的足迹---神游》

 《佛的足迹---摩顶》


 《佛的足迹---顿悟》

五台山的清晨


洗心

功课


僧踪


穿行


香客


 好时节

 


懈怠



有为法



明灯



信仰



顿悟



公案



生涯



岁月



尘埃



醍醐



飞檐



最后的路


华枝

 


春满



一体



拂拭



忏悔

大藏


梦幻泡影
(《金刚经》有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大千世界一切瞬息万变,任何辉煌华贵都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