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平等及另类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29:51
  又是国际妇女节,女性平等问题仍受垂注。不过与半世纪前相比,除少数发展中国家仍在女性基本权利上努力争取外,在较发达国家里,妇女平等问题的探讨方向大都已越过政治、经济、教育、就业等等成果,而是更深入地探讨女性在目前成就上再引起的另类反思。   

       一些人认为“从来没真正争取到积极成果”的西方女性主义者,甚至如此形容自己眼中无可奈何的战绩:那只是女性在“一种接近被获颁的状态中”对“被派遣的社会责任”所做出对客观现实的适应及无可奈何的心理平衡而已。   

    仍有牢骚,或许也就仍有改进需要。   亚洲来说,其实香港女性地位就很进步,有评析家甚至认为,香港女性较之西方女性更有自主权,社会上也有更多女性在生育之后继续发展事业。过去20年香港女性晋身公务员首长级职位的人数增加了近八倍,也是个可观数目。   新加坡女性地位也不错,尤其近20年来,地位更突飞猛进。甚至在地位提升之后,出现一种进退维谷的处境。结了婚的,因为必须兼顾家庭与事业而常感到力不从心,风光背后的所谓平等,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某种负性互惠。       
    还没结婚或打算抱独身主义的女性,却感觉自己像从一种不平等里跳出来,来不及喘口气,又掉入另种后现代社会的分配式经济剥削境况里去。

打份不必牵涉平等政治的工   

       本地一名35岁、高职、有一名孩子的单亲母亲,表示自己已分不清是在跟什么竞争平等。她认为带政治性的女性主义都不具实际意义,如今她只想在不过于委屈的条件下能再婚,能有多个人共同照顾孩子及家庭,并做一名她认为女人就该那样单纯的女人。   她说:“事实上这很难实现,除非我是一名男性。当社会洞悉你的容忍度及适应力之后,当妥协被认同为义务之后,难免就被卷入那所谓争取回来的境况而无法回到原点。这已不是利多于弊或弊多于利的问题。更多时候只是不想前功尽弃地继续干下去。”   

        某项亚洲社会调查发现,被视为活力充沛的25至35岁女性其实问题最多,除了压力指数过高,她们的情绪和精神也是最低落的。其中,学历高和专业的年轻女性,更因工作上承受额外的精神压力,情况最为严重。   本地另一位34岁杂志美术总监,甚至表示“只要存足钱,就不再跟这个尊男社会争了。去找份不必牵涉平等政治的工厂工,日子或许会快乐点。”   其实很多女性已不再提女性主义。这些人认为女性主义只是一种“受害者哲学”,并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 
        在与男性一起卷入后现代市场经济模式后,她们认为学会适应社会上新的权力与义务分配才是实际的,而男女不平等问题更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反而该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有人说她们疲倦了。有人说这是女性情感上的返祖现象。一些男性社会学家则认为,这种看似较为温顺、让步的“后”女性主义,也许是女性对当今经济社会模式的一种取巧心态:假如无法消解压力,那么躲在后现代做个“原始”女人也许就快乐些。

只要免受压力身心健全
  

        但路是无法走倒头的。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女性,心里其实清醒,女性如果放弃融入社会的能力(如自己的工作),也就失去许多参与机会,思维方式也会受到诸多限制,就算能拥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家,能受到应有的理解及尊重,但也很难与其时代同步及引起共鸣,久而久之,自卑感又会累积,形成新的心理压力。   并非所有女性都想当“强人”。女性能认同自己,是当她觉得自己能做一个身心健全女人。这只有在一个她能免受压力下拥有情感、性爱、母性、养育性、生命热情的社会环境里,才能逐步实现。   说到底文化背景不同,西方女性主义的思维逻辑照搬过来,不一定就能解决东方女性的诉求。   要解决这矛盾,除借鉴西方女性主义,还得认真分析东方文化背景下性别问题的呈现形式,然后再依据本身所处社会所能配合的方案及容忍的程度,以一种更为公正的人权价值观来寻求妥协。

  所幸是,无论是西方激进式或东方顺应式,目标还是明确一致的,那就是在男女平等课题上,都是要取得更大的配合、体谅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