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14:25
《一》zf工作报告解读
  1.zf工作报告(2010)最没有悬念的指标是哪一个?
   答: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
  2.zf工作报告(2010)最难实现的指标是哪一个?
   答: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
  3.经济增长(2010)的峰值会出现在哪个季度?
   答:是第二季度。
  4.CPI(2010)的峰值会出现在哪个季度?
   答:是第三季度。
  5.中国经济(2010)为什么是前高后低?
   答:其一,2009年是前低后高;其二,政策有递减效应;其三,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其四,国际经济复苏基础薄弱。
  6.数字8%和3%说明了什么?
   答:在基本保持经济增长势头的前提下,竭力维护物价稳定。
  7.为什么决不要把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
   答:因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没有完全从政策转换到消费和民间投资上去。
  8.人民币是否可以升值?
   答:否或有待观察。
  9.是否可以启动加息?
   答:否或有待观察。
  10.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是什么?
   答:要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问题。
 《二》关于当前经济的几点认识
  从近期世界(尤其是美日欧)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来看,经济的自由落体式下滑已经成为过去,经济上行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但是,复苏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可以说,我们既要对经济向好抱有信心,又要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有充分估计,仍然不可小觑冬天虽去之后的所谓“春寒”。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的恢复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可以说,用猛烈的经济刺激政策的重锤打破坚冰容易,而要融化破碎的冰块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说,我们的外需现在有一定程度恢复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我们的外需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尚需时日,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下来一个不短的时间里,外需虽然不会像去年那样拖后腿,但是可能表现平平,甚至并不尽如人意。
  
   下来,我们看一看国内的情况。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追求的是低通胀和温和增长。也就是说既要夯实复苏的基础,使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又要管理好通胀预期,使价格水平处于理想可控并且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当然,这样的目标,既有对世界经济的深入考察,又有对国内经济的充分估量,是理性的,是冷静的,是妥当的,是可靠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自然而然不会像去年非常时期那样财政货币双宽松,而是松财政紧货币。毕竟,今年保持经济增长和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是相当艰巨,我们既担心经济复苏向好趋势发生逆转,又害怕通货膨胀的风暴席卷而来。想一想2008年4季度和2009年1季度,就知道经济增长来之不易;看一看2009年4季度和2010年1季度,就知道通胀的风险增强绝非虚言。所以说,今年是相当复杂的年份,我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如果把握不好,经济不是没有掉入“滞胀陷阱”中去的可能。而为了经济不出现这种局面,就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可以说,必须打提前量,先下手为强。
  
   从公布的2010年1季度国民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增长的势头得到保持,通胀已如虎在侧。消费比较平稳,投资稍微有所回落,出口出现微弱反弹。可以说,由于基数的原因,2009年走的是下坡路,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走得快;2010年走的是上坡路,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走得慢。如果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未来继续1季度的增速,那当然经济增长的前景是比较看好的。可是,鉴于今年的信贷约束和M2的增速目标,投资的增速的势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以及出口不会有大的起色,所以经济增长趋势的保持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于是,我主张,要千方百计保证投资的增速。毕竟,我们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挑大梁的,特别是危机的影响还时隐时现的时候。而鉴于经济的内生动力(即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经济增长的政——府力量还没有被市场力量取代之前,宽松的财政政策要继续给经济增长贡献力量;鉴于通货膨胀这只熟睡的老虎即将被唤醒,货币政策必须尽快转为紧缩状态,做好驯服这只猛虎的一切准备。尽管我对大的政策基调是以上的阐述,但是,我主张今年与其加息不如上调准备金率,与其升值不如扩大进口。尤其是升值,这几年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进。我认为,在取得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国际市场份额之前,所有的升值举措都要慎之又慎,能不升值,最好别升值,甚至一有机会还要走贬值的路子。毕竟,我们是新兴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而要让我们国人有饭碗,就需要我们的商人走遍世界,让我们的商品出现在世界的角角落落。据我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中国经济不怕热,而怕冷;不怕通货膨胀,而怕经济衰退。因为,中国过剩的经济生产能力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常态,而需要外部需求来消化就是明证。所以,在现在这个复杂而敏感的时候,能不加息就不加息,能不升值就不升值。毕竟,复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复和曲折,经济要恢复到正常的增长轨道不是一两年的事情,经济前景也不明朗,消费者.投资者和决策者对危机的严重冲击依然心有余悸。而且,中国的经济状态刚刚脱离凯恩斯区间,在中间区间立足未稳,离古典区间还相当遥远。
  
   一提起房子,大家都怨声载道。什么原因呢?房价太离谱,房市有泡沫。之所以出现这个局面。就是因为:在城市化和GDP主义的推动下,我们的财政.银行.房地产商和居民被捆绑在一起。房价升也罢,降也罢,都受不了。一升,居民叫苦连天;一降,财政银行又愁眉苦脸。看来,我们的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市场有严重的依赖症,国家政策似乎也动不了这个。那么既然国家不愿意下决心自己动这个手术,就只好等到市场规律来惩罚的时候大家都完蛋。所以说,千万不能托到泡沫破灭那天才知道采取措施。我认为,只要国家坚定立场,有决心,有魄力,有手段,控制需求,扩大供给,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出发,从夯实房地产市场的民生基础出发,价格一定会回归价值,泡沫的祸水将被彻底挤干。考虑到地价助推房价不断攀升的因素,有的人主张土地私有化和市场化。对于这个主张,我是坚决反对的。因为私有化和市场化以后,少数商人会拥有对土地的控制权,他们对土地的要价只会更高。而且,随着农民拥有土地的减少,直接会威胁到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再加上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进城,而又没有充足的工作岗位提供给他们,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贫民窟,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私有化和市场化顺利推进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相匹配,如果超越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过早人为推进私有化和市场化,最终给民众带来的不是福祉和欢乐,而是灾难和不幸。
 《三》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一点浅见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我的评论:
     如果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难度加大的话,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频繁进行这种动作。而如果这种动作的效果显现的话,2010年加息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我认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是明智的,妥当的,及时的。毕竟,通货膨胀的风险有增加的倾向。如果不快速反应,今年的通货膨胀调控目标的实现就会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当然,经济上行的力量在增强,但是势头是否持续,还有待观察。而经济下行的力量可能已经式微,但是是否出现反复,还难以下定论。所以,政策出台应该审慎,不要扑风捉影,自乱阵脚。而且,应该剂量要小,动作要快,走渐进的路子,给市场调整留出足够空间。毕竟,经济刚刚小有起色,还没有完全摆脱危机的冲击。
 《四》加息难产,究竟为何?
  自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在激烈讨论,一会儿通货膨胀预期,一会儿通货膨胀风险,一会儿通货膨胀压力。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那就是:货币政策一定要有所变化,不能继续过于宽松,甚或加息势在必行。而到了近期,不少老百姓也不甘示弱,竟然喊出了:价格再这样疯涨,还让人活不活?在这种可知与不可知的压力下,央行先后连续三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就是迟迟没有采取加息的举措。不少预期会加息的人士都非常纳闷,难解其中奥妙。甚至有人埋怨,政策不打提前量,没有前瞻性。或者没有治未病,事到眼前才手忙脚乱。或者情急之下猛踩刹车,不注意政策的渐进性和协调性。事实上,市场波动,政策调整,完全合拍是极其万难的事情,只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而且,这其中,既有能力的问题,又有运气的成分。当然,大家的意见或批评对决策层有提醒有修正,可谓善莫大焉。况且,都是为了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只是视角不同而已。
   加息难产,究竟为何?
   我认为有四点不成熟的理由:
   其一,复苏基础不牢固,经济增长动力脆弱。也就是说,现在的状况是,消费四平八稳,投资苦苦支撑,出口起色不大。没有确定的力量来替代出超的投资,经济没有顺利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政策强力刺激的因素依然非常明显。经济增长的政——府力量替换为市场力量,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贸然加息,不但逮住的是假老虎,而且会落个骨折的病痛。所谓假老虎,就是说经济现在出现的“热”是表象,事实上没有做大的靠山,是一时政策的作用使然。所谓骨折,就是说复苏势头发生逆转,出现二次探底,经济趋势W型发生。
   其二,一般物价水平虽在上行,但是持续的支撑力是非常缺乏的。毕竟,消费起不来,投资会回落,出口恢复尚需时日。也就是说,总需求状况不太理想,过剩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况且,与利率相比较,没有过于悬殊的差距。
   其三,如果加息,一定会对人民币升值构成巨大压力。而中国经济似乎刚刚摆脱衰退,立足未稳,承受不了人民币升值的冲击。况且,热钱伺机涌入,二次压迫加息一旦成功,经济有陷入滞胀可能。当然,美国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
   其四,微调可以为市场消化调整提供时间和空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加息是猛药,应该慎之又慎,能避免尽量避免,尤其是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的时候。我还是坚持我的主张,在2010年与其加息,不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五》加息升值必然与2010年无缘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了先下行后上行的无谷底V型态势。可以说,先是出口急剧萎缩经济增速直线下滑,然后根本就没有来得及筑底,经济增速又在政策的强力刺激下直线上升。结果,不该走的出口走了,不该来的投资来了。而现在,经济似乎寒流已去,热气袭来。正如开始力促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一样,为一揽子刺激政策退出摇旗呐喊者又层出不穷。其实,经济政策无外乎三个作用:其一,缓解经济系统内部矛盾;其二,减小经济系统的波动性;其三,为经济系统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无论是政策进入,还是政策退出,都必须力求审慎务实及时有效。不能激化经济系统内部矛盾,不能增加经济系统的波动性,不能为经济系统平稳运行健康发展设置障碍。而且,不要被光怪陆离的假象所迷惑,不要被扑朔迷离的次要矛盾所逼迫,不要被咄咄逼人的局部所左右。
   虽说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但还是在信心比黄金都重要的口号鼓动下风风火火地过来了。虽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但是从近期经济复苏的势头来看,从近期价格走势来看,似乎并不显得有多么复杂,形势似乎是乐观的,前景似乎是明朗的。那么,在2010年的下来八个月里,有如下三个问题需要回答:1.经济复苏是否能够真正得以确立?也就是说,经济是否能够回归正常经济增长轨道?2.通货膨胀是否不可避免?也就是说经济是假热还是真热?3.是否可以加息升值?也就是说加息升值是否势在必行?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基本认识是:如果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话,经济复苏能够得以真正确立,经济可以回归正常经济增长轨道。如果政策发生转向高调退出的话,经济复苏势头会出现逆转,经济不但不能回归正常经济增长轨道,而且中国经济必然显现W型。为什么呢?有六点:1.现在的经济增长依赖的是一揽子经济政策的强力刺激,而不是内生动力真正十分强劲的结果;2.一揽子经济政策的效力是逐渐递减的,前一阶段的推力总是强于后一阶段的推力;3.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牢固,持续性的力量十分脆弱;4.消费起不来,投资要回落,出口起色不大;5.市场正处于培育替代出超投资回归常态后出现空缺的确定性力量;6.经济增长的政——府力量完全被市场力量替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的基本认识是:真正的通货膨胀不会出现,经济暂时出现的所谓热是虚假的。也就是说,出现真正通货膨胀的基础并不存在,热是没有持续做大的力量。为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过剩格局存在刚性,总需求十分虚弱。尽管流动性充裕,但是经济的内在活力不强。
   对于第三个问题,我的基本认识是:加息升值断不可行。如果贸然加息升值,会加剧经济系统内部矛盾,会增强经济系统的波动性,会为经济系统的平稳运行健康发展设置障碍。也就是说,经济系统会滑入“滞胀陷阱”,社会的痛苦指数(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和)会加速上升。对于加息升值,必须避免,无论如何也要把住这个关口。实在必要的话,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想方设法进口。而且,17.5不是存款准备金率的上限,进口也正当其时,这二者动起来对于当下的经济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最后,我要特别指出:在2010年的后八个月里,央行既不会加息,也不会升值。而且,只有如此,经济复苏势头才会得以保持,经济增长才会逐渐回归正常轨道,一般物价水平才会有利于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转。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要实现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加息升值必然与2010年无缘。 《六》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按道理讲,经济系统最忌讳大起大落。毕竟,经济系统大起,通货膨胀就会席卷而来,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就会大大增加,幸福感大幅下滑;毕竟,经济系统大落,失业就会如约而至,丢掉饭碗的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痛苦感急剧上升。而且,无论是通货膨胀出现,还是失业出现,一旦处理不当,严重恶化,就会大大激化经济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甚至危及政局稳定。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在亚伯和伯南克的第五版《宏观经济学》中有这样精彩的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有时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恶魔双胞胎’,属于决策者面临的最困难也是最具政治敏感性的经济问题。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之所以引发强烈的公众关注,是因为它们的影响既直接又明显。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要受价格上升的影响,并且很少有人能自信地说他们永远不会失业。”所以说,决策者就千方百计避免出现经济系统的大起大落,在主导思想上既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这个基本常识,如果我们明白了,再结合2008年年底以来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就很容易弄清楚“中国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现在要提出“二次探底”这个问题呢?简而言之,就是决策层害怕恶性通货膨胀在未来发生,所以未雨绸缪,在当下启动加息和升值。结果,中国经济就会出现二次探底。
   那么,中国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呢?经过慎重的思考,我的答案是: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为什么呢?基本有三点理由: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会持续一个时期,至少会熬过2010年。毕竟,经济内生动力依然不足;毕竟,经济增长的基础仍显脆弱;毕竟,经济系统回归正常轨道并非一蹴而就。
   第二,目前经济出现的所谓“热”是虚假的,主要是基数低的原因,没有持续的实际支撑力。就总需求的构成状况而言,属于内无强应外无强援,前景不是怎么理想。所以说,既不会加息,也不会升值。也就是说,现在处于复杂而敏感的观察期,一动不如一静。而且,我们必须做到:既不能被假象迷惑,又不能被教条捆绑,也不能被偏见左右。
   第三,经济增长压倒一切,尤其经济系统在受到强烈的冷冲击和热支撑之后还没有恢复正常状态的时候。毕竟,有了经济增长,问题出现的机会就大大减少。而且,只要维持好这个局面,我们才可以有条件去处理更多的问题。所以说,保增长的担子不能贸然卸下。  《七》4月份经济数据解读
  中国网北京5月11日讯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了2010年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
      
      ———————————————————————————
      我的评论:
    
     如果4月份CPI涨幅2.8%真实可靠的话,加息的可能性不是增强了,而是降低了。毕竟,4月份蔬菜价格跑得很快;毕竟,4月份通货膨胀预期得到强化;毕竟,4月份对加息的呼声非常高;毕竟,4月份物价变化的呼吸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如此的紧张气氛,是货币造得孽,还是青黄不接惹得祸?如果是前者货币的话,就应该先下手为强,防患于未然,加快回收流动性的步伐;如果是后者青黄不接的话,就应该进一步夯实供给基础,着手做好市场供应的工作,而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要认真领会并扎实贯彻“一动不如一静”思想指导原则。总之,我估计,加息会延后,存款准备金率会创历史新高。
《八》3%的物价涨幅目标合理吗?
  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物价涨幅目标确定为3%。这就意味着:如果实际物价涨幅至少连续两个季度低于3%,宏观经济政策就需要维持不变;如果实际物价涨幅至少连续两个季度高于3%,宏观经济政策就需要发生转向。
   那么,3%的物价涨幅目标合理吗?
   我认为:现在看来,肯定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不合理?
   我有三个基本理由:
   其一,一般而言,经济系统运行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涨幅必须匹配。也就是说,物价涨幅与经济增长率相差不多,才能保证经济系统运行的正常状态。譬如,物价涨幅3%,经济增长率5%;或者物价涨幅6%,经济增长率9%。如果物价涨幅与经济增长率相差悬殊,经济系统就无法保持正常状态。譬如,中国现在一定要把物价涨幅压低到3%,而又要实现经济增长率8%。也就是说,如果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经济增长率要维持在8%就等于痴人说梦。而要实现并保持8%的经济增长率,就必须放弃3%的物价涨幅目标,进而容忍6%的物价涨幅,尤其是经济复苏尚在中途的时候。
   其二,经济既没有恢复元气,根本复苏又有待确立,回归到正常经济增长轨道也还需要时间。如果一定要把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就势必要启动加息和升值。一旦加息和升值,经济就肯定会出现二次探底。这样一来,3%的物价涨幅目标就成为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导火索,中国经济复苏就会因此而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其三,3%物价涨幅目标既会成为宏观调控的绊脚石,又会激化经济系统的内在矛盾,也会加剧经济系统的波动性。一般的经验是:在扩张的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之后,先是经济增长上行明显,然后是物价上行明显。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趋势看,经济增长已经并将保持上行状态,物价也逐步走上了上行的通道。那么,物价涨幅极有可能会在二三季度超过3%。
   当然,这个3%的物价涨幅目标是政——府几个月前确定的,在当时是有充足的合理性的。而现在,时过境迁,情况大不一样。末了,我要特别指出,随着经济运行态势的不断变化,3%的物价涨幅目标会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合理的一面,一定要通权达变,灵活审慎地处理好这个复杂而敏感的棘手问题。 《九》我看2010.2011和2012年经济形势
        我们经历了前热后冷的2008年和前低后高的2009年,怀着复杂而敏感的心情步入了方向不明的2010年。可以说,2008年使我们或多或少有点措手不及,2009年使我们不得不大动干戈,而2010年使我们逐渐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感慨:经济形势是如此复杂而看不清方向,经济形势是如此深沉而琢磨不透,经济形势是如此多变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明智人士在探索经济形势,在分析经济形势,在预测经济形势,在研判经济形势,以便驱除思想迷雾,把握基本方向。言归正传,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2010.2011和2012年呢?总体而言,在这三年里,滞胀会主导中国经济。而且,2010年是滞胀的前期,2011年是滞胀的中期,2012年是滞胀的后期。前期是形成阶段,中期是升级阶段,后期是衰弱阶段。当然,这是考虑了应对政策非常及时有效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经济将会出现滞胀呢?有三个基本理由:其一,2009年实施了非常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其二,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这种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逐渐递减的,而对物价水平上行的作用是递增的;其三,经济增长远没有回到正常轨道,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即欲强内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外需力量的恢复又尚需时日,国内市场活力有待激活。那么,什么是滞胀呢?一般而言,就是经济增长持续下滑,失业持续增加,物价持续上升,通货膨胀爆发。也就是说,在经济系统中,既有经济衰退的因素存在,又有通货膨胀的身影出现,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这种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出现过。在西方,出现滞胀,特别指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率超过3%;在中国,出现滞胀,特别指经济增长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高于5%。而且,滞胀是最头疼的事情,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是竭力避免的事情。毕竟,滞胀一旦到来,宏观调控就会出现两难。因为为了减少失业,如果采取了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最后失业率下降了,通货膨胀又加重了;而为了平息通货膨胀,如果采取了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最后通货膨胀问题解决了,失业问题又加重了。所以这样一来,一个问题的解决加重了另一个问题,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在2010年,会出现滞胀的苗头。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表面上比较强劲,但是支撑的力量没有持续性;物价水平虽有上行之势,但是当下仍然平稳。鉴于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外强中干和通货膨胀依然温和,20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在2010年延续,只不过货币政策轻微转换为“适度宽松”。所以说,在2010年,不会出现人们热炒的既加息又升值,而是会本着“一动不如一静”的原则,暂时既不加息,也不升值。当然,这不代表2011和2012年既不加息也不升值。
      在2011年,滞胀问题真正出现,而且会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这样的局势之下,宏观经济政策会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财政政策会保持积极状态,尽管内容构成会不同;货币政策会放弃适度宽松状态,转变为紧缩状态。所以说,加息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且,不止一次,会有连续动作。当然,不排除升值的可能性。
      在2012年,滞胀问题会缓解,但是还不能掉以轻心。可以说,危急局势虽然会被强有力的政策遏制住,但是,2011年宏观调控的任务会非常繁重,而且要见到相当大的效果。如果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奏效的话,2012年就将进入观察期,尽量维持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且,不一定需要加息。当然,升值的可能性是可以排除的。
     总而言之,在2010年,经济增长会前高后低,物价水平温和上行。在2011年,经济增长会比较平稳,尽管会有所回落。物价水平会加速上行,而且非常有力。在2012年,经济增长不排除有下行可能,物价水平会有所回落。
 《十》中国并不美丽
我是专业搞经济的研究人员,长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和三农经济,对中国经济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有一些了解。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发展不甚理想。改革开放后,走的是市场化的路子,可谓突飞猛进,取得长足进步,成就中国经济奇迹,中国模式闻名世界。按照这个说法所勾画的图象,中国似乎很是美丽,老百姓处在无比幸福之中。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并不美丽,存在许许多多问题。而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酿成经济危机。那么,造成我得出“中国并不美丽”这一结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我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有以下十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重大问题:
   1. 1.比较高的失业率
   中国有2亿多失业人口,直接增加了社会痛苦指数,使得经济社会系统运行出现风险或紊乱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个饭碗问题,至关重要,是历届政——府首要考虑之问题,无法回避。
    
    2. 2.比较大的贫富差距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逼近0.5,有学者声称:存在引发社会动乱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在未来若干年里,一直是十分迫切十分危机之问题,必须面对。
    
    3. 3.比较薄弱的法治基础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是规则经济。法治对于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可谓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 4.比较缺乏的分散决策机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分散决策机制,是消费者和生产者获得决策权的自由。而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在这方面越俎代庖,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时时处处存在干预。
    
    5. 5.比较期盼的民营化
   民营经济的力量比较单薄,基础十分脆弱。而国有企业比重过高,配置资源的力量过于强悍。所以说,民营化是以后必须下足功夫的地方。
    
    6. 6.比较滞后的金融改革
   金融系统,机制僵化,铁板一块,效率低下,迫切需要加快改革步伐,注入新鲜血液,提高金融系统活力。
    
    7. 7.比较迫切的城市化
   遥不可及的房价和长期存在的制度缺陷是横在我们城市化道路上的重大障碍。可以说,应该完善,就完善;应该扫除,就扫除。
    
    8. 8.比较棘手的行业管制
   也就是民营企业被限制的问题,而为了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赶快放开,尽早让民营企业进入。
    
    9. 9.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
   尤其是社会底层,譬如60岁以上的农民的退休金的问题,下岗职工问题,等等。
    
    10. 10.比较渴望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这个问题已经喊了多年,进展十分缓慢。而经济社会系统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希望就在此。所以说,上面要加大政策力度,下面要强化执行力度。千万不能等,千万不能轻视,需要抓紧,需要加快。 《十一》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没有错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可以说是行政指令统管一切,消费者和生产者没有自由决策权,体制僵化,铁板一块,没有活力,效率低下,发展缓慢,进步不大。而自从实行了改革开放,企业和民众重新拥有了自由。可以说,通过这三十年的努力,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极大提高,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但是,我们还做得很不够,离我们的理想目标还相当遥远。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市场化已经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我们的经济模式还远远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模式。毕竟,民营企业力量单薄,基础脆弱,被限制,还远远没有做大做强;毕竟,要素的价格没有市场化,管制程度非常高;毕竟,国有企业比例还比较高,配置资源的力量十分强大;毕竟,我们还有FGW和GZW;毕竟,我们的市场化步伐迈得相当艰难,而且当下阻碍重重,前途渺茫。[写于2010年5月25日]附录:
中国离现代市场经济还很远
网易财经:您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还要多少年才能抵达河对岸,现在我们是否可以说已经到达河对岸,已经建设成市场经济了?
樊纲:那当然没有。应该说还很远。离运行比较均衡、各种制度比较健全、比较平稳的市场经济应该说还是很远的。当然,市场经济也不是说就一定平稳了。市场经济早期的那种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很不平稳,市场经济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在1930年代大萧条之前,七、八年来一次经济周期、经济危机,我们现在要实行的也不是那种原始的市场经济,我们要实行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的市场经济是什么呢?是有规则的、有法制的,同时是有监管的、有调控的,是凯恩斯以后的、大萧条以后的,是这次大危机以后的市场经济。
这次危机之前,所有的美国人都在讲“不要管制,不要管制”,现在又回来了吧?又全面的加强了管制,实行了比过去还要严格的管制,这说明什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就需要像凯恩斯当年讲的那样,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在私有制的企业和自由定价这种基础上,加上一个政——府公共职能,就是宏观调控。并不是假定政——府比市场,比企业聪明,而是让它履行一个不同的职能。市场上可以进行投资,去投机,去挣钱,政——府这边有一个公共机构,要根据整个宏观经济总供求关系的情况,用一些政策变量来加以调整,对市场经济的行为进行监控。这样一个现代市场经济,我们大概还很远。
一方面我们市场经济的基础还差得很远,我们的私人经济还不够发展,国有垄断还存在,我们的金融市场还不发达,我们的对外经济还没有开放,资本向下还没有开发,人民币还不可以自由兑换等等,这些离市场经济还很远,同时我们的监管、调控机制也还很不完善,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市场经济改革、向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推进各方面制度的建设,仍然是今后10年、20年,也许30年的重要使命。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总有很多人有一种心态,恨不得今天我就跟美国人、跟欧洲人一样富有,恨不得一天我们的制度就完善了,没有那种事情。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体制完善也是一个过程。我们是很着急,都很着急,但是人家的体制是几百年建成了,你刚走了10年、20年、30年,不可能是完善的。我们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已经不容易了。你要搞急功近利,300天、500天就要搞成一个制度,也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从发展的角度,从改革的角度,要有一种发展过程的眼光。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跳跃。
注:感谢网易和樊纲先生。
《十二》60岁以上的农民应该有退休金吗?
农业是体力活,农民上了60岁,明显就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维持基本生计就相当艰难,甚至有人一年吃不上几回肉,几年穿不到一身新衣服,看病没钱硬拖者,更不要谈什么消遣娱乐了。如果儿女经济状况好一些,还过得去;如果儿女经济状况不好,就要受罪。毕竟,年轻的农民有住房问题,有孩子教育问题,再加上收入低,还不稳定,可以说客观上几乎顾不上老人,尽管他们很有孝心。鉴于这种局面,不少人提出了退休金的问题。那么,60岁以上的农民是否应该有退休金?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应该有,必须有,力争有。
      为什么呢?我有四点不成熟的理由:
      第一,农民和公务员教师工人一样,都是国家和社会的积极贡献者。其他群体都有退休金,为什么农民就不能有?按照平等原则,实在说不过去,如果继续维持现状的话。
      第二,一日三餐,最基础,最根本。而保障这个基础和根本的人,就是农民。你能说农民的工作不重要吗?你能说农民的奉献不伟大吗?
      第三,可以提高消费,扩大内需,进而增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可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如果切实实施的话,60岁以上的农民就会过上体面的生活,安享幸福的晚年,活得更有尊严。
      那么,这个措施有没有实际可操作性?我看是有的。我们粗略做个计算,现在60岁以上的农民是一亿多,按照每个人一个月300元,那么一年就是3600亿。而中国的财政收入是7万亿,只占5%。按照每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是20%,只要拿出增长中的四分之一,就可以了。所以说,办这个好事公平事,就看决策层的决心和魄力了。
《》艰苦而贫穷的农村景象我发表了〈60岁以上的农民应该有退休金吗?〉以后,大家争论十分激烈。因为我发现不少人不了解农村,误解农民,所以就有必要继续写一写三农的事情,向大家全面而彻底地介绍一下农村。
      
      一.劳动生活
       早上起来,天还没有亮。父亲去磨镰刀,母亲去做饭,弟弟烧火,我担水,妹妹小,还没起来。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做的是稀饭.咸菜和馒头,没有肉。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吃肉。
        大家快速吃完饭后,父亲就给架子车打气,母亲洗锅。10分钟过后,我和弟弟拉着架子车,父母亲跟着,向稻地进发。走的都是土路,坎坷不平。在去稻地的最后一段,是非常陡的坡路,架子车拉不下去,因为装了稻子捆以后,重量太大,几个人拉不上去,所以架子车就放在坡上面,等割完稻子后,把稻子捆从坡底一个个背上来,再装满架子车。
         稻子地在坡下面的滩上,有二分多一点,长的非常好,多亏今年雨水合适。我们四个人开始割稻子,一人一把镰刀,低着头,弯着腰,一手攥者稻子,一手拿着镰刀在割。天气比较热,太阳十分刺眼。大家一边割着,一边流着汗水,我们几乎都湿了衣服。就这样,不停歇,从早上午七点多割到九点多,才算把稻子割完,捆完。然后,大家稍微歇了一会儿,喝点水,吃点馒头。接着,就把稻子捆往坡顶背。父亲一次背三捆,用绳子捆起来。我和母亲一人背两捆,弟弟力气小,只能背一捆。从稻子地到坡顶有200多米,汗水不停地流着,喘者粗气,艰难前进着,真是把人累得要死。就这样,从九点多背到十一点多。可以说,这个苦呀,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装好架子车,就赶紧往回拉。父亲吃力地在前面拉着,我们三个人在后面推着。走了半个小时后,就到了自家的场里。然后,把稻子捆一个个卸下来。上午的事情,就这样紧张而忙碌地结束了。
        母亲把米饭做好了,就两个菜,一个是咸菜,一个是热菜。大家也都饿了,十分钟后,就吃得一干二净。
        大家都没有休息,来到了场里,准备一下午把稻子摔出来。拉来一块长木板,用两个椅子担起来。然后,大家各攥一把稻子用力向木板上摔。这样,稻子粒就被摔了下来。从下午不到两点摔到了五点,稻子粒才全部出来。可以说,摔得胳膊发麻酸痛,真不好受。下来,就是借自然风把稻子粒吹干净。父亲用板子装点稻子粒往空中扔,母亲用扫帚扫,用了一个小时,才把稻子粒收拾干净。
         就这样,一天十分辛苦。到了晚上,都没心思看电视,就都睡下了,很香,很沉。
          可以说,只要不生病,不下雨和雪,父母就不停歇,天天在干,尽管活的种类在变化。
         上面的记述,是我回忆20年前的农村劳动生活。现在如何呢?其实,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就是:过去,一年吃一次肉;现在,一季度吃一次肉。过去,住的是土房;现在,住的是砖房。过去,是一家人在干;现在,是老人们勉强支撑着干,精壮劳动力必须出去打工。
     
      二.成本收益
           一家五口,有五亩地,一年有夏收和秋收,父母在家乡种地,三个子女在城市打工。夏收,一亩地出产800斤小麦,总共是4000斤,一斤小麦是0.9元,收入是3600元;秋收,一亩地也出产800斤玉米,总共4000斤,一斤玉米0.8元,收入是3200元。夏收和秋收的总收入是6800元。而成本是多少呢?包括化肥.种子.农药.浇地费用.种地费用.碾场费用等是3000元,大概是一亩地平均一年600元。当然,没有包括劳动力的工资。算下来,两个人出工是两个月。按照一个月1000元的工资标准,两个人总工资就是4000元。这样一来,收入减去成本,就是6800元-3000元-4000元=-200元。就是说,种地是亏本经营。要够两个人一年的生活,三个子女必须每人给家里1000元。三个子女在城里打工,从事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普遍比较低,挣不了多少余钱,有时给父母的这3000元都凑不齐。至于说盖房,结婚,纯粹是全家老小省吃省穿省医疗之后积攒起来的。有时候,村上修路.打机井.盖学校,搞电网,什么的,都要向村民收钱,少则50元,多则500元。
      三.突出问题
           1.养老
              农民上了60岁,没有多少收入来源,手头没有钱花,一年吃不上几回肉,几年穿不上一身有样子的新衣服,有病硬拖着,忍受着痛苦,不少人甚至凄然离世。所以,辛辛苦苦为国家贡献一辈子,国家应该向60岁以上的农民发放每月300元的退休金。毕竟,交了四五十年的税;毕竟,遭受了四五十年的剪刀差;毕竟,在不公平的政策下过了四五十年非常贫苦的生活。
           2.医疗
            一个大村子,500多户人家,才一个医生,而且医术非常差。到县医院去,有二十多里路,非常不方便。
           3.金融
            这方面的服务,非常不到位。没有相当的关系,农村人是贷不到款的。
注:月工资应该是1500元,而月工资1000元的标准太低了。
 《十三》应该发放“农民变居民补贴”吗?       中国要加快实现现代化,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毕竟,中国的城市化率才达到45%,与发达国家已经80%的城市化率相比,还差35个百分点。按照城市化年1%的增长率计算,中国至少需要35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水平。而为了切实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我主张:农民变居民,应该补贴1万元。这里的农民,既包括农民工,也包括农村大学生。具体要求是:领取1万元补贴者,农民工必须达到10年工龄,农村大学生必须达到5年工龄。也就是说,农民工在城市至少工作10年,农村大学生在城市至少工作5年,都可以领取1万元“农民变居民补贴”。而且,已经领取1万元的“农民变居民补贴”者,农村户口自动转为城市户口。那么,应该发放这个“农民变居民补贴”吗?或者说,应该实施这个“农民变居民补贴”的举措吗?我认为,既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而且要力争有。为什么呢?我六点不成熟的理由:
        1.有利于消费比例的提高,增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2.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3.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
        4.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经济系统的活力;
        5.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6.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增强农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
 《十四》中国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
        我先前写了一篇《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的文章,大略说的是:鉴于中国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以及经济系统暂时出现的所谓“热”是没有持续动力加以支撑,在2010年既不会出现加息,也不会出现升值。而在加息升值与2010年无缘以及刺激政策没有退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不会在2010年探底。而我现在为什么又说“中国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呢?首先,我现在要说的是:中国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会出现在2012年。对于这个观点,我有三个基本理由:
           其一,在未来1年多的时间里,先前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会不断递减,而对物价水平上行的推动作用会不断递增。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会越来越乏力,通货膨胀会越来越严重,经济系统会越来越被滞胀状态所主导。当然,这是在决策层陷于宏观调控两难局面而迟迟没有新的政策推出的前提下。
           其二,鉴于经济系统会出现上述状况,决策层会被迫改变政策。那就是,在2011年,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支撑逐渐下滑的经济增长(即这个积极财政政策会与先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内容上有所区别)。与此同时,会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治理气焰嚣张的通货膨胀(即会连续采取加息动作,甚至不排除升值可能)。
           其三,如果2011年的新政策非常奏效的话,在2012年,就会出现经济增长严重下挫(即出现二次探底),通货膨胀得以有效控制(即物价水平会逐渐比较平稳)。毕竟,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会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因为这次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振的是消费,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投资的打压作用太强悍,以至于增加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明显弱于减少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当然,这是在2012年仍然继续2011年的新政策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容忍经济增长大幅下挫呢?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这头恶魔大猖狂了,采取严厉举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关于我这个在2012年中国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的观点,支持度比较低。原因是,我搞了一个“中国经济二次探底会出现在什么时候?”的投票,结果显示:认为会出现在2010年的人占21.43%,认为会出现在2011年的人也占21.43%,认为会出现在2012年的人占28.57%,认为会出现在2012年以后的人也占28.57%。尽管参加这个投票的人比较少,但是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代表性。
 《十五》回顾与展望
         2008年是戏剧的一年,在集中精力治理通货膨胀的攻坚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时候,阵阵寒流袭来,外需突然崩溃,可谓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2009年是困难的一年,经济增长在外力十分软弱的情况下不再风光,顿时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在如此严峻形势下,结果重拳出击,一心力挽颓势。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以后,总算挽回了半壁河山。这个险呀,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2010年是复杂的一年,既有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之忧,又有通货膨胀弥漫之势,以至于宏观调控有两难之感。在经济学界,保增长与控通胀之间的争论煞是炽热,可以说旗鼓相当,难分胜负。
   2011年是痛苦的一年,滞胀带来了失业和通货膨胀这两大恶魔,社会痛苦指数有前所未有之高,以至于社会矛盾加剧。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先前非常扩张宏观经济政策之因,就必有2011年滞胀局面之果。在老百姓怨声载道之际,必然有非常措施出台。也就是说,一方面会以积极财政政策去促就业,另一方面会以紧缩货币政策去压通胀。
   2012年是低落的一年,经济会滑入谷底。这次底部之旅,是非同寻常的一次,是真正的一次探底。毕竟,2011年非常疯狂的通货膨胀导致了非常严厉之紧缩货币政策,以至于在通货膨胀受到有效打压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必然会大大降速,尽管还有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总而言之,中国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要摆脱2012的非常低谷,就不能过度依赖凯恩斯主义,就必须在改革上做文章,就必须不歧视农民(譬如给60岁以上的农民发放退休金,降低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变为城市居民的门槛,等),必须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譬如,真正放弃以往的种种限制,做到:凡是市场可以配置资源的领域,支持引导民营企业“无障碍进入”。)。 《十六》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断不可行
据有关专家介绍,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这样一个情况:在五年内,工资按照年15%的增长速度进行增加,五年结束后工资就翻一番。而且是,公务员.教师和垄断国企职工先按照年15%的增长速度进行增加,然后带动民企和外企的工人工资的增加。还指出,国家不能命令企业增加工资。我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后,不是感到振奋鼓舞,而是万分忧虑。在这种忧虑的支配下,我得出结论: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断不可行。也就是说,我是坚决反对实施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
        为什么呢?
        我有四点不成熟的的理由:
        其一,实施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会制造通货膨胀,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增加宏观调控的风险。毕竟,年15%的工资增长速度是大大高于中国9%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在经济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势必会带来一浪高过一浪的通货膨胀。而这样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是竭力要避免的。
        其二,实施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只会使少数人的工资在五年内翻一番,而绝大多数人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甚至不少人的工资会原地踏步。这样的现实情况,必然会拉大贫富差距,增加基尼系数,破坏社会和谐。毕竟,公务员.教师和垄断国企职工的工资容易增加,而民企和外企的工人工资以及农民的收入难以增加;毕竟,中国的失业人口还有2亿多,在劳动力市场严重过剩的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工资对绝大多数人无异于白日做梦。
        其三,实施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是当务之急,简直就是舍本逐末。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十分低下,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的福利非常少。所以说,现在的紧要事情就是要把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工作做扎实,做彻底,做到家。譬如,农村的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和失业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而这个工作,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如果把大量的财政资金用来增加了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怎么解决农村这一系列问题???这样做,不是舍本逐末,是什么???
        其四,中国未来五年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滞胀主导,不适宜实施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也就是说,实施这个计划需要的是严重衰退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且,在滞胀的情况下,与其实施这样的计划,不如向中低收入群体直接发放消费券。
         对于实施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我设计了一次投票活动。经过两天的等待,结果显示:67.27%的人支持实施这个计划,16.82%的人反对实施这个计划,15.91%的人保持中立。
《十七》痛苦指数的中国考量  [旧]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按照上述定义,如果痛苦指数超过0.2,那么,这个国家就步入痛苦状态。而中国当下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分别是0.03和0.25,他们之和是0.28,明显超过0.2,可见,中国已成为痛苦的国度。0.03的通货膨胀率是保守估计,0.25的失业率是根据2亿失业人口的说法计算出来的,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总数是8亿。
     [新]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基尼系数
     
     按照这个新的定义,如果痛苦指数超过0.6,那么,这个国家步入痛苦状态。就中国而言,通货膨胀率是0.03,失业率是0.25,基尼系数是0.5,他们三者之和是0.78,可见,中国也已成为痛苦的国度。     中国已成为痛苦的国度,可怕吗?
     更客观.更科学和更妥当地讲,有点可怕,但是,只要更加有决心.更加有魄力和更加有努力,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是完全可以摆脱痛苦的。下来,我提出三点建议:其一,不要歧视市场,凡是市场配置可以提高效率的地方,尽量让市场发挥正常作用,必须尊重市场,必须理解市场,必须顺应市场;其二,不要歧视民营企业,给民营企业创造利润空间,让民营企业的潜力彻底喷发出来,必须取消限制,必须打破垄断,必须重视竞争;其三,不要歧视农民,重视农村的失业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金融问题和基础设施问题,必须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必须做好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的工作。
《十八》三大危机将考验中国
一.滞胀危机
         在我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出这个观点。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将会发生滞胀呢?我有三个基本理由:1.先前实施了非常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而且,这个政策基调现在还没有改变的迹象,仍在延续;2.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是逐渐递减的,而对物价水平上行的推动力量是逐渐递增的;3.经济增长远没有回归到正常状态,拉动经济的内生力量由于改革的迟疑而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上外需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虽然现在滞胀处于萌芽状态,但是我们要有思想准备,而且,一定要制定出应对策略。毕竟,我们不能丧失预见性。当然,滞胀是非常头痛的事情,谁都不想受这个罪。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行为举措与当下环境的激烈撞击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日益显露和非常棘手的问题。为什么说滞胀既头痛又棘手呢?因为在滞胀的状态下,我们一贯奉为圭臬的凯恩斯主义必然束手无策,必然寿终正寝,必然退出历史舞台。毕竟,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会陷入“欲治头疼又加重牙疼,欲治牙疼又加重头疼”的尴尬境地。
二.精神危机
         无论是用“[旧]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来计算,还是用“[新]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基尼系数”来衡量,中国都已成为痛苦的国度。毕竟,中国的[旧]痛苦指数和[新]痛苦指数分别是0.28和0.78,超过了0.2和0.6的警戒线。为什么痛苦指数如此之高呢?我认为有三点:1.中国经济社会处在剧烈的转型期,新旧矛盾交织;2.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处于剧烈的加速期,城乡二元格局加重;3.中国的发展远远没有贯彻好以人为本,远远没有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而在这样高的痛苦指数之下,必然存在精神危机。深入调查了解中国农民和城市底层居民的生存状态,就知道绝非虚言。
三.粮食危机
          据我长期观察,这个危机一定会到来。为什么呢?一句话,农民种粮不但无利可图,而且是严重亏本。可以说,种粮的农民越来越少,种经济作物的农民越来越多。这个主要原因是对种粮的补贴太少,以至于成本远高于收益,而且,种粮的机会成本更大。农民虽然没有相关经济学知识,但是农民要吃饭,会算帐。我们来看一下一个五口农民之家的成本收益情况:一人一亩地,总共五亩地。一年有两收,即夏收和秋收。夏收小麦,秋收玉米。小麦亩产800斤,总共4000斤。玉米亩产也是800斤,总共也是4000斤。一斤小麦是0.9元,一斤玉米是0.8元,一亩地补贴是60元。这样,总收益就是3600+3200+300=7100元。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犁地费等等,一年下来是3000元,每亩600元。五亩地需要两个劳动力工作两个月,一月工资1500元,总工资是6000元。那么,总成本就是3000+6000=9000元。这样一来,农民种粮就亏9000-7100=1900元。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粮食安全能不出现问题吗?粮食危机能不发生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