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过程和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14:30
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及启示 李元元
□李元元
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过程和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
有研究认为,世界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约20世纪40—70年代),属工业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强调技术创新、技术流动、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和政策创新等。第二是国家创新系统阶段(约20世纪80—90年代),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时期的国家创新系统,除了继续重视技术创新外,强调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第三是国家知识创新系统阶段(约21世纪),属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强调知识创新和知识高效应用。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约20个,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芬兰、英国、法国、丹麦、瑞典、韩国、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特征:一是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二是创新资金投入达到了一定的标准,R&D投入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三是有很强的自我创新能力,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占全世界的99%。
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经验
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强国,其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有如下基本特征和主要优势:
重视本国国民教育和对别国优秀人才的引进。1999年教育投入高达6350亿美元,居世界之最,占GDP的7.7%。广泛接纳全球优秀人才,1999年在美留学生达49.1万,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其中约有25%毕业后选择留在美国);2004—2005学年达到56.5万人(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占11.1%)。
投入巨额研发经费。研发支出约占经合组织国家总支出的44%,是第二大投入国日本的2.7倍。始终把研发经费投入集中到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各个“中心科学技术”上。以生命科学技术为例,1970年代的投入不足55亿美元,到2001年超过了200亿美元;2004年,在联邦政府540亿美元的科学研究经费投入中,生命科学就占了54%。
拥有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执行机构主要由私营企业、大学、联邦科研机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互为有效补充并有密切的互动。
拥有健全的科技立法体系。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通过对其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保护,为企业和个人营造了创新环境,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并维护了本国的利益。
拥有完善的资本市场。为高科技产业发展营造重要的外部环境,为创新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场所,促进了社会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有力地弥补了金融系统中间接融资与科技创新不能有效结合的制度缺陷。
拥有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和完备的创新基础设施。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经济高速增长及在国际贸易中占领高端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在创新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型科研设施、数据库和图书馆等)方面凭借巨大的投入和不断的积累,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对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点思考
要充分认识我国的综合优势,增强民族自信心。
从总体上看,我国虽然刚刚达到人均GDP1700美元,但科技创新的综合指标已相当于国际上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已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了巨大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二是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三是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四是坚持对外开放,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五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六是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以上综合优势,将大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并且鼓舞我们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
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仍面临以下四大挑战:
(1)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陷入了两个反复循环的怪圈: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能力越弱越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由于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往往“叫好不叫座”,在市场上步履艰难。
(2)科技投入不足,拔尖人才比较匮乏,重大创新成果甚少。
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例2005年达到1.3%,远低于创新型国家2%—5%的水平。我国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0.3%。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括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分别在一级和二级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和仅占1%。1993—2003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100名仅有2人。
(3)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创新资源分散重复、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约67%集中在事业单位,仅有约33%在企业;国家的科研项目和投入约70%投向事业单位,而只有约30%投向企业;而发达国家这类情况正好与我国的相反。大量的科研机构和人员分别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科教分家、军民脱节,各成体系、交流不畅,短缺的创新资源分散重复,绩效低下。据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仅为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200%。
(4)创新制度建设滞后,法治环境有待完善,创新文化亟需加强。
激励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不够协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敢为人先、勇攀高峰、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亟待进一步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缺失,是我国与世界典型创新型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尽管我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不同,与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阶段性差距。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推进这项伟大建设工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建设为了人民,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果惠及人民,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热情和智慧;要以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充分吸取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验,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立足中国国情,科学地选择创新路径,设计创新体制,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与推动自主创新相适应的法律、政策、制度、机制、文化和社会氛围,形成巨大的创新合力;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勇攀高峰,为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