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我不觉得理想主义会在某一个时刻死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0:10:46

凤凰网对谈西川:我不觉得理想主义会在某一个时刻死掉

2010年06月10日 15:49  

访谈西川视频集:

西川:90年代诗歌变成更深入的常态表达

西川:以诗人独特视角看待70 80 90年代

西川:90年代的诗歌主题是尴尬而并未消亡

西川:探索个人内心无法逾越的痛苦就能明白海子

西川:理想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

西川:艺术家内心要有大格局

西川在家接受凤凰网访谈。(来源:凤凰网读书)

我们与诗人西川相会在他望京西园的工作室。幽暗的灯光下,约90多平米的工作室尘土飞扬,各个朝代匠人木雕、无名画家的手笔相互掩映,略显阴森耸立的大柜子里存放着大量文学书籍。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的西川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声音浑厚,你能轻易幻想当年他在北大千万人前朗诵诗篇:“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是何等场景。

他长发,抽烟,一手拿着抹布擦上擦下,时不时碰碰那些古古今今的摆设,这种混搭很是蒙太奇,似乎面前这个在央美给研究生教现代文学的老师,这个曾经把诗歌从优美写成命运的诗人,已经完全适应这个社会以及周遭给予他的位置。尽管他一再强调,他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个如鱼得水的人。但与诗人芒克相比,他显得要具有社会性。

诗人西川讲述他所经历的90年代。他如何以一个诗人的触觉去经历90年代的梦想与荣光,激烈与颓丧,挣扎与平缓;如何以种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去探测内心。那时他年轻,徒步旅行几万里,“旷野里面冬天的风一阵一阵刮来民歌声,能感受在那样一个冬天下,你和其他人、和农民、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山西南边的风陵渡,一站在风陵渡黄河边,就看见1000米长的铁桥上只有我一个人,风呜呜的吹,黄河浩浩荡荡的往东流。”

90年代的他依然在写诗歌,他觉得诗歌本身并未消亡,只不过“这个声音不像八十年代传的那么远。”他从那种专注艺术的优美转为了对现实的尴尬认同,而他的诗人朋友们诗篇气质的变更更是显示出了时代特征。

诗人西川说,我们不需要去试图了解海子离开我们的举动,“与其去质疑海子离开我们的原因,还不如我们每个人更深入地体验一下你自己。如果你理解自己为什么会从一个特别难过的状态过来,你就理解海子为什么就过不去。”

八十年代与海子、骆一禾并称为北大三大吟诵诗人的这个诗歌小团体,其辗转于热闹与萧条之间,于西川而言恍如昨日。西川对“理想”这个词汇并不认同,他觉得它边界模糊。我们可以从他探讨他生命里的朋友海子,延及他本人对于诗歌和理想存亡的定义。只要他想起海子,在他脑海那一瞬间银瓶乍破的,并非是那些短小抒情诗,而是长篇鸿鹄、结构宏大的诗章,充满了“匿名性”的内容,这些充满“人类性”的物质,“由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浅薄而并不能理解”。相较而言,西川更推崇海子长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当下生活、历史生活的转化能力,“这是海子成就所在”。

最后他提到了在马耳他遇到的70后年轻诗人安图安卡撒尔,安图向他谈的全是关于世界格局的问题,西川说,许多国家70后的诗人很年轻,但思考问题非常成熟,西川说“这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家就应该是大格局,不仅限于个人情怀,而是应该关乎国家和命运。”这是中国年轻艺术家最应该做到的。(凤凰网 陈书娣)

点击进入微博专区讨论

<<上一页 1 2 3 ... 5 6 下一页>>   共有评论22条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