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老师还是灵魂工程师---国内动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2:07:14

新闻
广东
财经
证券
汽车
房产
数码
体育
娱乐
游戏
女人
生活
社区
网游
相册
高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古往今来,中国人对教师给予了太多的希望。
然而,当我们审视教师的产品——学生,陡然发现:中国教师培养出的学生,计算能力排名世界前列,数理化水平也远超过美国学生,但想象力、创造力却排名倒数几位,情商不够高,做人也不行,道德人格不完美,意志品质不坚强……
于是,当我们看来越来越多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照本宣科地用一本教材,长年累月地用一本讲义,关心学生的分数甚于学生的品德,关心自己的晋升甚于学生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课题项目甚于给学生授课,从学生的老师蜕变为学生的“老板”……
我们不得不发出一声叹息——当下,有多少教师,还是灵魂工程师?

■事实:中国学生成绩优于外国学生
一个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美国人发现,在世界中学生数理化竞赛上,中国的中学选手通常都能进入前三名,而且,前三名中有两名甚至更多的是中国学生。
为弄清原因,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来到中国考察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十分惊人,专家们几乎一致地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水平,特别是中国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目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国学生。
中国学生中流传最多的一句话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考试竞争和分数压力面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发挥到极限,对一些需要做很多练习、需要较多学习时间的学习科目,如数学物理等,中国学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中国高一学生的数学水平,通常能达到美国高三学生的水平。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远多于美国学生,课外作业、练习的数量和质量也都远远超过美国学生。考察团忧心忡忡地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美国的科技大国的领先地位就要让给中国了。[详细]
■尴尬:“人格成绩”不尽人意
教师的最佳“作品”,不是拥有几个杰出的大学生或博士生,而是一个学生心灵成长的幸福感受和成熟程度!但是,纵观我国的教育现状,一个最突出的缺陷就是空白乏力的人格教育。有一位教育学专家曾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颠倒了——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
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套基本定死了的东西,向学生施教;学生则被调教成被动吸收知识的机器,就像养鸡场里接受配给饲料的鸡一样。对于这样的教师,我们哪敢奢望他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他们又如何能“因材施教”,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呢?教师,尤其是缺乏主体意识的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人格,不惜扼杀学生的思考力与想像力,而将学生都纳入单纯应试的轨道;不惜占有学生自由发展与休息的时间而尽量多布置作业,以使自己所教课程的考试成绩不落别人之后;甚至动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来显示自己的权威。[详细]
■反思:教学生做人比做题更重要
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无可选择地受到前人所创造和保留下来的知识、习俗、技能,及行为方式的熏陶和教化。无论是接受,还是消化、扬弃和创造的过程,都依赖于教育。因此,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直接取决于教育;而国民素质的种种缺陷,又都可以直接追溯到教育。
国民整体素质较低的罪魁祸首就是教育,孩子们年轻时候学的不应该是无止尽提高难度的难题,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但学校的教育都只在教给我们知识,做人的教育,却留给了家庭。[详细]
延伸阅读-------------------------------

中日国民素质有30年的差距
日本社会流传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每个人都是这么一个信念,整个社会公民素质就非常高。一位在中国、美国、日本三地的大学都工作过很多年的中国教授曾跟我说:“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

姜伯驹:“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两项成果更有价值。要使我国科学技术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花大力气培养好青年一代。——姜伯驹

■老师没有一桶水,学生哪来一碗水?
中小学教师一般都是长时间教一门课程,因为“熟能生巧”,所以他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沦为一台记忆中小学课本的“活物”机器,他们在学生面前只不过就是有血有肉的重复教材的机器而已。这种状况造成中小学教师的一种严重现象,那就是固步自封和唯我独尊,所谓“师道尊严”的千古名称也就是只能代表这些“机器”比一般常人的记忆功能罢了。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在教书方面,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同样,在育人方面,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才能给学生做出榜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仰,才有资格对学生实施育人教育,同时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还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些老师:当他们遇到一个学生请教一些问题,而这位老师一时做不出来,就想搪塞过去,说什么这不是重点,让学生先去做其它题目,结果使同学们不仅对这位老师的业务能力产生怀疑,更对其师德产生疑问。[详细]
■老师如是范跑跑,学生怎会当英雄?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富有爱心、责任心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教师的思想情操、职业道德比任何职业都重要。优秀师德应具备的两个根本素质:爱心与责任。严重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学生,冷嘲热讽,肆意贬损学生。更极端的倦怠状态还会引起教师自伤或自杀,以及攻击、打骂学生等行为。
一个知识有缺陷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有缺陷的人却无法用知识来弥补,教师师德的缺失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过知识缺陷的影响。如果职业责任边界不明,则社会底线不保、社会共识不存、社会规范不再。“范跑跑”的出现已引发了一场论争,“范跑跑”事件所反映的教师责任模糊甚至是沦丧的困境,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详细]
■老师忙于搞创收,学生如何不世俗?
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屡次提到: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
但是,中小学教师没几个不把自己的名利当回事的,从学校先进到全国先进都被他们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了某个名称大打出手,上演恐怖和暴力也是他们常有的事情。就是教育系统再研究出一个“宇宙教师极限”的称呼,估计如果宇宙飞船的仓里就得挤满了他们身影。真正的治学者并不在乎名利,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竟然把中小学弄得跟个竞选市场似的,一到年末每个人紧张得比陈水扁上台还惊慌失措。而一些高校专业教师及教授都在忙着搞科研、拉经费、写论文,没有时间进课堂。教师们习惯上完课就夹着讲义走人,“育人”这东西不能立竿见影,所以不愿投入精力。一些地处郊区的大学新校区里,下午三点半以后,专业教师就不见了踪影,为啥?要赶班车回家。[详细]
相关案例-------------------------------

人为扼杀想象力
国外有个教育代表团访问我国一所小学后,对我们的试卷中出现过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回答“雪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却被判为错误大惑不解。我们的老师告诉来访者:标准答案应该是“雪水”。采访者表示异议:学生答的“雪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更说明学生想像力丰富,要是在我们学校,肯定是会得到更多的表扬。
思路基本一套死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

■当教育发展患上“升学率崇拜症”
对重点中小学的老师而言,学校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升学率。教育界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经济发展要看GDP,教育发展要看升学率。由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一些地方领导把教育发展当成“软任务”,习惯于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指标。”
而今的老师,高考指挥棒就在眼前悬着,高中老师自不待言,升学率直接关系到自己的颜面,奖金的多少,他们恨不得一脚都把学生们踹进重点大学去;初中老师、小学老师也被升学率的链条拴着,小学进重点初中的升学率,初中升重点高中的升学率,那些数字冷冰冰地考核着学校,考核着教师。教师哪还有心思去给学生上思想品德课?哪有时间对学生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学生忙着做题,老师忙着批卷呢![详细]
■当写论文评职称成为“头等大事”
“外界评价高校教师,一看教学,二看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与教师职称、考核以及工资,无不在时时挂钩。如今,论文早已泛滥成灾。中级要几篇,副高要几篇,都有严格规定。但大多是只看篇数不看内容,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量化考核”办法几乎是在赤裸裸地鼓励弄虚作假。[详细]
至于评职称这样的“头等大事”,除学历、论文、获奖情况外,许多高校也把科研经费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某高校教师列举了一份清单:评副教授,可支配资金工科须在4万以上,数学、文科在2万以上;评教授(教学科研型),自任职副教授以来,累计科研经费须50万以上;博导,必须拿到国家或省部级的项目经费。其中还有一个很诱人的条件:如果申请到的科研经费数额较大(300万以上),学术水平及论文数量均可不管,直接破格提教授。善于拉经费的教师被众人视为“有本事”,除了考核业绩、评职称时“吃香”,还更受领导青睐,在晋升方面有更多机会。[详细]
■当“教师节”成为家长“送礼节”
教师功利化倾向已经越陷越深,他们食了人间烟火,不再无私奉献,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蜕变为金钱关系。一方面,个别老师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以谋取私利。老师故意设小灶让家长花钱买“公平”,甚至打压、孤立不吃小灶的学生。一边喊苦、一边又忙于“求师”补课的学生和家长对此却是又恨又爱。凭送礼来判定谁当班长,调个座位就要花800,打招呼就是给班主任送礼,这已经成为校园的潜规则。[详细]
另一方面,对于尊师重教的中国学生来说,借助礼物来表达自己的敬意由来已久。以前的教师节,学生们基本上都送鲜花,现在则换成了家长直接给老师们的手机上预存话费。教师节的到来,正让“教师节”变成“送礼节”,送礼之风日盛,礼物成本也已经飙升至几千至上万块钱,教师节礼物的价格代代攀升。学生的感恩行为,正转变为家长的一场集体行动。[详细]
延伸阅读 -------------------------------

教师节礼物价格代代攀升
20世纪50年代:一封书信、鞠躬问候;
20世纪60年代:几个鸡蛋、一块腊肉;
20世纪70年代:一块腊肉、一筐鸡蛋;
20世纪80年代:一张手工画、自制贺卡,一般是学生亲手做的,成本只要几分至几毛钱;
20世纪90年代:变为一幅画报、精美卡片,多是学生购买的,成本为几毛至几块钱;
20世纪90年代末:谢师宴、红包渐渐流行,“一顿宴请、百元红包”成为时髦之选;此外,鲜花也逐渐走俏,很多家长选择送给老师几块至几十块钱的鲜花;
2002至2005年:兴起教师节送礼品、购物卡风潮,成本在几百至几千块钱之间;
最近几年:送礼之风日盛,礼物成本已经飙升至几千至上万块钱,囊括高级礼品、化妆品、境外游、千元现金、餐饮娱乐全套服务乃至解决家属就业等。
',1)">
',2)">
专题推荐
珍惜生命,远离菲律宾
盛世忆国殇 吾辈当自强
你必须知道的韩国另一面
记者堕落,我们难辞其咎
大学不是由你玩四年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证010001 不良信息举报:[点击联系] 即时在线客服
世纪龙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服务声明
0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