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王莽背负了千载骂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2:49:49
谁让王莽背负了千载骂名
         王莽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声非常狼藉,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因了所谓的“王莽篡汉”一节。白居易有一首很有名诗:“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说的就是王莽篡汉的事。

    朝代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本来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什么到了王莽这里就要背负“篡”的恶名呢?

    商汤灭夏不是篡、武王伐纣不是篡、秦始皇建秦不是篡、地方小官刘邦弄倒秦朝不是篡,可是到了王莽这里,人家用新代汉就成了篡!

    再往后看,刘秀干掉王莽不是篡,曹丕干掉汉献帝就有了篡的嫌疑;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皇帝自建隋朝不是篡,随后李渊父子掀翻隋朝也不是篡,但是到了武则天弄出个周来似乎就是篡了;赵匡胤陈桥兵变代替后周,黄袍加身不是篡……不管怎么说王莽就是篡。

    《礼记·礼运》上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以天下这东西,谁弄到手了就是谁的;同时谁弄到手了,只要你有这能力“天下为公”也就变为“天下为私”了。那么,王莽把天下弄回家,弄个皇帝当当本来应该是就无可厚非的事情。

    可是,时间过去了两千年,王莽的头上那顶“篡汉”的帽子还没有被摘下来。其实王莽取得政权的方式仅仅是缺少了一点血腥而已,如果因了人家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少杀了人,让老百姓少受了苦,就给人家强加上“篡”的罪名,是不是有点太不厚道了呢?其实王莽登上皇位的方式,与后世褒奖有加的隋文帝、宋太祖等等如出一辙。

    先看隋文帝。

    公元578年6月,周武帝驾崩,宣帝宇文即位。杨坚的长女杨丽华做了皇后,杨坚升任上柱国、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加上年少的皇帝比较昏庸荒淫,在群臣中很难树立起威信。不能在群臣中树立威信,这或许是杨坚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杨坚便考虑取而代之。

    周宣帝日夜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顾朝臣的反对,修建洛阳宫,致使上下怨愤。这样的大好时机,杨坚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便开始精心准备取代周室的工作。

    杨坚的行动也曾引起周宣帝的警觉,甚至曾想杀掉杨坚。但杨坚始终不动声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也不愿意随便杀死自己的岳父。

    杨坚尽管表面不露声色,但内心对周宣帝的猜疑也感到不安。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也想在北周动乱时拥有实力,杨坚想暂时离开朝廷,到地方上去掌实权。

    公元580年,时机到来,周宣帝决定南伐。郑译便乘机向皇帝推荐了杨坚,由于皇帝对关西士族郑译向来都很信任,于是就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

    这时,周宣帝病重,召见小御正刘防、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准备托以后事。二人到时,周宣帝已经不省人事。然而,宣帝的长子宇文阐才8岁,离当皇帝的实力还远了点。刘防为以后飞黄腾达,便找来郑译商议,共同拟定一个假诏书,声称周宣帝遗嘱,传位于宇文阐,即周静帝,并尊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为皇太后,让杨坚以皇太后父亲的身份总揽朝政,辅佐周静帝。宣帝死后,刘、郑等人暂不公开,首先由杨坚总管军事大权。杨坚又以诏书的名义控制了京师卫戍军队,基本控制了朝廷。三天后,杨坚等人才正式宣布宣帝已驾崩的消息,8岁的静帝即位,以杨坚为假黄铖、左大丞相,掌握军事、政治大权。

    杨坚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统治核心。自任丞相,设丞相府,又拉拢真正具备政治才能的高敏等一帮人作为自己的亲信。丞相府实际上已取代朝廷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杨坚利用掌握军权的司武上士卢贲,用军队的力量暂时压服了尚未完全清醒过来的朝廷百官。

    接着除掉皇室宇文氏的势力。杨坚初执政时,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仍以皇叔身份居上柱国、右大丞相职,在朝廷中与杨坚平起平坐。杨坚指使刘防把他劝回家中,不要过问朝政,答应以后由他做皇帝,只需在家里等。宇文赞年轻无才,信以为真。于是杨坚排除了皇室中潜在的干扰。

    但这时真正的威胁是已经成年并各居藩国的宇文泰的5个儿子。他们既有实力,又有影响,一旦起兵,杨坚根本无法控制。在还没有公开宣帝的死讯时,杨坚便找借口召他们回到长安,收缴了他们的兵权印符。宇文泰5个儿子与雍州牧毕王宇文贤联系,请他起兵,但宇文贤很快就被杨坚击败。杨坚明知是宇文泰5个儿子从中捣鬼,却假装不知,并允许他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此安定他们。宇文泰5个儿子看到外面指望不上,便寻找直接刺杀杨坚的机会,刺杀未遂,反而被杨坚将其一一剪灭。

    然后,杨坚宣布废除周宣帝时的严刑峻法,停止洛阳宫的营建,以此取得臣民们的广泛支持。这样,杨坚在京师的统治已基本稳固。

    接下来,杨坚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政治优势拉拢地方将领,对反对者进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控制的全部军队,经过半年的战争,地方武装反抗被全部平定,杨坚控制了北周政局。

    从辅政之日起,杨坚要做皇帝已是公开的秘密。在平定武装反抗的过程中,杨坚又为自己做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废左、右丞相设置,不久改称相国;让自己的长子杨勇出任洛阳总管、东京小冢宰,监督东部地方势力;杨坚由随国公改称随王,以20州为随国,封独孤氏为王后,杨勇为世子,随王位在诸侯王之上;为进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响,废除宇文氏对汉人的所有赐姓,令其各复本姓,这一措施得到汉人的普遍拥护。
公元580年底,杨坚做皇帝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公元581年,杨坚派人为周静帝写退位诏书,内容极力称赞杨坚功德,希望杨坚按照舜代尧、曹丕代汉献帝的典故,接受皇帝称号,代周自立。诏书由朝廷大臣捧着到随王府送给杨坚。杨坚假意推辞,经过朝廷百官的再三恳求,杨坚才同意接受。仪式结束,杨坚穿戴上皇帝的龙袍,在百官簇拥下坐上皇帝的宝座。

    关于周静帝禅位给杨坚,在《隋书》中有这样一段令人肉麻的记载:

    丙辰,诏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蒨,乐舞八佾,设钟虡宫悬。王妃为王后,长子为太子。前后三让,乃受。
俄而周帝以众望有归,乃下诏曰:“元气肇辟,树之以君,有命不恆,所辅惟德。天心人事,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周德将尽,妖孽递生,骨肉多虞,籓维构衅,影响同恶,过半区宇,或小或大,图帝图王,则我祖宗之业,不绝如线。相国隋王,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足论。况木行已谢,火运既兴,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终之象。烟云改色,笙簧变音,狱讼咸归,讴歌尽至。且天地合德,日月贞明,故以称大为王,照临下土。朕虽寡昧,未达变通,幽显之情,皎然易识。今便祗顺天命,出逊别宫,禅位于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高祖三让,不许。遣兼太傅、上柱国、杞国公椿奉册曰:

    咨尔相国隋王:粤若上古之初,爰启清浊,降符授圣,为天下君。事上帝而理兆人,和百灵而利万物,非以区宇之富,未以宸极为尊。大庭、轩辕以前,骊连、赫胥之日,咸以无为无欲,不将不迎。遐哉其详不可闻已,厥有载籍,遗文可观。圣莫逾于尧,美未过于舜。尧得太尉,已作运衡之篇,舜遇司空,便叙精华之竭。彼褰裳脱屣,贰宫设飨,百辟归禹,若帝之初。斯盖上则天时,不敢不授,下祗天命,不可不受。汤代于夏,武革于殷,干戈揖让,虽复异揆,应天顺人,其道靡异。自汉迄晋,有魏至周,天历逐狱讼之归,神鼎随讴歌之去。道高者称帝,录尽者不王,与夫文祖、神宗,无以别也。

    周德将尽,祸难频兴,宗戚奸回,咸将窃发。顾瞻宫阙,将图宗社,籓维连率,逆乱相寻。摇荡三方,不合如砺,蛇行鸟攫,投足无所。王受天明命,叡德在躬,救颓运之艰,匡坠地之业,拯大川之溺,扑燎原之火,除群凶于城社,廓妖氛于远服,至德合于造化,神用洽于天壤。八极九野,万方四裔,圆首方足,罔不乐推。往岁长星夜扫,经天昼见,八风比夏后之作,五纬同汉帝之聚,除旧之征,昭然在上。近者赤雀降祉,玄龟效灵,钟石变音,蛟鱼出穴,布新之贶,焕焉在下。九区归往,百灵协赞,人神属望,我不独知。仰祗皇灵,俯顺人愿,今敬以帝位禅于尔躬。天祚告穷,天禄永终。於戏!王宜允执厥和,仪刑典训,升圆丘而敬苍昊,御皇极而抚黔黎,副率土之心,恢无疆之祚,可不盛欤!

    遣大宗伯、大将军、金城公赵煚奉皇帝玺绂,百官劝进。高祖乃受焉。

    杨坚当上了皇帝之后,便诛杀了宇文氏全部皇族成员。众所周知,隋文帝杨坚和北周静帝之间是外祖父和外孙的关系,一个连自己外孙的政权都要剿灭,都要取而代之的人,不仅没有被加上篡位的恶名,反而对其的历史评价褒奖有加,实在令人费解。

    再看宋太祖。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地点是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后周太祖郭威即位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开封府尹柴荣的赏识,因成了柴荣的部属。柴荣即位(后周世宗),赵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并升任禁卫军的司令,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柴宗训,年仅七岁便继位,第二年,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逼迫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

    由宋太祖赵匡胤的所作所为,我们就可以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养虎为患了。无论如何,后周皇室都是赵匡胤的恩人,没有郭威的的提拔,没有柴荣的赏识,赵匡胤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很难有出头之日的。但是,最终葬送后周政权的,就是这个被后周皇帝们赏识的赵匡胤。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赵匡胤,却在历史上的名声好得出奇,甚至超过了上文我们谈到的隋文帝杨坚。
我们回过头来看王莽。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薨。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公元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公元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薨。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公元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公元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

    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6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
王莽代汉为新,其取得政权的方式几乎就是隋文帝、宋太祖取代北周、后周的翻版,可是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与隋文帝、宋高祖却有着天壤之别。

    后世对王莽的指责,白居易的那句诗“王莽谦恭未篡时”最具有代表性。

    《汉书·王莽传》记载:“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王莽从小就谦逊有礼,勤奋好学,孝顺母亲和寡嫂,也精心照顾亡兄的孩子。他伯父王风年老生病在家,王莽侍奉左右,几个月没有解衣宽带好好休息。凡给伯父喂药,王莽必先亲口尝一尝,以免太烫。在乡邻中有极高的威望。即使长大当官后,他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把家财拿出来分给下属和穷人。任大司马摄政后,他广泛听取意见,招有贤德的人做官。他儿子杀了人,他逼迫儿子自杀抵命。生活上艰苦朴素。有一次,他母亲病了,大臣们让自己的家眷去他府上探视,王莽的夫人到门外迎接,结果众人以为那是个仆人。因为她穿的是粗布衣衫。然而王莽的这些优点,到后来全都成了伪装,做秀。

    我们不禁会问,在杨坚周旋于北周宇文皇室的时候,他是不是也曾经“谦恭未篡时”呢?当赵匡胤在在郭威手下当一名小卒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谦恭未篡时” 呢?他们总不会白痴到在主子面前大喊“彼可取而代也”的地步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史学家们对王莽如此的恨之入骨,连他建立的新朝在历史教科书中都没有留给一席之地呢?

    新朝的确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存活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就被刘秀的东汉政权取代了。一个短命的王朝,在历史上的影响肯定没有办法与存在数百年的朝代相比,但是如果因为存在的时间短促,就否定它的存在,又实在令人觉得莫名其妙,况且,中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并不仅仅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大名鼎鼎的秦朝、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大分裂时期的政权,也几乎全是短命的,并且他们取得政权的方式比王莽也光彩不到哪里去,但是历史学家并没有因其短命就自作主张,否定他们的存在。到了王莽这里为什么就要打入另册,不置之死地而不快呢?都说历史是公正的,从两千多年来王莽的遭遇,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公正的历史,有时也不是那么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