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必须打出去的7张王牌(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2:52:53

  第三张王牌 善结缘--左右逢源方能事事顺达

  朋友多可以互相帮忙,共同发展;朋友越多可供选择的路就越多,办事就越发通畅、快捷.成功机率就套走太增加。而少树敌会使自己少受一些恶毒的抵抗和损伤,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善于结缘,多交朋友,编织一张结实的"关系网",就能聚集自己的人脉,助自己做人如鱼得水,做事左右造源,一生颇选、事事如意。

  1.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

  朋友多了路好走,要知道无论你取得什么成就,主要取决于那些对你有信心并信任你的朋友们。多交朋友,就要少树敌人,因为每个仇人就是前进道路上的一堵墙,树敌过多,说不定哪天自己的通路就会被仇人堵死。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范雎的人,虽说满腹经纶,但因家徒四壁,无人引见,也只好空怀壮志,寄居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充当食客。不久魏王派遣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以随从舍人的身份一同前往。

  齐襄王敬重范雎的才能,赏赐范雎黄金与牛肉、美酒。虽然范睢拒绝了黄金而留下了牛肉和酒,但这却使作为正使的须贾觉得受到了冷落,感觉很没面子。

  故此回到魏国后,须贾向相国魏齐指控范雎私受贿赂,向齐国出卖情报,有辱使命。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抓来,严刑拷打,把范雎打得遍体鳞伤,血流满面,肋折齿落,惨不忍睹。

  范雎胸怀大志,未施展才华,岂能就这样白白冤死,便佯装气绝,企图脱身。魏齐亲自下视,见其断肋折齿,体无完肤,直挺挺地躺在血泊中动也不动,便命仆人用苇席裹尸,弃于茅厕之中,让家中宾客在尸身上便溺,不容他做干净之鬼,用以告诫后入。天色渐晚,范睢从苇席中张目偷看,只有一名仆人在旁看守,便悄悄地对这个仆人说: "吾伤重至此,虽暂醒,绝无生理。你如果能让我死于家中,以便殡殓,他日定当重金酬谢。"仆人见他可怜,图钱财,便向魏齐谎报说范雎已死,恰逢魏齐正在大宴宾客,酒酣中命仆人将范雎的尸体弃于郊外。

  范雎乘夜返家,让家人将苇席置于野外,以掩人之目。同时通知好友郑安平,帮助他藏匿在民间,后化名为张禄,并嘱咐家人明日一定发丧,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范雎的估计果然没错,第二天魏齐酒醒后,即疑心范雎未死,见野外仅存苇席,便派人至其家搜查,恰逢举家发哀戴孝,方信范尸为犬豕衔去,从此不疑。后来在郑安平的帮助下范睢来到秦国,受秦王重用并拜其为相国,封以应城,称为应候。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范雎终于出入头地,有了复仇的资本了。于是,他便奏请秦王发兵伐魏。当然,直到这时魏国还不知秦相是范雎,还以为张禄就是张禄。魏王得知秦王采用张禄丞相之谋,将要东进伐魏,急忙召集群臣商议。信陵君无忌力主发兵相拒,相国魏齐则认为秦强魏弱,不宜硬抗,主张遣使求和。魏王于是派中大夫须贾赴秦求和,这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首。

  范睢得知须贾来了,于是换去相服,装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馆驿,徐步而入,去见须贾。须贾一见,大惊道:"范先生固无恙乎?我以为先生被魏相打死,何以得命在此?"范雎回答说,当年被弃尸荒郊,幸得苏醒,为一客所救,便亡命于秦,打工糊口,聊以为生。须贾不觉动了哀怜之意,留之同坐,以食赐之。时值冬天,范雎衣薄而破,战栗不已,须贾见状叹道:"范叔一寒如此!"又命从人拿出一件绨袍给他穿上,范雎称谢不已。须贾初到秦国,没有熟人,便问范雎道: "当今秦国丞相张禄,权势盛大,我想拜见他,可是没人引见。先生在秦日久,能为我通融一下吗?"范雎谎说自己的主人与张丞相关系甚好,自己也常入相府,可以为其引见,并同意为须贾借得大车驷马,供其驱使。

  范雎亲自为须贾执鞭架车,赶着马车直奔相府。街市之人,望见丞相驾车而来,全部拱立路旁,或者疾走回避。须贾感觉颇为奇怪,到了相府门前,范雎说:"大夫稍待于此,容我先去通报一下。"须贾下车,立于门外,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消息,便问守门者说: "我的故人范叔入府通报,久而不出,您能为我招呼一下吗?"守门者奇怪地说: "这里并没有什么'范叔',适才驾车的御手是当今丞相啊!"须贾大惊,如梦中初醒,心坎突突乱跳,于是脱袍解带,跪于门外,托守门者报告说: "魏国罪人须贾在外领死!"范雎在鸣鼓之声中缓步而出,威风凛凛,坐于堂上。须贾跪伏在地,连称有罪。范睢历数须贾三大罪状后,说道:"你今至此,本该断头沥血,以酬前恨。然而可怜你还有点人味,以绨袍相赠,所以苟全你的性命。"须贾叩头称谢,匍匐而出。

  范睢人见秦王,将往事一一报告,并说魏国恐秦,遣使求和。秦王大喜,同意范雎意见,准魏求和,说须贾之事,任凭他随便发落。

  过了几天,范雎在丞相府大宴宾客,尽请诸侯之使,济济一堂,酒菜甚为丰盛。而将魏使须贾安排在阶下,派两个黥徒夹之以坐,席上不设酒食,只准备些炒熟的料豆,两黥徒捧而喂之,如同喂马一般。众宾客甚以为怪,范雎便将旧事诉说一遍,然后厉声对须贾说: "秦王虽然许和,但魏齐之仇不可不报,留你一条狗命回去告诉魏王,速将魏齐人头送来。否则,我将率兵屠戮魏国,那时悔之晚矣。"

  须贾归魏,魏国丞相魏齐十分恐惧,弃了相印,连夜逃往赵国,藏于平原君赵胜家中。秦昭王闻之,为给范雎报仇,便设计诱骗平原君至秦,扣为人质,派人说如不送魏齐人头到秦国,就不准平原君回赵。魏齐走投无路,怒而自刎。

  范雎报仇雪恨之后,想起自己的恩人王稽和郑安平,便晋见昭王,奏日: "臣本魏一亡命人,如果不是王稽忠于大王而纳臣于秦,如果不是大王英明圣贤,臣安能富贵如此?然王稽至今仅为谒者,当年救臣于水火之中的郑安平亦未受重用,请大王恩赐。"秦昭王于是命王稽为河东太守,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范雎正是有了王稽和郑安平这些朋友,才能保住性命并最终当上了秦国的丞相,而魏齐却因有了范雎这么一个敌人,就被逼自杀,可见朋友对于人的重要性和仇人对于人的危害性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要多交朋友、少树敌人。

  【编者点评】

  善于结缘,多交朋友,能使自己有更大、更自由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少树强敌,便会使自己少受外界的打击,少受一些干扰。

  2.因特网要上,"关系网"也要织

  现在是网络时代,从网络上(因特网)能了解很多信息,可寻找许多商机,还可利用网络发财致富。但是要成为最会做人的人,成为成功的人,除了因特网外,还要给自己织就一张"关系网",这张关系网会给你带来更多的你需要的东西。

  成功者大多是有关系网的人,这种网络由各种不同的朋友组成,有过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辈,有同辈或晚辈,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业的,有不同特长的,也有不同地方的......这样的关系网,才是一面比较全面的网络,也就是说,在你的关系网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你提供不同的帮助。

  关系网既然称作是"网",就应当具有网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这面网上,朋友的构成有点有面,分布均匀。不懂得交际之道的人交友却不是这样,他们结交的范围十分狭窄,分布十分不均。只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认识一些人,而这些人的行业和特长比较单一,这样就构不成一面标准的关系网了。

  广泛与人交往是机遇的源泉。交往越广泛,遇到机遇的概率就越高。有许多机遇就是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出现的,有时甚至是在漫不经心的时候,朋友的一句话、朋友的帮助、朋友的关心等都可能化作难得的机遇。在很多情况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荐、提供的信息和其他多方面的帮助,人们才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例如,某单位新来的一位主要领导,需要配备秘书,在多入跃跃欲试、趋之若鹜的情况下,小许被选中了。原因就在于这位领导委托自己的一个下级单某为自己物色秘书,而单某和小许是同学和好朋友,他们都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l995届毕业生。单某自然清楚,小许肯定胜任秘书职位,于是就把这个同学推荐出来了。结果,领导本人满意,组织考察合格,正在为前程茫然奔波的小许更是欣喜若狂,因为他找到了自己适合的位置,在当时情况下当上领导的秘书,是他的心愿,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的获得,关键因素是他有那么一个得到领导信任的同学。也许他想不到这个朋友会对他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他们之间彼此进行交往的时候,没想到这种交往决定了日后一个人的巨大成功,没想到这种交往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机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广泛,机遇就多。

  聪明人不应当过于急功近利,有许多机遇是在交往中实现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们很可能没有看到这种机遇,在这个时候,不要因为没有看到交往的价值,就冷漠这种交往。

  每一个伟大的成功者背后都有另外的成功者。没有人是靠自己一个人达到事业的顶峰的,一旦你许诺要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你就可以开始吸收大量对你有帮助的人和资源了。而其他各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是你所有资源中最大的资源。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构建有助于你的事业的"关系网"。

  实际上,你的"关系网"远比你意识到的要广大得多。你实际拥有的网络延伸到了你每天都有联系的人之外,更多的联系包括你与之共同工作和曾经一同工作过的人们,以前的同学和校友、朋友,你整个大家庭的成员,你遇到过的孩子的父母,你参加研讨会或其他会议时遇到的人,这些人都会是你的网络成员。你的网络成员还包括那些你在网络中认识的人,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人。

  将你所有的联系列出来,并设计一个计划,以便最有效的利用你的这些联系,并将这些联系织成一张"友谊网",你就能在人生路上越走越顺,越过越好。

  【编者点评】

  相交的人多了,好朋友多了,机遇才会增多,所以"关系网"编织的越大、越结实,你离成功的距离就越近。无论是"因特网",还是"关系网",广泛结交,多结善缘才能使自己左右逢源。

  3.好风凭借力,借梯能登天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自身能力达不到的范围内,就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去实现目的。一个有才能而未能展现出来的人,也要找一个进阶的"梯子",以使自己借力而上,借"梯"登天,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填过一首《柳絮词》,其中有一句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一反大贬柳絮飘浮无根、无所附依的写法,而是用肯定的态度对其做了赞美。这正如有人不仅看到了辛勤耕耘的黄牛,也看到了黄牛背后不断抽动着的鞭子,这正是见识的独到之处。从中也可得到一个启示: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平步青云或扶摇直上。我们把"好风凭借力"这句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用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就可以称它为"借梯登天"之计。

  对于准备求职业的人来说,这里的"梯"指的是他人之力,如名人、亲戚、朋友、同学等的地位、名望、财富或权力等;而"天"则是指求职就业者将要获得的某种较为理想的社会职业。他人有时是你接近成功或走向成功的桥梁与阶梯,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名人,他们的力量更能帮你寻到走向成功的捷径。古往今来,借助于名人之力成功的事例真是数不胜数,其中汉高祖刘邦立太子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汉高祖刘邦共有八个皇子,生母不一,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他们展开子与子、母与母之间的明争暗斗。刘邦有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之意,可吕后想立自己的儿子盈为太子,她找张良帮忙。张良献上一计: "皇上一直想招聘四个在野的贤人'商业四皓'出山,但他们始终不肯,若将他们迎为宾客,太子常请此四人赴宴,必会被皇上看见问其原因。"吕后依计行事,请来了"商山四皓"出山辅助儿子。后来果然不出张良所料,高祖以为盈为人恭敬仁孝,天下名人慕名而来,终于立盈为太子。盈的成功完全仰仗四大贤人的盛名,借助他们的名望得到了皇帝宝座,当然也包括他母亲吕后和张良的妙计,只有刘邦被蒙在鼓中。

  古人懂得"借梯登天"之法,而今人也明了此道。一代伟人毛泽东当年就是靠李大钊的引荐才成为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而这一职业为他日后成为杰出的诗人、军事家和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李大钊引荐,毛泽东就可能选择其他职业,而这个差别对他的一生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历史是必然的发展,有时也是偶然的巧合,但成功之路却是大同小异。

  一般来说,不管引荐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处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力都能对你有用处。一般人除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崇拜感和信任感之外,对熟识的人同样有一种可靠、依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想象可以帮助求职者被录用,继而步步高升。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屏障面前,互相利用是人性的弱点,但它也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心理倾向,而这正是"借梯登天"之实质所在。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力量,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在现代社会里是很难大有作为的。

  一个人能够"借梯登天",倘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善于借力,那么,他就能自由发展,左右逢源。在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中,党项族是最会借力的民族。唐朝时,党项族只是一支落后、弱小的民族,它是在吐谷浑的压迫和驱赶下,从今天的青海境内向东北逃奔至无定河流域而与汉族杂居的。为了能在强手环列的"夹缝"中生存,党项族首领拓拔思恭出兵协助唐朝征讨黄巢起义军,因而借得大唐王朝的力量被赐姓李,并获银、夏、绥、宥、静等五州之地。

  宋朝时,李彝兴用相同的方法,派遣党项兵协助宋朝击灭北汉,从而获得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器重,被宋封为夏王。几年后,异军突起的契丹族与宋朝发生战每,党项族从而机敏地在宋朝与契丹族之间周旋,并寻找能借取巨大外力的机会。

  公元98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捧进入汴京。宋朝借机夺取党项的银、夏、绥、宥四州。李继捧之弟李继迁为了谋求党项族的独立生存权,4年后主动与契丹交好,契丹将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这样党项族借到了契丹之外力,构成了对宋朝的东西合击之势。这时,宋太宗被契丹大败于高梁河、交州,大国威势正在颓坠。于是,李继迁借助宋朝疲于应付契丹的有利时机,夺取了宋朝富饶而极具战略意义的灵州。宋、辽、夏三国鼎立之势得以形成。

  新得到的灵州之地急需开发,连年战火中的民众急需休养,而且,宋辽已于1004年签订了"澶渊之盟",党项族在宋辽夹缝中求生存的外力已经失去,宋朝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来剿灭党项族。于是,李继迁的继承人李德明及时调整方略,表示愿意投附大宋。于是宋、夏和平共处,开放贸易,并得到了宋朝的大量赏赐。借助了宋朝的文化、经济之优势力量,使党项族实力获得空前的发展,并借此向西开拓边疆,攻取了甘州、西凉,迫使瓜州i投降,党项族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公元l038年,李元吴建国称帝,他深知此举将引起宋朝的震怒和反对,于是又回过头去借助辽国的力量。他一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有助于反抗宋朝、谋求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与辽国建立友好关系。在使宋朝完全处于孤立的情况下,从l040年春开始到1042年三次进攻宋朝,使宋朝对西夏之威势消失殆尽,逼迫宋朝于l044年妥协议和,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每年"赐"给夏国数额巨大的金银财宝。

  西夏与宋朝议和后,又果断地向辽国方向发展。西夏与辽仅相隔一条大河,无城堡可守。交界处的党项部落原本都为辽所统治。随着西夏国的建立并迅速壮大,这些部落纷纷叛辽附夏。辽因此出兵讨伐叛辽附夏的党项及其它各部落,李元吴领兵对抗,严正地维护西夏既得利益。辽兴宗严斥李元吴并令其归还各叛族,李元昊置之不理。于是在与宋朝和议之时,夏辽展开了激战。西夏击败辽朝的大举进攻,再次显示了借力的妙用。西夏就是这样不断地借助辽或宋的力量,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在双方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绵延发展。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在现代社会中肯定难有所为。

  【编者点评】

  自己实力不足、势力弱小的时候,就要广结善缘,跟各方面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于自己能从中借力,做事能左右逢源,这样才会使自己更好的发展。

  4.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未雨绸缪",是说人要在下雨之前就做好防雨的准备。这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只有平时多帮助别人、多留人情,才能在困境、灾难的大"雨"中借把"伞"安然度过。

  俗话说: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情就是财富。人际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树人缘,遇事方能左右逢源。求人静畦是被动的,可如果别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别人办事自然会很容易,有时甚至不用自己开口。做人做得如此风光,大多与善于结交人情、乐善好施有关。施恩术是人情关系学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最为灵验的功夫。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解决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他就能干出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真正的勇士。

  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积德。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要跌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做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垒不出来。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予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友情。比如,一个农民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到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伸出了求援之手,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东山再起。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在事业上发达了,依然不忘同乡借钱的交情,常常给对方以特别的关照,这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典范。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所以要拥有一个好人缘,便应洞察此中动机。

  要在平时急他人之所急,助人渡过困境,留下人情,才能在自己遇到困境时多几支救援之手相帮。

  【编者点评】

  做人要有长远的目光,要在自己有能力、自己富足时多帮助他人,为他人扶危解困平时留个好人缘,多留些人情,才能在自己遭遇苦难之"雨"时轻易的借到"伞"度过难关。

  5.老乡关系:剪不断的乡情

  人处于异地他乡时,会更珍重乡情,珍爱乡谊。因而跟老乡搞好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多几个朋友的问题,有时还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和前途。

  中国人的乡情很深,离家愈近,老乡的范围愈窄,离家愈远,老乡的范围愈宽。范围愈宽,则距离越重要。

  了解乡情,不是要去做乡土中国的社会学的论文,而是要懂得利用老乡之间的关系,把千丝万缕的客观存在的关系结起来,织成一张网,并让这张关系网为你的事业服务。就像台湾巨富陈永泰说的那样: "聪明人都是透过别人的力量,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借助老乡关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找机会多认识老乡,而认识老乡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老乡会","老乡会"在有"外来人"的地方随处可见。有的规模大,有的规模小;有的层次低一些,有的层次高一些。但是,不要管这些,参加进去,总会有所收获的。

  参加到老乡会中,你就有堂而皇之的理由和组织者索取全部老乡会人员的名册,了解每一个老乡是从事哪个行业,身处何等地位,也能得到他们的地址、电话,以便有事相求时联系。这些可称为老乡关系网的基本资料。

  还要注意去参加老乡会的活动,比如聚餐、郊游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要有意识地与一些可能给自己帮助的人联系。比如,自我介绍地聊一会儿天,订下哪天到他家拜访。当然,去的时候,总不能空着手去。一回生,二回熟,第三回去你让他帮忙办事他就不能不帮了。

  有一个小伙子,在一所著名大学念书。自从开始上大学,就立志要出国念法律,他为此考了"托福",也考了"ISAT"成绩很好,美国的哈佛、耶鲁的法学院也都寄来了入学通知书。但是,两个学校都只给他半额奖学金。他还必须每年支付一万五干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虽然到美国后半工半读这一万五千美元可以挣来,可第一年去总得带上十万、二十万人民币。这个数字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在一次老乡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在北京做生意的老乡,这位老乡是个地道的亿万富翁。这个小伙子很有心计,专门到这位老乡家里拜访了两次,跟这位有钱的老乡谈人生、谈理想,虚心地请教人生经验,还专门把自己面临的问题--要么借钱去美国,成就一番事业,要么放弃出国的打算,在国内努力再求其他发展,与这位老乡探讨。

  在知道这位小老乡的困难后,这位亿万富翁痛快地答应先让小老乡从自己这里拿二十万走,以后在美国混出息了再还他,如果混得不好,这二十万就是资助他了。有了这二十万,这位小伙子成功地去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现在已经毕业,并在一个著名的跨国企业--诵用汽车公司法律部任要职。此时,二十万人民币,对他只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如果当初没有老乡对他的支援,慷慨地拿出二十万,现在,他也可能干得很成功,但他的美国梦或许就破灭了。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关系网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人手中,打开局面。

  在外地的某一区域,能与众多老乡取得联系的最佳方式当然是"老乡会"。在老乡会中站稳了脚跟,跟其他老乡关系处得不错,那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关系网络。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这个关系网络的作用是多么巨大,不容你有半点忽视。

  既然中国人对老乡有特殊的感情,学会利用老乡关系,不但可以多交几个朋友,更重要的是办事时能得到关照,万一自己在外面有了什么麻烦,也可以有"征讨"别人的资本。那么该怎样拉近老乡关系呢?

  (1)利用乡音

  既然是老乡,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用家乡话作见面礼,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绪,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对方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情就愈沉、愈深。因此,越是这种情况,越要运用"乡音"这种技巧,你就会得到老乡所带给你的种种好处。

  (2)利用乡产

  在与老乡打交道时,一般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既为同乡,理应帮忙,如果送礼物给对方,这不太俗了吗?这种想法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广义来说,则是谬论。老乡与其他关系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是以地域为纽带的,有一份"圈子"内的情存在于心上。"乡产"也许是很普通的东西,本身并不贵重,但在"乡产"上所包含的情意却非"乡外人"能看出来、体会出来的,它会起到勾起老乡思乡之情的作用,然后会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对你这位老乡"另眼相待",照顾有加。

  (3)利用乡情

  一个人,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离开家乡,离开生他的土地,也许一开始并不感到有什么难过,但时间一久,或在他乡碰到不习惯的生活习俗,或遇到挫折,他就会感到家乡的亲切,家乡的美好。也许,这个时侯,一个人才会深深地感到,自己对家乡有割不断、丢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着游子出外去闯世界的精神依靠。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切不可忽视老乡的作用。罗某是个早年离开家乡出外闯荡的游子,现在异乡成家立业,家庭生活美满。但美中不足的是,罗某一直为没回家乡而感到遗憾,哪怕在这里能碰上几个老乡也好,思乡之情可见一斑。

  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另几位老乡,深感有必要成立一个老乡会,定期聚会,加深感情,有什么事大家以后可多加照应。罗某一接到邀请,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积极筹划、联络老乡,把这个老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并成为"家"中领导之一。

  经过两年的时间,老乡会终于发展到了有近500人的规模,罗某也等于多认识了近500人。这些老乡,各行各业,贫穷富贵,兼容并包,用罗某自己的话来说: "我现在办什么事非常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都会为我帮忙......"

  正是因为罗某充分认识到了老乡会的重要性,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结交老乡,才会有了这么大的一个关系网,这于己、于他人又何止是简单的一些方便呢?

  由此可见"老乡"的作用不可低估,只要能善于亲近"老乡","老乡"便会让你的生意、事业都大有发展。

  【编者点评】

  现代社会,资源就是财富,那么广泛结交,多给自己寻找一些有用的资源,就会使自己事事顺达,而"老乡"就是每一个身在异地之人的特有资源,能利用好"老乡"这一独特的资源,或许就会带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与财富。

  6.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人活于世,必然有助人之时。但是一定要记住:救人要救急,要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去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是常用的感情投资的手段,虽然二者都是"给",都是感情投资,但聪明的^翁,^识到,由于给的对象不同、东西不同、时机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两者相比,前者更好。因为:第一,对给者来说,相对成本低。一篓"炭"的价钱比一篮"花"要低,如果是金枝玉花,花就更贵了。对聪明之士来说,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更划算。

  第二,对被给者来说,相对价值高。这个相对价值,主要是实际效用大小的问题。炭对于雪中人来说,实际效用很大;而花对于锦上人来说,实际效用就小得多。

  第三,对给受双方来说,道义价值都高。锦上添花,有趋炎附势之嫌,道义价值是负的;雪中送炭,有扶危救困之名,道义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第四,受者对给者的回报高。雪中送炭的回报有多高?保守的估计,是投入一碗饭,回报一千金。这是汉代名将韩信对漂母的回报。韩信饿肚子时,漂母经常给他饭吃,待韩信封侯后,回报漂母一千金。这个回报还算是小的。吕不韦得到回报更大。他花费了一批金银、一个宠妾、一个儿子就夺来了一座江山。这是聪明人的大生意经。

  第五,给者对受者的约束力强。一旦有人给你雪中送炭,你为送炭者无论回报多少东西,都不为过。你如果不回报或不能按要求回报,你就会背上不仁不义之名。

  所以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当他人口干舌燥之时,你奉上一杯清水,这胜过九天甘露。如果大雨过后,天气放晴,再送给他人雨伞,这已没有丝毫意义了。

  【编者点评】

  结人缘、拉关系也有个成在和边际效应问题,在他人困境时,主动上前叫帮,在别人发达时上前叫攀,效果自然不同。所以,平时就要善于从落泊的人群中寻找"可靠"之人,给于帮助。在别人最困难之时伸出援手,会让人感动一生,一辈子记住你的好处,那么当你需要帮忙时,他必定会竭力相助。这样,你为人处世还就必然会左右逢源,事事顺达。

  7.记住对方的名字

  国外一则格言说,人对自己的名字比地球上所有名字的总和还要感兴趣。因此记住别人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就能叫出来,等于给人一个很巧妙而又有效的赞美。

  人的社会是复杂的,和人打交道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记住别人的名字并在适当的时候叫出他,也是需要我们把握的一项和人交往的技巧。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基本的礼貌,我们会因记得对方的名字而获得他人的好感,而且有时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准确地记住别人的名字并叫出它或者很好利用别人的名字,很可能对你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安德鲁·卡内基被称为钢铁大王,他成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实际上他对钢铁的了解并不比一般人多。他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知道怎样为人处事。小时候,他就表现出组织才华和领导天才。等到十岁的时候,他发现了人们把自己的姓名看得惊人的重要。而他利用这项发现赢得了别人的合作。当他还是个苏格兰小孩的时候,他抓到了一只母兔子。后来他发现了一整群小兔子,但却没有东西喂它们。他想出了一个很绝妙的法子--他对邻居的孩子们说,如果他们能找到足够的苜蓿和蒲公英喂饱那些兔子的话,就可以用他们的名字命名那些兔子。这个法子太灵验了,因此所有的兔子都活了下来。卡内基对此一直不能忘怀。好几年之后,他用同样的方法赚了好几百万美元。比如,有一次他想把铁轨卖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而该公司当时的董事长是艾格·汤姆森。因此,卡内基在匹兹堡建立了一座巨大的钢铁厂,取名为艾格·汤姆森钢铁厂。当汤姆森听到这一消息时,他觉得自己很受重视,得到了尊重,便很高兴地和卡内基签了购买合同。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被人记住,谁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受人重视。留心记住那些看来对你有用的人的名字,这不仅仅是礼貌的问题,而是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你就需要他的帮助。

  吉姆没有进过一所中学,但是在他46岁的时候,有4所学院已经援予了他荣誉学位,他同时也成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主席、美国邮政总局局长。

  记者去访问吉姆,请教他成功的秘诀,他说:"努力工作。"于是记者说:"别开玩笑了。"他接着问记者认为他成功的理由是什么。记者回答:"听说你可以叫出一万个人的名字。""我能叫出五万个人的名字。"他说。

  他的这项能力使他帮助富兰克林·罗斯福进入了白宫。在吉姆为一家石膏公司推销产品的时候以及在升为小镇上一名公务员的那几年,他创造了一套记住别人姓名的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每次他新认识一个人,他首先问清楚那个入的全名、家庭人口、他的职业以及政治观点。他把这些资料全记在脑海里。第二次他又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即使过了一年,他还是能拍拍对方的肩膀,询问起他妻子和孩子的情况,以及他家后面种的那些植物。难怪他有一大群拥护他的人!在罗斯福竞选总统活动开展前的好几个月,吉姆每天都写好几百封信,给遍布西部和西北部各州的人们。然后,他跳上火车,在l9天内足迹踏遍了19个州。那l200英里的路程,他以马车、火车、汽车和轻舟代步。每天到一个市镇,就和他所认识的人一起吃早餐或午餐,喝茶或者吃晚饭,跟他们谈肺腑之言。然后,又继续他的下一站。等他回到东部,他就写名单,然后加以整理,于是他就有了成千上万个人的名字了。这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收到一封吉姆的私函。那些信都以"亲爱的比尔",或者"亲爱的杰克"开头,结尾总是签上"吉姆"。

  由此可见记住别人的名字对一个人的成功有莫大的帮助,同样也使自己多了许多朋友,记住别人的名字在给别人带去惊喜的同时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意料不到的收获。

  【编者点评】

  名字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你记住了他的名字,即使很久不曾谋面也能轻易地叫出来,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善于交际的人就是记住别人名字的高手,记住他人的名字是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的重要方法或手段。

  8.关心对方最关心的

  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都希望别人把目光聚集到自己身上。如果你能够先重视他,对他所关心的问题或事情,你能够为他办理得很好、很妥帖,那么,别人才会把目光投向我们,重视我们,并为我们办理一些事情。对别人显示你的兴趣,关心他最关心的事或人,是与人交际中必须要学会的一件事。它不仅可以让你交到许多朋友,有时候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查尔斯·华特尔就职于纽约市一家大银行。一次,他奉命写一篇有关某公司的机密报告。他知道某人拥有他非常需要的资料,那人是一家大工业公司的董事长。于是,华特尔去见那个人。当华特尔被迎进董事长办公室时,一个年轻的妇人从门边头探进来,告诉董事长,她这几天没有什么邮票可给他。

  "我在为我那l2岁的儿子搜集邮票。"董事长对华特尔解释道。华特尔说明他的来意,开始提出问题。董事长的说法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很显然,他不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这次见面时间很短,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华特尔当时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后来,我想起了董事长秘书说的话--邮票,12岁的儿子......联想起自己在银行的国外部门搜集邮票的事--从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上取下来的邮票,华特尔有了主意。

  第二天早上,华特尔又去找那人,传话进去,说有一些邮票要送给他的孩子。华特尔被很热诚地带了进去。那个董事长满脸带着笑意,客气得很。 "我的乔治将会喜欢这些。"他不停地说,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 "瞧这张!这是一张无价之宝。"

  华特尔回忆这次见面说:"我们花了一个小时谈论邮票,看他儿子的照片,然后他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我所想要知道的资料全都告诉了我--我甚至都没有提议他那么做,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都告诉了我,然后叫他的下属进来,问他们一些问题。他还打电话给他的一些同行,把一些事实、数字、报告和信件,全部告诉我。用一位新闻记者的话来说,我大有所获。"

  这个关于邮票的故事,我们似乎在别的成功人士的传记里也看到过。相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件也不少。假如我们像华特尔那样对别人的工作、生活能够充满热情,并给予积极的帮助,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近,那还会有什么事情是干不成的呢?

  当我们对他人感兴趣、关心他最关心的人或事时,别人就会感觉到我们对他的诚恳与尊重,同时也会对我们报以微笑。如果我们总是一种不理不睬或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他人没有半点兴趣,试想谁还能够对我们充满好感呢?

  只有关心他人所关心的,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而使自己得到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也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

  【编者点评】

  只有让人关注、重视,我们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那么先关注别人、关心他最关心的人或事,并投其所好、拉近距离,这样就会使我们得到别人的回报。

  9.交友不拘泥,诤友不能缺

  结交朋友不能固定在一个圈子、一个范围内,而应该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有所交往。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朋友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诤友",就是能及时指出我们的错误并帮我们纠正的人,拥有诤友,会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以至于完全不需要向他人讨教。不听入劝的人,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傻瓜。即使是最有独立见解的人,也应当注意友善的忠告。

  人的一生受朋友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很多人因为朋友而成功,也有很多人因朋友而失败,甚至因朋友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害怕因为朋友而失败,那不交朋友可以吧?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没有朋友,也就差不多无路可走,寂寞一生了,即使你闭紧心扉,还是会有人来用力敲。当有人来敲你的心扉肘,你应还是不应?应的话,可能那是个坏朋友;不应的话,可能失去一个好的朋友。

  因此,你总是要面对"交朋友"这个问题。交到好的朋友,你可能会受益一生,得到无限的乐趣,至少不会受到伤害;而若交到坏的朋友,想不走入歧途、不倒霉是很难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人有很多种,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也有很多种类型,有每天说好话给你听的,有看到你不对就批评、指责你的;有热情如火、喜欢奉献的,也有冷漠如冰,只考虑个人利益的;有憨厚的,也有狡诈使坏的......

  这么多类型的朋友,好坏很难分辨,而当你发现他坏时,常常是来不及了,因此平时交往经验极为重要。不过有一种类型的朋友肯定是值得交往的,那就是会批评、指责你的朋友。

  和只会说好话的朋友比起来,那些只知道批评、指责你的朋友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他说的都是你不喜欢听的话,你自认为得意的事向他说,他偏偏泼你冷水,你满腹的理想、计划对他说,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说一顿......反正,从他嘴里听不到一句好话,这种人要不让人讨厌也真难。

  但是这种朋友,如果你放弃,那就太可惜了。

  基本上,在社会上做过事的人都会尽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也不说难听的话让人讨厌。说好听话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场,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了做朋友的义务了;明明知道你有缺点而不去说,这算是什么朋友呢?如果还进一步"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居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这样的人交往。

  但实际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说好话的朋友便乐陶陶,不知是非了;其实他们顺着你的意思说话,会让你高兴,为的就是你的资源--你的可以利用的价值,很多入被朋友拖累就是这个原因。

  比较起来,那些让你讨厌、像只乌鸦、光说难听话的朋友就真实得多了。这种人绝对无求于你(不挨你骂,不失去你这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他的出发点是为你好,这种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

  因此交友不可只结交一些顺着你的入。真正的朋友是不会一味奉承,一味顺着你的人,有什么缺点,有什么短处,他们就会指出来,这样的诤友是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有了他们的真诚相帮,我们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在人生路上顺畅前行。

  【编者点评】

  诤友的话虽不顺耳,但诤友的心是赤诚的,他之所以指出我们的缺点只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拥有诤友,就会使人及时纠正错误,少犯过失。这是人生无比宝贵的财富。,

  10.距离不可太远,也不要太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只刺猬相处一样,靠得太近则相互受伤,离得过远则觉得寂寞。因此与人交往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产生美感,交往中要注意:距离不可太远,也不可太近。

  人一辈子都不断在结交新的朋友,到哪里都能够交到朋友是一件好事,但是人不能像熊瞎子掰玉米那样交朋友,而且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中的一种损失。有的时候,维持和老朋友的友谊比交新朋友更加重要,因为相知多年,彼此熟知,合作会更加默契。这样的老朋友做搭档,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要维持友谊,一定要注意"保持距离"!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这似乎有些矛盾,好朋友应该整天呆在一块才对啊,古人交朋友常说的"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恨不得死都死在一起,为什么还要保持距离呢?

  问题就在于很多"铁哥们"就是因为一天到晚在一起,所以才处腻了,处烦了,才疏远了,而保持距离则能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人与人之所以会产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以会有"铁哥们"、"死党"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无论如何相互吸引,双方还是会有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利益,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人与人之间有时和刺猬一样,离得太远觉得太孤单,靠得太近又相互伤害。朋友之间首先会经历一段"蜜月"期,当"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碰触彼此的差异,刚开始还能够尊重对方,理解对方;随着友谊的加深,双方无话不谈,彼此之间的交锋和矛盾开始出现,逐渐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大家对谁也不客气,就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挑剔、批评、争吵,然后结束友谊。

  朋友之间往往因为一些小事造成感情的破裂。有个人和同租一间房子的房客成为朋友,后来因为对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认为这对他很不公平,于是愤然而搬了出去。还有就是有时因为一些问题起了争执,吵了起来,彼此伤害了对方的感情,相互再难以接受,于是逐渐疏远,成了陌路之人。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注意一点,不要走的太过靠近,友情维持得更长久一些。

  那么我们怎样"保持距离"呢?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太过亲密,不要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是不要总是粘在一起。能"保持距离"就会尊重对方,便可以防止相互磕碰而产生伤害。

  但是事情过犹不及,有时太过保持距离也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大家工作忙,接触的人也多,很容易就忘了对方,因此对好朋友,也要打打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找机会碰个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朋友",最后变成"只是认识了"!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保持距离的初衷了。所以为了人生有友情相伴,友谊长存于彼此之间,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最好的选择。

  【编者点评】

  "距离产生美"。不近,让人感觉生疏,太近了,缺乏安全感,真正的善于结缘就是会与入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会使彼此之间相处的更为融洽,把握好这个"距离"的度,是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能,需要用心地体味和修炼。

  11.交友不挑剔,心中尺度明

  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交友是必不可少的。既要结交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三教九流、各式各样的人交朋友,在交朋友的时候是不能挑剔的,但是自己心中要有数、有个尺度。

  既要广泛交友,又要谨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鲁迅先生说过"要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足,而要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而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和错误不放,而要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是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就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而得不到良好的人缘。朋友相交以"诚",此乃至理,但也要心中自有深浅分个等级。有人说分等级,不就不诚了吗?其实这并不矛盾。

  有个地方绅士,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夸耀,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你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是要分等级的!"他说他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不会利用朋友,也不会欺骗朋友,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是诚心的。在他对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对方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绅士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前提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即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朋友级"、"点头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

  他就根据这些等级来决定和对方来往的亲密度和自己心窗打开的程度。

  "我过去就是因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今天才会把朋友分等级。"他说。把朋友分等级听来似乎无情,但听了那位绅士的话,使我们觉得分等级的确有其必要--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要把朋友分等级其实不容易,因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要十分客观地将朋友分等级是十分难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你非得勉强自己把朋友分等级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就会比较冷静客观,可把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级",对感情丰富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难,因为这种人,往往在对方尚未把他当朋友时,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级,他也会觉得有罪恶感。

  不过,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学习,做人和交朋友也是如此。慢慢培养这种习惯,等到了一定年纪,自然热情冷却,不用再提醒,也会把朋友分等级了。

  分等级,可像上述那位绅士那样分,也可简单地分为"可深交级"和"不可深交级"。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这就好比客人来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要请进客厅,像推销员之类的在门口应付就可以了。

  另外,有一种"朋友"也是你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应酬场合认识,只交换名片,谈不上交情的"朋友"。这种"朋友"各种行业各种阶层都会有,你不应把这些名片丢掉,应该在名片中尽量记下这个人的特征,以备再见面时能"一眼认出"。但最重要的是,名片带回家,要依姓氏或专长、行业分类保存下来;你不必刻意去结交他们,但可以找个机会在电话里向他们请教一两个专业问题,话里自然要提一下你们碰面的场合,或你们共同的朋友,以唤起他对你的印象。有过"请教",他对你的印象也会深刻些。当然,这种"朋友"不可能帮你什么大忙,因为你们没有进一步的交情,但帮小忙,为你解决一些小问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广泛交友对人是有益处的,但不可能对所有朋友都"全抛一片心",全都同样对待,在心中要有个尺度、交往时要分个深浅。

  【编者点评】

  多结交朋友是没错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嘛!朋友越多我们办事就越方便、越顺利,但是朋友有许多种,不能对所有朋友都同等对待,在交往中要有个尺度。所谓看酒下菜,什么人给什么招待。

  12.滥交祸患大。不可不设防

  朋友本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但是在利益面前,保不准会有朋友把你牺牲掉来保障他的利益、前途,故而交友时一定要慎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作朋友的。

  在南北朝时期,沈约和范云是很要好的朋友,当时南齐的大司马萧衍握有实权,他想让齐和帝把帝位禅让给他。沈约是萧衍身边的人,他对萧衍进言说: "如今连三岁小孩都知道齐朝的国运不久了,您英明神武,应该挺身而出,接受天命啊。天意不可违,人心不可失。"萧衍听了心里很舒服,说:"我正考虑这事呢。"

  沈约走后,萧衍又召进范云,告诉他自己想让齐和帝禅让的打算。范云的回答与沈约一样,萧衍高兴地说: "果然是智谋之士啊,见识如此相通!你明天上午带着沈约一起来!"

  范云出门后,告诉了沈约,沈约眼珠子一转,叮嘱范云:"明天上午,您可一定得等着我。咱俩一起去。"范云当即答应了。但到了第二天上午,沈约却提前去了。萧衍命令沈约起草接受禅让登基的诏书,沈约忙说: "我昨晚早就起草好了。"说着递了上去。萧衍很高兴,连连夸奖沈约会办事,并说: "事成之后,这头功是你的。"

  不久,范云从外面赶来,到了宫门,却无法进去,只好在寿光阁外焦急万分地走来走去,口里不停地发出"咄咄"的声音,看来急得够戗。

  等到沈约出门,范云赶忙上去问道: "怎样安排我?"沈约举起手来向左一指,暗示已安排范云为尚书左仆射一职,范云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这还差不多。"

  沈约做人很成问题,为了抢头功,把朋友给涮了,一面叮嘱别人"一定要等着我",一面却提前进宫。兜售自己的私货,将开国的头功一把抢在手中。和这样的人共事,能不小心吗?

  五代时期也有一件类似的事,当时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张颢,一个叫徐温,他们在一起密谋,准备杀死节度使杨渥,然后二人取而代之。

  但是,这是冒很大的风险的事,要是事情败露,只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牵连到九族的啊!怎么做才能既从事变中捞到好处,又不用担当失败的风险呢?狡猾的徐温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一天,两人在具体商谈事变事宜的时候,徐温对张颢说:"在行动的时候,如果我们两方面的兵马都参加的话,必然步调很难协调,不如全部用我的兵马吧,那样便于指挥,成功的几率也大得多。"张颢想到,徐温肯定想独占功劳,那可不能让他得逞。他便对徐温的提议表示反对。徐温于是顺水推舟说: "两方面的军队确实是不便于行动,你要是不同意全部用我的兵马,那就全部用您的手下吧!"张颢欣然同意了。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下来。后来事变失败了,朝廷开始彻底追查叛党,由于发现被捕的士兵全是张颢的手下,因此大家都认为徐温当时根本就未曾参与谋反的事,徐温就这样得以置身事外。

  不可否认,徐温是一个阴险奸诈之徒。但是,就事论事,他的方法真是绝妙:兵变成功,自己是一个参与者,自然可以分得一杯羹;兵变失败,自己可以安然置身事外.不担一丝风险。虽说多交一个朋友比多树一个敌人强,但若真正交到一个可疑的朋友就犹如引狼人室,这比看得见的敌人更可怕。现实生活中,由于长期的敌对关系,对手会去研究你的弱点,发现你的缺陷,并会以朋友的身份巧妙地攻破你的防线。因此,可疑的朋友就是最大的敌人。

  公元23年,汉室皇族刘玄称帝,与此同时,有个名叫王郎的占卜者,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也自立为帝,建都邯郸。于是,刘玄派刘秀率军与谢躬的军队-起作战,结果打垮王郎,攻占了邯郸。谢躬一向与刘秀不和,曾经几次打算起兵攻打刘秀,只是怕不敌刘秀,才没有动手。他与刘秀的军队共同驻扎邯郸,难免要发生摩擦。

  刘秀工于心计,决定慢慢收拾谢躬。谢躬的部将抢掠民物,谢躬知道后从不向刘秀通报,刘秀心里虽然不满,但不露声色,而且经常当面夸奖谢躬忠于职守。时间久了,谢躬渐渐不再对刘秀有所顾忌。

  谢躬的妻子知道这种情况后,时刻告诫丈夫说: "你与刘秀长期以来互不亲善,千万别轻信他的虚情假意,如果不加以防备,终有一天要受他所害。"

  然而,谢躬却把妻子的话当成耳边风,率领部下回到邺城驻扎。不久,刘秀率兵南下,攻打一支农民起义军,他借故请谢躬出兵配合,袭击另外一支农民起义军。

  谢躬答应了他的要求,让大将刘庆、太守陈康留守邺城,自己亲自带兵去执行袭击的任务,不料那支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很强,谢躬的军队大败。

  其实,请谢躬配合作战是刘秀的一条计谋。谢躬一离开邺城,刘秀一面派偏将吴汉率领军队进击邺城,一面派一个能说会道的辩士游说太守陈康,要他归附刘秀,否则,大兵一到只有死路一条。陈康见大势已去,便逮捕了大将刘庆和谢躬的妻子,向吴汉投降。谢躬完全没有想到陈康会背叛自己,带了少数败兵退到邺城,见城门开着,便骑马进去。

  不料,刘秀的军队早已埋伏在城门左右,随着一阵鼓声,伏兵冲出来将谢躬拖下马,用绳索紧紧捆住,随即吴汉从腰间拔出剑来,手起剑落,将谢躬劈作两段。

  谢躬未听妻子的告诫,对刘秀失去了防备之心,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我们要以古人为鉴,交友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所交非人、引狼入室,否则的话后悔都来不及。

  【编者点评】

  交友要广泛,更要慎重,要看清对方的为人,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因此不能把什么人都当作朋友对待。一旦交友不慎,不但不能事事顺达,反而会处处碰壁,甚至是惹火烧身。

  第四张王牌 厚而精--做人要厚道,办事要精明

  厚道不是愚钝、蠢笨,不是死心眼,一根筋,厚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实用大智慧.是让人信服并且愿意与之交往的一张王牌,是我们聚积人脉、获得机会的"吸铁石"。精明不是耍滑头、玩小聪明,更不是使小伎俩坑害别人,精明是解决问题使双方获利从而实现"双赢"的必要手段,真正的精明应该体现在结果上而不是过程中,是别人感觉很舒服却看不出来的东西。

  1.以力服人不如以理服人,以理服人不如以德服人

  有良好的品德、德行,才有容纳别人的度量,才会有包容一切的胸襟。服人的要点,在于能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只有拥有宽厚的品德才能有容人、容物的雅量。

  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继位后,南蛮王孟获便带领10万蛮兵,不断侵掠蜀国边境,于是诸葛亮于225年亲自带领川军50万前去征讨。以赵云、魏延为大将,率马岱、马谡、王平、张翼等长驱直人攻向南中。

  孟获,是南中的酋长,他英勇善战,为人侠义,在南人中很有威望,他听说蜀兵南下就提兵迎战,远远地看见蜀兵,队伍交错,旗帜杂乱,心里就想: "人们都说诸葛亮丞相用兵如神,看来太言过其实了。"于是孟获冲出阵去,对方王平迎战。没有几个回合,王平回头就跑,孟获放胆追杀,一口气追赶了二十多里,忽然喊声四起,左有张嶷,右有张翼,截断了退路。故此南兵大败,孟获死命冲出重围,前面又有一队军马拦住去路,原来是大将赵云。孟获听说过赵云的厉害,慌忙带领几十个骑兵逃进山谷。前边路狭山陡,后边追兵渐近,孟获只得丢下马匹爬山,忽然又是一阵鼓声,原来诸葛亮早就调查了这一带地形,派魏延带领500人在这儿埋伏,结果不费劲儿就活捉了孟获。

  孟获被押至帐中,诸葛亮问: "现在你被我活捉了,你心服吗?"孟获说:"我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捉住的,怎么能服呢?"诸葛亮道: "你既然不服,我放你回去如何?"孟获答得倒也干脆:"你要是放了我,我重整兵马,和你决一雌雄,那时再当了俘虏,我就服了。"诸葛亮立即让入给孟获解开了绑绳,酒肉招待以后,放出营帐。

  诸葛亮放了孟获,众将领都不理解,问睹葛亮: "孟获是蛮兵的首领,擒住他南方才能平定,丞相为何把他放了?"诸葛亮笑着说:"我要想抓他,如同探囊取物,但只有降服了他的心,他才不会再反。"诸将领都不相信他能让孟获从心里归顺。

  孟获回寨以后,重整军马,准备再战。他手下的两个洞主曾被俘虏后放回,这次孟获派他俩迎战,但他们又打了败仗。孟获说他俩是故意用败阵来报答诸葛亮,把他们痛打了l00军棍。这两人一怒之下,带了一百多个放回来的南兵,冲进孟获的营帐,把喝醉了的孟获牢牢绑住,献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笑着对孟获说:"你曾经说过,再当俘虏就服了,现在还有什么话说?"孟获振振有词道: "这不是你的能耐,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怎么能让我心服呢?"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好吧!我再放你一次。"孟获说:"我虽然是蛮人,可也懂得兵法,如果丞相真的放我,我一定和你决一胜负。要是再当了俘虏,就倾心投降。"诸葛亮命令刀斧手给孟获松了绑,带他出营观看蜀军如山的粮草和明亮的刀枪。孟获则一边走,一边注意各个营寨的位置和情况,参观完后,诸葛亮亲自为他送行。

  孟获回到本寨,对弟弟孟优说: "我已经知道了蜀营的虚实,现在可以一举打垮蜀军了!"两人当下定了一个计谋。次日,孟优带着l00名南兵,抬着许多金银珠宝来到了诸葛亮的大营。孟优见了诸葛亮,一拜再拜地说:"我哥哥感谢丞相不杀之恩,让我先送上这些宝贝,作为劳军之用,哥哥去银坑山收拾宝贝,明天就送来,献给天子。"诸葛亮见孟优的随从一个个身强力壮,知是诈降而来,当下杀牛宰羊,设宴款待,并利用药酒将他们全部都迷倒在地。当晚,孟获把南兵分为三队,前来劫寨,他原以为诸葛亮没有防备,又有孟优作内应,肯定可以活捉诸葛亮。谁知这早就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于是孟获再次陷入诸葛亮为他设下的圈套,第三次当了俘虏。诸葛亮笑着对他说: "这回服了吗?"孟获仍然不服地说: "这次是因为我弟弟贪杯误了我的大事,怎能心服?"诸葛亮说:"那就再放你回去!"说罢,把孟获兄弟、连同所有的兵将全部放回。

  诸葛亮统领大军,渡过泸水,在河南岸建起大营,等待南兵,果然孟获带领l0万蛮兵,气势汹汹地杀来,诸葛亮见南兵狂恶气盛,下令回营坚守,不准出战;同时派赵云、魏延带兵从下游绕到孟获后方。几天后,诸葛亮故意丢下大营,退回泸水北岸。孟优指着空寨里的无数粮草对孟获说: "诸葛亮丢下辎重匆匆而去,必是蜀中有紧急事情。昨晚他的寨中虚设灯火,定是怕我知道他要撤军攻打他,我们快去追赶,干万不要错过机会。"

  这天晚上,狂风大作,蜀军突然回马杀到蛮兵营前,蛮兵丝毫没有准备,惊慌失措,自相冲突。孟获急忙带领亲信兵丁往后撤退,却被赵云拦住,此时,北、西、南三处都是火光,孟获只得向东逃跑,身边就剩下几十个人了。刚刚转过山口,只见面前一片茂密的林子,几十个蜀兵簇拥着一辆四轮小车从林中出来,诸葛亮端坐在车上,哈哈大笑,说道:"蛮王孟获,大败至此,我已等候多时了!"孟获听了大怒,一马当先,向诸葛亮的车子冲去,只听"喀喳"一声,孟获连人带马一起掉入陷阱,第四次被捉。

  这次诸葛亮一反往常,生气地说:"你这回又被我活捉了,还有什么话说?"孟获说: "我是误中你的奸计,死也不服!"诸葛亮大声喝令"砍头",刀斧手推出孟获,孟获满脸气愤,毫不害怕,还回过头来说: "你要是敢再放我一回,我一定能报四次失败之仇!"诸葛亮哈哈大笑,命令刀斧手松绑,就在帐中用酒食招待,然后把孟获放了。

  孟获四次被擒,知道了诸葛亮的厉害,就和弟弟商量,到偏远险要的山洞中躲了起来,心想,蜀兵受不了这一带的炎热湿气,日子一长,必然撤退。他哪里想到,诸葛亮依靠投降的南兵引路,步步逼近了山洞。

  孟获正准备拼一死战,部下来报,说相邻洞主杨锋正带领3万兵马来助战。孟获高兴地把杨锋及其5个强悍的儿子请进洞中,并设席款待。酒到半酣,杨锋让随身带来的蛮女跳舞助兴。酒正酣中,杨锋的两个儿子分别上去给孟获、孟优敬酒,只听杨锋大喝一声,两个儿子已经捉住了二孟。原来,杨锋和儿子们也被诸葛亮捉过,他们很感谢诸葛亮的活命之恩,便设计擒住孟获,献给诸葛亮。

  诸葛亮再次问道: "这是第五次被捉,这回你心服了吧?"孟获说: "这不是你的本事,只要你放了我,我回到祖居的银坑山,你要是在那里捉住我,我们子子孙孙一定心服",诸葛亮像过去一样,又把孟获放了。

  孟获连夜回银坑山,召集了本宗族的一千多人,向邻山邻洞请了几万援军,再次与蜀军交锋,又吃了几个败仗,最后连老巢银坑山也被蜀军占了。诸葛亮立即下令分兵缉拿奔逃在外的孟获。孟获实在没了办法,就让自己的妻弟率众把他绑送蜀营,说是妻弟劝孟获,孟获不听,被捉来献给丞相。

  诸葛亮等他们进帐后,一声令下,两人捉一个,全部拿下,然后一搜身,果然人人身上都贴身藏着武器,想伺机行动。诸葛亮问孟获:"你这回可是在家被捉,该心服了吧?"孟获说: "这是我自己来送死,当然不服。"诸葛亮说: "我捉了你六次,还是不服。你想让我擒你几次呀?"孟获说:"七次!要是七次被擒,我才倾心归服。"诸葛亮道: "下次再被擒住,若再狡赖,必不轻饶。"孟获等人抱头鼠窜而去。

  孟获家破兵败,只得向邻近的乌戈洞主借藤甲兵。原来这藤甲是用油反复浸泡、晾晒几十遍,又硬又滑,刀箭难入。藤甲军共有3万人,十分厉害。诸葛亮调查清楚后,一场火攻,把油浸的藤甲烧了个精光,孟获第七次当了俘虏。

  这回诸葛亮也不和孟获说话,只是给他解了绑,送到临帐饮酒压惊,然后派人对孟获说: "丞相不好意思见你了,让我放你回去,准备再战。"孟获听了这话,双眼流泪,对左右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有,我要是再不感谢丞相的恩德,可就太没有羞耻了。"说完来到诸葛亮面前,跪倒在地,说道:"丞相天威,南人永不造反。"诸葛亮问道: "你果真心服了吗?"盂获哭着说:"我们子子孙孙都感谢丞相再生之德,怎么不心服。"于是诸葛亮封孟获永远为南人洞主,蜀兵占领之地,全部退还。孟获及家人感恩不尽,欢天喜地回去了,诸葛亮则率领大军凯旋而归。

  诸葛亮采用以德服人的方式,才使孟获真心归顺蜀国,使南方少数民族与蜀国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安定。

  【编者点评】

  以力服人、以理服人,都不如以德服人。有宽厚的品德、宽广的胸襟。才能有容人之量。 为人厚道真诚,以德服人,是打心底深处征服人心,才是真正的"服众力"。

  2.做人要厚道,做事要精明

  做人要厚道老实,才会拥有更多的朋友,但是做事就不可以一味忠厚老实,应该精明、机巧,善于见风转舵、顺势而为.这样才能成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如果一个人在处世、办事以及待人的过程中嗅觉灵敏,往往可以趋吉避凶,免祸保身。不过,这些都需要经验,也需要过人的智慧。生存的道路并不平坦,如何平衡发展,进而保身、避祸,或许都需要一些"敏锐的嗅觉"吧。

  改朝换代是一件大事,尤其对于一些平日就有些影响力的人而言,如何读谨新皇帝的心思更是至关重要。

  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不久的时候,江苏嘉定地区有个富豪名叫万二,他天生就是一副"顺风耳"的模样,机灵得很。面对着如此巨大的政治变动,万二尽管"马照跑,舞照跳",衣食无缺,但对于新王朝的政治动向却不敢大意,早就竖起鼻子、拉长耳朵,留意任何的风吹草动。

  有一天,一位刚从京城回来的朋友来访,他便抓住机会,请这位朋友说说在京城的所见所闻。

  朋友兴冲冲地说将起来,万二当然是听得津津有味。说着说着,朋友还说起最近京城流行一首据说是皇帝朱元璋自己所写的诗,京城人都觉得很有趣,还顺口吟唱起来:"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披被。"意思是说,皇帝天天做苦工,比文武百官们还要晚睡早起,与江南富翁们的舒适生活更是没得比。

  这首皇帝自我叹气的"苦命诗",说起来煞是新鲜有趣,但听在万二耳里却有些毛骨悚然。听完之后,万二脸色大变,心中大感不妙,暗自感叹地说: "或许,大祸即将临头。"

  朋友谈兴正浓,没有结束的意思,万二却已坐立不安,什么有趣的话题听起来不但索然无味,还觉得多余。急急送客之后,万二二话没说,除了迅速将家产托付给仆人管理之外,还马上找人买了一艘船,带着细软、载着家人远走他乡,避祸去了。

  就在万二隐姓埋名、避居山林的两年之中,众多江南富翁陆续遭到毒手,没收的没收,抄家的抄家,很少有人能够像万二这样幸免于难,善始善终。

  一首诗,流露的是皇帝内心的羡慕,还是嫉妒?是自嘲,还是不平?

  万二基于对朱元璋处事风格的了解,深信一个满脑子心机、权谋的皇帝,怎么可能坐视在他的江山还未稳固、百事待举的时候,居然存在着一群腰缠万贯、生活富足的人,比他还逍遥呢?"春江水暖鸭先知",万二不是鸭子,却能事先嗅出大祸即将临头的信息,这就是做事的机巧吧。

  但是,要从一大堆不相干的信息中,察知风云即变,这就需要超越常人的"智慧"了。

  一般说来,所谓"成功"的人,或者是能够"全身而退"的人,应该就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表现"准确"、"正确"和有"力度"的人。想要在人生的路途上有所作为或有所收获的人,这一点就不能不加以注意。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召见画工周玄素,命令他在宫殿的墙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身处宫廷并且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周玄素马上感应到这个问题的"严肃性",心想绝对不能强出风头,如果把皇帝的"江山"增一分、减一分,画砸了,恐怕就会招来不测之祸。

  机灵的他马上向朱元璋禀奏说: "微臣未曾走遍九州河山,实在不敢随便下笔,是不是可以请陛下先画一张草图,微臣再进行修饰润色,这样可能比较好。"

  朱元璋听完后,觉得有道理,马上拿起笔勾画起来,不一会儿工夫就画好了轮廓,于是,就要周玄素进行修饰润色。

  这时候,周玄素立即毫不犹豫地接口说道: "陛下的山河已定,难道还能改动吗?"这番话听得朱元璋心花怒放,龙颜大悦,作画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历史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猜疑心重、喜怒无常的人,他掌握着生杀大权,属下如果表现不得体,就难免有杀身之祸。

  周玄素身处薄冰之地,恐怕早就练就一身应对保命之道,所以能够从容应付过关,又能博取朱元璋的欢心,实在是不简单。

  时下有这样一句歇后语,叫作:崔永元主持节目--实话实说。其实,别看人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做诚实的人,但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真的全部实话实说的话,肯定会到处碰壁,到哪里也行不通。所以在老实做人的前提下,还要机巧做事。

  再看一个当代的例子。

  公司里新招了一批职员,老板抽时间与大家见个面,点名认识一下新员工。

  "黄烨(hua)。"

  全场一片静寂,没有人应答。老板又念了一遍。

  一个员工站起来,摇头晃脑地指着另一位员工说: "他叫黄烨(ye),不叫黄烨(hua)。"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老板的脸色有些不自然。

  "报告老板,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起来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老板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

  没多久,打字员被提升为公关部经理,很有"学问"的那个员工则被解雇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很明显,领导不喜欢这种"太明白"的人。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个领导没什么水平,打字员在拍马屁。实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缺口,犯错误有时也在所难免,而如何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却是一门很高超的学问,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本领和技巧。

  因此在厚道做人的同时,也要学会机巧做事,这样才能在处世中游刃有余、圆滑自如。

  【编者点评】

  为人要以厚道为本,不欺诈、不耍滑头,让人可以信赖。但是做事时就要灵活变通,要顺应时势,才能左右逢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俗话说: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给别人留点回旋的余地,维护他人的自尊。即使唇枪舌战,也要保住他人的面子。

  有的人说话办事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无意中就揭了别人的老底,犯了别人的忌讳,不知不觉中就惹祸上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份上,给他们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那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

  这就是不分场合、不给人留余地的下场。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养鸡场的主人,向来讨厌传教士,因为他觉得大多数传教士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道貌岸然。尤其有些家伙,满口仁义道德,私下却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更让他义愤填膺,咬牙切齿。为了满足"替天行道"的正义感,养鸡场主人有事没事,专喜欢信口散布传教士的坏话。

  有一天,有两个传教士上门,说要买只鸡。生意上门,总不好往外推,主人让他们在偌大的养鸡场里挑了半天,没想到他们却挑中了一只毛掉得几乎秃了又跛脚的公鸡。

  主人很奇怪,便问他们为什么要买这只丑陋难看的公鸡?其中一位传教士回答:"我们想把这只鸡买回去养在修道院里,路过的人看见要问起的话,我们就说这是你的养鸡场养出来的鸡。"主人一听,急了,连忙摇头:"不行,不行!你们看看我这养鸡场里面的鸡,哪一只不是养得漂漂亮亮、肥肥壮壮的,就这一只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天到晚爱打架,才会弄成这种丑模样,你们拿它对外当代表,别人会误会我的鸡都这样,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另外一位传教士笑嘻嘻地回答: "对呀!少数几个传教士行为不检点,你却喜欢拿他们来当代表,对我们来说,也同样太不公平了?"

  谁都有点缺点,都有自己的忌讳之处,如果这些被人当面说出来,无疑是打了人家一个大耳光,太不给人留情面、留余地了,而揭人之短的人除了招致对方的怨恨、报复外将一无所得。

  【编者点评】

  厚道老实本没有错,但是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一味厚道、说老实话,有时就会触犯别人的忌讳。因此做人厚道的同时还须办事精明,不能揭了别人的短。

  4.顺势而为,识时务者为俊杰

  有句名言:识时务者为俊杰。是说人们要认清自身有多大能力,以及外界的形势如何,自己要明了于心,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要顺应时势,随风转舵,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如果执迷不悟,不识时务,可能就会离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远。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但我们以--N有意思的古希腊寓言来说明这个道理。

  一头驴听了蝉的叫声,觉得它的声音很好听,便头脑发热,要向蝉学习唱歌的方法。在驴的苦苦哀求下,蝉答应教它,并告诉它:你必须首先学我一样,每天以露水充饥。驴照着蝉说的做了,结果饿得只剩下一口气,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我们早已听了很多诸如"天才在于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成功属于锲而不舍的人"等等之类的话。确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但这些话很容易给一些思想单纯的人造成错觉,让他们认为仅有坚持就够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正如那头坚持以露水充饥的驴一样。

  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事业,如果忽视自身的特点,单凭一时心血来潮的自我设计,就会像那头古希腊的驴一样落得一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下场。但我们在误入歧途时,能够及时地加以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设计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取得我们所期望的成绩。

  歌德年轻的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画家。为此他一直沉溺于那些变幻无穷的色彩世界里而不能自拔,他付出了长达十年的艰辛劳动,但结果却是收效甚微。在40岁那年,他游历意大利,在看了真正的造型艺术杰作后,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在绘画方面是难有成就了。最后他痛苦地做出了抉择:放弃绘画,转攻文学。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摸索,歌德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晚年他在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时,曾经以自己的经历,告诫那些头脑发热的青年:不要盲目相信兴趣。

  纵观古今,许多人早期的自我设计都有一定的盲目性:马克思曾经想当诗人,安徒生想当演员,高斯曾想当作家,但后来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初衷,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在新的领域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能及时调整自己奋斗的方向,这也正是他们比常人高明的地方。

  那么怎么识别盲目的自我设计呢?我们知道要自己放弃追求是很痛苦的事情,半途而废总是让入觉得遗憾。但是,当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一无所获时,你不觉得应该思考思考,不应该重新估价自己追求的价值吗?在这个时候。价值判断是很有用的,当你发现你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但所作所为毫无价值时,你就应该觉得你所存在的问题了。歌德就是意识到十多年的劳动毫无价值才断定自我设计有误的。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的、付出艰辛代价的探索过程。歌德感慨道:要发现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阴。他又告诫后人说:这需要很大的神志清醒,他只有通过欢喜和苦难,才能学会什么应该追求和什么应该避免。

  识时务者方为俊杰,步入歧途后不要执迷,要重新审视自己,再为自己做一个合适的抉择。

  【编者点评】

  做人要精明,看清时务,顺应时势,方能成就大事;不能厚道得执迷不悟,不分形势,不识时务,那样只会费力不讨好,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5.借力打力,不偏不倚中间行

  有些时候,自己出头会实力受损,或者是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跟对方抗争时,精明的人就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对付对方,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并使自己暗中获利。

  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就是一个借力打力的高手,他在群雄并起,危险四伏的局势中,把别人捧上前台,自己在幕后操纵,最终成为最大的收益者。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马上逃离洛阳,回去整顿兵马,并会同袁术、袁绍、孔融、马腾、孙坚等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在这些力量中,曹操拥有较强的实力,且作为发起人,理应以他为盟主,但他却主动谦让,把盟主位置让给袁绍,并说什么"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其实他正是看穿了袁绍的虚荣和较弱的缺点,既让袁绍高兴地做出头鸟,又可以使自己把握实权。果然袁绍心中大喜,心甘情愿地当了冤大头,结果在群雄逐鹿中四面受敌,力量慢慢削弱,最终被曹操吞并。

  曹操这套阴谋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借力打力,借势灭势;二是可以暗中操纵,浑水摸鱼,得渔翁之利。通过这次与十七路诸侯的合作,曹操几乎全部摸清了他们的底细,而对方则不知他的深浅。等到公孙瓒、孙坚等人看出他的野心时,为时已晚。更何况此时曹操又玩了一把更高明的招式。

  曹操杀人洛阳、消灭董卓后,便把汉献帝挟持到自己的地盘许昌"供"起来。这一招更高明,他把汉献帝当成皮影,而自己则是耍皮影的。由于汉献帝的名头,诸侯都不敢对曹操轻举妄动,而曹操更是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大丞相,实则以天子名义对诸侯指手划脚。曹操的这一招,可谓把幕后操纵演绎到了极致。曹操后来的不断壮大,四方贤士猛将皆来投靠,与此有很大关系。

  与曹操相类似的还有李渊。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中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他就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

  李渊西行人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的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奔袭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朝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不可掉以轻心,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l0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

  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又来到军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多了。

  原来,李密自恃兵多,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大有称孤道寡的野心。他在信中实际上是在劝说李渊应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他速作决定。

  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 "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道: "当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须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

  李世民看了信说: "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可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佐们说:"唐公见推,天下可定矣。"

  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防范,不仅避免了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玫伐行为,而是专心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2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入,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李渊的手段虽不如曹操精细,但也深得其精髓。他利用李密的弱点,吹捧一番,便把李密送上了热闹却危险的舞台,而自己则不露形迹,等到前台的戏一结束,他便出来收拾摊子,凭空落下大大的好处。

  曹操、李渊都深悉借力打力之道,善于把别人当枪使,这样既使别人洋洋自得、甘心被利用,又使自己毛发无伤而获利甚丰。

  【编者点评】

  做人厚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缺少了精明,因此要学会保护自己,因此在自己出手会受到伤害时,不妨借助别人的力量来为我所用,借力打力,既打击了对手,又能不伤自己的根本。

  6.化解难题,四两拨千斤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手情,上司托你办手,是一件违反原则的事,若是给办了,以后出了问题是你兜着,你若是给顶回去,则上司肯定不满,那日后少不得就会有"小鞋"穿,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化解此事,用点巧劲,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把"球"踢回去。

  冯某是某教育局的人事科长,经常处于矛盾的包围之中,上级的话他不得不听,违心的事也要办,下边的事不敢应,一应就是一大串,他的官做的苦不堪言。

  在他殴其苦脚寸,-垃智者提醒他,面对矛盾,俐可不用个"推"字诀、采取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把事情推出去,这能使你得到解脱。文审冯科长茅塞顿开,连叹自己以前太笨,叫致得罪了一些上级。掌握了这一处理矛盾的秘诀,冯科长坦然多了。

  一次,刘副局长让他想办法将其自费毕业的侄子安插到某中学去。这不符合政策,让冯科长很为难,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承担责任的是他,而非刘副局长。这时他想起了四两拔千斤,不直接对抗的退让之法,便小试牛刀。

  冯科长对刘副局长说: "好,我会尽心为您办这件事的,你让你的侄子把他的毕业证、档案材料给我送过来。"

  刘副局长的侄子来了,但只有档案材料,没有毕业证,因为他虽读完了两年学制,但学业不精,自学考试才通过了七门,哪来的毕业证,冯科长让他先回去等通知。

  过了几天,刘副局长又过问这件事情,冯科长先说了说他侄子的情况,随后说道:

  "刘局长,我说话算数,你给那所学校的校长谈谈,只要他们接收,我这就把关系给开过去。"

  刘副局长从冯科长的话里显然已听出了弦外之音,只好说:"那就先放放再说吧。"

  冯科长对刘副局长没有采取直接对抗的办法,而是巧妙的把事情给推回去了,四两拨千斤,这样就达到了保护自身的目的。人与人之间有许多矛盾,有的时候就要用些巧劲,四两拨千斤,把难题引到一边或巧妙地推回对方,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基本功。

  【编者点评】

  遇到难办的事情,又不好直接拒绝,那就不妨先应下来,这是厚道的一面。然后再想办法把问题皮球给"踢"回去,以此来保全自己,使双方不伤情面,这就是办事精明的表现。

  7.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聪明是一件好事,但是自认聪明,聪明过头或耍小聪明都会给自身招来祸端;而真正聪明的人则是"大智若愚",就是心里明白,嘴上不说,装糊涂人,做聪明事。

  常言说"聪明难糊涂更难",是说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很难,但要在适当的时候糊涂也更加难。聪明是一件好事,因为聪明的人明白如何少犯错误,但是聪明也未必尽是好事,尤其是自认聪明、聪明过头的人,将会给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装傻不仅是真正的聪明,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装糊涂人,做聪明事,是明哲保身非常有用的办法。汉朝的萧何是一个很精通儒家勤政、谨慎窍门的人,他侍奉大杀功臣的刘邦多年,最后能得以善终,这和他知道如何装糊涂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在灭楚之后,论功行赏,萧何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他非常谨慎。在他官拜宰相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都登门向他道贺,惟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提醒萧何:你的灾祸可能会从此发生!现在皇上离开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封你为宰相,掌握护兵,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备你。如果你现在辞退封赏,献出自己的财产作军费,皇上一定会很高兴,这也会减少皇上心中的疑虑。萧何仔细一想,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于是,便按召平的建议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军中随刘邦作战,又把自家的资财捐给前方做军费,于是得到了高祖的欢心。

  在黥布叛变的时候,高祖又亲自带兵去讨伐,让萧何留在后方。萧何全力安抚百姓,巩固民心。有人见他勤勤恳恳,便非常担心,劝他说:相国小心遭杀身之祸啊!自从你入关十多年来,收揽民心,人们打心眼里敬重你,陛下知道你众望所归,所以常常派人注意你的动向,惟恐你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从今天开始就要破坏自己的形象,把声望压下来,才能让陛下放心。萧何细一思量,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没收百姓土地,拢民、乱民,使百姓对他怨声载道,萧何的威信下降了,可是刘邦却对他放了。

  伴君如伴虎,萧何正是用了装糊涂的招术才得以保全性命。如果是其他居功自傲的人,则早就人头落地了。

  所谓世事无常,即使你拜相封侯,位极人臣,也不敢保证你会永远辉煌,永远平安。当你辉煌之时,如果没一点缺点瑕疵,这样也会遭人猜忌。他人防备的不是你的缺点,而是你的才干,如果你不知道激流勇退,以装糊涂的方式明哲保身,难免会被压制,甚至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在明朝时,明英宗因为听从宦官王振的馊主意而御驾亲征,不幸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后来虽然被蒙古国王给放了回来,不过因为朝中已经有了新皇帝,他虽然被尊为"太上皇",但既没权又没钱,过了好几年郁郁寡欢的日子。还好,后来在大将军石亨的协助下重新夺回政权,结束了那一段不开心的日子。

  帮助英宗重新登上帝位,当然是大功一件。石亨红得发紫又发烫不说,他从此恃宠而骄,目中无人,而且还大树党羽,欺压不顺从他的朝臣。这些看在有识之士的眼里,简直是太不像话,但是没有人制服得了他。

  有一天,明英宗在恭顺侯吴瑾的陪同下,登上宫廷内的最高建筑翔凤楼散心,走着走着,放眼一望,突然看见宫廷外有一座新建的宅楼,相当气派华丽。于是,英宗便顺口问起那是谁盖的。吴瑾当然知道这是当朝大红人石亨的新宅,不过,政治敏感度极高的吴瑾却故意装糊涂地回答说: "这一定是王府。"

  心中有数的英宗却笑着说道:"不对!"

  眼看英宗心中自有定见,吴瑾立刻补上一句:"这不是王府,难道有谁敢这么嚣张,修建这么一座气势逼人的豪宅?"

  功高不见得会震主,但是再势焰熏天,恐怕也不能挑战主子的权威。英宗从此对石亨信心动摇,不久便将他罢官下狱处死。做人最忌讳的恐怕就是得意忘形,其中,最要紧的倒不是招惹旁人羡慕或嫉妒的眼光,而是来自的上级的感受,因为这会让他有种位子坐不稳的感觉。石亨的下场,便是最好的写照。

  至于吴瑾,显然要精明老练多了,明明知道答案,却故意装糊涂,为的是不想去抢皇上的圣明,让皇上去体现洞察真相、明辨是非的睿智。这也是吴瑾的智慧所在。

  毕竟石亨是皇帝的红人,得由皇帝自己去收拾,如果强出头,恐怕就会陷入争风吃醋、踩皇帝辫子的危险。万一明英宗恼羞成怒,不但达不到趁机修理石亨的目的,可能会为自己招来横祸。吴瑾巧装糊涂的言语,含着锐利的口蜜腹剑,称得上是既防守又攻击的杰作。

  装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装糊涂是心中明了而装出不懂的样子,这是极聪明者才能做到的,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编者点评】

  装糊涂人,做聪明事,是一种做人的高深境界,在适当时候装糊涂可以使别人认为自己厚道老实,可以使自己落得清静,孰不知这就是"大智若愚"的精明表现。

  8.顺着别人成全自己

  有些事情是我们想做而是别人不太同意做的,这该怎么做呢?来"硬"的来"横"的都可能会使事情更糟,所以这时就该先顺着别人的意思,再巧妙的把我们的意图通过他们来实现,以成全我们自己。

  顺着别人的意图来,首先是促成与对方合作的一个前提和推动力量,但更主要的。这样做可以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特殊事业,就是虽然与其他政治首脑们感情并不好,佃仙却能推行他们最不喜欢的改革。他是如何做的呢?

  当有重要位置需要补缺的时候,罗斯福就请政治首脑们推荐人选。

  "最初,"罗斯福说: "他们会推荐一个能力很差的人选,一个需要'照顾'的那种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公众不会同意。"

  "然后,他们向我提出另一个工作不主动的候选人,是来混差事的那种人。这个人工作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政绩,我就告诉他们,这个人也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我请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他们的第三个提议是一个差不多够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活。""于是我感谢他们,请他们再试一次。他们这时就提出了我自己选取中的那个人。我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我说就任命这个人吧。我让他们得到了推荐人选的功劳......我请他们帮我做这些事,为的是使他们愉快,现在轮到他们使我愉快了。"

  他们真的这样做了。

  他们赞成各种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税案等,这使罗斯福工作愉快。

  当罗斯福任命重要人员时,他使首脑们真正地感觉到,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候选人,那个任命是他们最早提出的。

  艾登·博格基尼是美国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之一。他曾做过许多世界著名演唱家的经纪人,并且十分成功。

  众所周知,明星是最难相处的,由于舆论和社会的吹捧,他们的身价十分高。这从客观上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孤高、不可一世的气质。他们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时常令一些音乐经纪人十分头痛。卡尼斯·基尔勃格是美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明星,他那浑厚、擞昂的声音赢得了众人的青睐。但就是这种青睐,使他养成了一种坏脾气。但是,艾登·博格基尼却成功地做了他的音乐经纪入达5年之久。说到其中奥妙,艾登·博格基尼谈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一次演出的头天晚上,卡尼斯·基尔勃格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不小心吃了一块辣椒,结果可想而知。万幸的是及时采取了措施,还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但是当天下午4点,卡尼斯·基尔勃格打电话给艾登·博格基尼,说他的嗓子又痛了起来,无法演出。

  这下急栩叮博格基尼,他立亥螭臣了基尔勃格的住所,询问他的情况。他十分明智,没有提当天晚上的事,只是叮嘱他好好休息。晚上7点,仍不见好转,博格基尼对基尔勃格说:

  "既然你仍不能进入状态,那就只好取消这次演出了,虽然这会使你少收入几千美元,但这比起你的荣誉来,算不了什么。"就在博格基尼驱车前往纽约歌剧院,打算取消这次演出时,基尔勃格终于打电话来了,他说他愿意今天晚上参加演出,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他就对不起博格基尼了,是博格基尼的慰藉使他恢复了状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罗斯福和博格基尼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他们自觉地回到罗斯福和博格基尼的"圈套"里来了。所以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划手段,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

  威尔森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三个月,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都很热情,"他说, "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威尔森,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威尔森总结了经验,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才让他说完的,威尔森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以便发展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过了不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语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买主的办公室。 "鲍勃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粼尚脯,谢你有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 "威尔森,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几天过去了,威尔森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威尔森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使服装设计师大为满意,全部接受了。从那之后,威尔森总是去问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买主的意见制图纸。买主订购了许多图纸,都非常满意,因为这相当于他自己设计的。威尔森从中赚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明白,那么多天过去了,为什么我和他们不能做成买卖。"威尔森若有所思地说, "我在以前总是催促他快来买,还告诉他这是他应该买的,买了对他很有用,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新颖。而现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觉得是他自己创造的,实际上还有别人的功劳。这样就满足了他内心中那种渴望--自己的优越感表现欲,他再也不能拒绝'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销,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没有谁愿意被人强迫去做事情,或把别人的意愿强加给自己。因此想办成某事就要先顺着别人,然后再把本是自己的意图通过他人来实现。

  【编者点评】

  在做事遇到麻烦时,不要固执己见,而是要先顺着别人,让别人高兴,表现出我们的厚道老实,然后再把我们的意图巧妙地通过他们来实现,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意图。

  9.学点"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招式,他可以把外力推掉,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善于推掉麻烦。在处世中有许多事情是自己不好出面的,这时可以学点"太极推手",让一个合适的人帮你出面,自己不好说的话可以找个人帮你说:遇到麻烦难缠的事情,可以推给别人解决。

  战国时,有一次齐国派大军进攻虞丘。赵国派孔青率领敢死队前来救援,将齐军打败。在打扫战场时,宁越望着堆得像小山似的齐军尸体,对孔青说道: "将齐军的三万具尸体留在这里,只是一堆烂肉,不如将这些尸体送还齐国,让齐国将所积蓄的钱财都消耗在为他们办丧事上。"孔青说: "如果齐国不接受这些尸体怎么办呢?"宁越说: "出兵打仗却不能取胜,这是第一条大忌;领兵出征却不能把他们活着带回来,这是第二条大忌;送还尸体而不肯接受,这是第三条大忌。现在齐国已经犯了前两条大忌,若再犯第三条大忌,齐国的百姓肯定会怨恨国君不仁而与他离心离德,这就叫作连续出击。"

  这些尸体让宁越处理,会费时费力,所以他就推给齐国国君。如果齐君接受他们战死将士的尸体,齐国就会因为厚殓这些尸体而耗尽钱财;如果齐君不接受这些尸体,百姓就会怨恨他不仁。总之,无论如何这都是对齐国的再一次打击。

  有时候,自己觉得棘手的事,或者不好出面的事,也可以推给第三者,让他来处理。唐肃宗就做过这么一次。

  唐肃宗时,李辅国是宫中的一名大宦官,至德元年(756),唐肃宗在灵武称帝后,李辅国官拜行军司马。凡是肃宗的起居出行、诏令的发布等内外大事,都委任李辅国处理。唐肃宗打败安禄山,收回京城后,李辅国在银台门主持恢复京城的事,并负责掌管禁兵,一时权倾朝野,人人都不敢小看他。上元二年(761)八月,又加给李辅国兵部尚书。

  可是李辅国仍然不满足,恃功向唐肃宗要官,请求做宰相。唐肃宗对李辅国这种咄咄逼人、明目张胆要官的做法非常反感,同时,对他的权力过重也有所警惕。因此,唐肃宗不想把宰相的权力交给他。不过,李辅国对唐朝宗室有功,唐肃宗不想当面得罪他,于是,就对李辅国说: "按照你为国家所建立的功勋,什'么不能做?可是,你在朝廷中的威望还不够,这怎么办呢?"

  李辅国听了肃宗的话以后,就让仆射裴冕等人上表推荐自己。唐肃宗知道李辅国在请人上表,心里十分担心。就悄悄把宰相萧华找来说: "李辅国想做宰相,我并不打算让他干。听说你们想上表推荐他,真的吗?"萧华没有做声,但心里已经明白了。萧华出宫以后找到裴冕,征求他的意见。

  裴冕说: "当初我并没有打算上表推荐李辅国为宰相,是他自己来找的我,并说这是皇上的意思。现在我知道了皇帝的真实意图,请皇上放心,就是砍掉这条胳膊,我也不会上表推荐李辅国为宰相。"

  萧华又进宫向肃宗奏明了他的意见,唐肃宗非常高兴。因此李辅国在肃宗在位的几年里始终也没能当上宰相。

  得罪人的事怎么能让皇帝做呢?萧华等人接过皇帝的难题,替他做了。这也是一种做事的策略。

  这两件事中宁越和唐肃宗都很好地玩了一次"太极推手",将司题推给了别人,免却了自身的苦脑。

  【编者点评】

  为人应以厚道为本,做事就要以精明为上,因此棘手的问题或自己不好亲自出面的事情,就要巧妙地将它们用"太极推手"推出去,推给别人让别人去伤脑细胞吧1

  10.看透未必就要说透

  有些事情明知不对,不得不说,却又碍于情面不好说得太过明白,这就要花点心思,讲些技巧,拐个弯说。或者说三分留七分,让别人去想透,去自己领悟,也就是看透了事情不一定就要说透。

  中国人讲究面子,所以,有些时候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得罪人。其实对于错误的事情,用点技巧来批评是不会得罪人的。

  一次在酒店里,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

  这时,服务小姐看到了,但她没有当场给他难堪,而是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景泰蓝食筷颇有点爱不释手。非常感谢您对这种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经理同意,我们把这双图案最精美的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并按最优惠的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

  外宾自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谢意之后,他借口多喝了两杯,误将食筷插入口袋,从而下了台阶。

  中国的景泰蓝工艺堪称世界一绝,外宾爱不释手,并想顺手牵羊,据为已有,也情有可原。但如果听之任之,就会遭受损失。因此,制止是必要的,但不能直言不讳地指责,那样会置对方于难堪的境地。于是,服务小姐用夸赞的方式感谢外宾对这种工艺品的赏识,并用赠一双景泰蓝食筷的方式提醒对方,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实,这就是牵着对方的鼻子走。明知对方不愿意,但是迫使对方不得不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但切记,使用这种方法只可点到即止,因为正如俗话所说: "看透别说透.还是好朋友。"不然就会伤了对方的面子,伤了面子就会得罪人,那样与人与己都不好。

  【编者点评】

  事情可以看透,但是考虑到别人的情面问题,所以还是要厚道一些,看透了也未必要说透,而是巧妙点出来,让自己明白,这样给别人留点回旋的余地,会让事情得以更加圆满的解决。

  11.厚道不等于没原则

  厚道、老实可以给人一种可信赖的感觉,能让人放心地与我们交往。但有人会根据我们的厚道来占点小便宜,或者是叫我们做些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一味厚道不想推辞的话,那就只好自己辛苦了。因此,仅仅厚道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拒绝和灵活应对各种事情,不能总是退让。

  有些人,对别人的任何要求或命令都采取无条件同意,驯服的态度已形成一条铁律,他们不愿让别人失望,害怕因此激起请求者的恼怒和怨恨;他们希望自己做到"百依百顺"、 "有求必有应",从而来塑造和维护自己的老好人与大能人的形象;他们觉得"不"是一种无礼和否定,如果想与人和平相处,"不"字就不能出口。长期如此,他们一直不说"不",就算想说时,也不知怎样去说。

  是否一味地迎合、满足他人的要求,就能营造出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呢?当然不是。由于不会拒绝而勉强地说"好",事后一方面会为勉强承诺而自找麻烦--接受你并不喜欢去的邀请;买一些你完全不需要的商品;陪人乏味地聊天;忍受对你本来不欢迎的造访......做的大多是违背自己原则的事,这些事你勉为其难做着,但却是满怀厌恶和沮丧地做着,这些厌恶、沮丧反而会损害你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你会因此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感到苦恼、失望和愧疚,你感觉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你长出一副虚假的面孔,滔滔不绝地说着谎话,你的形象是如此苍白可怖,以这种形象去与人交往,又怎能为人所敬爱呢?有的时候明知道无法办到却答应下来,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无济于事,还容易招致委托入的恼怒,因为你误了人家的事。

  因此做人不可以太过厚道,应该敢于拒绝一些不利于己的事,不能为了做老好人而耽误自己的时间、精力,不能一味迎合他人而使自己个性淹没。

  我们提倡做老实人,但老实厚道不可过头,太过老实厚道,就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目标,厚道之人最可爱的一面就是善良,但切记"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因此做人厚道是无可厚非的,但要记住不可厚道过头。

  人类社会是极其复杂的,单凭简单的"老实"和"善良"肯定是行不通的。为人处事,不能一味地惟惟诺诺,不能永远地客客气气。该露棱角时,就要坚决果断;该说"不"时就应说"不";否则,会作茧自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老实人"无害人之心",但老实人决不可无"防人之心"。因为你的心虽然不"险恶",但难保他人的心不是"险恶"的。我们不去算计别人,但要提防别人在背地里算计我们,包括那些平日最要好的朋友。

  凯文跟他的合伙人携手搞一个项目长达八个月。他花费了自己的全部储蓄和时间,成功地完成了他所负责的那一部分研究和发展计划之后,谁知那位负责市场开发的合伙人竟然私下觅得另一位合伙人,此人能够提供额外的资金,于是毫不留情地把凯文排挤出该项目。由于凯文把自己的钱全部花在了研究和发展上,如今连雇一位律师起诉那位原定合伙人的钱都没有。

  凯文是这样一个人,他觉得人人都是最好的人。只在他身边呆一会儿,你就会知道他是个"好"人。其实,他心地太善良了。因为他盲目而坚定不移地信赖别人,他将自己置于被他的合伙人捉弄的境地。没有一纸书面协议,他便开始埋头工作,把完成了的产品拱手交给自己假定的合伙人。

  凯文不是世界上惟一的傻瓜。几乎人人在一生中都有那么一次相信原以为值得信赖的人,结果发现他们并不可信。通过这些教训,我们认识到,做一位斗士,为自己合法的应该得到的权利而去努力争取,是很必要的。

  太过厚道,太过信任他人,则容易被人暗中算计,就会吃亏上当,因此做人不可厚道过头。

  【编者点评】

  做人要厚道,不能奸诈阴险,不要去欺骗别人,但也不可厚道过头,以免被他人利用、欺骗,要凡事多留一个心眼。要勇于维护自身利益,不能为做一个老好人而丧失自己的个性,丢掉自己的原则。

  12.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树大招风。做人也是一样,要是过于显山露水,过于矜夸,把别人给比下去了,那自然会招人嫉恨,成为挨打的出头鸟。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在《三国》一书中,是很:育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出兵攻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悖人账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博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悼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蓝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邕是曹操的好友,盛孚才名,但因哭董卓之尸被王允下狱缢死。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葫茄十八拍》,流传人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当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薤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不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不久他起来后,假意问谁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认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说: "丞相非在梦中,乃诸君在梦中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第一,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

  第二,事不要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以上两点,是杨修的死因。一句话,杨修死于太聪明,死于太炫耀自己的聪明。这是我们每个人处世要吸取的深刻教训。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难遇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知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有一句俗话叫:"枪打出头鸟"。这话你争着说,必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

  【编者点评】

  聪明多才是件好事,但不可处处表现出比别人尤其是比上司高明,那样的话就成了"出头鸟"。一定会先挨枪子儿。因此在上司前小表现自己的聪明,而要让他多看到我们厚道忠诚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