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证券内参2010-12-0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2:43:31
首席证券内参 2010-12-08 以 下 目 录 【“黑金”峥嵘·气候篇】
气候篇:不能错过的“真相”
气候篇:科学验证“冷周期”已然来临 【“黑金”峥嵘·战争篇】
战争篇:“偶然事件”只是没有找到正确逻辑
战争篇:凯恩斯主义与战争的差异只在道德伦理
战争篇:“群体性迷失”令战争一触即发 【财经纵横】
社科院:看好中小板,明年股市低位运行
张德江:战略新兴产业先发展高铁
李克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提高群众消费能力
欧盟内部分歧加大 欧元恐阴跌至明年 【观察与思考】
中国正匆匆适应全新角色 【连载】
宏观对冲基金的“立体战术”(一) 【热点聚焦】
危机VS泡沫:政策平衡木,A股走钢丝 【新视野】
“日本最鹰派政治家”前原诚司其人其事 【“黑金”峥嵘·气候篇】 气候篇:不能错过的“真相”

    如果忽略了“极端气候”这条宏观线索,会错过很多让你追悔莫及的投资机会。这句话在2010年已经得到了验证,相信未来几年仍将继续“被验证”。

    几个月以前,产品中我们曾经谈过这个话题,并且谈及过一份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报告”。本文将摘录“秘密报告”中的部分结论与各位分享。请注意,这份报告被披露于2004年2月22日英国《观察家报》

    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完成了一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综合性研究报告。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策略。GBN公司受雇于政府或企业,从事各种咨询评估,提供决策依据。

    关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摄氏度)。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

    ——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关于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站在2010年11月这一时间节点,再次回顾6年前的这份研究,你会作何感想?什么是主流?什么又是真相?

    很有趣的是,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中国专家们的关注。除了指责措辞含糊外,不忘补上一句“GBN预测的情景发生的可能几乎为零。”当然,这样声音不是全部,只是“主流不主流”的问题。

    更有专家指出,中国科学家关于全球在2020年附近变冷的研究早于西方,这是有据可查。“秘密报告”的变冷时间表与中国科学家预言的变冷时 期完全一致,这显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根据地球的轨道周期,2020年冬至时日地距离达到60年周期中的最大值,2010-2030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正 像1946-1976年地球处于冷周期一样。极端情况并不一定发生,趋势变化一定存在。

    剔除掉“关于观点是谁的”此类杂音,我们可以从上述研究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三十年冷周期已经来临。2010年冬天也许不是“千年极寒”,但一年比一年更冷的趋势存在。

    2.强震与低温存在逻辑关联。强震愈多,而后气温暴冷的概率也越大。

    3.“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持续将影响我国现有水资源布局。部分农业大省面临“转型”,进而粮食安全问题提上日程

    就在我要截稿之时,又收到两条尤为重要的消息。

    其一,根据“潮汐算法”,2010年12月为罕见的一个月的弱潮汐时期,2011年1-5月为强潮汐时期,2010-2011年冬季的潮汐特征是:前冬暖,后冬冷

    其二,英国提早降下今冬第一场初雪,气温降至零下17度1人死。这是17年来最大的初雪,部分地区更刮起暴风雪。除英国外,欧洲许多地区都 遭遇严寒天气。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德国、波兰以至白俄罗斯均出现暴风雪,预计西班牙北部也会下雪。东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则降下豪雨。 不过,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却异常干燥。(六年前,GBN对于2010年全球预测再次被验证)

    结论只有一个,“意外”策略组合所预期的特定宏观背景,其实是“大概率”。这是不能错过的“真相”。


    T O P ↑
气候篇:科学验证“冷周期”已然来临

    如果能够预测气候,你将能够预测原油价格……这句话比战争预测更能够让普通人接受。毕竟,近几年墨西哥湾飓风的光临是原油做多者的福音,已经成为共识。

    一谈到极端气候,大家自然会立即联想到“千年极寒”。为了避免遭遇“跨省追捕”,本人坚决拥护官方说法,而本文论述杜绝任何主观论断,只是客观陈述已有的公开研究和相关专业数据。

    不讲阴谋,只讲科学。

30年“冷周期”已经来临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成立于1995年1月,是根据国务院筹建国家气候中心的文件而成立的。该实验室是中国气象局的部门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气候变率和气候变化规律、成因、预测和影响评估研究。

    2004年LCS赵姓研究员、孙姓研究员提出,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一预言已经被证实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冷周期,20年代到40年代持续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年代到70年代又是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近10多年来,我国正处于“暖背景”下,在“暖背景”下,绝大多数年份都会出现暖冬现象。

    赵姓研究员在2003年预言,2010年前后将进入我国气候将进入冷周期

    2009年3月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凯尔•斯旺森和安纳斯塔西奥斯•托尼斯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发表报告称,尽管21世纪气温总体会升高,但是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会交替出现阶段性的30年变暖和30年变冷。

    丹•伊斯特布鲁克教授则认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是影响全球气候冷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在30年的暖周期后,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地球在1945年至1977年的变冷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

玉树地震与2010年寒冬

    《震源物理》的作者郭增建在2002年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 震。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根据“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地震海啸和强潮汐南北震荡而降低。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西方科学家也承认2000-2010年气候的自然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这一客观事实:1998年依然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

    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处主任刘杰表示,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很大关联,自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起,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从2009年7月15日至今的9个月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共24次,平均每月2.6次;相比20世纪百年每年19次,每月1.6次的平均记录高出不少。而7.7级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两次,而最近9个月内全球则发生了6次。

    被实践证实了的科学理论需要被重视。强震后“预期发生”的低温冻害事件更需要充分重视

    上述研究大部分都是“国内研究员”的研究,历史稍许久远。问题就在于,此类研究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周期循环来论证,而人们恰恰最擅长的是“遗忘”。

    不相信主流,只认同真相——这是金融市场内生存的基本准则。严谨而持续的投资策略不可以建立在谣言或阴谋之上,但不等于“拒绝”非主流观点。上述研究尽管角度不同,但都在验证一个结果——“冷周期”已经来临。


    T O P ↑
【“黑金”峥嵘·战争篇】 战争篇:“偶然事件”只是没有找到正确逻辑

    (接上文)当我们能够“看透”这一点,对于很多事件的走向就可以了然于胸。

    美国:民主党中期选举惨败,固然有拯救经济不利的一面,而共和党再度得势,“好战”的历史沉淀为其添色不少。倘若奥巴马外事方面还不能有强硬表现给美国民众“减压”,能否连任就已经有了答案。

    日本:最新民调显示,外相前原诚司在日本国内民调中人气超越首相菅直人,成为日本民众心目中最适宜担任首相的人选。我相信这一民调结果真实可信。这位号称“日本布莱尔”的“民主型鹰派”在钓鱼岛事件上,为自己贴上了让人记忆深刻的政治标签。

    韩国:朝韩炮轰事件让李明博总统在国内人气大降,更换国防部长恐怕也只是“丢车保帅”之策。

    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职以后首个重要外交政策演讲中,就谈到英国外交政策应该更加务实,更具战略性,能够维护并增强英国的国家利益。

    朝鲜:…………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各自政局,均有一个共同特征:“鹰派”把控国家话语权是国际社会主流。如果违背“民意”,就将离国家领袖的位置越来越远。

    “乱世出英雄”。在一群“鹰派”主导的国家中间,战争的“偶然”爆发,实际上是一种“必然”。经济持续衰退的宏观背景下,“鹰派”主导各个国家政权是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所出现的必然现象,而“英雄”出世只是早晚的问题,并且必然与战争紧密相连。

    回顾历史,将地缘政治变化与宏观经济周期循环按照时间线索进行重合,不难觉察我所陈述的“真相”——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希特勒四个人性格特征中的“鹰派特征”。是的,所有一切都不是“偶然”。

    如此之长的篇幅来讲述这些,无非是要得出以下这个结论:

    现在发生战争,所或缺的,无非是一个不经意出现的“契机”而已——奥匈帝国的非迪南太子视察塞尔维亚,塞尔维亚民族分子的一枪却引发了日后载入史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历史是由无数的“偶然”事件拼凑起来,无法解释只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逻辑。

    阴谋论如同神话故事一样是一种宽慰,对于无知而恐惧的抚慰。有一天,当我们的视野不再狭隘,能够用科学来解释的时候,就不会在恐惧中迷失。


    T O P ↑
战争篇:凯恩斯主义与战争的差异只在道德伦理

    (接上文)不带感情色彩来看待战争。人类发展史上,战争的意义不只是“邪恶”,还代表着“新生”……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最终能够重新复苏,最大的功臣不是罗斯福,不是凯恩斯主义,更不是破除金本位,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萧条的根源,在于需求的贫瘠。无论做什么举措,无非都是指向“创造需求”。罗斯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但只是让萧条的疼痛感略微减轻,美国经济真正得以走出低谷,却是发生在大战结束之后。

    战争阶段,战争物资需求是拉动美国经济保持平稳的主要动力。参战后的美国,一度国内出现生产人力短缺。当战争结束,大量回国的美国大兵携带 着巨额财富,急需住房,娶老婆。“生产型”驱动的美国开始转变成为“消费型”驱动。更重要的是,战后重建的巨大需求使得全球经济犹如加满了油的动力机车, 开始疯狂运转。

    当今各个国家领袖敬为“天神”的凯恩斯主义,本质上相对“文明”通过国家投资发放超额货币,刺激需求的自发产生并循环。然而,它违背了一条自然法则:守恒定律。所以,有经济学人指责凯恩斯主义不过是“消费明天的需求”的政治把戏。

    凯恩斯主义与战争的根本差异,只是在于道德伦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领袖会为了解决经济困局而付诸武力,这毕竟违背了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除了阴谋论里的战争狂人。

    英明、理性的领袖们选择凯恩斯主义,只是因为看到了,一团漆黑的前路上,这是唯一还在亮着的明灯。

    当我们能够“看透”这一点,会发现摆在人类发展史上的路径选择只有两条:

    1.“光明”结局。QE2使得欧美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同时,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通过体制上的改革,保证了内需源源不绝的出现。直至,突然有一天出现了“能够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新一轮产业革命就此拉开了序幕,前所未有的大量需求被创造出来了,进而全球经济走出衰退。

    2.“阴暗”结局。漫长的萧条阶段看不到尽头。民众的忍耐到达了顶点。政治家们为了掩盖 经济层面的无所作为,“取悦”民众“群体性迷失”情绪,而刻意将自己塑造成为强硬、果敢的“英雄”。民粹主义升级为各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旦发生地缘 政治危机,在国内民意的支撑下,强硬的外事态度会使得事件最终失去控制,进而演化为一场规模浩大的局部战争。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假如战事能够在某一天结束,世界经济也就此得以“新生”。

    同一个开头,不一样的结尾。重要的是,历史上从未曾发生过“光明”结局。历史进程演变并不会随着某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无论哪一种结果,我们都只能够坦然接受。

    有理由相信,当发达国家都完成了工业化之后,新兴市场正在以惊人速度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对于原油的高度依赖远胜于此前任何阶段的人类文明。

    一旦战争爆发,无论原油是战争的起因还是目的,双方都将对方的油田、油管、炼油厂、石油装运站及其它石油设施作为首要打击目标。加之现代化 战争对于原油的高度依赖,国际原油价格短期内出现大幅上涨的历史经验并不会随着岁月变迁而有所减弱,甚至会远胜于此前任何一次,穿越所有人的想象力极限。

    这才是原油的“本性”。


    T O P ↑
战争篇:“群体性迷失”令战争一触即发

    如果能够预测战争,你将能够预测原油价格……这是句老话,只有“老年人”才能深刻体会。

    我们远离战争实在太久,上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战争还是“9•11”引发的第二次阿富汗战争。战争与原油的关联,很久没有用武之地,以至于人们快要从记忆中抹去它。

    此刻,当我们再次谈起战争,不止是追忆,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你,“王者归来”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不是阴谋论,而是科学。我的研究结论是:现在发生战争,所或缺的,无非是一个不经意出现的“契机”而已

    战争,不是在三五年之后,或许就发生在明天清晨第一缕阳光侵占你的窗台那一刻……

    战争能否预测呢?在特定阶段,答案是肯定的。否则,美国兰德公司的存在毫无价值。

    上世纪的朝鲜战争,对“中国是否出兵朝鲜”进行预测,兰德得出的结论只有一句话:“中国将出兵朝鲜”。当时,兰德公司欲以200万美元将研究报告转让给五角大楼。但美国军界高层对兰德的报告并不感兴趣。然而,战争的发展和结局却被兰德准确言中。

    战争研究显然有别于“输出”阴谋论。如果想看阴谋论,在街边买两本军事杂志即可。

    下面所讲述的内容不如阴谋论精彩,但往往枯燥而简单的,才是科学。

经济持续衰退与战争爆发的关联

    按照历史规律,我们已经站在了触发战争的敏感时间段。根本依据在于,经济持续衰退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存在牢不可分的关联。这是跨越意识形态、跨越时间、跨越国界的人文现象关联。

    行为学中,有一个定义叫做“群体性迷失”

    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民众非常容易陷入到“群体性迷失”的情绪中。对于经济现状的不满,对于生存状态的不满,会转化为个人崇拜的狂热——即对 于“救世主”的期盼。同时,情绪容易走向极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纠葛,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利益纠葛,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纠葛,都容易引发激烈冲突。

    在“群体性迷失”情绪的引导下,民众会希望看到一个强势政府的出现,特别是具有“伟人”特征的国家领袖。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的差异、体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的差异并不影响这一趋向。这就促成了,在经济处于衰退期,通常持有“鹰派”政见的政治家更容易获得民众推崇而成为一国领袖。

    国际政治经济宏观的主要两个组成部分,地缘政治与宏观经济,从来都不应该割裂来看待。

    “鹰派”政府首脑占据多数的全球政局,所带来的必然发展结果是“地缘政治趋于矛盾冲突尖锐化”。利益冲突难以化解的国家之间,在经济衰退期更容易“一点就着”。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不难发现,这一幕已经开始上演并渐进高潮。


    T O P ↑
【财经纵横】 社科院:看好中小板,明年股市低位运行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指 出,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运行走势主要在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动的预期背景下展开。2010年后期和2011年上半年,宏观政策将相对较 紧,由此,股市可能呈现相对低位的平稳运行走势。但是,在上市公司业绩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基本面持续走好的支持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依然乐观,并 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势头。对投资者来说,机会依然较多。

    从总体上看,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运行呈现以下特点:股票市场一级市场融资规模大幅增加,二级市场走势出现结构性分化,上证综合指数出现 震荡下挫,但中小板综合指数大幅上扬,部分中小盘股票表现活跃。债券市场发行量大幅增加,二级市场出现上升走势,基金成为活跃投资群体。

    在一级市场上,进入2010年,不仅融资速度加快,而且新股发行的密度高于往年,筹资规模更是创出2008年以来的新高,但总的来看并未对 二级市场投资者造成太大冲击。截至8月末,场内股票市场筹资总额已接近5000亿元。其中,A股首发融资近3600亿元,占全部融资额的72%,远远超过 上年。

    同时,蓝皮书还强调指出, 在相同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下,中小板却走出了与主板市场截然不同的行情。尽管在第二季度中小板市场也经历了比较大的调整,但此后则在9月中旬超过6500点,创下迄今为止的全年高位。

    蓝皮书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小板公司大多整体素质和成长性都较好,且多分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易受投资者青 睐;二是,由于主板市场机会减少和充裕的流动性,加之中小板公司的数量和市场规模有限,中小板市场短期内很快成为“资金洼地”,在巨量资金推动下,中小板 市场很容易形成迅速上扬的行情。蓝皮书预测,鉴于中小板市场的有利因素长期存在,未来该市场仍然会有大量投资机会。

    最后,蓝皮书指出,“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在2010年底前出台,其中,将明确中国未来五年的总思路、总政策和发展目标,对10大产业振兴规 划、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做出具体安排,这些都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都将以“利好”方式刺激和推动中国资本市场长期 快速健康发展。


    T O P ↑
张德江:战略新兴产业先发展高铁

    1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演讲称,中国已将高速铁路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将在财政投入、建设用地、技术创新、经营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张德在会上表示,中国政府鼓励国内铁路企业“走出去”,参与其它国家铁路建设;同时也要扩大高速铁路行业对外开放,积极与他国分享技术成果并加强合作。

    据介绍,中国目前是全球高速铁路投运里程和在建里程最长的国家,截至11月底已投运里程达7,531公里,在建里程10,000公里以上; 通过多年的引进、吸收与创新,目前已全面掌握高铁相关核心技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的国家。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当前的建设进度,到 2012 年中国将建成42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高铁总里程将超过1.3万公里;到2020年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


    T O P ↑
李克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提高群众消费能力

    7日,李克强在宁波市出席“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扩大 开放的同时着力扩大内需,尤其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群众消费能力,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起点地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要切实增强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6日至7日,李克强在浙江省宁波市重点考察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公共租赁房等保 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使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要继续加强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调节,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抑制投资投 机性住房需求,同时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加强督促检查,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发改委:八大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缩小贫富差距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纪宁表示,造成贫富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是由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纪宁谈到,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应该主要通过以下措施:

    第一,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获取收入的源泉,能够为城乡居民的增收打好基础。第二,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 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劳动报酬的增长能够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第三,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第 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第五,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 的税收调节。第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第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转移性收入。最后,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 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T O P ↑
欧盟内部分歧加大 欧元恐阴跌至明年

    欧盟27国财长齐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就是否有需要扩大7500亿欧元(约1万亿美元)救助基金规模展开激烈讨论。期间,欧盟两位官 员提议发行欧元债券,再度引口水仗,欧盟内部分歧进一步加大。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打击经济增长,外汇策略师们认为,欧元自2005年来最差劲的年度表现将 持续到 2011年。

    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和意大利财长特雷蒙蒂表示,欧盟应发行自己的债券来帮助那些陷入财政困境的国家。不过,这项提议立即遭到其它财长的反对。

    奥地利财长普罗尔表示,他非常反对统一发行欧元区债券的观点。他表示,“我不清除具体模式,但像奥地利这样在经济上比较节俭的国家不能承担额外支付。我们可以讨论任何事情,但我不接受统一发行欧元区债券的做法。”荷兰财长德亚赫同样表示反对欧元债券提议。

    欧盟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瑞恩更偏向救助基金来解决欧债危机。他称欧元债券在理智上是个有吸引力的观点,但7500亿欧元救助基金才是解决欧债危机的首选方法。

    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则对发行欧元债券嗤之以鼻。他表示,“我们不能每周都发起新辩论,市场应该有机会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同时,德国总理默克尔称,她对创建欧元区共同债券的提议表示反对。

    在就是否扩大7500亿欧元的救助基金规模上,同样争议颇多。欧洲央行理事奎登表示,他支持有关提高欧元区援助资金,即欧洲金融稳定机构规 模的想法。但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完全没有必要扩大针对陷入困境的欧元区成员国的金融救助计划规模,德国将尽力维护欧元稳定。法国总统萨科齐支持默克尔的 观点。此外,荷兰财长德亚赫表示,目前考虑扩大救助基金规模为时过早。

欧元恐阴跌至明年

    外汇策略师表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打击经济增长,欧元2005年来最差劲的年度表现恐将持续到2011年。

    渣打集团预估,欧元/美元2011年年中前,恐怕会跌破1.20关口。西太平洋银行表示,看空欧元短期行情。富国银行上周下调欧元预期。

    渣打集团全球外汇研究部主管Callum Henderson表示,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遭遇的问题还会持续下去,这些国家的基本问题是债务、预算赤字、经常帐赤字相对庞大,没有本币,也 不能调降利率。摆脱困境的唯一的办法是采取紧缩措施,但这样会导致经济衰退。

    西太平洋银行高级策略师Lauren Rosborough表示,预计1个月内欧元/美元将跌至1.2650-1.2670区间内。


    T O P ↑
【观察与思考】 中国正匆匆适应全新角色

    年历翻至12月,2010年迫近尾声。中国有盘点的传统。

    这一年,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波动中仍保持高增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过,30年突进之后,其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政府和民间也愈发意识到转型的迫切。

    从国际看,今年中美经贸摩擦仍在升温,邻国的地缘政治充满变数;从国内看,劳资关系急需调整,通胀的威胁触手可及,政治改革呼声重起,环境与能源压力增大,城乡地区差距凸显,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日益遭受市场挤迫。

    大国博弈应谨慎落子。

    如果说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有赢家的话,这个赢家就是中国。由于中国政府对危机的应对迅速且颇具规模,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当许多发达国家仍萎靡不振的时候,中国却在以种种新颖而重要的方式,扩展自己的影响力。

    不过,随着尘埃落定,中国的后危机策略引发了一系列疑问。尽管中国政府抓住了许多新的机遇,但国内外观察人士均称犯下了一些失误,可能对中国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这场危机过后显露出的一个最明显的趋势,是中国重新开始尝试降低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依赖。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2008年秋季出口大幅下滑,导致数以万计的工人失业,是一次难忘的痛苦经历,这促使政府加快推进现有计划,将中国的经济伙伴多元化。

    其结果是,中国与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增强了联系。

    例如,过去十年,随着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的上升,中国成为巴西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不仅已于去年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而且,在 双方宣布一系列的钢铁、港口、制造业与农业合作协议之后,中国还将于今年成为巴西最大的直接投资国。在中亚、东南亚以及非洲部分地区,类似的故事也在上 演。

    这一情况的结果是,有可能出现一轮由中国贸易与投资驱动的全球经济增长,但大部分发达国家可能与这场增长无缘

    中国拥有充沛的金融流动性,也正在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于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与工业领域。而且,中国的一些企业能以较低价格提供机械设备与其他资本品,从而使一些投资项目具备财务上的可行性。

    例如,中国目前正向阿根廷、土耳其、伊朗和乌克兰的铁路项目提供融资与设备。欧亚咨询总裁伊恩·布雷默表示:“这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对冲策略,旨在减轻经济上对西方的依赖。”

    除了加大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之外,中国政府还在加速推进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的计划。例如,中国政府已开始允许某些投资者购买国内资本市场上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一些亚洲国家的央行也已开始购买此类证券。

    尽管中国希望谨慎地控制这一进程,但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以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可能迅速增多,这最终会对美元的地位构成一定挑战

    但是,尽管中国或许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大影响力,但它也发现,它正在卷入越来越多的外交纠纷之中

    仅仅9月份的纠纷就包括:人民币汇率问题,南海与东海一系列有争议的岛屿问题。

    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在如此快速地上升,难免会被卷入一些外交冲突,但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近来一系列中外紧张事件,似乎源于中国方面的误判。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年里,中国一直在亚洲地区开展所谓的“魅力攻势”——与别国签署贸易与投资协议,解决边界纠纷。这一策略的潜在逻辑是,在中国看来,与亚洲邻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但在过去几年里,中国与许多邻国的关系都发生恶化

    在南海地区,许多多东南亚国家抱怨称,中国正在采取一种更为强硬的策略,寻求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行使主权。除中国外,越南、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家和地区,也在对这些岛屿主张完全或部分主权。

    与此同时,在一场激烈的中日外交拉锯战之后,日本正在舔着自己的伤口。那场冲突涉及的是东海上另一组有争议的岛屿,其起因是日本巡逻船扣押了一艘中国渔船的船长。

    新摩擦还不止于此。印度有人抱怨称,中国一直在克什米尔地区挑起紧张关系;韩国对中国也是一肚子火,因为自3月一艘韩国军舰被击沉以来,中国一直拒绝就此事谴责其盟国朝鲜。

    华盛顿已经利用这些紧张关系,再次申明了自己在亚洲的地位。美国在6月宣布,视南海为自己的重要战略利益,并提出在南海纠纷中充当调停人。

    中国抗议称,美国这是在干涉与它无关的问题,但令中国政府担忧的一个现实是:越南、新加坡等国一直在秘密游说美国,让其加大干预力度。

    与此同时,在日本,尽管新政府去年上台后表示,要与中国结成更为紧密的盟友关系,但支持这一想法的人在不断减少,尤其是在围绕中国渔船的争端之后。

    中国一些观察人士担心,最近的这些分歧,可能促使一些国家结成遏制中国的战略联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时殷弘表示:“如果从长远角度看,很显然,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地处理与邻国的关系。”

    过去两年里,中国迅速兴起,并发现自己不得不承担一系列全新角色。此刻,中国乃至许多世界其它国家的政府,都在匆忙地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新的现实。


    T O P ↑
【连载】 宏观对冲基金的“立体战术”(一)

    老虎基金在20 世纪90 年代大多数时间的全球宏观投资策略是:

    沽空日本股票市场及日元、沽空东南亚股票市场及其货币。香港是最后一环,1997 年开始的最近一轮亚洲金融风暴早已成为过去,但从未真正远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每发行7.8 港元须1 美元外汇保证),1998 年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终在香港特区政府竭尽全力之下得以城门不失。

    但是,三年之后,世界上极少数仍实行联系汇率制的国家之一阿根廷,终于在内外交困之际宣布放弃货币发行局(联系汇率制的一种)制度,不能不让人重思港元联系汇率制在变化了的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高昂成本。

    1997 年金融风暴的另一个教训是,资本的自由流动与资产的泡沫化也许可以短期相互激发,但绝不可能长期共存。在开放的国际金融体系中,资产的泡沫如果不能自我消 肿,终将被强行刺破。承担这一职能的,在1997、1998 年间,就是对冲基金特别是以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为首的宏观对冲基金。

    对于选择了融入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中国来说,这些都是相当迫切的必要的反思。

    下面是潘明先生对宏观对冲基金1998 年袭击香港联汇制全过程所作的高度专业的解读。

    潘明出生于上海,在香港投资银行界工作多年,曾先后供职于美资花旗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 DBS 证券、港资百富勤证券、泰资纳华证券、美资培基证券,担任过上述机构的经济学家、高级经济学家、大中华地区首席经济学家及中国股票研究部主管等职 务,1997 年后与老虎基金等宏观对冲基金有大量接触,对于对冲基金袭击香港的前后过程有切身的认知。

初访老虎基金

    我隐约感到,对冲基金已把目光瞄准东南亚尤其是泰国;但我未曾料到,一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1997 年,我在纳华证券任大中华地区首席经济学家和中国股票研究部主管。纳华证券是泰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其大股东是泰国军人银行。纳华刚于数月前收购了香港英资 渣打银行旗下的渣打证券公司。在东南亚经济兴盛达到顶峰之际,它的目标是成为亚洲最大的证券行——当时有此目标的并不仅有香港百富勤证券(百富勤是当时香 港最大和最成功的本土证券公司,于1998 年初破产)。收购渣打证券后,纳华证券仍保留了渣打证券的所有网络,包括其在美国、英国和中国内地的办事处。

    1997 年二三月间,我与同事到美国纽约就亚洲投资策略进行路演,拜访老虎基金是其中一项重要日程。

    老虎基金是最著名的宏观对冲基金之一,与索罗斯量子基金可谓并驾齐驱。老虎基金的创办人朱利安·罗伯逊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他出生于美国南部一个小城镇,从北卡罗莱纳大学商业院毕业后,在KidderPeabody 证券公司工作20 年之久,1980 年5 月创办老虎基金,专注于“全球性投资”。

    在渡过10 年的蛰伏期后,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老虎基金开始创下惊人业绩——朱利安准确地预测到柏林墙倒塌后德国股市将进入牛市,同时沽空泡沫达到顶点的日本股市(沽空指先借入股票,然后沽售,当股价下跌到一定水平再购回,赚取其中差价)。

    在1992 年后,他又预见到全球债券市场的灾难。随着这些预测一一实现,老虎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在20 世纪90 年代后迅速增大,从1980 年起家时的800 万美元,迅速发展到1991 年的10 亿美元、1996 年的70 亿美元,直到1998 年中鼎盛期的200 亿美元。

    老虎基金的“全球性投资”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股票投资,无论是沽空还是购入,老虎基金对于投资对象的基本要求是流动性好并能提供40%以上的年回报率;另一方面是对全球货币利率和汇率走势的投机。使他们在货币危机此起彼伏的整个20 世纪90 年代令各国央行畏之如虎的,正是这一面。

    老虎基金之所以在 90 年代成绩斐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利安·罗伯逊从华尔街上重金招募了第一流的分析师,从而往往能在金融市场的转折关头押对正确的方向。大多数对冲基金不会拥有很多分析员,通常借助于投资银行的证券分析力量。老虎基金这样大规模的对冲基金则不同,旗下明星级分析员的报酬甚至远远超过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同行。

    我们访问老虎基金当日,在场的人士有其主管宏观经济和货币投资的合伙人、新兴市场的投资主管及跟踪泰国市场的分析员。他们最关注的主题是, 作为泰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纳华对泰国地产市场及金融体制有何看法,特别是泰国中央银行会否让泰铢贬值——当时泰铢同美元挂钩,1 美元兑换约25 泰铢。

    我们都同意的是,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经济毫无疑问出现了过热情况。比如说,纳华证券公司在泰国上市,其市值按美元计当时竟然已接近美国最大投资银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可知泡沫经济已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

    泰国经济不是我的专长,但是早在 1996 年末,我的朋友和过去的同事Chris Wood(我曾担任百富勤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他当时是百富勤证券的首席策略家)提醒我注意,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

    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但由于泰国进出口赤字持续上升,股市和地产的泡沫迟早要破。

    1996 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 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 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

    泰铢贬值的风险已经很大,但关键是,泰国中央银行会否让其贬值?面对老虎基金人士的问题,我的同事JanLee 回答道:泰国中央银行绝不会自动将泰铢贬值,因为他们要考虑政治。JanLee 曾经担任过香港汇丰控股首席经济学家。

    老虎基金的听众们对此并不认同。席间,一名老虎基金分析员中途退场,他要赶飞机赴泰国实地考察。未曾料到,一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背景:泰铢贬值

    1997 年5 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对冲基金沽空泰铢的远期汇率,而跨国银行则在现货市场纷纷沽售泰铢炒家沽空泰铢,分为 三个步骤: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中央银行与新加坡中央银行联手入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 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

    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 年6 月19 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财政部长俺雷·威拉旺辞职。因担忧汇率贬值,泰铢的利率急升,股市、地产市场狂泻,整个泰国笼罩在一片恐慌中。

    从纳华证券泰国总部传来的信息很不妙——相当数量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已处于技术破产状态。纳华证券总部的高层们开始担心公司会否重组或兼并。6 月27 日,泰国中央银行勒令16 家有财务问题的财务公司停业,要求它们递交重组和兼并计划。

    7 月2 日,在耗尽了300 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泰国央行宣布放弃长达13 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当天,泰铢汇率重挫20%。

    亚洲金融风暴由此正式开始。

    此时,距泰国总理差瓦立在电视上公开讲话发誓泰铢不贬值仅仅两天


    T O P ↑
【热点聚焦】 危机VS泡沫:政策平衡木,A股走钢丝

    泡沫,还是危机?当人们不得不在这二者中选其一时,泡沫吹起的信心总是比坍塌的危机,让人更乐于接受。

    中国的货币当局似乎再次面临着不可兼得的艰难选择,而我相信,历史还会重复——泡沫即是A股的机会。至明年3月份政策再变化之前,我们只需和时间赛跑,09年的高点之下,没有太大的空间压力

    尽管中国有一万个加息的理由,尽管中国的货币收缩已经走了好几步,但在现在,他仍需要停一停,看一看,这才是“稳健”的真正内涵。而这停一停,极有可能是金融危机以来,政策具有确定性的、惯例性的三个月。

    虽然至明年“两会”,动准备金的概率是100%。但加息?用《中国首席财经》的说法是,顶多“半个靴子”。而在我个人看来,了不起一根鞋带而已。当前市场对货币紧缩频率的担心,有点过头了,必须得到修复。因为,政策必须在泡沫和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欧元解体、朝韩开战、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目前看来,都是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但无论哪一只黑天鹅起舞,后果都将是毁灭性的。倘若再与中国货 币紧缩对宏观经济的滞后性的最高点相叠加?嘿嘿,这就像俄罗斯轮盘赌,虽然左轮手枪的6个弹槽里面只有1颗子弹,但你敢闭上眼睛转一圈轮盘之后对着自己的 脑袋扣动扳机么?

    我不敢!我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冒险。我相信决策层也不会拿中国的经济转型冒险。尤其是美日韩仍在中朝周边军演、欧盟不得不救助爱尔兰、伯南克甚至抛出QE3之际,货币回归“稳健”的内涵,是在10月、11月“舀掉”“泡沫”的半桶水之后,再“舀掉”“危机”的半桶水,以保持中国经济的平衡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决策层在小心翼翼平衡政策风险的同时,A股也在投资者紧张的神经中摇摆于2800米的钢丝上。但过分紧张反而容易犯错、 容易失衡。昨日(12月7日)因为中证报那篇“分析人士认为周末会因为CPI数据超预期而加息”的报道而放弃的投资者,神经就过于脆弱了。当日市场即纠正 了这一悲观预期。

    我认为,泡沫和危机的抉择,未来的三个月,将是后者。

    毕竟,海外危机,对决策层而言,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控性;而国内泡沫,相对而言却有一定的确定性,可控性,尤其是通胀,中国政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君不见中央政治局定调“价格水平基本稳定”么?

    君不见12月2日,主管价格的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通过权威媒体称,“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么?

    君不见12月5日,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12月的CPI将会低于11月份么?

    我同意《中国首席财经》的判断,“关于通胀,决策层对短期通胀的紧张情绪可能趋于缓和,对于11月CPI数值,低于预期的可能性非常大,与之相对应,二次加息的预期也将回落,这将构成对资本市场的重大利好”。另一方面,我更强调,危机思维,令决策层收缩货币的谨慎观察期,延续三个月。

    政策小心翼翼的走钢丝,平衡着海外危机和国内泡沫的影响,A股则应该踏上康庄大道才对。毕竟,如博览高级研究员朱茵女士的分析,准备金的连 续上调,更多的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这实际上也是美国货币战争引发的外部危机之一。未来的三个月,政策不会走极端(高频收缩),因为泡沫和危机都没有像 07/08年那样走向极端。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博览研究员认为:

    ●市场将对货币收缩(尤其是准备金)产生审美疲劳(倘若准备金再动,极有可能被视为利好);

    ●在惯例性的年报行情和有利的宏观经济数据刺激下,市场将会更多的从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寻找支撑;

    ●中国经济对加速转型的渴求,新兴产业汇集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美元一方面仍位于长期下行通道,另一方面大宗商品已经开始“脱钩”,继续向上拓展空间。两者为A股的板块轮动提供了充分保证。

    因此,我们坚持此前的判断:跨年度行情有戏,11日的宏观经济数据和12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是市场修复悲观预期的开始


    T O P ↑
【新视野】 “日本最鹰派政治家”前原诚司其人其事

    像日本外相前原诚司那样说话直接的外交官,在全世界估计找不出几个。另类的前原,说起话来很不讲究外交辞令,一点不圆滑,而是直接、刺激、噎人,逼人到墙角,最后不得不跳脚要和他对着干。

    比如,他说中方对日本游行的反应是“歇斯底里”,强调日本对领土问题“一毫米也不会退让”,邓小平搁置争议的主张是中方的“一厢情愿”等。

    因此,前原成为中国点名批评的对象。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指责前原,“每天都要发表一段攻击中国的讲话,甚至用了极端不应该由外交官嘴里讲出来的话。”发言人马朝旭则对他的“歇斯底里论”表示震惊。

    中国有句老话“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前原1962年出生,满打满算今年48岁。以这样的年龄出任一国外交部长,且排名还居于内阁第二,确实少见。看起来像是愤青的前原,似乎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其实不然。

    前原上初二时,在一家地方法院里当事务员的父亲因负债过多卧轨自杀,这给他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也由此塑造了他坚毅不屈的性格。前原一心要当外交官,为此在京都大学毕业后,还专门到有“政治家摇篮”的松下政经塾深造。1991年,28岁的他就成为京都府议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议员。

    这位有着“日本贝理雅”之称的靓仔,后来竟能击败老辣的菅直人,当上民主党党首,说明他有的不仅是血气方刚,还有着不同一般的政治智慧。在 鸠山内阁,他是国土交通大臣;在菅直人内阁,他是外交大臣。内阁阁魁更迭,并没有妨碍前原的仕途,这说明,至少在日本民主党内,前原有着良好的人缘。

前原才是直接拍板人

    前原是“日本最鹰派的政治家”围绕日本的安保、外交问题,他的观点始终强硬。2005年12月,前原以民主党党首身份访问美国时,就公开呼吁要修改日本宪法,允许自卫队派兵海外,并称中国的威胁已变成现实

    他说,“面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日本有必要采取毅然的态度予以对处”。其后,前原访问北京,在外交学院讲演时面对满座中国人,他毫不避讳,公然指责“中国威胁日本”

    彼时,前原被形容为“年少气盛不知礼仪”。时间再过去5年,到了现在,前原强硬如初,个性依旧,再说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显然已不合适。

    强硬,鼓吹针尖对麦芒的对抗;复辟,呼吁日本重铸军力重回强国威权时代,这些都是前原一直以来的外交及治国主张,只不过,以前的他并非外相,所以其主张并不为外界所注意。及至他执掌日本外交,全世界才领略了他“最鹰派”的本色。

    前原有位曾经在香港生活过的妻子,对中国国情的了解超过一般的日本人,但这并没有减少他对中国的敌意。此次钓岛撞船事件发生时,前原还是国土交通大臣,海上保安厅更直属他分管。

    詹其雄被抓,前原是最直接的拍板人。其后,经纽约峰会中美日三方商讨,日本放人。就在外间普遍认为中日关系转缓,并怀疑日本阁揆和外相之间有隙之时,中日却在同一天发生了针对对方的示威游行,双方关系再度急转直下。而前原本人,每天都要发表一番措辞生硬噎人的讲话,令到双方现在水火难容。

中日关系不同以往

    前原是日本战后第二代的代表。依他48岁的年龄,对65年前二战的印象,更多的应是来自父辈的讲述,大概现在能记住的只有日本曾经的苦痛,却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对别国造成的灾难。

    他的上位,并非偶然,这代表着一代日本人的价值选择,标志着日本彻底告别负罪时代像前原这般年纪的人,以及以后一代又一代更年轻的日本人,在对外交往中将再也不愿纠缠于历史问题。他们的目标,首先是要摆脱美国当年强加的屈辱地位,将日本改变为一个拥有完整主权地位的国家,其次还要将日本塑造还原成亚洲第一。

    在当前,日本还没有实力向美国叫板,但却可以利用美国对中国的担心,以遏制中国崛起为名,寻求自己的复国之道。这应该是日本前原们的如意算 盘。而美国也乐得在中国卧榻之侧,扶植一个强力敌人,以此实现遏制目的,并在中日纷争中渔翁得利,或扮调停和事佬,或让日本帮他火中取栗,或者自己直接趁 火打劫。

    前原提出的“毅然外交论”,极可能是日本以后对华交往的主基调毅然外交,争的是国土,是主权,目的则是要复国,这已经完全迥异于过去中日纠缠的历史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将10月11日这天日本大规模的反华示威,当成“一小撮右翼分子所为”,就未免过于天真了。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