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穴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00:20

妙法莲花的摄影 - 《大穴解》

(2009-08-04 13:31:59)转载 标签:

养生

花草

开心

旅游

摄影

生态

数码

原创

植物

人生

保健

黄帝内经

健康

分类: 摄影集-禅语者

[ 涌泉穴 ]

涌泉穴,位于足心(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接处),属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之井穴。民间有“寒从足入”、“温从足入”之说。涌泉穴按摩,《内经图说》称为做“足功”。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历代医家名人十分推崇。

涌泉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也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井穴。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而井穴为十二经脉之根,阴阳气血相交之所。正如《难经〓第六十五 难》云:“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古人把涌泉穴列入回阳九针之一,也为 天、地、人三才穴之一。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 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同时,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 特,功能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与“水”上下呼 应,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 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了一 个强大的气场,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涌泉穴为古今医学家常用的穴位,既可用于急症,也可用于慢性病; 既可针刺,也可外敷;不但操作简便迅速, 而且疗效确切。正如《针灸资生经》云:“针灸于诸穴皆分主之,独于膏育、三里、涌泉特云治杂病, 是三穴,无所不治也。

    据历代文献记载涌泉穴按摩的功效主要是:

一、养生健体。涌泉穴按摩可以培补元气,振奋人体之正气,调整脏腑之功能,提高抗病之能力,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韩氏医通》指出:“多病善养者,每夜令人擦足心(涌泉),至发热,甚有益。”苏东坡著有《养生记》,把擦涌泉穴,视为养生之要术。《寿视养老新书》指出:旦夕之间擦涌泉,使“脚力强健,无痿弱酸痛之疾矣”。

二、抗御病邪。涌泉穴按摩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防御时气疫毒,水湿淫气的侵袭,具有提高抗御传染病的能力。苏东坡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扬州有武官侍真者,官于两广十余年,终不染瘴(瘴即疟疾,当地称‘琵琶瘟’),面色红腻。腰足轻快,从不服药。唯每天五更起坐,两足相向,热摩涌泉穴无数(次),以汗出为度。”这位武官在两广做官十余年而不感染疟疾,就靠每天五更按摩涌泉穴。可见涌泉穴按摩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三、治遗精、防早泻。肾藏精,主生殖。精宜藏而不宜泻。肾气虚损、精关不固,则出现遗精、早泻、阳痿。涌泉穴按摩起到“培元固精”的功能,对防治遗精、早泻颇有益处。《保生密要》指出:“临卧时,摩擦足心(涌泉),曲一足而侧卧,精自固矣。”《万寿丹书》中介绍:两足涌泉穴搓热,治“夜梦遗精”有效。《医学入门》则称“九九之功,真阳不走”说明涌泉穴按摩,具有益肾壮阳,封精固泻的作用。

四、 治疗失眠、调整心率。刘亚农先生“失眠导引法”介绍:“两手心搓极热,对搓两足心(涌泉)极热,存想吸气入涌泉穴,停留不去,久久行之,高枕无忧,屡试屡验。”

某学院离休女干部,患严重失眠症,没夜睡眠时间2-3小时,靠服安眠药维持。笔者介绍她涌泉穴按摩法,坚持一个月后,睡眠时间增至5-6小时,已停服安眠药。

涌泉穴按摩还有调整心率的作用。秦重三先生介绍:“先用右手擦左脚心(涌泉)100次,再擦右脚心(涌泉)100次,其效力能调整心脏跳动过快。兼治头部晕沉”。

五、小儿保健。涌泉穴按摩对小儿保健亦很有益,可以治疗痰塞,呕吐腹泻,也可以治疗眼疾。如近视、夜盲等症。《小儿推拿广意》有“搓涌泉,久揉亦能治眼病。。。。。。左揉止吐,右揉止泻。”不过小儿肌肤柔嫩,以揉法为好。

   涌泉穴的按摩方法,根据文献记载有摩、擦、揩、攀、掐、揉等手法。而较常用的有揉、擦、摩等,运用时可任选一种,或数种同用。按摩前先用热水洗脚,揩干后进行。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罗纹面在涌泉穴上揉动,以局部酸胀为宜。擦法,用小鱼际掌侧或食物、中、无名三指着力在涌泉穴上来回摩擦,以深层透热为好。摩法,用食、中、无名三指或大鱼际在涌泉穴上作环形抚摩,不带动皮下组织,至局部透热为宜。按摩可以自己进行,亦可以家庭成员间相互操作,但“终不若自擦为佳。”涌泉穴按摩,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一分功一分效。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 足三里 ]

灸足三里,得长寿的养生秘决,一直是为古今医学大家和养生大家所珍视。

  在古代的日本东京(古称江户),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年(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的永代桥建成之后,依照习俗,三河国的174岁的万兵卫第一个“初渡”。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德川将军(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问万兵卫有何长寿之术。万兵卫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每月月初八天,连续灸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我虚度174岁,妻173岁,子153岁,孙105岁。”德川听后,很是感慨。而三里穴这个长寿穴也因之脍炙人口,并进而日本人——“婴儿灸身柱,促发育;十七八岁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促生殖健康;三十岁以后灸足三里,促长寿;老年时灸曲池,促耳聪目明,预防中风”的灸法保健习俗也就形成了。

  其实,日本人善灸法的习俗来自于中国,特别是其中“灸足三里,得长寿”的养生秘决,更是为古今医学大家和养生大家所珍视。

  “足三里”的定位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之前上部,胫腓两骨间。如何找“足三里”呢?有两个方法:

  其一,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脚掌放平,自然平铺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扰,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在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胫骨外缘,胫骨前肌与伸趾长肌之间。

  其二,伸足取之,在膝下胫骨粗隆最高点下一寸,外开一寸处。它和阳陵泉的关系是斜上下各差一寸。即足三里比阳陵泉低一寸,再外开一寸处。阳陵泉在胫骨粗隆与腓骨小头之间,向下呈三角形,下角即是穴位,此穴压之酸困,可用之证实足三里的位置。

  以上说的尺寸是按骨度法从外踝尖至膝眼折作一尺六寸计算的。

  “足三里”的特性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胃为水谷之海,能包容五谷,荣养四旁。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廪之官。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它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

  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特别注重脾胃,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生化的源泉,是生命的根本。灸“足三里”有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的作用。

  灸“足三里”的意义

  可以养生保健: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结核病、伤风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溢血后遗症及其它病症都有防治作用。三里之灸能却病延年,所以古来把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防治肠胃病: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主消化系病。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对于腹部疾病,如胃肠虚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羸瘦、腹膜炎、肠雷鸣、腹泄、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胰腺炎、腹水膨胀、肠梗阻、痢疾、胃下垂等灸足三里穴相当有效。但胃酸过多空腹烧心者,不宜灸足三里,灸其邻近处阳陵泉有良效。

  有健步作用:能加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满、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诸症。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风湿痹痛、末稍神经炎等。

  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头痛、失眠、贫血、神经衰弱、乳痛、气臌、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里。

  其它各种慢性病:如眼疾、视力减退、鼻病、耳病、过敏性疾病都可取用此穴。

  灸“足三里”穴的方法

  灸的方法很多,但普通人用灸“足三里”的方法取养生保健之效,可用直接灸的方法。直接灸可以自己操作,不需要别人帮忙。一般进行温和灸,操作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约距0.5-1.0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一般每侧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个月十余次左右。老年人可于每日临睡前30分钟左右施灸。还有一种方法是化脓灸,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时采用艾条,一次约 15分钟或更长时间。穴位处出现小水泡后停止艾灸,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待水泡自行吸收。在应用化脓灸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在灸足三里的同时,可以有选择的配伍一些穴位,以便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一般强壮灸可以配伍关元,肾俞;消化系统加灸脾俞、胃俞、中脘;神经系统配伍大椎、身柱、肾俞;呼吸系统可配伍肺俞、身柱、风门。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可加风门、曲池、阳陵泉;冠心病配伍身柱、郄门、三阴交、膻中。泌尿生殖系统加肾俞、关元、三阴交。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之,用灸法向“足三里”要健康、要长寿,关键的关键是亲身实践。




[ 神阙穴 ]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婴儿出生后,脐带被剪断,后形成了肚脐。古代养生家认为胎儿在母体内也是呼吸的,为先天呼吸。属先天真息状态,称为“胎息”。婴儿出生后,脐带被切断,胎息停止,后天的肺呼吸开始,标志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因此古今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神阙穴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喜熨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对消化不良、腹泻、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现代实验研究也已明确证实:神阙温灸具有明显的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紊乱,延缓衰老等作用。对神阙的保健方法常有按摩和灸法,其中以按摩法最简便,以灸法最有效。

  按摩神阙的方法:将掌心放在神阙穴上,施加一定的压力,按顺时针方向按揉越 100次左右,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100次左右。要求动作和缓,力度适中,按摩的时候手掌带动脐周围的皮下组织,达到腹部微有热感、无明显不适为宜,按摩范围可以以神阙穴为中心,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扩大到整个腹部的时候,手掌施加的压力可小一些,不必带动皮下组织,手掌与皮部形成摩擦,产生热感,大便正常者,顺逆时针各100次,便秘者单用顺时针200次左右,大便稀薄者但用逆时针200次左右。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摩腹揉脐”。可以在早起和晚睡前进行。但腹部有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外伤、皮损型皮肤病的患者不能采用此法。

  神阙最常用的保健或者治疗的方法,是灸法,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穴位贴敷疗法,成为敷脐疗法,简称“脐疗”。现在已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外治方法,由此也可见神阙穴的应用之广泛。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神阙穴外治法。

  神阙灸:神阙灸又称隔盐灸,本法只适于脐部。方法: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具有可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证,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脐疗:又称敷脐疗法,是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一定的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则此时又称为“天灸疗法”,现代也称发泡疗法。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则就是脐疗。
  隔药饼灸:将药物制成饼状物,放在神阙穴上,然后施灸的方法。如治疗慢性腹泻。



[ 三阴交 ]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3寸可以用4横指来折量。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以及足少阴肾经三经的交会穴,位置十分重要,类似交通枢纽。可以调节足三阴经的气血运行,同时补肝、脾、肾。所以具有健脾利湿、滋阴补肾、活血通络、祛瘀止血等功效。应用十分广泛,凡涉及足三阴经的疾病,此穴皆有治疗作用。下面略举几例。

  慢性腹泻——三阴交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现代医学中将由于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粪便稀薄,次数增加,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一般人一天大便1~2次属于正常,超过三次就算是拉肚子了,如果每天大便都在3次以上,连续2个月就属于慢性腹泻了,引起慢性腹泻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如各种肠道感染、结肠和直肠癌,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及肠道易激惹综合症等。但是慢性腹泻中约有一半的患者是找不到原因的,现代医学称为功能性慢性腹泻,如情绪性腹泻、肠道易激惹综合症。就拿这个肠道易激惹综合症来说吧,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肠道容易激惹,病人做了很多检查也找不到原因的,但就是容易拉肚子,吃个雪糕也拉,受点凉也拉,甚至吃个苹果也拉,一天多的有七八次。这个肠道的脾气还不是一般的坏,稍不如意就生气。就被激惹了,一生气就拉肚子。不过人对营养的吸收还算马马虎虎,不会见得有多消瘦,现代医学多应用补充双歧杆菌类药物治疗。在中医学中就不这么认为了。首先不认为是没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这个病主要是脾气虚或脾阳虚。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引起腹泻的诱因中都属于寒性的,当这个寒进入胃之后,因为脾气脾阳有些虚,脾气脾阳不能温运它,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排除体外,大家应该还记得,大肠同时也是排毒的器官,这次排出的毒可以成为“寒毒”,中医中称为“寒邪”。

  中医中还有个腹泻叫做“五更泻”,是与肾阳虚有关的,道理和这个一致。

  三阴交对这类疾病效果不错,每天坚持按揉,力量不需要太大,有点酸胀感就可以,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每个穴可10分钟作用,在坚持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发现症状在逐渐改善,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平时的生活作息必须要有规律,一日三餐或多餐要定时定量,少吃油腻、寒凉类食物,避免受凉等都很重要。

  虽然很多慢性腹泻的患者最终找不到原因,但是去医院做相关检查还是必须的,目的是排除一些有原因的慢性腹泻,如肿瘤。这些需要更针对性的治疗,当然,这类腹泻,也可以按摩三阴交来帮助。

  妇科疾病的万能穴——三阴交

  中医认为“妇女以血为本”,血在女性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记住中医中的血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血的涵义是不同的,中医血中血的概念具有更宽泛的涵义。之所以血对于女性更重要,在于女性一生的经历中很多都与血密切相关,这指得就是女性的月经、白带、怀孕、生产、哺乳一直到绝经。都离不开大量血的支持,五脏六腑中,脾为气血生化的源泉,肝主藏血。另外女性还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情绪化”,“女人心,海底针”、“女人的心,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女人的情绪经常是瞬息万变,中医中,主管情志的是肝脏,因此肝脾二经与女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女性的很多疾病大都因肝脾二经出现了问题。常见的有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闭经、经前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产后血晕、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等,大家记住一点就行,对于怀孕的女性,三阴交有引发流产的危险性,为禁用。



[ 关元穴 ]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然后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位属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女胞宫、男有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等作用。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常用于元气虚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证,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等;

  男科病症,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各种妇科炎症等;

  下焦病症;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其主治功能,古代名医张景岳曾有非常完整的概括:“主治积冷,诸虚百损,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冷气入腹,少腹奔豚,夜梦遗精,白浊,五淋,七疝,溲血,小便赤涩,遗沥,转胞不得溺,妇人带下瘕聚,或血冷,月经断绝,一云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孕妇不可针,针之落胎……治阴证伤寒及小便多,妇人赤白带下,俱当灸此”。可供参考。

  有一患者年轻的时候患过性功能障碍,一年夏天,在一位老中医的指导下,三伏天灸关元穴,每次灸15至30分钟,那年伏天过后,该患者的病就痊愈了。从此每年伏天该患者都坚持每天用艾条灸1次关元穴。虽至古稀之年依然身体健康,无尿频、阳痿、早泄等症状。有需要的大家不妨一试。

  由于关元穴非常重要,很多医家推崇灸关元穴,兹摘录一些以飨读者。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扁鹊心书》: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又: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食窦)、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那么关元穴如何灸比较好?

  1.比较简单又容易操作的是用艾条实施温和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关元穴熏烤。艾条距离皮肤约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而不灼痛,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

  2.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用艾炷隔姜灸法:将生姜切成2~3毫米的小片,用针散刺数孔,放在关元穴上,然后将约花生大小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灸3~7个艾炷,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

  临床研究证明,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如果嫌灸麻烦,还有一种方法也不错,每晚睡觉前,将一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然后将意念集中在此处,想象着有火从劳宫穴出来,温暖着关元穴,然后慢慢入睡即可,体型稍胖的人可能作这个动作的时候肘尖不能支撑到床面上,感觉有些上臂费力而不适,可以在肘尖的下面垫上点东西,以发挥支撑作用,做到整个手臂放松的状态。也可以双手搓热来温热关元穴。劳宫属心包经,属火,可以借助手掌的热力温热关元穴,该法宜每天坚持。意念配合非常重要。

  宋代《扁鹊心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绍兴间,刘武的军中有一步卒王超,太原人,后来遁入江湖为盗。他曾经遇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此法行事,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擒,监官问他:你有何养身之术吗?王超回答说,没有。只是每于夏秋之交,即在关元穴处用艾火施灸千炷,因此而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食也不会感到饥饿,至今脐下部象火一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令人将其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此即长期施灸艾火之故。  所以,《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 身柱穴 ]

身柱在背部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采取俯卧位或者俯伏坐位,先定大椎穴,然后定身柱穴。

  身柱,身体的支柱之意,适用于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中气不足出现的喘息,大气下陷出现的脱肛,督脉之气升举无力出现的腰背疼痛等症,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被认为通治小儿之病。

  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患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诸症。灸身柱穴就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身柱穴在日本医学界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1938年在长野县小学为小学生集体施身柱灸,这些小学生大多体虚易感冒,或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等症,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续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它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效法施行。

  小儿保健灸可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因小儿皮肤娇嫩,艾条相对细些较好,将艾条点燃后在身柱穴上熏烤,距离穴位处皮肤约2厘米左右,以局部红热舒适为度。由于小儿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灼热的程度,因此可将施灸者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两侧,来感知温度的高低,一般每次灸10~20分钟,开始时隔日灸一次,灸治一个月后可减少施灸的次数,每周灸1次或每月灸 1~2次即可。对于体质较弱,易患感冒的小儿,可配风门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和大椎穴,加强抗外邪的能力。

  著名针灸家彭静山教授提到身柱穴的妙用时,认为有以下作用,可以增强体质,可以预防感冒,可以抗高烧,可以用于小儿疳积、惊风、便溏、虫积等疾病。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位教师,经常感冒。每人针身柱3次,从此竟不再感冒。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

  另外,属于督脉的身柱穴还具有益智健脑的作用。



[ 内关穴 ]

针灸歌诀中有“心胸取内关”之说,也就是说涉及心胸部的疾病,主要是心脏方面和肺脏方面的疾病内关是非常重要的穴位。内关具有宁心安神、通络止痛的功效,因此心律不齐,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方面疾病,常选用内关穴来治疗。现代研究也证明,内关对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如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 3~5分钟,心率可由150~200次/分减至70~80次/分。

  因为心包经起于胸中,联络上、中、下三焦,因此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内关还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常用于恶心、呕吐、打嗝的病症,很多人都有过晕车的经历,晕车在医学上称晕动症,虽不属什么疑难杂症,发病时却非常令人难受,药物晕海宁有非常好的预防作用,可于出发半小时前口服一粒,但是往往给人带来晕晕沉沉的感觉,如果你不喜欢这种感觉,或者不巧忘记带药了,那怎么办?内关穴这个时候就发挥用途了,感觉到要晕车的时候,用大拇指用力掐揉内关穴,指甲要短一些,方向竖向,和两根大筋平行,力量稍大些,产生明显的酸胀感。如果经常晕车的话,最好在乘车前就有意识的去多掐揉一会儿。如果能找到生姜那就更好了,切一片,放在内关穴上,用胶布固定,没有胶布用丝带,手帕、塑料方便袋等折成带状也可以,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治疗风湿疼痛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上半身疼痛,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外关”位于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内关”位于“外关”的反面。治疗下半身疼痛以指压“百里”最有效。

  指压上述穴位时,必须左右交替,一面吐气一面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每天操作数次。如果患处肿胀、发炎的话,不可压患处,而只在患处附近缓缓的压即可。

治疗月经痛的穴位与指压法

  在此介绍对月经痛非常具有效果的两个穴位。

  一个称为“三阴交”是女性病症中不可欠缺的穴位,又叫“女三里”对妇女并颇有疗效。

  三阴交是从脚部内侧的脚踝,沿着骨往上四指压至最疼处。一面缓缓的吐气,每隔6秒钟用力按压一次,重复20次。

  其次,指压称为“内关”的穴位。内关是在手腕的内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一面缓缓吐气,用力按压2秒钟,反复做5次。请以同次数按压左右。

  如此,月经痛便会消失。
分享

0

阅读(701) 评论 (14) 收藏(0) 转载(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脏象 第一节 五脏2 后一篇:《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脏象 第二节 六腑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全新育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