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育压倒日本的意义非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3:55:26
日本新华侨报》网站11月20日评论,题为《中国竞技体育压倒日本的意义非凡》,作者王锦思。文章摘编如下:

  广州亚运会尚未过半,中国金牌数就遥遥领先日本,已经稳获金牌总数第一。尽管中国竞技体育存在某些问题,但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综合水平的飞速发展,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家地位,增强了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豪感,也带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尤其在抗战胜利65周年的日子里,竞技体育压到日本更有一层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春秋时期,孔子讲学中有“射”、“御”之分。汉有角抵,唐有马球,宋有蹴鞠,清有武技,呈现了丰富的武术文化内涵,但是大都自娱自乐,缺乏公平合理的竞技精神。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醒来后却不强不壮。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就忧虑清兵身体难抵虎狼之师。果然一经交战,八旗子弟骁勇之风全无,不是畏敌不前,就是望风而逃。

  古代日本尚武,武士是领导阶层,既修身养性,淡泊致远,也习武健身,竞争拼搏。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倡对儿童进行兽性主义教育,“体力就是国力”。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近代竞技体育经日本传入中国,外国教官传授“洋操”。孙中山把体育兴盛与国力的强弱、民族的存亡联系起来,提倡 “强国强种”,推行以尚武为核心的军国民主义学校教育。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会,孙中山题匾“尚武精神”。严复的“鼓民力”,蔡元培的“以体育为本”,也都着眼于改善国民体质。

  青年毛泽东跑步、登山、游泳,十分推崇日本的兽性主义教育,他称赞嘉纳治五郎增强体魄、推广柔道运动的努力,提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号召国民增强体质锻炼。抗战时期,毛泽东号召:“锻炼身体,好打日本。”

  1894年6月,国际奥委会成立于巴黎,据说当时亚洲仅日本到会祝贺,清政府则不理不睬。此后,日本学者松田隆智的《中国武术史》、笹岛恒辅的《中国体育史》更是填补了连中国人都没有意识到的研究空白,日本竞技体育比中国更早地取得一系列辉煌成绩。
“体育”一词来源于日本。在中国体育崛起之前,日本是亚洲体坛霸主。日本男排1972年还获得奥运会冠军,而中国男子至今没有获得一项大球世界冠军。日本有十名选手创造过马拉松世界最佳成绩,男子体操获得世界大赛十连冠,日本赛车手独步亚洲驰骋世界。

  在已举行过的亚洲运动会中,亚洲的老牌体育强国日本前8届金牌数一直都稳居首位。建国以来,特别是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自觉追求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使中国的竞技体育从此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之路,中国体育开始了全面走向世界的历程。1974年第七届亚洲运动会,中国首次征战,金牌数列第三。1978年,中国金牌数升至第二位。在1982年第九届亚洲运动会上,中国终于打破了日本长期独霸亚洲体坛的局面,金牌数越居第一。从那以后,中国体育运动的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在历届亚洲运动会上都名列金牌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国球”乒乓球、女排连冠、“东方神鹿”、飞人刘翔、篮球姚明……都是日本望尘莫及的标尺和成就。不过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国际赛场冉冉升起时,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却还没有在中国真正崛起。这是唯一,也是最大的欠缺,需要我们去弥补和努力。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超过日本、压倒日本,是历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正在变成金灿灿的现实。成绩却需要弘扬,而不足需要去弥补,完美的事物总是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