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英":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子的"精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55:25
论"精英":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子的"精英"
“精英”的本质在于创造性。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进步的法则是,精英引领历史,大众决定历史。社会新的进步因素永远是从少数先知先觉者中产生的。然后,精英的创造性因素,在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并外化为具有相同特征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的时候,历史才呈现出新的面貌。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所谓民主社会,并不简单是使社会平民化乃至平庸化,而是通过民主选举、权力制衡、舆论监督等方式,一方面挑选精英进入社会管理 层,以实行科学的治理,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制约精英使其不得滥用权力,以保障普罗大众的权利不被侵夺。简单地说,民主就是大众选择精英而又制约 精英的政治制度。
泛泛而论者,以为精英等同于有钱人、有权人或知识分子。这是导致“精英”一词滥用、可能“沦落风尘”的主要原因。不管怎么说,“为富不仁”的有钱人、“以权谋私”的有权人、“趋利媚俗”的知识分子,是算不上真正的精英的,绝不会为大众所认同。
时势呼唤精英,呼唤各行各业而非局限于政治领域的精英,呼唤能够适应变革目标要求具有创造性的精英。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各行各业各领域那些能够适应变 革目标要求并具有创造性的精英成长起来、整合起来,就完全可能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既丰富又有序,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精英”一词变时髦了。曾几何时,人们对它还是有忌讳的,现在则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了。究其原因,一是变革的时代呼唤精英。“时势造英雄”,首先时势需 要英雄;二是人们不再囿于领袖与群众关系上的固有观点,对少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新的更加肯定的认识;三是一般人凭感觉喜欢使用这个词,无论自诩为 “精英”,还是许人以“精英”,可以满足某种精神上或宣传上的需要,如冠之以“知识精英”、“财富精英”,称某楼盘、某商品为“精英之选”,等等。不管什 么原因,鱼龙混杂,“精英”总有滥用的危险,其后果可能如“小姐”一样“沦落风尘”。因此,需要有所辨析,不单是为了维护语言的纯洁性,更是由于“精英” 一词涉及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
从语义上说,“精英”指出类拔萃之人。在不同类型的群体中,它必然是指那些起领导、组织或主导作用的少 数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任何一个群体,它能组合在一起,它要团结和谐、增强力量,它要明了方向、实现目标,不能没有精英。哪怕武大郎开 店,矮子里也有拔尖的。
但严格说来,精英并不只是数量上的相对概念。“精英”蕴涵“精华”的意义,真正的精英是大浪淘沙、披沙拣金的 产物。所以,少数人并不必然是精英。历史的进化过程,不单是时间的流淌。在许多时间段,或是时代和社会太过平庸难以出产精英,或是精英被平庸的时代和社会 “逆淘汰”而沦落了。
作出上述区别很重要。“精英”的本质在于创造性。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进步的法则是,精英引领历史,大众决定历 史。社会新的进步因素永远是从少数先知先觉者中产生的。然后,精英的创造性因素,在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并外化为具有相同特征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生活方式 的时候,历史才呈现出新的面貌。在这个意义上,说“时势造英雄”是对的,反过来说“英雄造时势”并不正确,只有英雄和普通人即精英与大众紧密结合,精英代 表大众、大众拥护精英,才能真正创造历史。但从逻辑上说,创造历史首先得有精英。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时期,在汉武帝以后的二千年;其 创造性的形成阶段,则经历了春秋、战国、秦和西汉初期,至汉武帝时奠定基本格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革故鼎新自不必说,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行 同伦”也不用说,单说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那样一个星光灿烂的时代。西汉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如大经学家大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大探险家 张骞,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大农学家赵过,大音乐家李延年,集中出现在这一时期。这些代表人物的许多活动及其成果,都具有开创 性的特点。如司马迁著《史记》,改变分国割据的历史观念,建立起历史的统一观和正统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统一,巩固和发展主体民族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张骞西域“凿空”,是陆路交通时代可以类比“地理大发现”的伟大壮举。特别是董仲舒,把战国以来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孔子的名义下统一起来, 使之适应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在汉武帝和这些代表人物的身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其上升时期所具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此后整个封建制度以秦汉制 度为基础、汉民族以“汉”为族名,决不是偶然的。
在那样一个类似于传统中国(把秦朝至清朝看作一个整体)的建国年代(春秋至汉武帝时 期),龙虎风云,英才辈出。在这个年代的许多代表人物身上,的确体现出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君子风范,甚至不乏孟子所说的“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今天读诸子书和《史记》中对先贤嘉言懿行的描述,油然而生司马迁当年对孔子的赞叹:“《诗》有之:‘高山 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不仅英才辈出,而且产生并形成了一个主导两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进程的精 英阶层,即被称为“士”的士大夫阶层。仅就政治局面之晦明而论,传记作家高阳有一段总结:“大致知识分子掌权,常为升平盛世;藩镇跋扈,则每成割据的局 面,地方有幸有不幸。贵族干政,应视所结合的势力为何,结合知识分子,便有清明之象;结合外戚或宦官,必致宫廷多故。最坏的是以阉人而操国柄,为苍生之大 不幸。”(《清朝的皇帝》后记)这里的“知识分子”,就是指“士”。两千年历史进程中的所谓精英,既有创造性意义上的,也有少数人意义上的;越到后期,创 造性意义上的精英越少,社会因此而停滞不前。
明朝中后期,皇帝动辄数十年不理朝政,依靠宦官及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实施高压 统治,是一个连平庸都称不上而完全可以说是黑暗的社会和时代。开始时,有作为、有气节、敢于抗争的士大夫被打击、排斥,逐步被“逆淘汰”。最后,多数士大 夫趋炎附势,集体沦落。明熹宗时期,宦官魏忠贤依靠皇帝的宠信,擅权乱政,一方面大肆残害忠良、排斥异己;一方面极力收罗爪牙、遍置死党,实行“阉党专 政”。魏忠贤“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全国刮起一股为魏忠贤建生祠的风,各地争相“颂德立祠,汹汹若不及”。各部大臣与封疆大吏,居然以争 当魏忠贤的亲信和干儿义子为荣。一些文人还建议以魏忠贤配祀孔子,以魏忠贤之父配祀孔子之父。顾炎武曾痛切地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 灭亡。故士大夫之耻,谓之国耻。”上述士大夫之所为,可谓国耻之尤。这是皇权专制酿就的苦果。
明代的这种局面,已昭示传统中国的国运走到了尽头。满清入主中原,虽然带入一股游牧文化特 有的生气和活力,但终究被同化淹没。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代以来西方势力的冲击,如摧枯拉朽,就不足为怪了。上世纪初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士大夫阶层寿终正 寝。此后,替代“士”的、适应新社会新时代需要的新的精英阶层,一直处于曲折的孕育、成长过程之中。
纵观西方社会的全部历史,其古代 文明的创造性形成阶段,差不多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同一阶段同时,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完成了;其现代文明的创造性形成阶段,则大致从15世纪到18世纪约四百年 间,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始得完成。两个阶段都是英才辈出的年代。单就第二阶段的文艺复兴时期来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 代,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今日西方国家和民族在全世界的主宰地位,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比较之下,中国只经历了第一阶段,尚没有完成第二阶段,而且进入第二阶段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不是自发生成的。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落后的根本原因。可以 说,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都处在从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时期,是中国历史进入全新时期的又一个建国年代。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状况看, 还是从创造性精英产出情况看,新阶段的完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今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大变革。迈向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 家、和谐社会,是大变革的目标。近代以来中国人奋斗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和确定。但达到这样的目标决不会一帆风顺。大变革带来大分化,特别是所 有制的多元化、社会成员的分层化、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使社会生活既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充满生机,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混乱,难以驾驭。这对执政党,对全体国 民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挑战。时势呼唤精英,呼唤各行各业而非局限于政治领域的精英,呼唤能够适应变革目标要求具有创造性的精英。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各行各 业各领域那些能够适应变革目标要求并具有创造性的精英成长起来、整合起来,就完全可能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既丰富又有序,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人反对精英主张,担心重视精英的作用,可能导致不恰当地突出领袖或领导个人的作用,甚至搞个人崇拜、个人专制。这 种担心不无道理。诚如邓小平指出的:“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不过,这 是就政治领域说的,而精英所指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而且更多倾向指精英群体而非个人。
有人以为,推进民主政治,建立民主社会是大势所 趋,强调精英的作用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这种看法似是而非。这是把重视精英的作用与政治上的精英主义,即由少数人来垄断和把持政治权力的观点混为一谈了。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所谓民主社会,并不简单是使社会平民化乃至平庸化,而是通过民主选举、权力制衡、舆论监督等方式,一方面挑选精英进入社会管理 层,以实行科学的治理,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制约精英使其不得滥用权力,以保障普罗大众的权利不被侵夺。简单地说,民主就是大众选择精英而又制约 精英的政治制度。无数历史事实表明,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专制与民粹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泛泛而论者,以为精英等同于有钱人、有权 人或知识分子。这是导致“精英”一词滥用、可能“沦落风尘”的主要原因。不管怎么说,“为富不仁”的有钱人、“以权谋私”的有权人、“趋利媚俗”的知识分 子,是算不上真正的精英的,绝不会为大众所认同。即使不拿道德的、法律的和社会习俗的规范去衡量,甚至承认社会进化过程中必要的“恶”,有钱人、有权人或 知识分子也未必是有创造性的。
最为含混的,是把精英与时髦的“中产阶级”分子等同起来。“中产阶级”作为西方社会的一个特定概念,是 指这个社会的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人们这么用,也许是由于在特定阶段,西方多数人的水平就是我们国家少数人的标准,如同吃麦当劳曾被当作改善生活一样。如 果非要把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作为中国社会结构性变化的目标,那精英可以说是这个阶级或阶层的前驱和核心。
也有把精英与贵族等同起来 的。这就过于牵强了。中国的贵族,作为一个阶级、阶层或集团,在中古时期就已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而消亡了,其某些社会功能完全被士大夫阶层所替代。残存的 星星点点,不成气候,至“文化大革命”彻底消失。当然,往事并不如烟,今人追求一点想象中的贵族的优雅,也不是坏事。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子的“精英”呢?从中国现代化的趋势和需要出发,参考西方精英文化,承接中国“士”的优秀传统,统而观之,“精英”应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知识。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基本的人文教育,好学深思、见多识广、注重实践,具有坚实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精神。
第二,收入。中上收入,能够满足个人与家庭体面生活与长远保障、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需求。在此基础上,精神生活成为人生的主要内容,得以展开创造性的活动。
第三,价值观。体认理性、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现代理念,重新认知“仁义礼智信”、“智仁勇”、“天人合一”等传统信条,创造中西合璧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第四,生活方式。过一种有教养而自然人性化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有信仰的生活,包括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传统的信仰;是讲质量的生活,真诚、友善,节制、宽容,有个性、有品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能进取的生活:注重实际、任事力行、富有活力。
第五,责任。确立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文明、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在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在价值混乱、世风日下的时候,坚守自己的良知和理想;在需要振衰起弊的时候,能够先我做起,推己及人;在遭遇艰难险阻的时候,能够勇猛精进、坚韧不拔。
第六,追求超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超越个人利害、超越时空的理想追求。在社会剧烈变革和转 型时期,这种理想追求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尤为迫切:在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格局中建立主流价值观,是之谓“为天地立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使发 展的(物质的、制度的)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是之谓“为生民立命”;在传统文化遭受近一个世纪否定和摧残之后返本而开新,是之谓“为往圣继绝学”;探索确 立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的基本理念、制度和文化,是之谓“为万世开太平”。
上述六个方面,组合成精英的理想人格。责任是精英之所以为 精英的首要因素,没有责任,其他无从谈起;价值观是精英的内在规定性,也是人生的内在动力;生活方式是精英的外在表现,对其他社会阶层起示范作用;追求超 越是精英的独特要素,是时代精英与历史精英相接续的特性、气质和境界;知识和收入则是精英的基础性条件。
以此六要素衡量,当今中国社 会有没有精英呢?有,但不会太多;至于精英阶层,可以肯定还远没有形成。其原因,一是一百多年来我们国家处于不断的战争、战乱、社会革命、文化革命之中, 破坏太多,根基太薄。像“文革”十年高考中断,对今天造成的不良影响绝不可低估。即使文革后的正规教育,也是基础薄弱、不正规的正规教育;二是社会的建 设、变革和转型经历了不过一代人的时间,新的积累不够;三是社会经历长期政治压抑和物质匮乏后形成反向追求,传统暴富文化的影响与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汇合、叠加,逐利、浮躁与放纵风气日盛,这在那些自诩为“精英”和可能成为精英的人们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四是知识领域在西方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双重 影响下,消化不良与逻辑冲突并存,迷茫困惑,甚至失去方向感,影响社会的能力大大弱化;五是专制主义政治传统的影响,具有平均主义深厚土壤的社会环境,对 个性与创造性仍然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
一个没有精英的国家、民族和社会,是无法发展进步的,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迟早要被边缘化、被 淘汰。当今世界相当多的国家、民族和社会,实际上正处于这种被边缘化、被淘汰的状况。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正在为摆脱这样的命运而奋斗,曙光初现。但 最终摆脱这样的命运,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无疑需要精英或准精英们的自觉努力和坚韧不拔的奋斗;需要社会为精英的孕育和成长、为精英的创造性活动提供良好环 境;还需要将各行各业各领域的精英力量整合起来,将精英的力量与大众的力量整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整合精英力量,主要是执政党的 任务。精英力量一旦形成,成败利钝,盖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