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唐风·山有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35:22

 

《诗·唐风·山有枢》

 

山有枢1,隰2有榆。子有衣裳,弗34弗娄5。子有车马,弗驰弗驱。6其死矣,他人是愉7

山有栲8,隰有杻9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10。宛其死矣,他人是保11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译文】山上长有剌枢树,低洼地里生榆树。你既有衣又有裳,却不牵住不收拢。你既有车又有马,却不奔驰不驱驾。你若萎老死去了,徒使他人得愉快。

山上长有绿樗树,低洼地里生杻木。你既有庭有内室,却不洒水不打扫。你既有钟又有鼓,却不敲响不击打。你若萎老死去了,徒使他人得宝物。

山上长有生漆树,低洼地里生栗木。你既有酒又有食,却不每天弹琴瑟。姑且用来寻喜乐,姑且用来度长日。你若萎老死去了,徒使他人得入室。

【说明】这是一首劝诫的山歌,一直以来,人们都说它是宣扬及时行乐的诗,其实不是。歌中所述,确实是在劝人及时行乐,但被劝的人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呢?他既有衣又有裳,既有车又有马,既有庭院又有内室,说明他是一个贵族,一个统治者。这样一个统治者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呢?联想到后来史籍所述的周文王、周公等领导人,为国家为人民而废寝忘食,我们就不难知道,这首山歌的劝诫,实际上就是赞扬,赞扬他们什么都有,却不用来享乐。熟悉周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或熟读《诗经》、《孟子》的人也知道,周文王建有池沼、亭台楼阁,可他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人们争先恐后地义务地为周文王修建这些亭台楼阁,而周文王却从来没有用这些来及时行乐。唱山歌的人们正是因为心痛这样一位领导人而诵唱这首山歌,这其中的褒扬意味也就很明显了。若是换了梁惠王、齐襄王等,人们还会诵唱这首山歌吗?是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这样及时行乐,可是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如果真这样及时行乐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就说现代,我们的国家领导人都是60岁以上了,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已退休,可以及时行乐,可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还在东奔西走,忙碌不停。他们同样是人,同样懂得享受安逸舒适,为了他们的健康,我们难道不可以劝他们及时行乐吗?至于他们是不是及时行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

【注释】1.枢:木名,即刺榆。

2.隰:(xí习)《书·禹贡》:“原隰底绩。”《诗·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诗·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礼·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尔雅·释地》:“下湿曰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公羊传·昭公元年》:“上平曰原,下平曰隰。”《管子·形势》:“平原之隰。”《淮南子·时则》:“丘隰水潦。”《说文》:“隰,阪下湿也。”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3.弗:《易·小过·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书·尧典》:“九载绩用弗成。”孔传:“功用不成。”《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诗·大雅·緜》:“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老子·二章》:“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论语·八佾》:“女弗能救与?”《广雅·释诂四》:“弗,不也。”这里作副词解,表示否定,作“不”之意。

4.曳:(ye页)《易·既济·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说文·申部》:“曳,臾曳也。”段玉裁注:“臾曳,双声,犹牵引也;引之则长,故衣长曰曳地。”《玉篇·日部》:“曳,申也,牵也,引也。”这里用为牵住之意。

5.娄:《诗·小雅·角弓》:“莫肯下遣,式居娄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女部》:“娄,此则谓为搂之假借也。”这里用为收敛之意。

6.宛:通“苑”。《诗·唐风·山有枢》毛传:“宛,死貌。”陆德明释文:“本亦作苑。”马瑞辰通释:“宛即苑之假借。”《荀子·富国》:“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孔子家语·五仪》:“富则天下无宛财。”这里用为萎死之意。

7.愉:(yú于)《论语·乡党》:“愉愉如也。”《礼记·祭义》:“其进之也,敬之愉。”《庄子》:“桀之治天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吕氏春秋》:“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史记·司马相如传》:“心愉于内。”《说文》:“愉,乐也。”《广雅》:“愉,喜也,说也。”这里用为愉快之意。

8.栲:(kǎo考)木名。即山樗。常绿乔木,叶子长圆状,披针形,果实球形,表面有短刺,木材坚硬细密,可做轮轴等,树皮含鞣酸,可制染料与栲胶。《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9.杻:(niu纽)《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栲,北山有杻。”《尔雅》:“杻,檍。”这里指檍树。

10.考:假借为“攷”。《庄子·天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宋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里用为敲、击之意。

11.保:通“宝”。《淮南子·俶真》:“其形虽有所小用哉然未可以保于周室之九鼎也。”《史记·周本纪》:“展九鼎保玉。”这里用为珍贵之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