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弟子规》当经典信奉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6:26:01

把《弟子规》当经典信奉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

(2010-09-14 17:12:05)转载 标签:

孙云晓推荐

文化

分类: 为您服务 《弟子规》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读,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弟子规》倒是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

  很早就听说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讲《弟子规》,当时有些诧异,《弟子规》有什么好讲的?不过是300多年前,一个李姓秀才编的顺口溜,因其浅显顺口,在清后期流传极广,属儿童启蒙读物。看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书稿,才发现钱文忠还是费了一番心思,在其中穿插了大量历史故事,《弟子规》倒成了他串讲这些历史故事的一个纲领。

  《弟子规》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简明易行。顾名思义,《弟子规》讲的就是为人子弟的规矩,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学生守则》,就是把孔子的一些观念,落实为人的具体行为。既然是规矩,不免生硬,无论理解与否,都得照着执行。这既是《弟子规》的优势,也是它的缺陷。

  我们知道,一种观念转化成人的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如同两个人,即便对爱情的理解差不多,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可能千差万别一样,孝、悌、仁、爱这些观念,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果硬要规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些并不信奉孝悌仁爱观念的人,可能因表面行为合乎了规范,反而更易得到人们的认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弟子规》并不被视为儒家经典。

  可以说,《弟子规》传达的那些孝悌仁爱观并没错,它的问题在于把一些观念变成了生硬的规矩。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一句如果当作规矩,你不这么做,就可能被视为不孝。但孔子在《论语》中并不是这么看的。孔子的弟子宰我曾有疑问,认为三年之丧太久,一年就够了。孔子问道:“你守丧一年吃稻米,穿锦衣,心安吗? ”宰我答:“安呀!”孔子说:“你既心安,就可如此做。人们守丧三年,是因食之不甘,闻乐不乐,按日常起居总觉心不安,因此才这样做。现在你若觉心安,就可照常生活。 ”按孔子的理解,虽有对宰我的不快,但他并没强制宰我非得按照某种规范来做,他只是将孝道归结为“心安”二字。真正的君子,只要做到了心安,即便在各种场合有不同的行为,在孔子看来也是正常的。

  再比如《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一般解释就是圣与贤通过“驯化”是可达到的,这也与《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完全不符。孔子强调的是弟子“当仁,不让于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怕的就是学生被驯化、唯唯诺诺。但孔子这些思想在《弟子规》中却极少得到体现,而更多地被转化成了“话说多,不如少”“对尊长,勿见能”之类的断章取义的观点。《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的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违背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弟子规》的问题还有一些,很难用一篇短文说清。在我看来,《弟子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读,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弟子规》倒是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钱文忠虽然用历史故事避开了《弟子规》训诫式的教育方法,但因为在解读中缺少这类对儒家思想的澄清,不能不说是他解读《弟子规》的一个遗憾。把《弟子规》当作历史文献读一读,或许没什么坏处,但不能当作儒家经典来信奉,那只会造成对儒家思想的误解。

本文作者 叶匡政  诗人文化学者

2010-08-12 来源: 半岛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