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品泄露男人气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4:23:18

酒品泄露男人气质

摘自: thueil@yahoo.cn

居移气,养移体             “居移气,养移体”,孟子的这句话直到现在依然准确地描述了他们的这种形态,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对于中国新富阶层“去草莽化”的一个过程,我接触到的这些人属于典型的身体力行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很显然,他们开始的时候并不懂得享受生活应该要怎么享受,总给人一种财大气粗、暴发户的粗俗气息。戴着硕大的金项链,去饭店吃饭只点贵的不点对的,动辄花费上万元钱弄一桌子菜再加上酒水饮料,完了还谁都没吃饱……这都已经成了见怪不怪的事了,所以招致了坊间对这种人、这种行为的鄙视。有钱并不能代表你就有品位,诸如把餐巾塞进裤腰里进餐、喝红酒的时候兑雪碧还自以为挺好这样的做法,只能让人觉得你不过是一有钱的农民,骨子里你并没有丝毫的贵族气息。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的洗礼,新富阶层们用他们雄厚的经济基础堆积起了他们自己的享乐学堂,以“一掷千金”式的手法逐渐褪去自身的苍白。当然,这依然离不开金钱的支持,只是,在享受金钱所带来的享受之余,他们开始渐渐懂得学会优雅、学会品位,懂得去欣赏和认识一些背后的东西,这是我一个最为深刻的感受。

        在没与他们接触之前,我只是想当然地觉得他们就是一些逐铜臭而生的土老冒儿、暴发户,还真不是瞧不起他们,总觉得这样的人生欠了些什么,没有金钱固然是不能的,但金钱显然也不是万能的,再多的金钱不一定能洗脱他们的粗俗和没品,简言之,此前我的“想当然”是出于这样的评价———他们没文化,除了钱没别的。这真是有点以偏概全,一竹篙打沉一船人。在与一些成功人士、新富阶层的不断接触中,让我渐渐改变了以往的看法,而是带着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他们“焕然一新”的面貌。不管他们追求享受、要显示自己有品位的出发点是什么———可能是商界中的应酬所需,人家有的我也要有,人家懂的我也得懂,不然交际的时候插不上话还在其次,让人以为自己“没品”就不好玩了;也可能是既然享受了一些好东西所带来的幸福感,那么相辅相成地了解一些其背后的文化历史也很自然;更可能本来自身的造诣就不低,在时间的潜移默化中更上一层楼———等等吧,总之在他们交了大把学费来追求物质享受之余,气质是不一样了,颇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这也是我说他们是“享乐学堂”的身体力行者的主要缘由。        个体的差异导致这种进程是逐步的、缓慢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整体气质的提升。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我要说现在成功人士、新富阶层都“脱胎换骨”有品位了,那显然又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还是那句话,“居移气,养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气质会越来越凸现。 

任何关于吃的问题都可以牵扯到文化

        文化与常识的关系,就如同皮肤与毛孔一样,常识只是毛孔。个把你需要知道的常识,只是一些基础,是初级阶段,可能不影响你在社交场合侃侃而谈,但如果想让周遭的人对你肃然起敬,仅有常识是远远不够的。

        举个例子吧,“红酒+雪碧”这种典型中国式喝葡萄酒的方式也能被称为“文化”,并且还会在我们这个环境里成为所谓的“时尚”,现在回过头来看,是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这有点像是您的皮肤上有几个毛孔被堵塞了,皮肤要呼吸就只好走点旁门左道。因为不懂,所以导致误解,虽然不能归于“丢人”的行列,也显然不能算作高雅,说白了还有点农民。不过我得声明一下,我可不是诋毁农民,因为倘若他一直很面对自己的身份也就罢了,最怕的就是那种本身是农民却老想跻身贵族行列,这事就非常惆怅了。假如你知道在法国,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庄园究竟有多少?而每一个庄园主又是如何敬业,从种植一棵葡萄到制作成佳酿再到销售付出了什么样的心血,你就不会认为往一杯有生命力的红酒里加上点雪碧是一件完美的事情。

        在我们这里,比较常被人挂在嘴边的是“浮躁”,个人的浮躁、社会的浮躁、精神的浮躁,什么都浮在表面,沉淀不下去,飘着。这样一对比,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出来了,这就是一种文化,所以喝酒不光是喝一种饮料,需要去品,品它的故事,品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成就的神来之笔,品酿酒师的感情。品的越多,越容易反观自身,与自身联系起来,好的东西就吸收,那是养分,有助于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摒弃“红酒+雪碧”的做法,因为我们知道了一些常识,然后要开始进阶了,要学着去品、去鉴赏,去认知背后的文化。因为喜欢,所以感兴趣,想要去了解,再到对各种葡萄酒的酒庄历史、风土人情、酿造工艺和酒质风格娓娓道来,这是一个过程。学习是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的,最后这个过程所带来的明显的结果就是,交了不菲的学费,换来对一种酒文化的认知。这种认知也是远远没有达到一个终点的,仍然需要不断地补充、补充、再补充,但至少我们能够看得出来,贵族的成长是在进步中。

“儒雅”一词恐怕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赞赏

         在我的采访对象里,不止一个人给我留下了儒雅的印象,这也是让我想到要写这么一个专题的起源。商人,一天到晚跟孔方兄打交道,多少沾染了些铜臭的气息,这很正常。可是在与我的采访对象接触的过程中,我脑子里经常萦绕的竟然是“儒商”这么个形容词,颇值得玩味。

        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儒雅”一词恐怕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赞赏,它所反映的是一种自内而外渗透出的内敛气质与风度。

        想想以往我们经常用“奸商”一词来形容商界人士,不管他是否精英,“逢商必奸”,已经为其贴上了标签。虽然现在我也不能说商人就不奸诈了,但确实在他们的身上增加了一点儒雅的味道。这种味道的形成,显然是经过了文化的修炼、熏陶和滋润,不张狂,不孤傲,但在人群中却散发独特的魅力,让人几乎忘掉其商人的本质。

        我的感觉是,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东西渐渐脱颖而出,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博学。有时候这种事情真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我所说的博学,不一定是饱读诗书、经纶满腹,而是在他们追求享受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积累起来的。

        我并不排除这中间有炫耀的成分,在一群人中间表现自己的某项知识,感觉上是有点显摆的,但是他要显摆,前提也要他有能显摆的资本,具备比别人多得多的知识积累。而这样的积累,通俗点说,还真是用金钱堆积起来的。某次我参加一个高档宴会,席间开了好几支红酒,包括拉菲、拉图等名庄的酒,一支就好几万元,而这酒是其中一位的私人珍藏。像这样顶级的红酒,在他家里的酒窖中还有很多。从醒酒到观色,再到品尝其味道,他一直是主角,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听者不大觉得他张扬,没有霸气地娓娓而谈,一点没有“我的山头听我的”的感觉。在我看来,没喝到一定的数量,那些评语是说不出来的,在这样的高手面前,其他人多少有点如同幼儿园小朋友,面对一位研究生,完全不在一个语言体系。即便你看过葡萄酒的“傻瓜书”,晓得怎么在这种场合藏拙,也不得不佩服他对于葡萄酒文化的博学。

        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吃。关于吃这件事,有两种态度,第一为了果腹,满足口腹之欲,这毋庸置疑;第二为了满足精神享受,这是一种为了“理想”的吃的态度,很显然,用嘴巴吃和用脑袋吃,得到的东西还是很不一样的。虽然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大家都饱了,可这“饱了”之后的满足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是一种平衡,把各种味道平衡至最优雅的状态,既丰富又不霸道,最后定格的关键词依然是平衡二字,这也是欲望和理想之间最完美的黄金分割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