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精品文物鉴赏一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36:02

古代精品文物鉴赏一组(图集)
          长126cm 高10.8cm 肩宽22.1cm 尾宽17.2cm
  连珠式琴,形饱满,黑漆面,具细密流水断。玉徽、玉轸、玉足、龙池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春雷」二字行草书填绿。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沈以雄,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唐/雕牙花鸟梳柄           长9.3cm 宽3.0cm 。乃横长形梳之柄部,连接梳齿部位有数十道刻凿梳齿之遗痕,梳齿已佚。器另三缘刻饰短锯齿纹,其内突弦纹两道,在器上方弦纹部位凿二小孔;弦纹内刻饰一圈莲瓣纹,二孔下方饰一朵花,器中央一面饰浅浮雕折枝花,一面浅浮雕折枝花上饰一展翅鸿雁;两面皆阴刻菱格纹衬地。按这种横长形而柄部略呈半个长椭圆形的梳式,隋代已见端倪,盛行于唐代。  
        宋/苏轼/从星砚 
  砚色棕褐,砚侧及砚背则多碧眶黄睛的长形石眼。砚面的墨池畔有一凸起的短柱,柱中心有石眼象征月亮,并浅雕隐起的云纹回绕之。砚背则就石眼位置,高下错落雕成六十余细长柱,柱端各一眼象征众星。砚右侧则刻有传为苏轼所写的短文,将黑色墨水掩去砚面石眼的意象,比拟成黑夜的天空-乌云飘来遮掩了月色,直到风起云移,星月才又重现光芒。
  苏轼(1036~1101),字号东坡居士。当他为官之时,总是直言议论,所以宦途坎坷。他是中国享有盛名的作家之一,常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自然而流畅,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他的文章中充满了潇洒浪漫、乐天进取的生活态度并一再揭橥的人文精神,为后世倾服。除此之外,他还能书、善画,赏鉴观点与美学理论亦为后世祖述。可谓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人之一。所作砚铭甚多,此件砚铭亦收入﹝东坡全集﹞中。          明/永乐/剔红花卉瓶
  所谓剔红,即是以红漆在器胎上髹涂,层层堆积至相当厚度后,始行雕刻的一种漆工艺。这种工艺技法在唐代已萌兴,宋、元渐臻成熟,到了明初,由于成祖的奖励与重视,将之纳为官营工艺,征调名匠,设厂督造,工序严整不苟,遂使永乐剔红器成为明清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
  此件剔红漆瓶,器身满雕四季花卉图案,繁花密布,掩仰有序。由于漆层甚厚,得以高下磨砻,所以纹样的轮廓圆润,叶形优雅,花形饱满。至于更细致处,则见叶脉刻痕锐利劲挺,花心缀锦绵密,在在显示永乐剔红器之取意生动,设计精谨,刀法变化万千。此器之底与里均髹光素黑漆,器底边缘针刻「大明永乐年制」细字款。 
        明/景泰/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高6.3cm口径12.4cm重634.6g 。铜胎,盖与器身铸成浮雕式八瓣莲花形,器外施浅蓝釉为地色,盖顶平坦饰莲心纹,盖壁与器身各莲瓣内饰以不同颜色的折枝番莲花叶,矮圈足;底及盒内光素镀金,盒心阴刻「大明景泰年制」自右向左一行楷书款。 此盒纹饰中的花瓣丰满、同一叶上往往施二至三种颜色、胎体厚重、釉层深厚以及掐丝末端以隐藏的方式处理,均具早期掐丝珐琅的特色,而且落款的方式与当时漆器、瓷器的落款的特色也相同,无可置疑的是景泰年间制作之真品。          明/朱三松/雕竹窥简图笔筒 
  笔筒的作者以仕女为题材,用高浮雕技法,采通景式构图方式雕制而成,其构图与明晚期画家陈洪绶为「秘本西厢记」中所作的一幅插图相似。「西厢记」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戏曲之一,描述一对男女-张生和崔莺莺相恋,却遭家长的反对,还好有侍女「红娘」从中协助传递书信、安排幽会。戏中的红娘,被描写成一个机灵活泼有正义感的女子,个性非常鲜明,因此受到中国人普遍的喜爱。器壁上梳高髻的女子即崔莺莺,她背屏风而立,含羞的细读着情书。屏风后躲着红娘,正偷窥着她主人的反应,以右手食指掩唇,似乎在压抑笑声。屏风上浅刻梧桐,枝叶繁茂,枝上立一鸟。左方屏风后浮雕木几,几上放置插着荷花的花瓶、植着灵芝的盆景、包裹着的琴、香炉、笔、砚、水盛等文具。作者朱稚征将他的号-「三松」二字,刻在屏风右下方,因此,这款识又好似屏风上花鸟画的款识。在清中叶以前的文人笔记中,谈到竹刻,必赞美嘉定的竹器,进而谈论「嘉定三朱」,赞扬他们的作品具有开创性。「嘉定三朱」指的是朱鹤、朱缨、朱稚征,祖、父、孙三人。也就因为作品太受欢迎,因此冒名作伪的情形也层出不穷,这件有「三松」款的窥简图笔筒是众所公认的真迹,相当难得,其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清/乾隆六年/杨维占/雕沈香木香山九老           高18cm 宽9cm 。全器选取一块沈香木雕制而成,只见峰壁伟耸,刀斧痕历历可见,颇具绘画中「斧劈皴」意。峰下岩间,有九老分成三组:一人正提笔于岩壁题诗,二老站立旁观,石上置砚:四老围坐一矮几前,或言谈,或观题壁,几上放置一组茶具;左侧有二老倚石相谈,右下方二僮子烹茶于一隅。岩壁上阴刻填绿楷书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
  杨维占是广东牙匠,他于乾隆二年被粤海关监督郑伍赛差人送到京师,进入内廷造办处服务。
  清宫中内务府造办处役匠分成南、北匠,南匠中又分为「抬旗南匠」、「供奉南匠」与「传差南匠」。「供奉南匠」必须年老后,方使放回原籍;「传差南匠」则是因应某种制造之需要,召募入京的南匠,一旦竣工,即资遣回籍,乃临时的南匠;至于「抬旗南匠」,乃不论种族,隶籍内务府,永不归南,此在当时为一种荣宠。杨维占因为接家眷至京,以便「永远报效」,或即属于「抬旗南匠」。
  「香山九老」亦称「洛中九老」或「会昌九老」,乃指称以唐代诗人白居易为首的九位七十岁以上友人在唐武宗会昌五年〈八四五〉聚会欢醉吟诗的故事。  
        清/高宗/夏朝冠           冠高14cm 径28cm 冠顶高12.4cm 。清代服饰制度,与历代各朝颇多差异,尤其是朝冠的形制,自皇帝至文武百官,上下一式,由元人的钹笠冠演革而成;至于用来区别官阶地位的冠顶,源自金人在帽上装饰顶珠习惯,元人袭用,至清初订定制度。
  清代的夏朝冠,也称为凉帽,是由一种满洲人称为「得勒苏」的草杆编成,此草产在清人兴起的东北地方,清廷特称其为「玉草」;帽上面铺饰朱纬,顶平覆锦,植冠顶,冠额缀金佛,后饰舍林;冠形斗笠状,有短冠檐平敞。
  这顶乾隆皇帝御用夏朝冠的确定,是根据当年清廷收藏黄签上的记录,签条一面书;泰子壹号 高宗纯皇帝御用清凉绒缨朝冠一顶,另一面书;乾隆四十三年上留。
  ﹝礼记﹞「冠义篇」中说:「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之圣王重冠」,可知冠在古来服饰制度中占有极重的份量、而这顶原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御用的朝冠,倍具历史价值与意义。          清/乾隆/金宗喀巴像           乾隆四十六年造   原存热河 高55.2公分,横36公分,纵22.5公分,清宫作品,一七八二年。
  背光背面铭汉、满、蒙 藏四体字:「乾隆四十六年孟夏月,卫藏贡有大利益金宗喀巴佛像,奉旨照式笵金,造此宗喀巴佛,宣扬黄教,普利众生。」
  合金铸成宗喀巴像,双手胸前成说法印,手中各捻出一茎莲花,花顶左方托一经书、右方托一剑;两者都代表智慧,有暗示此位黄教开宗祖为文殊的化身。铭文言其为清乾隆四十六年以西藏作品为型,照式笵金铸成。其鼻尖隆起,衣纹简率,犹是西藏作风;面廓柔和,肩背浑圆,腰以下未表现躯体的质量,金属色泽鲜亮,则是清廷作品的特色。器内中空,底部圆片取下,里面装脏有:1.舍利二颗。2.剔红荔枝盒二件。3.红铜舍利盒。4.线札三,黄绢紧裹,一端丹书藏字。  
        清/掐丝珐琅天鸡尊           高25.8cm 宽9.0cm 最长21.0cm 重约3535g   铜胎, 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 凤首与背部「T」形棱脊镀金,余施浅绿及蓝地满饰各式羽纹,腹饰兽面纹,喇叭式口饰缠枝花及拐子龙等变饰,双足蹲在车轴上,以内卷的尾羽和镂制的车轮为座,器形庄重,釉色鲜明艳丽,是上好的陈设器。根据粉红、紫红等釉色,应属十八世纪后期的文物。          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器作十瓣莲花形。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定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宋/定窑/婴儿枕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古名定州,故名定窑。白釉色泛黄呈牙色,装饰技法有浅划、深刻、模印等,题材亦丰,尤以划法技法灵巧熟练,线条流畅,作品生动活泼。
  瓷枕造形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迭,状极悠闲。左手执一状似彩球童玩,丝带贯穿,上下以蝴蝶结饰固定。婴儿脸部交待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衣饰以今日用语应是:身着长袍,外加背心,长裤,布鞋。背心前襟饰钱形纹,后背划牡丹,长袍下裳印圆形团花,衣袖长裤无纹饰,显示以不同布料缝制而成。榻周开光,印有龙纹,底平无釉,刻乾隆御制诗。
  院藏同型婴儿枕两件,北京故宫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细部纹饰技法、纹样、部位及尺寸略有差异外,在面貌、衣饰皱褶几乎一致,想当时应有一共同样本,提供模制。          南宋/龙泉窑/翠青五管瓶           高12.4cm面径13cm足径7.2cm ,宽矮式小口瓶,口圆,蕈状唇缘外翻,直颈,宽斜肩,腹下微敛,圈足。肩上立有五个细直圆管,管内中空,与腹相通。腹壁削刻重瓣上仰的莲瓣纹。翠青色厚釉,下半身满布纹片,莲瓣中棱突起处成浅白色的「出筋」现象。胎色灰,足缘露胎,成橘红色。造形优美,相似的作品也见于四川遂宁南宋中期的窖藏和韩国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中。   
  龙泉窑的釉色,以带翠绿的粉青色调最广受好评。南宋时期,一方面因供应南方官民的需用,一方面因政府鼓励海外市舶贸易,因此产量遽增,在今龙泉县、丽水县附近形成跨越八个县的大窑系,而福建沿海各窑场也争相袭仿,产品遍及韩、日、琉球、东南亚乃至非洲东岸。其细腻的作品,胎色灰白坚致,釉质滋润肥厚,静谧温和,宛如上乘的美玉。   
  此种肩上竖立数个圆管的唇口瓶,有以为是烛台,有称为花插的,其用途尚难断定;但龙泉地区自北宋起便常在墓中出现多管造型的器皿,似为墓葬中做为「谷仓」意涵的用器。本件五管瓶或受此种多管瓶造型习惯启发,然其既见于窖藏和沉船中,则显然应为生活用品。          明/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 
  青花在中国元代中期,也就是十四世纪左右,已达精美地步。但元末明初一度衰退,色彩变的灰暗。直到十五世纪的永乐、宣德,青花瓷艺又再度回复鲜艳的色泽,广受好评。因此,永、宣的青花磁遂成后世仿制对象。永乐青花依文献所说,采外来青料,俗称苏泥勃青。此种青料有「渗青」、「散浑」之特性,烧后青色浓艳,偶因渗青而有浓暗斑点,因散浑而有水墨画之风韵,加以运笔潇洒,气势凌然,为明代之青花奠下根基。又因政治、经济因素,此时瓷品成为赏赐及贸易商品,而其交易主要对象为中亚之阿拉伯人,为适应回教人民所求,此期制品,在纹饰与造形上,处处可见伊斯兰文化之身影。器腹硕状如圆球,故名天球瓶,乃仿照叙利亚瓶式样烧制而成。口沿一周转枝花叶纹,全器主饰为一蟠龙,隙地饰以番莲花,龙纹姿态矫健有力。同形器在故宫博物院共藏四件,其中一件隙地为朵云纹,而土耳其TopkapiSaray Museum亦有类似藏品,不同之处在其龙纹留白而背景为青色的波涛纹。TopkapiSaray藏品上那种主纹留白的作法,俗称反青花。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化瓷品,胎薄釉润,娇巧玲珑,青花色淡平实,用笔柔和,与前期相较,前强劲,后柔丽,各具风韵。而以青花描绘轮廓,和谐套配各种釉上色彩,即所谓「斗彩」。以前均认为斗彩始于成化,1984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宣德斗彩莲塘碗一对,其后又于珠山遗址发掘同类瓷盘破片,宣德斗彩终获认定。
  杯口微侈,壁矮,以鸡为主题纹饰,故名鸡杯,又其状似缸,又称鸡缸杯。纹饰彩绘于外壁,有鸡纹二组,以奇石花卉间隔。一组公鸡在前,昂首护卫,母鸡在后低头觅食,三仔鸡围绕在旁,张口展翅,似为妈咪觅得食物而欢呼。另一组亦采二老三少组合,母鸡振翅低头,正奋力与猎物搏斗,前立一小鸡为母加油,并作充分准备,随时可加入战阵,也许母鸡振翅奋战,惊动了在前护卫的公鸡,蓦然回首,关爱之情不言可喻,另二仔鸡则嬉戏于花丛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红、黄、褐、绿等,浅染深描,或是二色重迭,搭配巧妙,架构了一幅活泼生动,祥和乐利的天伦图。卧足内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加双框。成化写款前后一致,为鉴定真伪主要参考。 
        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           通盖高19.2cm口径长16.1cm口径宽11.2cm底径7.6cm   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
  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棱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
  僧帽壶形使见于元代,宣德宝石红僧帽壶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灯草边」白边,为宣德红釉普见现象。宝石红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所爱,清佚名画「胤祯妃行乐图」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宝石红僧帽壶。          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珐琅彩瓷,始创于清康熙,以铜胎珐琅器为蓝本,式样单纯。雍正六年后,珐琅彩料由原本从国外进口,转而开始自制。由于彩料的关系,珐琅彩瓷的纹饰取材得以不受拘束,除花鸟、人物、山水外,画面还刻意留白以加题诗句、闲章,将「诗、书、画」的韵味汇集于器物创作中。
  壶盖及器腹隙地满饰各色花卉,俗称「百花地」,为当时欧洲盛行之装饰纹样。腹面为二长方形开光,以蓝料描绘山水,山势俊秀挺拔,屋舍巨木,小桥流水,无不细笔描绘,留白处各以秀丽的行书体墨书「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及红色闲章「山高」、「水长」。单看文字叙述,像是在形容一幅水墨山水画作。但如果不以材质作区分,称它为水墨画亦可,何况这些它确实是出自宫中画家之手。
  雍正珐琅彩胎质细致,画风清雅。本件以繁密娇艳的百花为地,衬托宁静、素雅的蓝色山水,「闹中取静」的视觉效果,似乎在阐述以简驭繁的美学观。器底以蓝料书宋体印章式款「雍正年制」四字,此种形式亦成尔后瓷器写款常用的模式。          清/乾隆/粉彩图案花卉镂空大盘           高9cm口径38.7cm足径19.6cm 。此盘宽面,盘内稍圆弧,盘口缘出扳沿。在扳沿中间以径一点五公分的镂空圆连续一圈,圆圈口缘描金彩,并加图案花卉饰之。盘内壁口缘以矾红图案饰,盘心以菱形方格五色彩变化图案纹饰之,其图案成梯形之迭方格纹排列,色彩的排列看似不规则,但实为左右对称排列,方格图案周围以连续草叶纹饰。盘心则饰八个色变化方格纹,盘外则分四层花卉图案装饰。器面有描金线的地方其金线之两边以矾红描之。其余的则都用黄线勾画轮廓。此件以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篆字款。应是乾隆帝退位当太上皇时仍使用乾隆款特别烧造的器物。这段时期一方面以书「乾隆年制」红款作品进呈乾隆,另一方面也以红款书「嘉庆年制」进呈当朝的嘉庆皇帝,因此有时往往有造形、画风、色彩、风格相似的二个不同年款的作品产生。 
        西周晚期/毛公鼎
  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五百个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颁赠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
  毛公鼎系于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民间献鼎归公,现由本院典藏并展示。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因此除了史料的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周晚期/颂壶            壶为盛酒之器。青铜礼器中的壶自商至春秋、战国,一脉沿续,制作未曾中断过。颂壶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形制庄重、纹饰瑰丽,腹呈椭方形,颈部两侧有兽首衔环,此类形制硕大的方壶流行于西周晚期。器身上的花纹以环带纹、蛟龙纹为饰,圈足与壶盖则饰垂鳞纹及窃曲纹。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花纹一反主轴中线、两两对称的铺排,而喜用连续环接的纹饰。颂壶口沿内环壁上及盖口外壁四周铸铭151字,两处铭文的内容相同,记录着「颂」接受周王册命掌管成周洛阳仓库此一职务的过程。而这件壶则是典礼完成后,「颂」为颂扬天子的美意,及荣耀先父母龚叔、龚姒,表达未尽的孝思,并祈求家国康乐大福、周王万年长命而作。
  颂壶铭文对西周的册命典礼记载详备,可以和〔左传〕僖公28年传等文献上所叙,互相印证;「颂」纪念父母,这种慎终追远、父母同祀的情况,亦可以和〔礼记?祭义〕所言互相印证,所以颂壶为研究西周礼制的重要史料。          战国/龙形佩(一对)           各长20.5cm宽7.8cm厚0.75cm 。青绿玉,局部灰黑斑;器表多薄沁一层灰白斑。雕作一对盘旋绕转,气势矫健的大龙。虽然体积甚大,但以丝线穿系之,仍十分平衡。两面花纹相同。卷鼻与长鬣分别向前后伸展,下颏作圆弧形,龙口上下颚以分,腮边刻饰雕有斜格纹的盾形图案;似蛇的体躯,又附加各式卷勾;龙体上满雕谷纹,谷粒多排列成行,卷勾上常雕有毛束纹。为典型的战国风格。
  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传世的,成对战国玉龙形佩为数甚丰,但鲜有尺寸如此长大,而品相端庄,雕工精致的佳品。这应为当时最高级的贵族,始能拥有的,象征身份的玉佩。  
        宋真宗禅地玉册的质地为青白色闪玉         册分十六简,简与简间以金线串联。册文以楷体书写后刻划,并涂以金漆,与唐册相比,字迹显得松散。近日发现,其中两简的背面有磨去原刻字的情形,根据残余笔划推测,似乎是宋太祖、太宗谥号的部份。对照《宋史》发现,二帝的谥号在册与史的记载中确有繁简之别,而修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禅地前的两个月,才为二先帝新进谥号的缘故。          清/翠玉白菜            长18.7cm高9.1cm厚:5.07cm 。玉,在中国是非常珍贵的质材,琢磨玉料成为器物则相当的费工、费时,如何节料、省工遂成为玉器设计过程中,空间思考的准则之一,而「量材就质」便是此思考方向下产生的艺术特质。所谓「量材就质」,简而言之,就是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泽设计玉器形制,是一种在外设条件的限制下发挥创造力的创作方式。协调天然与人为,则是此一创作方式最重要的理念。本院藏品「翠玉白菜」即可谓其中翘楚-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叶片上还停留了两只螽斯的白菜。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螽斯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唐寅/陶谷赠词            轴/绢本/设色画纵 168.8 公分 横 102.1 公分。 唐寅(1470~1532),吴县人。字子畏、伯虎。号六如,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擅诗文书画,尤以画艺见长;初师周臣,继而研学李唐、马远、夏圭,山水独具一格。此作绘历史故事一则。北宋初年,陶谷(903~970)出使南唐,时南唐国力弱小,而陶谷态度傲慢,在南唐后主面前出言不逊。南唐臣僚忿而设下圈套,派宫妓秦蒻兰扮做驿吏之女以诱之。原本盛气凌人的陶谷,见到温婉美丽的秦蒻兰之后,不禁为之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变得庸俗不堪,遂败慎独之戒。不日,后主设宴招待陶谷,陶氏再次摆出正人君子派头,后主举起酒杯令蒻兰出来劝酒唱歌,歌词即是陶谷所赠,顿时弄得陶谷面红耳赤,狼狈至极。
  画中人物刻画,工谨微妙,陶谷拈须倚坐榻上,旁置笔墨纸砚,前面燃着红烛。秦蒻兰束发高髻绣襦罗巾,坐弹琵琶,情态生动逼真,正是赠词前后的情景。背景之树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画屏也都精心刻画,不独布局得体,设色秀妍,而且理趣兼优,形神俱佳。右上有唐寅题诗:「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诗情画意,寓意殊深。          清/恽寿平/牡丹            册/纸本/设色画 纵28.5公分 横43公分。
  恽寿平(1633-1690),江苏武进人。初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后以字行。恽寿平小时候就跟随伯父恽向(1586-1656)学画,恽向以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学习的对象,画风沉雄。见到王翚的山水画后,即对王翚说:「此道让兄独步,格耻为天下第二手。」于是专心致力于花卉画上的研究,以没骨花卉闻名,不钩花叶、枝干的轮廓线,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花朵叶形,创出独特风格。
  此幅画紫、红、白牡丹三枝,或正或侧,俯仰掩映,曲尽其态。利用赋色的浓淡、明暗表现花瓣丰富的层次变化,而花叶之翻转向背、枝节细微部份都仔细交待,毫无松散之处。全图设色明丽鲜艳,于光辉灿烂中,别有一种清澄明朗、高雅脱俗之神韵。          国书─清廷致法国国书           国书是国家元首代表本国政府致书于他国元首的一种文书,用于国际交涉时,由特派专使递送:用于公使赴任卸任时,则由公使晋见驻在国元首时呈递。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国书,包括:英、法、俄、比、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罗马教廷、韩、安南、缅甸、暹罗等国。清廷经过中英鸦片之役及英法联军之役以后,为适应新的形势,开始改变对外态度。同治九年(一八七○),天津教案发生后,清廷派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出使法国,以示和好。光绪 元年(一八七五),命候补侍郎郭嵩焘充出使英国大臣。光 绪十年(一八八四),命侍讲许景澄出使法、德、意、和、奥五国大臣。光绪三十一年 (一九○五)二月,命五大臣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同年八月二十六日(公历九月二十四日)十时,革命党人吴樾炸五大臣于北京正阳门火车站,伤载泽、绍英,吴樾以身殉,五大臣行期延后,所携国书,亦缴回朝廷。九月二十八日(公历十月二十六日),清廷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会同载泽、戴鸿慈、端方,前往各国考察政治。本件系清廷致法国国书,横二六九公分,纵三四.五公分,用满汉文对照缮写,满文在左,由左而右,汉文在右,由右而左,俱直行书写,并钤有印玺,由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镇国公载泽、商
部左丞绍英联衔呈递,以示亲仁善邻、参观互证之意。国书为册页式,外装双龙盘珠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