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讲易经:《易经》合和观与和谐社会------[休闲俱乐部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44:17
杨力讲易经(19):《易经》合和观与和谐社会   Post By:2010-3-16 8:39:00

 什么是《易经》的合和观?

  《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影响甚大

  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最早发祥于《易经》,《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甚大。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来自《易经》的“保合大和,乃利贞”,中见在封建时代的君主们就已经意识到合和思想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了。

  中国自古强调礼治、等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则苦不堪言。所以我们党目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
突出“保合大和”的重大意义

  《易经》说:“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那么,《易经》的“保合大和”是什么意思呢?合:《易经》的意思是博大、包容,由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合  合璧:合为一体

  合力:齐心协力

  合心:同心同德    →达到同心目的,即同心同德

  合适:不偏不倚

  和  平和:温和平缓

  中和:中行不偏

  谦和:不骄不躁   →达到和谐目的,即和衷共济

  和平:和平共处

  当然,《易经》强调的是中和之道;包括天时、地利、人和。

  《易经》和谐社会的特点

  《易经》强调元、亨、利、贞

  元者,大也,始也,仁也,善也。亨者,通也,美也,礼也。利者,和也,平和,义也。贞者,正也,真也。所以元、亨、利、贞的精髓是:真、善、美。

  《易经》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美好)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事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易经?乾》)。《易经》之所以把元、贞作为乾卦(父卦、君卦、天卦)的卦辞,并贯穿于全书,原因就在于《易经》强调元、亨、利、贞是真善美,是君子必行的四德。


  《易经》强调柔顺利贞

  《易经》不仅强调乾元刚健,而且同样注重柔顺,如“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易经?说卦》)。柔顺人生哲理并非柔弱,而是一种外刚内柔、柔中带刚的哲理,体现的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后发制人的策略。当今在竞争热度不断升温、甚至白热化的时代,如果人们能让自己发热的头脑冷静一下,采取另一种迂回的斗争艺术,说不定反而能获奇效。

  《易经》把龙性刚健、牝马柔顺作为刚性与柔性的代表,在人生哲理、处世哲学方面强调阴阳合德、刚柔兼顾,并告诫人们严“厚德载物”、“柔顺利贞”,这是君子必行的品德。这种刚健与柔顺的统一,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社会和谐都有很大的影响。它既是对战争与和平的协调,也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所以,《易经》“柔顺利贞”、“厚德载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本元素。

  《易经》强调与时偕行

  “与时偕行”出自《易经?乾》:“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什么叫乾乾?就是自强不息之意。什么叫与时偕行?偕,就是一同,一起,就是“与时行也”(《易经?遁》)。这就是说,于自然而言,要顺应天时,不要违背四时;于社会而言,要与时代合拍,否则就要被淘汰,就要掉队。可见与时偕行非常重要,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提倡与时俱进。我们中华民族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非常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多么伟大的智慧啊!

  《易经》突出阴阳和谐

  阴阳和谐是《易经》整体和谐的哲学基础。《易经》无论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都在体现阴阳相依、互根互补的互动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我在讲课时,许多我都问我,什么是对立的统一?我说:对立,就是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争;而统一,则指部分逐渐归于整体。统一体,指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而结成的整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是指事物中的阴阳两个方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而组成了一个统一体。

  杨力提示

  太极图的阴阳合抱就是通过阴阳的和谐来体现整体的和谐,反映天下的事物都应该在对立中求统一,在互根互补中求生存、求发展,自然界如此,社会也是如此。

  太极图为何是圆的,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圆文化,中国古典小说为何大多喜欢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呢?就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和谐、喜欢融一,这是有几千年历史根源的。中国从尧舜禹、夏商周到现在,历经五千年的历史,从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到统一,从小国融为大国,不都是为了求统一、求和谐吗?

  阴阳和谐,在《易经》叫做阴阳合德,包括刚柔相济,动静相兼,如说:“刚柔之际,义无咎也。”就是说刚柔平衡,方可和谐。总之,最终的目标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哲学名词,社会学上就叫阴阳和谐。

  在八卦中,《易经》通过泰卦 表明天地交泰,用既济卦 象征水火相济,总的哲理是通过八卦来说明阴阳和谐,万物才能咸宁。

  《易经》强调整体和谐

  (一)什么是整体观?

  整体观是什么?最大的整体观就是天人合一,这是《易经》合和观的核心。

  整体,指事物的全部。整体观,就是从事物的全貌来看待事物。《易经》整体观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实质就是指天、地、人和谐。

  (二)天人和谐包括三个方面

  人与天地(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  人与社会和谐       天人和谐

  人与心灵和谐

  所以,《易经》的整体观强调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人与天地(自然)、天下(社会)求得和谐统一的过程。一句话:《易经》强调整体和谐。

  (三)强调天下合一是《易经》整体和谐观的社会基础

  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是《易经》整体观的社会学基础。《易经》有一句名言叫做:“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说卦》),就是说,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阴阳、刚柔、仁义是天人合一的基础,其中仁义是社会和谐的根基。

  《易经》认为大自然原本就是和谐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易经?说卦》),都表明了大自然的和谐。《易经》还强调天地之间是互相协调、互济共存的,如说:“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易经?说卦》),就是说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功能,他们是分工合作的。

  “德合无疆”是《易经》中另一句有关和谐的名言,就是说:“只有与天地合其德,这样的大道才是无疆的,才是有前途的。“易与天地准”同样倡导和谐,就是指凡事要与天地合德,一句话,就是强调要天人合一。总之,天人合一是《易经》强调人与天地、社会和谐的社会基础。

  (四)《易经》高度重视家庭和谐

  这是《易经》“家庭-社会-国家”整体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是《易经》十分重视的内容,我们都知道,《易经》的八卦就是一个家庭卦,包括乾父、坤母及长男、中男、长女、中女……说明《易经》十分突出家庭的重要性,《易经》有一句话叫做:“正家,而天下定矣”,就是指家有家规,国有国纪,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很遵纪守法,都充满了正气,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安定。

  在今天的社会和家庭中,我们提倡要快乐、要微笑,因为和悦微笑是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重要标志。

  杨力提示

  《易经》八卦中就专列一个卦,叫兑卦,它的象是泽,义理是说(悦)。悦,就是要和悦、喜悦,要笑口常开,与人相处,要以悦待人,正如《易经》所说的“和兑”,尤其要“孚兑”,就是与朋友交往要有在信任、真诚基础上的和悦。

  《易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易经》不仅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易经》强调“与时偕行”,不违背自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资源。人与自然和谐还包括人与动物的和谐,《易经》有一个卦叫履卦,说:“履,柔履刚也……是以履虎尾,不 人,亨”。就是说,如能做到以柔克刚,那么即使是踩了老虎的尾巴,它也不至于会把人吃掉。

  需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跟人与社会的和谐互为因果关系,是一个统一体。《易经》谆谆告诫我们:“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易经?乾》)。就是说,如能做到合和,那么大自然才会庶物丰硕,国家也才会安宁,才会国泰民安。

  《易经》强调仁德和谐

  仁义是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易经》关于做人基本准则的名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就是说:仁义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

  仁德是什么?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人活着要多关爱他人。这是最根本的,在《易经》里,仁的范围更广,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要多积善

  富人要多帮助穷人,减少两极分化,社会才和谐。如《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坤》)。所以,《易经》强调积善是积德的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可见,三千年前的《易经》就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济。

  (二)人要有谦德

  谦虚是美德,《易经》提出要做谦谦君子。所谓“谦受益,满遭损”,就是强调为人要谦虚,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谦德包括厚道,包括宽容,也包括忍让,这是《易经》的为人准则:“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坤》)。

  《易经》中还有“君子以虚受人”、“君子以容民畜众”、“人道恶盈而好谦”,明确指出“恶盈好谦”是为人处世最根本的道德。

  (三)为人要讲礼

  孔子说:“不字礼,无以立”,并说“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和是建立在礼的前提上的。

  《易经?序卦》说:“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这里的履是什么意思?履者,礼也,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四)人要诚信

  《易经》十分重视人的诚信,因为诚信是相互信任的前提。文中说:“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易经?中孚》)。孚,即诚信。诚信是仁义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失去了诚信还谈何和谐?

  (五)人要中和

  中和就是中行、中正、就是为人处世不偏不倚。如果大偏激,就容易形成对立,所以凡事还是不要太过为好。这是人为处世的一个度,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杨力提示

  《易经》所说“中行,无咎”(《易经?夬》)。就是强调大凡为人处世要把握一个适度,这个中行、中正、中和,正如孔子所说:“过犹不及”,凡事大过或不及都容易造成不和谐,只有中行才是把握“度”的标准。

  《易经》重视礼让和谐

  (一)《易经》强调美的和谐,重视礼仪和修饰

  美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易经》中有突出表达,如贲卦,上面是个花卉的卉,下面是个贝壳,这是古人的装饰品,可见爱美之心自古就有。这就是说装饰、粉饰、爱美,可以增加社会的美感,美感是一种和谐,和谐就亨通,所以《易经》贲卦的卦辞用“亨”就是这个道理。

  (二)《易经》重视礼让和谐

  第一,易经与礼仪。礼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礼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礼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崇尚礼治,治国立人、为人处世都强调以礼相待,所谓礼仪之邦。《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体也”。

  第二,殷礼。我国的礼义起源甚早,商代即时兴殷礼,礼既包括行为规范(就是说一个人重讲礼),也包括祭祀礼节,如《商书》记载:“典礼无 (礼)于呢。”(《高宗彤日篇》)

  第三,周礼。西周更是重礼义的国家。周礼是在殷礼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周公为代表的立于“敬德”和“保民”基础上的礼。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十分推崇,孔子竭力提倡的“克己复礼”就是希望恢复周礼。

  周礼是在殷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礼记》载:“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周礼》的核心是“亲亲”及“尊尊”,其中,亲亲指亲其血缘关系,尊尊指尊其君主,实即孔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四,易礼。《周礼》主要反映西周的历史,所以《易经》重礼是有其社会背景的,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

  什么叫“亲亲”?亲亲就是指有血缘的礼。在“亲亲”方面,《易经》以八卦排列,反映了乾、坤父母二坤是“亲亲”中的至尊,兄弟姐妹的亲尊则按照长少排列,如“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子”、“巽为长女”。

  什么叫“尊尊”?尊尊就是指上下关系的礼。在“尊尊”方面,《易经》以乾卦喻君,为至尊,以坤卦喻臣,即“乾君尊上,坤臣卑下,天尊地卑,故有上下”。正如《易经》的所说:“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易经?序卦》)。在“尊尊”中,以乾君为至高无上,有总统的作用。如《易经?乾》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易经》非常重视礼,每当国家庆典、卜筮、祭汇……都要举行典礼。如:“嘉会足以合礼”(《易经?乾》)。“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以行其典礼。”

  《易经》还特别告诫不能犯“以下僭上”的越礼行为,如说:“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易经?小过》)。意即遇见国君时,不要越过他,这样才不致有什么过失,如果以下越上,就会招致危险。

  总之,《易经》强调掌握礼仪法度,关系到维护一个国家的尊严,正如《易经》所说“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经?系辞》)。重视礼,影响着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也是人们一生中为人处世经常要碰到的问题。因此,习礼、重礼、行礼是人生处世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五,孔子的礼。周礼对春秋时期的孔子有重大影响。孔子的“克己复礼”,“约之以礼”,尤其著名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都源于《易经》。

  孔子时代的礼是仁礼,是对周礼敬德、保民的发展。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梦周公,就表明他尊崇的礼要以仁德为先决条件,所以孔子对礼的解释是“人而不仁,如礼何”,强调仁是礼的内核。可见,易学和儒学都极为重视礼,而且都把它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第六,现代的礼。我们今天所讲的礼,不仅是要注意外表的礼、形式上的礼,更要注意内心的礼。只有融入了内心的文明,内心的仁爱,那么我们形于外的礼才是自然的。

  杨力提示

  我们现代提倡的礼是文明行为的礼,跟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含义是不一样的,孔子的礼含有保守的因素,从而被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加以利用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封建社会孔子被奉为神坛上的圣人,这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易经》合和观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国家强调大一统

  我们知道“合”就是合拢、合璧、合力、和气、和谐、和平。中国人喜欢合,不喜欢分,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分久必合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都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战争,炎黄战蚩尤就是中原第一次大一统的战争,以后的许多战争也都是为了分之而合的大一统而战。

  (二)家庭喜欢团圆

  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喜欢合家团圆,春节、中秋就是典型的团圆节日,家和万事兴,喜欢家庭的团圆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东方的小说、戏曲、故事,也往往都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三)社会喜欢会友集聚

  这是东方“合”的特征,包括以文会友,各种集合,包括笔会,酒会、茶会……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之间的往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和谐。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构建和谐社会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我们说,当前全国人民正朝这个目标而努力,但是影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如贫富悬殊、贪污腐败、三农问题、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下岗问题、就业问题、医疗养老保险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可谓任重而道远。不过,只要我们以和谐为原则,增强忧患意识,避免矛盾激化,政府和百姓同心同德,那么,构建一个安定团结、小康幸福的和谐社会,应该不为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