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0):反抗希腊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39:00
          亚历山大的大军从巴勒斯坦经过的时候,并没有经过耶路撒冷。犹太人的范围靠内陆,而希腊联军经过的是沿海。希腊人及后来的罗马人,在宗教问题上与波斯人相似,都还算宽容。在战场上赢过对手之后,在战后没有必要再去毁坏别人的神庙。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信的是多神论,不愿意无谓地去得罪另一方神圣。另一方面,也是人力有限,希腊联军不过只有四万多人,将来的统治还得靠当地人的合作。亚历山大倒是经过了耶路撒冷北边的军事重镇撒玛利亚Samaria,还答应了当地人为上帝耶和华修建另一座圣殿的请求。前边已经说到过,犹太人不允许撒玛利亚人Samaritans参与耶路撒冷圣殿的修建,两者之间的宗教争斗之中,撒玛利亚人Samaritans因为没有自己的圣殿而处于不利的位置。亚历山大并不清楚其中的缘由,也不在意多修一个圣殿,无意之中却加深了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Samaritans之间的恩怨。
  
   亚历山大死后,手下的将军们打成一团,巴勒斯坦进入了一个动荡时期。此前两百多年巴比伦攻打耶路撒冷的时候,曾经费过很大的气力,围城一年多。时过境迁,历经神权统治之后的耶路撒冷虽然还有着坚固的防卫,却很容易就被攻下了。因为一到安息日,犹太守军就放下了武器,匍匐在地做着礼拜,任凭敌军走到他们面前,没有丝毫反抗就束手就擒。希腊人自然是无法理解犹太人对安息日要遵守到这种地步,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趁机占领耶路撒冷。这一个军阀来了,把城给占了,然后走了。过不多久,下一个军阀又来了,又过这么一轮。短短二十年之中,耶路撒冷被占领了七次。直到这些军阀之间终于打出了个胜负,巴勒斯坦落入统治埃及的Ptolemy的势力范围。这其后耶路撒冷附近经历了一百年的太平,虽然南边的埃及与北边的叙利亚之间的战争一直没有完全停止过。公元前198年,埃及又被叙利亚击败,巴勒斯坦的宗主换成了叙利亚的Seleucus王朝。
  
  对犹太人来说,宗主国的这些替换在政治上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变化。希腊人与波斯人一样,对犹太人的信仰也采取相当宽容的政策。当然,犹太大祭司的任命,还是要由宗主国来决定,而要向宗主国缴税纳贡则也是免不了的。但是他们对犹太人的内部事物并不大过问,而摩西律法作为犹太人祖传下来的习俗法规,也依然受到尊重。
  
   希腊人却带来了一种新的税收方式,叫“税收外判”。他们所建立的官僚系统没有那么大的规模,不直接派官员来收税,而是把收税的任务交给中间人。理论上,所有人都可以去竞标,当代理人,承诺一个缴税指标。出标最高者,竞得当代理人的资格,在指定区域内收税。完成指标之后所剩余的部分,就变成代理人的合法收入。这些又称为“税收外判者”的代理人,承担的是一项肥差。在实际运作上,能够承担“税收外判”的人,自然不是普通人,而必定是某一地方的权贵或是头面人物。在神权统治下的耶路撒冷,头面人物是掌管着圣殿的大祭司,而税收外判的美差,也是非大祭司及其家族莫属。以后的罗马统治者,沿用的是类似的税收制度。
  
  对犹太社会造成冲击的,是希腊文化的渗透。这样的渗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贵族青年人身上,尤其明显,因为他们与希腊统治者及外界的接触最多,而融入希腊文化之中也符合他们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这些贵族青年学到的,不见得就是希腊文化的精华。学几句希腊语,穿希腊人的服饰,去露天剧场看演出,或者是脱光衣服与希腊人一起出操。为了掩饰割包皮留下的印记,他们甚至愿意去做手术把疤痕去掉。据说这是一个很痛的手术,而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也很好奇这样的手术究竟是怎么做的。
  
   除了出操习武外,希腊教育还有一个部分,是诡辩术。公民参政,如何说动别人,靠的是一张嘴。古希腊已经有了职业老师,专门教有钱人家的孩子把嘴练利索了。这其中,真理良心、是非曲折都不重要。在这一点上他们其实像当代的律师,只要你愿意把钱塞进他们的口袋,他们就可以帮你找出一大堆道理来。这也像如今电视上的大学生辩论比赛,不论是正方反方,抽到哪一方你就把那一方当着自己的坚定信仰,直到比赛结束。受过这样训练的孩子,回过头来就很难对自己祖辈留下来的,写在《圣经》里的终极真理再感到尊重。
  
  犹太社会也因此出现了一道裂痕。一方是那些追赶时髦,油腔滑调,逐渐被希腊文化同化了的贵族。他们住在城镇,是犹太人之中的上层阶层。另一方则是住在乡村,思想保守的传统人士,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怒在心头,却无法阻止时代的潮流。这样的情形,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也曾经出现过。以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为例,中国沿海大城市里也曾有过很多追赶西方风潮的年青人。穿着喇叭裤,留着长头发,戴着太阳镜,甚至太阳镜上有一个小小的、圆圆的、标明是外来货的小商标,还舍不得撕下来。到周末的时候,他们会提着卡式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成群结队在公园里、街头上溜达。与此相应,则是看着他们极不顺眼的保守派,当时被戏称为“马列主义老太太”,其中多半还是单位里学校里的领导。他们甚至会拿着剪刀站在大门口,剪那些小年青的喇叭裤。不过,二十多年过去,现在走在大小城市的街头,什么样的奇装怪服没有?跟如今流行的那种低腰裤相比,喇叭裤还真算是保守的了。倒是“马列主义老太太”们,不见了踪影。
  
   这也许就叫着“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吧。很多历史学家回头看希腊化的这一段时期,都认为,假以时日,犹太文化宗教很可能就消失了。东方有很多民族的希腊化过程,也都是从社会上层开始的。虽然这样的文化侵蚀一时还影响不到住在乡村里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但是当一个民族的精英阶层与年轻一代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之后,这一文化就很难幸存下来了。
  
  然而犹太文化竟然幸存了下来,这在希腊统治下的东方是独一无二的。其原因说来有一点偶然,是因为叙利亚出了一位名为Antiochus四世的国王,在卷入犹太人内部冲突之后,决定实行强行的希腊化政策。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导致Maccabee起义,而且刺激了犹太人之中的保守力量,给了犹太教一个起死回生的机会。
  
   属于Seleucus王朝的Antiochus四世于公元前175年即位叙利亚国王。此时的巴勒斯坦处于叙利亚统治,而南边埃及Ptolemy王朝的势力正在衰败之中。Antiochus统治下的叙利亚,东起波斯湾,到达现今伊拉克境内。在东方与它对峙的,是中亚兴起的一个波斯人的帝国,名为安息。(汉武帝所派出的使节张骞,在公元前105年,曾经到过现今的伊朗,拜见安息国王。)在西方,叙利亚的势力范围也到达了西北的希腊及西南的埃及边境,但是却碰到了古罗马这个虎视耽耽、正处于上升时期的强劲对手。Antiochus的父亲已经在希腊与罗马交过手,并且败下阵来。
  
  耶路撒冷并不是叙利亚国王所关注的战略重点,其后的纷争出自犹太人内部对大祭司位置的争夺。在希腊统治之下,主持圣殿的大祭司已经不只担当当地宗教政治的首领,而且身为叙利亚国王税收外判的代理人,有了重要的经济利益。从出埃及期间,摩西指定他的哥哥Aaron建立世袭的祭司制度开始,祭司家族已经繁衍出许多分支。再加上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有资格也有意愿担当大祭司的不乏其人。
  
   新国王即位后,当时的大祭司的弟弟,Jason,背着人自己去拜见Antiochus。他不但给国王献上一大笔银子,而且承诺在耶路撒冷圣殿的旁边建一座体育馆,将犹太贵族青年按希腊人的方式组织起来接受教育,并让犹太贵族变成希腊式的公民。Antiochus自然是乐意接受,在他看来,像祭司这样的职位,跟某一地域的税收代理权相似,只要价钱出得够高,都是可以拍卖的。Jason只在大祭司位置上坐了三年。与其敌对的犹太人拱出一位Menelaus,给国王许下更大一笔银子,将位置夺了过去。耶路撒冷于是出现两派人马,互相打斗。Menelaus在叙利亚这的支持下,将Jason赶出了耶路撒冷。而当上大祭司的Menelaus,为了交清买官的款项,竟然把圣殿里的宝物偷拿出去换银子。
  
  这一时期的Antiochus国王,关注的是埃及。那里因为王位的继承开始出现内乱,给了叙利亚一个战略机会。Antiochus领兵进入埃及,倒是相当顺利。却没料到碰巧遇上一位罗马派来埃及的使者,声称埃及受罗马的保护,要求叙利亚撤兵。Antiochus知道罗马的厉害,并不愿意撕破脸皮。据说他对罗马使者的回答是,给点时间让他考虑一下。这位盛气凌人的罗马使者,竟然随手操了个家伙,绕着Antiochus在地上划了个圈,然后说,那好,你就在这里边考虑。
  
   这些消息传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却走了样,变成Antiochus死在埃及。在外流亡的Jason抓住这个机会,带领一队人马杀回耶路撒冷,赶走Menelaus。在罗马使者那里吃了一肚子窝囊的Antiochus,听说犹太人造反了,带兵掉转回头杀入耶路撒冷。Menelaus又官复原位,而占领耶路撒冷的Antiochus乘机将圣殿洗劫一空,并颁令禁止犹太教,强迫犹太人崇拜希腊的神灵。还留下守军驻扎在耶路撒冷,要强行铲除犹太教。
  
  Jason与Menelaus,按照《圣经》里的描述,都可以算作是羊群中的“黑羊”,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出卖民族的利益。但是以他们俩作为支持希腊化的犹太人的代表,并不公平。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学习外来文化优秀的一面,也是一种实际的选择。这样的人会挨人骂是免不了的,就像我们近代历史上的洋务派一样。但是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犹太教的某些做法的确需要改变,这样才能与希腊人及其他民族共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保存犹太教的传统中的核心部分。他们主持圣殿期间,都实行了不少相应的希腊化措施,并没有召致太大的公开反抗。可是Antiochus的强硬措施,却适得其反,一方面大大刺激了反对希腊化的犹太人,另一方面也让支持希腊化的犹太人进退失据。这些措施非但没有铲除犹太教,反而直接导致了Maccabee起义。
  
   按照《圣经》里的描述,起义发生在耶路撒冷城外。发起者是一位乡村祭司与他的五个儿子。从家系上来算,他们也是Aaron的后代,但却属于名为Hasmonean的一个小旁支,因而生活在乡村。五个儿子之中的老三名为Judas,最为英勇善战,绰号“Maccabee”,意思是“锤子”。起义之后,人们就统称他们五兄弟为“Maccabee Brothers”,译为中文的话,大概可以叫成“铁锤五兄弟”。而他们所领导的起义,则称为“Maccabee起义”。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0):反抗希腊化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20):“特别聪明”的犹太人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7):圣经时代的犹太社会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7):“海外”犹太人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9):伊斯兰教的产生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90):伊斯兰教的产生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4):流亡与犹太教的兴起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2):摩西与出埃及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3):国王与先知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3):国王与先知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9):希腊文化的冲击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6):死后复生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伽南圣地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5):回归耶路撒冷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3):世界末日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4):耶稣生平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5):耶稣蒙难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8):亚历山大东征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8):本是同根生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2):罗马统治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11):Hasmonean王朝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6):摩西律法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需要解释的《圣经》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中世纪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