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为家 | 理解、尊重对岸,给足面子 陶世龙,2008年7月17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15:14
理解、尊重对岸,给足面子
在国共两党构建对话平台,互信增进的情况下,国民党在台湾重新获得政权,两岸关系有了良性发展,是中国人的喜事。
现在海基会和海协会恢复来往,并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两岸交往必将更加频繁,从官员到普通民众的接触都会大大增多。而在这些交往中,就台湾媒体所见,那里的人们很重视“对等”,怕被“矮化”。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说的:“「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要的是“齐头并进”而不是惟你的马首是瞻,我觉得很能反映台湾民众的心态。
从两会复谈的报道中。我看到台湾记者很注意一些细节,如“桌上海基、海協兩會協商人員名牌,海基會的是繁體字,海協會的是簡體字,符合「各自習慣,各自表述」”;宴会时“桌椅及杯盤的擺設都力求一致”,还有到机场迎接和所住宾馆的规格等等。
对此,作为中国人,应特别能理解。中国人爱面子,举世闻名,老祖宗就是这样,两岸的中国人都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
当然,注意得过分了,也会变成一种精神负担,过于敏感容易产生误会,但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大陆这边就应该更多注意。因为无庸讳言,对岸处于弱势,这和在一个家庭中对幼弱者总是应该更多照顾,是同一道理。
特别是国民党曾在中国当过家,今天能屈尊就驾,已难为他了,而且他那里还有个闹台独的民进党张大眼睛盯着。大陆一方的领导层显然是注意到的,所以在两会复谈的过程中,处处表现了对来客的尊重,连民进党也没能挑剔出什么骨头。
但交往多了,上上下下那么多人,举止不慎的机会也增多。要防止言行有失,我以为加深对台湾同胞的理解,从内心尊重他们是根本。有些用语,你言之无心,人家在意,就不要用 。譬如近日出来一个China是译成"中国"还是"中华"的问题。本来两种译法意思都一样,无可无不可,但台湾方面很看重,坚持要用"中华",中国时报还为此发了社论《別讓名稱爭議再破壞兩岸氣氛》。
他们为什么坚持要用中华?我体会应该是意在表示自己并未臣服,和大陆仍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因此不是象有的网友说的,用抓阄的办法来确定用那一个所能解决。我想既然他们那样看重,就尊重他们的意见,这也无改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在国际社会中代表全中国的现实,而带给对岸的却是充分的尊重,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两岸处于交战的敌对状态下,这种坚决不肯低头的立场,被视为花岗岩脑袋,极端反动。但如摆在时间的长河中,着眼于中华儿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不过是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中短暂的一个插曲,老观念应该改了。不应再计较某一政团或个人地位之高下,而且应看到,对方这种精神上的坚毅,不止是应该尊重,更值得尊敬。
也许有人会怀疑,难道这不是鼓励“顽固”,会妨碍统一?历史告诉我们,不仅不会,而且有了这种恢宏的气量,体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所反映的政治理想,才能使中国达到精诚团结的统一。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先例,1683年郑成功移葬故土,康熙帝亲书挽联纪念,那对联的上下联是: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郑成功本是清廷的对手,到台湾后,仍奉明正朔。但康熙并不以为意,反而赞扬他是“海外有孤忠”。
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策略的运用,而是 由衷的敬佩。因为战败了宁死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正气,从司马迁记田横五百士,到文天祥赋严将军头,都是从正面肯定,使他们留名于青史。也正是刘邦的豁达大度,海内归心,使大汉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康熙是出身满族的皇帝,但他服膺并努力学习中华文化,接过了这个传统。今天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开放了的中国,理应有更为博大的胸怀,抛开个人或政团的恩怨利害而着眼于大局。我期待也相信,将来的统一是和平的,经过民主程序自愿的联合,而不是谁吃掉谁,两岸的中国人共同为中国历史写下新的一页,真的光宗耀祖。
陶世龙,2008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