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胜文枪击案说起-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7:40:06
从连胜文枪击案说起台湾“选举文化”距成熟民主有多远作者:罗世宏来源:时代周报第107期来源日期:2010-12-2本站发布时间:2010-12-2 12:28:50阅读量:585次    往深处探,无论选前这桩暴力行为是否有政治目的,都已经构成后进民主国家和地区常见、但理应不该在台湾继续发生的选举暴力。同时,这也是一桩值得检讨的治安问题,枪支泛滥历来是台湾治安的隐患,今年5月底台中市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黑道开枪仇杀事件,暴露警察与黑道挂钩、警察风纪散漫的老问题。过去地方选举候选人遭枪击或收到恐吓子弹,可说是不乏先例,只是没有像这次那么引人关注。枪支泛滥、黑白两道挂勾,以及黑道分子介入地方政治甚至当选县市议员的问题未解决之前,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枪口下的亡魂。

  形迹可疑的凶嫌竟然能在警力眼皮底下持枪尾随候选人与助选者上台,从而得以近距离开枪,而当场制伏嫌犯救了连胜文一命的英雄据说也具黑道背景,实在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甚至啼笑皆非的事。这种维安的松懈程度,遇到选情特别激烈的选举时,能不令人对每一位经常公开露面的候选人捏一把冷汗?虽然对于到处站台的总统、副总统级政治人物,维安程度理当较高,但谁又能保证六年前陈水扁遭枪击事件、这次的连胜文遭枪击事件,以后不可能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

  台湾选举文化需要检讨

  当然这也反映出台湾本土选举文化的确有相当值得检讨之处。第一,台湾过去这20年来,大小选举不断,甚至年年有选举,固然这让民意借由选举得到许多表达机会,但过于频繁的选举,被过度动员的选民,可能让平时的民意表达反而显得被动。毕竟公民身份比选民身份更为重要,但在目前的选举文化下,选前的选民激情和候选人的满口承诺,选后与平时得不到充分的监督和问责,形成相当大的反差。

  第二,新闻媒体理应在选前公平报道候选人政见,检验执政者施政成绩,并在选后和平时以舆论监督施政表现,积极参与公共政策议题的报道和分析。然而,台湾的新闻媒体在选前、选后和平时的舆论监督表现欠佳,加上新闻置入性营销泛滥,公信力破产,专业主义崩解,总结来说为台湾民主铺路少,添乱多。

  第三,台湾多年来已形成的特殊选举文化,固然不是全无是处,但也有光怪陆离的一面。竞选期间,旌旗密布,战鼓雷鸣,是一种混乱又嘈杂的选举,各种抹黑、造谣、作秀的脱序剧目几乎年年上演,不学无术但选边站的“名嘴”,在各种电视谈话节目中经常任意指点江山,甚至介入选战成为特定阵营的“电视助选员”,将竞选期间本应健康发展的政见之争导引成恶性人身攻击的狭隘格局。“选前之夜”的蓝绿双方砸大钱举办的拼场造势活动,几乎成为固定仪式,照例是想将选情升温到沸点,以巩固选民的投票意愿,因此候选人落泪、下跪等招数齐出,令人目不暇给,丝毫不给选民更多理性冷静考虑的机会和时间。另外,贿选虽然现在效用越来越小,但贿选行为仍然未能在台湾根绝。

  台湾民主离成熟尚远

  然而,台湾民主也无需过度否定。连胜文遭枪击事件已经发生,但不意味台湾民主倒退,也不能与菲律宾、缅甸或非洲新兴民主国家相提并论,两者之间的民主成熟程度天差地别。例如选举过程自由与公正性受质疑的缅甸大选,选后爆发内战,多达万人逃难至泰国避祸。去年菲律宾更早在登记参选阶段即发生骇人听闻的南岛大屠杀事件,包括近20名记者和一名孕妇在内的57人死于非命。这不是菲国第一次发生严重的选举暴力事件,因为1986-2001年间,该国已有750人在选举暴力事件中丧生;2004年全国大选和2007年中期选举,也分别有189人和125人死于选举暴力。不只在选前,选后也有暴力事件,例如在今年11月非洲国家几内亚总统大选选后三天之内即发生多起暴力事件,造成9人死亡,当局甚至为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无论如何,台湾不是缅甸、菲律宾,也不是几内亚,虽然台湾民主有待继续深化,台湾的选举暴力或是治安问题,可以在民主法治的既有基础上得到继续改良的机会。民主并非选举暴力的原因,而恰恰是各种形式的暴力的矫治机制,因为选举暴力虽然在后进民主国家和地区时有所闻,但在不少民主国家,各种形式的暴力又何曾少了?素朴的、手无寸铁和没有选票的人民,不也经常面临各种甚至更大的暴力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财产和公民自由?

  香港某卫星电视主持人痛心疾首地说:“台湾选举浪费了大量的社会成本,而且历任政府都因为选举而无法为未来做长期的施政考虑,只有短期讨好选民的行为。”这种论断并非无据。没错,民主是有社会成本的,但难道不民主就不需要付出社会代价?但民主的成本是透明的,有较大的纠错、问责和改善的可能,不民主的成本缺乏透明度,而且纠错、问责和改善的可能性也较低。

  从来没有人认为民主是完美的,台湾民主也当然还不完美,但对台湾民众而言,不完美的民主比没有民主好。连胜文遭枪击事件提醒台湾人民不能自满于现况,而应深切反省并蓄积改革能量,重新塑造更理性宁静和平的选举文化,继续追寻更完美的民主道路。

  作者系台湾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