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和民主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4:17:00

第八篇  共治天下——帝尧民主实践之一

一、天官地官辅佐

   《史记正义》评论帝尧说:“圣人不独治,必须贤辅,乃命相天地之官”这句话还需联系历史事实来了解。

   史记有记载说: 帝尧“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史记又记载说: 帝尧还命令羲仲居东方旸谷,羲叔居南方交阯,和仲居西方昧谷,和叔居北方幽都,以教授四方百姓,如何分四季,确定中春、中夏、中秋、中冬,明节气,知日时,按时耕作,莫误农时。小岁365日,大岁366日。

   从史记的上述记载以及《史记集解》、《史记正义》的注释可知:羲氏、和氏是世代传承的天文地理专家。帝尧任命德才兼备的羲为天官、和为地官,两人负责制订历法和授时,家族的其他四位成员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则分居东南西北四方,负责向百姓推行历法和授时。

二、第一部历法和授时

   史记的上述记载表明了以下四点意义:

   1顺天地之纪:帝尧依靠天官羲地官和两人的贤辅,制订了统一的历法和授时,首次实现了顺天地之纪”。

   2、发展农业生产:由于有了统一的历法和授时可供遵守,人民才有条件学会区分四季,明了时节,按时耕作,不误农时。历法和授时对于发展和指导古中国的农业生产起着垫基的重大作用。

   3、全国时序化:实际上,“顺天地之纪”首先就是要使国家的运转、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必须与天地的运行同步,不然就乱套了,所以制订历法和授时自然是帝尧的第一要务。制订统一的历法和授时,使古中国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运作等等,首次实现全国性的时序化,这是国家有序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4、第一部历法和授时:从上述情况我们还可推断,帝尧时期所制订历法和授时应是在古中国的第一部历法和授时,具有开创性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协商而治

   帝尧凡遇国家重大事件,常与大臣、四方诸侯协商,平等对话,以求共识。这类记载,在黄帝那里是没有的,这正是帝尧民主思想的重要体现。现据史记记载的几例进行探讨,

   1、协商顺应天时天命

   尧曰:“谁可顺此事?”         

  (尧问:谁有德才能顺应天时天命呢?)

   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      

  (大臣放齐说:“帝后所生的儿子朱丹思想开通,明达事理。)

   尧曰:“吁!凶顽,不用。”       

  (尧说:“哪里啊!朱丹为人性情凶顽,不可用。” )

   尧又曰:“顺可者?”            

  (尧又说:“还有别的人可顺应吗?” )

   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工,可用。”

  (大臣兜说:“共工善于聚集人力,合理安排施工,有组织才能,可用。” )

   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尧说:“共工说一套做一套,当面恭听,背后漫天,不可用。”)

   2、协商治汤汤洪水

   尧又曰:“嗟,四嶽,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尧又说:“唉!四方诸侯,汤汤洪水滔天,包围了山岭,淹到了陵旁,下面的百姓很苦,有能治水的人吗?” )

   皆曰鲧可。                     

   (四方诸侯都说鲧可以。)

   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     

  (尧说:“鲧性狠戾,违负教命,毁败善类,不可用。” )

   嶽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   

   (四方诸侯说:“不一定吧,先试一试,若不行就免去。” )

   尧于是听嶽用鲧。              

   (尧于是听了四方诸侯的建议任用了鲧。)

3、协商帝位继承

   尧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

   (尧说:“唉!四方诸侯,朕在位七十年了,你们有谁能顺天命,接替帝位呢?” )

   嶽应曰:“鄙悳忝帝位。”          

   (四方诸侯回应说:“我们都鄙下愚笨,不能辱没帝位。” )

   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尧说:“请你们都来推荐,不论是贵族、亲戚、疏远者、隐匿者都可以。” )

   众皆言于尧曰:“有衿在民间,曰虞舜。”

   (众人都回应尧说:“有个还没有老婆的人在民间,名叫虞舜。” )

   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   

   (尧说:“是了,听说过,这人怎样?” )

   嶽曰:“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四方诸侯说:“此人是盲人之子,父亲凶顽,后母嚣张,弟弟狂傲。但仍能孝顺父母,和好弟弟,一直试图感动他们不致奸恶。)

   尧曰:“吾其试哉。”              

   (尧说:“让我试一试他再说。” )

 

   四千多年前的帝尧,不论高低贵溅,不计亲疏隐匿,德才取人,民主议事,协商共识,同治天下,如此这般之事实,是何等让人叹服和感动啊!

 

第九篇  和谐天下——帝尧民主实践之二

 

一、帝尧执政后期的四大问题

   1、共工、兜有罪

   史记有如下记载:

   尧又曰:“顺可者?”            

   (尧又说:“还有别的人可顺应吗?” )

   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工,可用。”

   (大臣兜说:共工善于聚集人力,合理安排施工,有组织才能,可用。)

   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尧说:共工说一套做一套,当面恭听,背后漫天,不可用。)

   但是后来帝尧还是试用共工,史记记载说:“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

   (大臣兜推荐共工,尧说不可,但仍试用,相当于建设部长,事实证明共工果然无德,滥用职权,行为不轨。)

   共工淫辟有罪,而讙兜是推荐者,更发现讙兜助盗贼为害,讙兜有罪。

   史记正义说:“浑沌即讙兜也,言掩义事,阴为贼害,而好凶恶。

  兜又名浑沌,他公开讲的全都是正义的事,暗地里却帮助盗贼为害,喜好凶恶。)

   2、鲧治水失败

   史记记载说:“四嶽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嶽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四方诸侯举荐鲧治洪水,尧以为不可,四方诸侯再请而勉强试用,治水九年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而无功,百姓损失很大,不免多有怨言,鲧应承担罪责。)

   3、三苗作乱

   史记记载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炎帝后裔在江淮和荆州地区几次作乱,社会很不安定……。)

   4、边境不宁

   除了共工、讙兜、鲧、三苗等四个内部的乱象源头之外,在四方边境上,还有少数民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时而侵扰的问题,等待解决。

二、解决四大问题的原则

   年老的帝尧和摄政的舜,为解决上述四大棘手问题,以迁徙族群之一石而击数鸟,表现出极高的辩证智慧和政治技巧,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辩证智慧之一,恩威兼施:准备迁徙的讙兜族(音唤逗,黄帝之后裔)、共工族(黄帝长子玄嚣之后裔)、鲧族(音滚,帝颛顼之后裔)、三苗族(炎帝后裔),四族都是帝王后裔,一向以骄横强悍著称,采用恩威兼施解决是最佳选择。

   为此,帝尧对共工和讙兜处以撤职,对鲧则处死于羽山,表现出大威。但,同时又对四群族的新首领封官进爵,使之名利双收,表现出大恩。

   2、辩证智慧之二,惩奖并举:迁移四个族群到边境地区,本身是一种治罪的惩罚。但同时又划分大片土地给四个族群,予以厚利,让其发展,以示奖励。

   3、辩证智慧之三,借悍制敌:将强悍著称的四族迁出到四方边境地区,既有利于解决边远地广人稀的问题,还可以有效抵御和制约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

   4、辩证智慧之四,以优易劣:依靠四族群去传播中原文化,互惠边境民族,带去先进工具,赠送优良品种,如此之传惠带送,将有助于边境民族移风易俗,改变落后面貌,接受来自中原的优秀文明。

三、古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在以上国策的指导之下,于是有了古中国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其具体方向是:

   1、共工族(黄帝长子玄嚣之后裔),由中原地区迁移到北方幽州的丘陵地区,今北京燕山一带,以改变北狄。

   2、讙兜族(黄帝之后裔)由中原地区迁移到长江以南的崇山地区,今湖南一带,以改变南蛮。

   3、三苗族(炎帝后裔),由江淮迁移到西方三危地区,今敦煌一带,以改变西戎。

   4、鲧族(帝颛顼之后裔),由中原地区迁移到东方羽山地区,今山东临沂一带,以改变东夷。

四、和谐天下是谓大同

   迁移四族于边境地区的国策,受到四方诸侯、被迁族群、以及边境少数民族的欢迎,形成共识,实现了移民安边的空前成功。四个乱象根子的被铲除,使边境和内地都同时恢复安宁,出现了和谐天下的崭新面貌,天下无不佩服,这也是帝尧民主之治的又一胜利。

   这大约就是孔子在《礼记.礼运第九篇》中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所以,史记在记载尧的移民政绩时说: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辠(音最,罪过)而天下咸服。”

   (炎帝后裔在江淮和荆州地区几次作乱,社会很不平静。尧派舜去调查情况,舜归来后对帝尧建议说,请迁共工族于北方幽陵地取,以变北狄;迁驩兜族于崇山地区以变南蛮;迁三苗族于三危地区,以变西戎;迁鲧族于羽山并诛鲧治罪,以变东夷;四个罪乱得平,天下大服。”

   史记在记载舜的移民政绩时再说: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音特,罪恶),天下谓之浑沌(注:指驩兜族.)。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注:指共工族.)。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音岛无,凶顽而不可教,指鲧族.)此三族世忧之。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音滔铁,凶恶贪吃,指三苗族.),天下恶之,比之三凶。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音痴昧,妖怪)。于是言毋凶人也。”

   这两次记载都是讲述尧在世而舜摄政时,迁徙四族群于遥远地区,实现稳固边疆、文明蛮夷,和谐中原,民主传扬、天下大同的光辉历史篇章。

 

第十篇  禅让天下——帝尧民主实践之三

一、天下为谁?国家属谁?

   天下为谁?为私还是为公?国家属谁?属帝王还是属人民?对于4000多年前的古中国,曾经是第一重大的问题。

   我们认为,这第一重大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德(无私)与不德(私)的问题。如果认为天下为私,国家属帝王,此即无德、不德,亦即世界观为私,方法论必然独治。如果认为天下为公,国家属人民,此即有德,亦即世界观为公,方法论必然民主。逻辑上是简单而清晰的。

二、帝尧原则

   关于公与私、德与不德,帝尧是怎样取舍的呢?史记记载说:

   “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这段历史记载证明,帝尧是一位记挂着天下百姓的人,他是一位有德无私的伟大政治家,为了全国百姓的利益,他把帝位禅让给舜。正如老子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这段历史记载还证明,帝尧是确立帝王应当为天下人谋利、国家不是帝王私有财产的两条伟大原则的第一人。他把帝位禅让于舜,正如孔子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三、禅位于舜

   史记记载了尧禅让帝位于舜的如下事实:

   “尧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注:女,即汝、你,意指舜。)

   这段话的意思是,年老的帝尧召见舜,对他说:你主持国家大事三年了,已有可称赞的业绩,现在许你登上帝位。舜谦让说自己的德还很不够。在尧的安排下,正月上日,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禅让的帝位,开始摄政。文祖即尧的大祖,应是比黄帝更早的祖先。

四、再让丹朱

   舜摄政八年,帝尧逝世。史记记载说: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

   这段话是讲,三年丧期结束了,本该舜正式就帝位,但舜却谦让于丹朱,自己离开王城,避于南河之南的另一个地方。

   此历史事实表明,虽然舜已摄政八年,但不恋帝位,愿自动辞职。国家已经理顺了,可让丹朱接下来继续施政。

五、民主选举

   虽然舜不恋帝位,但舜的谦让显示了他的德的完满,更加受到四方诸侯的敬重,大家不接受舜的辞职,都去南河之南朝拜舜,不去丹朱那里。

   史记有记载说:

   “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注:指王城),践天子位焉,是为帝尧。”

   都去朝觐、看望、歌颂舜,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民主的投票。应当说去朝拜丹朱的也有,但很少。由于大家都选举了舜,没有选举丹朱,于是舜说:真是天意啊。然后才回到王城,登上天子之位,成为帝舜。这自然是众望所归了。

六、千古流芳

   帝尧禅让天下给舜,这可是天大的大事啊!必须要有天高的智慧和天大的勇气啊!帝尧破天荒的第一次实践,显示了如下的历史性原则,也是历史性启示:

   天下是为公的,国家是属于人民的,每个人虽然有自己的财产,但国家不是任何个人的私有财产,包括帝王本人。正因如此,帝尧坚决将天下、将政权授与德才兼备的舜,而不是授与自己的子孙。

   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来人民将他列为圣贤,不忘传颂的根本原因了。

 


第十一篇  教育天下——帝尧民主实践之四 一、帝尧有军队吗?

   史记记载说:“……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轩辕作为诸侯(部落)的盟主,领导本部落和诸侯(部落)的联军 “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战胜了炎帝。之后,又领导联军“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取得了统一中原的胜利,登帝位,是为黄帝。

   可见,在黄帝时是有军队的,而且是强大的部落联军。作为黄帝事业继承人的帝尧同样是部落盟主,当然也有军队。但,那是个“万国和”的时代,常备军必然很少,战时有需要,才有招之即来的部落军队。帝尧执政期没有对外用兵,所以史记中无有这方面的记载。

二、帝尧有执政机构吗?

   帝尧作为部落盟主有没有执政机构呢?史记除了记载他任命天官、地官来主管天文、地理、历法、授时等事务之外,其他官员提过,但提得很少,情况很不完整。但是,尧逝世后,舜继位,史记记载了舜正式登上帝位后,重新任命了22位主要官员,这才使我们看到帝尧的执政机构。

   舜任命的22位官员之中,有12位地方官。当时全国分为12州(9州+3州),每个州的负责官员名叫“牧”,也就是州长了。

   舜还任命禹为司空,契为司徒,弃为农官,皋陶为狱官,垂为共工(主管百工),益为虞官(主管山泽),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祀),夔为典乐官,龙为纳言(主管宣传,《史记正义》注: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等等。

   注意到在官员的任命中,未提及军事长官。估计可能是因天下久无战事,不必设立常务军事长官,当有战事需要时,才会有具体的任命。

三、帝尧执政机构的教育特征

   执政机构掌握的权力就是政权(或称为国家政权)。通常对政权的理解是,认为政权的基本特征是统治者(或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而镇压被统治者(或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有着冷酷的面孔。帝尧的执政机构是不是这样呢?

   读史要细心,特别是高度概括而又非常简约的史记,确实是字字皆史,更需要特别的、十分的细心。从中我们发现,帝尧的执政真的是德政啊,有着明显的、教育、劝导、服务的特征。帝尧的刑法也是格外的小心而谨慎,有明显的、人性化的特征。这些发现让人非常之激动、崇敬和快乐。

四、教导百姓告别野蛮和睦相处——教育之一

  合和万国”是从黄帝开始执行的、他的继承人都一再坚持的重要国策。那么,“合和万国”的目标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实现的呢?

   史记的记载说:帝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能明驯德”——能明,指帝尧知是非,晓正误,识真伪,心明眼亮。  驯德,指帝尧顺从德,实施德,无私而治。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帝尧时的古中国,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就是说从自己这一辈算起,前四辈和后四辈,总共九辈,称为九族。帝尧首先从自身做起,拒绝野蛮,以德(无私)处理与自己九族的关系,实现了九族的亲切和睦的相处。九族可能是涉及由多个部落形成的部落群体,人数必然相当相当大。帝尧以身作则,为天下树立了和睦九族的榜样。

  便章百姓”——有了帝尧的榜样,就方便百姓有样学样了,都去努力做到告别野蛮,亲近和睦九族。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帝尧昭告百姓,使人人都明白和做到告别野蛮,亲近和睦九族,合和万国的天下大同局面就容易实现了。

五、把历法和授时教给百姓——教育之二

   史记有记载说:帝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敬道日入,便程西成。……” 先解释第一句如下: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帝尧任命羲为天官,和为地官,敬拜和遵循伟大的天道。

  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天官和地官把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数值化,制订出历法和授时。官员们要按上天的旨意恭敬地把历法和授时教晦给百姓。在这里,可以作这样的区别:历法是大的运行之法,是指因日月星辰运行而形成的年、季、月、日,等等之间的时间关系;授时则是指短短的一天之中的时间关系。

六、教导百姓崇敬和服从天道——教育之三

   在“敬授民时”之后,史记接着记载说: ……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敬道日入,便程西成。……”

  敬道日出”“敬道日入”——教育和劝导百姓,日出日落是天道,百姓应当崇敬和服从天道。

七、教导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教育之四

  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教育和劝导百姓,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了,天亮了方便工作,百姓应当尊重天道,出来耕作,日出而作。

  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太阳从西边落山了,天黑了,方便休息了,日落而息。注:“便程西成”,还有秋天收成的含义。

八、教导百姓分清四季——教育之五

   史记记载说:帝尧还命令羲仲居东方旸谷,羲叔居南方交阯,和仲居西方昧谷,和叔居北方幽都,以教授四方百姓如何分四季,确定中春、中夏、中秋、中冬。

    那么怎样具体区分四季呢?史记又记载说:

   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

   其中,“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夜中,星虚”、“日短,星昴”、等等是说春夏秋冬四季的北斗七星之星象,意在用星象定四季。

   但是,百姓难懂星象。那么,有没有容易学的方法帮助百姓把握四季呢?从史记的上述记载中,能够看到帝尧之时,曾教授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看到鸟兽发情交尾,正是春天到了,百姓都应当出来播种耕作,青壮和老弱的劳作应有所区别,青壮耕作,老弱协助。

   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看到鸟兽脱毛而新毛稀疏,正是夏天到了,百姓因应天气炎热,应使劳动有作有歇,青壮和老弱的劳作也应有所不同。

   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看到鸟兽整理长成的新毛,正是秋天到了,百姓应在收获后改种其它作物,以増加收成。   

   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看到鸟兽之毛茂密,正是冬天到了,百姓应注意入室取暖御寒。

 

   从以上教育之一到教育之五的实例可见,帝尧派官员教育和劝导百姓也算是苦口婆心了,字里行间显示着许多对百姓的耐心的教导和德治的关爱。



第十二篇  人性化法治——帝尧民主实践之五

 

一、引言

   上一篇文章曾提到,政权难免有冷酷的面孔。现在可补充说,刑法最能够体现这张面孔。但帝尧的刑法却格外小心谨慎,有着明显的、人性化的特征,可以这样说,帝尧的刑法是人性化的刑法,这样说似乎不通,但是事实。原因是帝尧的法治之中也含有德治的思想,所以其人性化的特征才是可理解的。

   在帝尧老时,曾由舜摄政,史记刚巧记载了舜摄政时的法治情况:

  象以刑典,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烖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以下逐一给予分析和解说。

二、人性化法治之一:“象以刑典”

  象以刑典”就是说:把刑法绘成图象,刻在石头上,以便宣传教育百姓大众。

   帝尧时代的做法是,不知者不为罪,若知道了还犯法,那就要惩治。不知者不为罪是人性化法治的重要原则,所以通过宣传教育来昭明大众是首要的事。

三、人性化法治之二:“流宥五刑”

  流宥五刑”就是说:用流放来从宽处理犯有大罪的人。“宥”(音:有),宽大。

   帝尧时,大罪分为五等,相应有五种处罚,称为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墨,脸上刺字;劓(音:益),割鼻;剕(音:非),断足;宫,去势;大辟,死刑。

   是不是任何犯大罪的人都可以用流放来从宽处理呢?

   回答:不是的。

   《史记集解》马融的注说,三种人可以从宽:一曰幼少,二曰老耄(音:冒),三曰愚蠢。

   《史记集解》郑玄的注说,三种人可以从宽:一曰弗识,二曰过失,三曰遗忘也。

   可见,以上两种注释意义是相近的。就是说,对老人、少年、不知道的人、蠢人、过失者、遗忘者、等等,如果是这几种人犯了大罪,可改用流放来从宽处理,从而显示其人性化特征。

四、人性化法治之三:“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刚才讲了,大罪分为五等,相应有五种处罚,称为五刑(墨、劓、剕、宫、大辟)。此外还有三种小罪,也有相应的三种小的处罚。

   1、“鞭作官刑”

  鞭作”,站着挨鞭子抽。“官刑”,由官员执法。

  鞭作官刑”,就是说:若犯了三种小罪中的重者,由官员执法,犯罪者站着,挨鞭子抽。当然,这种处罚知道的人比较多,犯错的人没脸见人。

   2、“扑作教刑”

  扑作”,趴下挨板子打。“教刑”,由教师执法。

  扑作教刑”,就是说,若犯了三种小罪中的中等者,由教师执法,趴下挨板子打,大约是用木板打臀部。表明,一般的小罪就由教师处理了,使小错化了。这种处罚知道的人比较少。换句话说,给了犯错的人脸面,颇有分寸。

   由此记载可知,当时是有教师来教育百姓知法守法的,帝尧的考虑也是周到。

   3、“金作赎刑”

   若犯了三种小罪中的轻者,则处以罚金即可了事。

   但是,并不是什么罪都可用罚金了事的,当初的罚金并不万能,只有小罪中之轻者才许可这样办。

   那么,什么是小罪中的轻者呢?

   《史记集解》马融的注说,“金,黄金也。意善功恶,使出金赎罪,坐不戒慎者。”

   这里的所说的“金”,就是指黄金,不是铜。 “意善功恶”,就是好心没办成好事。“坐”,就是坐罪,受罚。“不戒慎”,就是无自戒,不谨慎。意善功恶就属于犯罪,但属于小罪中的轻者。

   意善功恶为什么会受罚呢?

   回答是:因为你无自戒,不谨慎。结果好心没办成好事反而砸了锅,所以有惩罚。

   在帝尧那个时代,黄金是极其稀罕贵重之物,虽然容许以罚金代替小而轻的罪,但这罚款也是不轻啊,实际上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注:古中国大约是到了商、周之时,才开始把铜也叫做“金”,经常金、铜不分。因为已有了发达的青铜文化。但帝尧时,只有金,就是说,青铜文化还没有出现。)

   从这些记载可见,帝尧执政时非常务实,很重视办事的结果,所以他一定要惩处好心而办坏事的人,特别是官员。

   在这里顺便指出,如果意善功恶,不是小恶轻恶,而是大恶或者很大恶,则不仅不能用金赎,还会有死罪的可能。例如,鲧因用拦阻的错误方法治水,给百姓带来更大的损失,是好心办了大恶事、大坏事,最后被帝尧处死于羽山,即是证明。

五、人性化法治之四:“眚烖过,赦。”

   眼中生了白内障叫做“眚”(音:省),在这里指老人或愚昧无知的人。“烖”(音:灾),其意是罪行。“过”,是指过失。

  眚烖过,赦” 就是说:如果是因为年纪老迈或愚昧无知而有过失,犯了一般的罪,经教育而知过错者,可以赦免。这是法治人性化的体现。

六、人性化法治之五:“怙终贼,刑。”

  怙”(音虎),意为坚持。 “怙终贼”,就是坚持终生为贼。

  怙终贼,刑” 就是说:不知悔改者,坚持终生为贼者,对社会威胁很大,此时才可动用刑法惩治。

   可见,帝尧是主张教育为本的,只有无可救药者才动用刑法,也是法治的人性化的表现。

七、人性化法治之六:“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钦”指帝尧,“钦哉”表示帝尧告戒。“惟”,作为虚词,在这里表示因果。

  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就是说:

   帝尧告戒,帝尧告戒,因为刑官掌握着犯人的命运,责任重大,所以一定要冷静和慎重啊!

   帝尧的告戒表明,他坚决主张谨慎公正地处理犯罪,坚决反对轻率和滥用职权。再次表现了法治的人性化。

 

   上一篇文章讲的是,帝尧对百姓的正面教育,涉及和睦相处,拒绝野蛮、以及历法、授时、季节、农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本篇虽然讲法治,但其实也是对上一篇的补充,讨论帝尧的人性化法治和人性化法治的教育,这样一来,“教育天下”的提法就有所完整。

 



第十三篇  民主推荐,德才择人——帝尧民主实践之六

 

一、帝尧的干部政策

   帝尧以德(无私)而治天下,一个人不可能办到,必须依靠执政机构中的一批得力的干部(亦即主要官员)来推行和实施德政。所以,怎样选择主要官员自然是帝尧慎重考虑的重大问题。

   帝尧选择主要官员的基本原则(即,帝尧的干部政策)是:德才兼备。

   选拔的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不论贵贱,民主推荐——﹥考察试用,德才择人——﹥逐步提升,委以重任。

   帝尧时实施干部民主推荐的制度,根据历史记载,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但成功者占多数。

二、民主推荐的主要官员

   史记记载了舜的民主推荐、任用、提拔的过程(后面详述);此外,还记载了其他十位有确切名字的主要官员的民主推荐;共计十一位。

   史记记载说:尧使舜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这段话的意思是帝尧年老了,让舜摄政,摄政八年帝尧逝世,三年丧礼结束后,舜打算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请天下挑选,最后天下仍选举舜,没有选举丹朱,于是舜登帝位。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 ——这段话是说,帝尧在世时,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十人已经由民主推荐出来,而且任命了一定的官职。

  未有分职”——就是说,以上十人虽然任命了官职,但未得到首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说还不是第一把手。

三、主要官员的任命需要协商

   史记紧接着又记载说:“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嶽……伯禹为司空。……契,汝为司徒。……伯夷,以汝为秩宗。……夔为典乐,……龙,命汝为纳言。……远近众功咸兴。”

  谋于四嶽”——以上这段话的关键所在正是“谋于四嶽”四字。意思是说,帝尧逝后,舜要用一批年青的官员替换了原来的老官员。为此,舜要与四方诸侯进行协商,从而再次体现尧舜时代共治天下的民主精神。

   在协商之后,舜任命禹为司空(百官之首),契为司徒(主管教育),弃为农官,皋陶为狱官,垂为共工(主管百工),益为虞官(主管山泽),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祀),夔为典乐官,龙为纳言官(主管宣传,《史记正义》注: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等等。

  远近众功咸兴”——这批新官上任之后,干得如何呢? “远近众功咸兴”,就是说,他们把远方和近处的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好,国家更兴旺了。这是干部民主推荐政策的胜利,当然是很成功的例子。

四、民主推荐出的官员的坏例子

   上面讲了民主推荐成功的好的例子,一共有十位主要官员。其实,也不是个个都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因为并不是人人都德才兼备,而且是否确实德才兼备,只有在试用过程中才能得到证明,从而有所取舍。史记记载的不成功例子,有共工和鲧两人。

   其一、史记记载说:“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流共工于幽陵。”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臣讙兜推荐共工,尧说不可,但仍试用,相当于建设部长,事实证明共工果然无德,滥用职权,行为不轨,共工有大罪,被撤职并流放到北方幽州的山区。

   其二、史记记载说:“四嶽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嶽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殛鲧于羽山。”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四方诸侯举荐鲧治洪水,尧以为不可,四方诸侯再请而勉强试用,治水九年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而无功,百姓损失很大,不免多有怨言,鲧有大罪。鲧被处死于羽山。

   以上的事例说明两点:

   其一,主管百工的共工(相当于建设部长),虽然有才干,但无德行,于是被免职了。

   其二,如果有德无才又怎样呢?回答是也可能会被处罚。帝尧很注意办事的效果,他的法治要惩治意善功恶的官员。就是说,好心办成坏事是要受处罚的,如果过失很大还会处死。例如,鲧治水无方,百姓损失很大而被诛杀。

   共工和鲧的事例是一个反面的教材,它从反面说明:帝尧要求主要官员必需德才兼备!

 

 

  第十四篇  怎样考察和培养帝位继承人(一)

                   ——帝尧民主实践之七

 

一、引言

   关于舜的民主推荐和任用提拔过程,史记的记载较多,让人喜悦。

   通过舜的事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帝尧是怎样进行民主推荐的,是怎样实施德才择人的,是怎样考察帝位继承人的,以及是怎样培养帝位继承人的,……等等许多关键的、实际的、具体的问题。

   搞清楚这些问题,就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地具体地认识帝尧的干部政策。要知道,帝尧的干部政策是帝尧民主实践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不论贵贱,民主推荐

   尧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

   (尧说:“唉!四方诸侯,朕在位七十载,你们有谁能顺天命,接替帝位呢?” )

   嶽应曰:“鄙悳(音:德)(音:舔)帝位。”          

   (四方诸侯回应说:“我们都鄙下愚笨,不能辱没帝位。” )

   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尧说:“请你们都来推荐,不论是贵族、亲戚、疏远者、隐匿者都可以。” )

   众皆言于尧曰:“有衿(音:今)在民间,曰舜。”

   (众人都回应尧说:“有个还没有老婆的人在民间,名叫舜。” )

   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  

   (尧说:“是了,听说过,这人怎样?” )

   嶽曰:“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烝烝(音:争)治,不至奸。”

   (四方诸侯说:“此人是盲人之子,父亲凶顽,后母嚣张,弟弟狂傲。但仍能孝顺父母,和好弟弟,一直试图用德去感动他们,使之不致奸恶。)

   尧曰:“吾其试哉。”             

   (尧说:“让我试一试他吧。” )

   评论:四千多年前,四方诸侯应帝尧之请,不论高低贵溅,不计亲疏隐匿,民主推荐人才,最终得一英明王者——帝舜——垂范千古!

三、以德为本,先察其德

   帝尧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出任主要官员,德与才谁为本为先呢?帝尧是以德为本为先的。对于民主推荐出来的舜,帝尧虽然知其德厚,但仍必须亲自考察印证。所以帝尧说:“吾其试哉。” 那么,又是怎样试舜的呢?是怎样考察舜的德呢?

   史记记载说:

  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音:规)(音:锐),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

   这段话是说,舜三十岁还娶不起老婆,为了考察舜的德,尧把两个小女儿嫁给舜,以仔细考察舜在家内的行为。帝尧还派了九个青年与舜一起劳动和生活,以仔细考察舜在家外的行为。

   帝尧此举,异乎寻常之极。竟然以自己的两个小女儿去作考察?竟然选择一穷苦百姓做帝王之家的女婿?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都是难以理解的。想来,帝尧以厚德治天下,而舜以厚德承载和包容恶,威严帝王与穷苦百姓于是相通了。

   此举,充分显示古中国民主的第一先驱——帝尧——的远见、决断和胆略,叹为观止啊。应是古中国前无古人又后无来者的、唯一的一试吧。

   由于人口的増加(舜和二女九男共12人),舜搬到一个名叫妫汭的地方。在家中,舜对自己的行为要求更加严格恭谨。尧二女受舜的影响,也恭谨有加,不敢以骄贵事奉舜和舜的亲人,很有妇道。尧派去的九男也受舜的影响而更加淳厚谨敬。总之,居家内外,处处和谐。

   评论:舜有厚德,兼有才智,故善齐家。由小见大,经雕琢后,或能治国。猜测帝尧也许会有这般思绪吧。

四、以德为本,再察其才

   帝尧除了考察舜的德行,还令舜进行不同种类的劳作,意在让舜了解民情并同时考察舜的才干。史记记载说: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音:语) 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解说如下: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历山的农民不时有争地的纠纷,当舜到历山耕作之后,受舜的德行的影响,历山农民能够转变为相互谦让。

   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雷泽上捕鱼的渔民,各自有水居和捕鱼的水面,不时有争执;当舜到雷泽捕鱼之后,受舜的德行的影响,雷泽渔民能够转变为相互谦让。

   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在河滨,有陶工烧制陶器,但质量不好,装的水带有苦味。当舜去烧制陶器,做了改进,并无私地传授给大家,从此制作的陶器装水就不再有苦味了。

   作什器于寿丘——舜手很巧,善小木工活。空闲之时,他还在一个名叫寿丘的地方,制作多种小家具。当地可能盛产木材。

   就时于负夏——舜不仅善农作、捕渔、陶工、木工,还善经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史记索隐》的注说:就时犹逐时,若言乘时射利也。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就时负夏。’ 孟子曰:‘迁于负夏’是也。

   负夏、顿丘都是地名。就是说,舜在负夏有存放陶器和小家具的地方,舜有时住在那里,会选择适当的时候,去到顿丘的集市贩买。

   评论:舜不仅心有厚德,而且聪慧多才啊。

五、帝尧用心良苦

   史记的以上记载是非常重要的:

   舜“耕历山”,使舜知农业和农民。

   舜“渔雷泽”,使舜知渔业和渔民。

   舜“陶河滨”,使舜知制陶业和陶工。

   舜“作什器于寿丘”,使舜知小家具业和小木工。

   舜“就时于负夏”、“贩于顿丘”,又使舜知商业和商人。

   这段经历之重要在于,使舜经受了必需的最底层的锻炼,舜通过自己的亲历亲为,而知农、知渔、知工、知商、等等。总之,知民情了。

   评论:几年下来,为了养活家中众多的人口,多才的舜带领大家做各种劳作,忙碌而艰辛,抽空经商也是必需。帝尧令舜脚踏实地,深入底层,以知民情,如此之锻炼,可谓用心良苦啊!

 



第十五篇  怎样考察和培养帝位继承人(二)

                   ——帝尧民主实践之七

 

一、以德为本,考察其凝聚力

   史记记载说:舜居住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记正义》说,周礼郊野法云:九夫为一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也。

   解说如下:

   一年而所居成聚——第一年,有9个农夫住在舜的附近,他们和舜共用一个水井,见证舜之厚德。这九个农夫就是帝尧派去的九男。

   二年成邑——第二年已经有了4口水井,有36个农夫住在舜附近,成为一小小村落。

   三年成都——第三年发展更快,人口迅速増加,以致于形成为小型都会,这个地方后来发展为妫城、或称妫州。

   评论:这个记载说明舜具有非凡的德、非凡的才、以及非凡的凝聚力,他正是帝尧所要寻找的德才兼备的人。

二、帝尧的快乐

   三年来,帝尧考察了舜的德、才、凝聚力、等等,对舜十分满意。史记接着记载说:

  尧乃赐舜絺(音:痴)衣,与琴,为筑仓廪(音:凛),予牛羊。

   这段话容易理解,就是说,舜在过了三年勤奋而艰苦的日子之后,帝尧为了奖励穷女婿的表现,才开始有所赏赐,赏赐了些什么呢?

   赐舜絺衣——细葛布做的衣服叫絺衣,葛是一种植物,茎可采纤维,古中国时用它制作布,根可食用,叶可作牧草。

   与琴——琴应是帝尧通过舜而赐予舜的两位妻子,也就是帝尧的两个小女儿了。

   为筑仓廪——大约还赐给粮食,所以为舜建了一个家用粮仓。

   予牛羊——此外,还赐给舜牛羊。

   评论:写到这里,从帝尧的赏赐看到了威严帝王的慈爱,似乎觉到帝尧得到舜的、心的快乐,仿佛那笑意就在眼前,是很动人的,愚者也因此而感动了。

三、野蛮与文明

   在帝尧赏赐之后,史记接着记载了意料不到的两次凶险事件:

  (音:鼓)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音:旱)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有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

   解说如下:

   瞽叟尚复欲杀之。——瞽叟,半盲半蠢的老头,这里指舜的父亲。舜得到赏赐,舜的父亲为夺其财产,再次想杀舜。

   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父也在建粮仓,叫舜回来帮忙,当天大太阳,舜戴斗笠爬到仓顶作涂抹工,舜父偷偷在下面放火焚仓,想烧死舜。

   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舜急中生智,两手各持一斗笠护卫自己,从大火中跳下逃去,不得死。

   后瞽叟有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后来,父亲又叫舜回来帮助挖井,舜知不怀好意,在挖井时特别另开一出逃暗道,以防不测。

   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当舜挖井很深时,不出舜所料,父亲和弟弟果然一齐往井中填土封实,舜从暗道得以逃脱。

   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瞽叟和象两父子都很高兴,以为舜已经被害死了。象说:这是我计谋的功劳。

   评论:瞽叟加害于自己的儿子不悲,象加害于自己的哥哥无悔,不顾亲情的兽性尚在,当时的家庭暴力颇多啊,因为不少人还处在野蛮和愚昧之中,距离文明很远哪!舜能用智慧化险为夷,一般的人又会怎样?

四、厚德承载和包容大恶

   史记接着记载说:

   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音:译),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解说如下:

   象与其父母分——瞽叟和象以为舜必死,象与父母打算分夺舜的财产。

   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于是象说:尧给舜的二女和琴归我,牛羊和粮仓归父母。

   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象于是去舜家,并停留在那里,得意地取琴自弹。

   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突然见到舜回来了,象惊谔不已,假装不快乐,象说:我正在思念哥哥,沉浸在郁闷之中啊!

   舜曰:然,尔其庶矣!’——舜说:是啊,你对哥哥近乎手足情深了!

   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事端过去了,舜仍然孝顺父亲和亲爱弟弟,而且更为恭谨,希望用德和爱最终能感化他们。

   评论:舜以德报怨,以厚德承载和包容大恶,其胸怀之宽广无与伦比啊。

五、五教以及和睦九族政策的必要性

   舜父和弟象,两人总要处心积虑谋害舜,由此可知,在当时社会里,家庭内部为争夺资源、财产,而发生的家庭不和甚至暴力加害,有普遍存在的倾向。

   为什么帝尧要以身作则大力推行“和睦九族”的政策呢?为什么帝尧要设立司徒的重要官员来主管和推行五教呢?原因就在于此。

   为了解释五教,首先要说什么是五品?

   《史记集解》说,郑玄曰:‘五品,父、母、兄、弟、子也。’

   什么是五教呢?

   《史记集解》说,马融曰:‘五品之教。’

   史记记载说:“……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就是说,要向全国百姓推行家庭内部的五位基本成员:父、母、兄、弟、子之间的和谐,只有使每个家庭内部都做到平和了,全国才能够有真正的和平。

   史记还记载:舜继帝位后,曾对他的一位名叫契的官员说: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意思是说:契,现在,老百姓家中,亲情不多;父、母、兄、弟、子之间,常有不和;任命你做司徒,去恭敬地对广大百姓进行五品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兄、弟、子之间要彼此宽容。

   评论:以上记载表明,古中国尧舜执政时期,家庭暴力是个迫切问题。家庭内的五品和睦,家庭外的九族和睦,全国的万国和睦,等等,一直是执政者重要的教育任务。本篇是对“教育天下”的又一补充。

 

         第十六篇  怎样考察和培养帝位继承人(三)

                   ——帝尧民主实践之七

一、小引

   关于怎样考察和培养帝位继承人,前面的两篇文章涉及不论贵贱,民主推荐——﹥试用考察,德才择人两个阶段,本文将讨论第三阶段逐步提升,委以重任。

   关于此,史记记载说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解释如下:

   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虽然瞽叟和象处心积虑要谋害舜,但事端过去了,舜仍然孝顺父亲和亲爱弟弟,而且更为恭谨,希望终究有一天能感化他们。舜以德报怨,以厚德承载和包容大恶,充分显示了舜的无比宽广的胸怀。

   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舜以大德之行,通过了帝尧的初步的、也是严格的三年考察。帝尧于是在其后的17年间,任命舜担任各种官职,舜都完成得很好。舜最后做到百官之首的“司空”一职,司空就是负责五典的官员。五典与五教是很不相同的概念,但一不小心就可能混淆。

   史记在记载尧、舜的事迹时,有两处提到五教:

   1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2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负责五教的官员是司徒,他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和处理民之小家中的五品(父、母、兄、弟、子)之间的关系。教育百姓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家庭内部和睦,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稳定。

二、五典和司空

   史记在记载尧舜的事迹时,有两处提到五典:

   1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

   2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司空负责五典,就是说主要任务是处理国之大家的五种大关系,所以司空是更重要、更高级的职位。那么,五典是指哪五种大关系呢?从史记关于尧舜事迹的记载来看,我们认为有如下五种大关系:

   1、国君与百姓的关系(君民关系),这是重要关系之一。

   国君教育人民、和睦人民、关爱人民、解决人民的困难、等等,都是尧、舜所思所行的事。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就会生乱。尧、舜迁移四族于边境,实现了移民安边和谐天下。如此伟绩,也是正确处理君民关系的成功例证。

   2、国君与臣属的关系(君臣关系),这是重要关系之二。

   尧舜时代,中央政府有司空、司徒、农官、共工、虞官、秩宗、典乐、纳言、狱官、等10名部长级官员;此外,全国分为12个州,有12名地方行政长官,叫做“牧” ,也相当于部长级官员;合计22名部长级官员。国君与这些部长级官员及其下属官员的关系就是君臣关系。

   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是重要关系之三。

   全国分为12个州,这是大的行政区划,每一个州的范围内,都有若干个诸侯国。中央政府与各州的关系,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是重要关系之三。

   古中国原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尧舜时又増加了三个州,据《史记集解》说:将冀州之北的广大地区置为并州(今天山西一带)。将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置为幽州(达到今天辽宁一带)。将东部齐地置为营州(今天山东的部分地区)。

   4、中央宗主国与诸侯国的关系,这是重要关系之四。

   侯是一个爵位,在尧舜时代,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只有公和侯的爵位才能够有封地,成为诸侯国,其封地的大小也不同。小的通常只有一个县那么大,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市),所以县是比较小的。

   例如,舜封尧子朱于丹渊,为诸侯;所以,帝尧之子被史记称为丹朱。再如,禹封舜子均为诸侯,封地在商,所以史记称舜子为商均。丹朱、商均等人的封地都不超过一个县的大小。

   5、古中国与邻邦的关系,这是重要关系之五。

   史记记载说:舜即帝位后南抚交阯、北户,西抚西戎、析枝、渠庆、氐、羌,北抚山戎、北发、息慎,东抚长夷、岛夷,四海之内限戴帝舜之功。

   通过这记载,既可见尧舜时代古中国的范围,也可见当时边境的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古中国东南西北周边的上述少数民族部落,就是古中国的边境邻邦。

   这些邻邦通常都羡慕和尊敬中国,他们也是要来朝拜中国的,史记也有记载涉及: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这段话的意思是,帝尧老了,令舜担任司空,代表帝尧和中央政府于四门主持礼仪,四门庄严肃穆,不论是前来朝拜的诸侯还是边境友好邻邦的使者,都受感染而十分恭敬有礼,舜做得很好。(这里要顺便说明的是,司徒没有礼宾涉外的职能,一定注意不能与司空混淆。)

   当时的制度是,帝尧每五年巡视全国一次,各诸侯国分为四批,每年有一批来京城朝拜述职,东方的朝拜者走东门,南方的走南门,……四门皆有序。

   至于边境的友好邻邦,中央王朝也欢迎他们前来朝拜,但是不定期的。同样是东方的邻邦走东门,南方的走南门,……四门有序。他们与诸侯的重要不同点在于:

   诸侯朝拜帝尧是上下级关系,而这些友好邻邦使者的朝拜,则属友好往来,他们统称“远方宾客”,是帝尧的客人和朋友。

三、舜的成长和提升过程

    1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问可用者

   史记记载说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聚妻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瞽,直译是眼珠凸出来,舜父应是先天性高度近视,加之愚昧而有兽性,所以“瞽叟”很恰当地说明了舜父半盲半蠢的实际状态。父亲、后母、弟弟对舜都很恶,多次要杀害舜,但舜总有智慧逃避,同时舜仍然深爱他们而不离不弃,人们都很不理解。舜的厚德的事迹,在舜20岁时,就有流传,三十岁时已传遍各地,诸侯和帝尧都听说了。此时,恰遇到帝尧寻觅具备厚德的人才,于是舜被四方诸侯推荐出来。

   2、三年考察

   舜被推荐出来之后,在舜30~33岁的三年期间,接受了帝尧多方面的考察,舜做过农民、渔民、工人、商人、等等,而知民情,同时显示了舜的德才兼备。

   3、担任初、中级官员

   舜33~44岁,在11年之间,帝尧令舜做过初级和中级官员,帝尧时,官员可以每三年提升一次,舜33~44岁的近12年间,大约提升了四次,具体职务不详。

   4、担任司徒(高级官员)

   舜44~47岁的三年期间,舜担任司徒一职,主管五教事务。

   5、担任司空(高级官员)

   舜47~50岁的三年期间,舜担任司空一职。司空为百官之首并有礼宾涉外的职能,大致相当于首相,或政府总理。

   6、摄行天子事

   舜50~58岁摄行天子事。史记记载说:

   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注:女,即汝、你,意指舜。)

   这段话的意思是,年老的帝尧召见舜,对他说:你任司空主持国家大事已三年了,有可称赞的业绩,现在许你登上帝位。舜谦让说自己的德还很不够。在尧的安排下,正月上日,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禅让的帝位,开始摄政。文祖即尧的大祖,应是比黄帝更早的祖先。

   舜于正月开始摄天子事,从二月开始巡视古中国的东、南、西、北之四方。会见四方诸侯和12位州牧。其后每五年再巡视一次。

   舜摄政期间,和帝尧一起成功处理了古中国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请参阅,第九篇  和谐天下——帝尧民主实践之二):

   共工族(黄帝长子玄嚣之后裔),由中原地区迁移到北方幽州的丘陵地区,今北京燕山一带,以改变北狄。

   讙兜族(黄帝之后裔)由中原地区迁移到长江以南的崇山地区,今湖南一带,以改变南蛮。

   三苗族(炎帝后裔),由江淮迁移到西方三危地区,今敦煌一带,以改变西戎。

   鲧族(帝颛顼之后裔),由中原地区迁移到东方羽山地区,今山东临沂一带,以改变东夷。

   迁移四族于边境地区的国策,实现了移民安边的空前成功,使边境和内地都同时恢复安宁,出现了和谐天下的崭新面貌。

   7、尧崩而治丧三年

   舜58~61岁的三年间,为帝尧的治丧期。史记记载说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在三年治丧期间,国家的日常工作,仍由摄行天子事的舜主持。

   8、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

   舜摄政八年,帝尧逝世,治丧三年。史记记载说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

   这段话是讲,三年丧期结束了,本该舜正式就帝位,但舜却谦让于丹朱,自己离开王城,避于南河之南的另一个地方。

   在摄政八年和丧期主政三年之后,舜愿主动辞职。让丹朱即帝位,接下来继续施政并无问题,因为国家已经理顺了。此历史事实证明,舜不恋权位。

   9、民主选举,舜登帝位

   虽然舜不恋权位,但舜的谦让显示了他的德的完满,更加受到四方诸侯和各届的敬重,不接受舜的辞职,都去南河之南朝拜舜,不去丹朱那里。

   史记有记载说:

   “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注:指王城),践天子位焉,是为帝尧。

   这段记载表明:各届人士都去朝觐、看望、歌颂舜,本质上就是一种民主的投票。应当说朝拜丹朱的也有,但很少。由于大家都选举了舜,没有选举丹朱,舜说:真是天意啊。经选举程序之后,舜才回到王城,登上天子之位,成为帝舜。自然是众望所归了。

  

   评论:怎样考察和培养帝位继承人(也就是国家领导人),是古中国帝尧民主实践的重要部分,而今而后皆宜借鉴。笔者  2008年3月18日  

 

                  

第十七篇  古中国博爱自由思想的始源

 

一、道法自然到民主

   在前面第五篇“道法自然”和民主思想的文章中曾说:

  道法自然”产生平等,“平等”升华为“民主”,政治权的平等(即民主)是平等的高级形式,所以我们才说“平等”升华为“民主”。

   我们得到如下清晰的思维发展逻辑:

   道法自然(顺天地之纪)—→德(无私)—→平等—→民主

   现在,在本篇我们要作如下的补充:若从另一方向看,平等表现为民主的初级阶段、或萌发阶段。

   在作这样的补充之后,对“平等”与“民主”的关系的认识,在逻辑上就有所完整。换句话说,上述的思维发展逻辑可表示为:

   道法自然(顺天地之纪)—→德(无私)—→平等—→平等的高级形式(民主)

   或者,道法自然(顺天地之纪)—→德(无私)—→民主的初级形式(平等)—→民主

二、博爱思想的始源

   在前面第五篇“道法自然”和民主思想的文章中还说过:

  道法自然”是无私的,所以“道法自然”会逻辑地产生“德”的思想。老子说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  老子的意思是:生育了,不据为已有;作为了,不居功自傲,养大了,不主宰它支配它,如此无私就是始原的、第一的“德”。实际上,由“德”表示的“无私”,会逻辑地产生“抚万物,度四方” “和万国”的思想,而“抚万物,度四方” “和万国”的思想,就是“平等”思想。

   现在,在本篇,我们还要作如下重要的补充:

  抚万物,度四方 和万国的平等思想,也就是博爱思想。就是说,博爱思想也来自于,亦即博爱思想的始源。

   在此自然会问,既然“平等”思想和“博爱”思想都来自于“德”,那么,“博爱”与“平等”有什么不同呢?

   这里,可作如下的简要区别:“平等”是外在的“德”,是表现在外的“德” 。而博爱则是内在的“德”,表现为爱心和关爱,是心的交流。

   具体地说,黄帝提出了“抚万物,度四方” “和万国”的气度恢宏的政策,表明了黄帝内心就有博爱思想,他是想着和关爱着天下百姓的。

   史记又记载说:“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这段历史记载证明,帝尧也是记挂着、关爱着天下百姓的,恰如老子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帝尧也是一位有博爱思想的人。

   以上这些思想竟然是帝王的思想,在现代人看来都是难以置信的,不大可能的,但却是历史的事实。

三、自由思想的萌发

   在帝尧时代的古中国,有自由”思想的萌发吗?

   我们认为,只有在平等宽松的大环境确立之后,才会萌发自由”思想。但是,这只是萌发“自由”思想的重要条件之一,重要条件之二是生产力必须足够发达。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产生”自由”思想不大可能,或者说很困难。

   帝尧时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部落(族群),部落内部有家庭结构。但是,部落中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因为生存的原因被紧紧约束在部落的那个势力范围内,或者说被紧紧约束在部落的那片土地上,他们或耕作、或放牧、或捕鱼、或打猎、等等,离开那片土地是不可能生存的,或者说是非常困难的。

   一但没有人员的流动,就难有思想的交流和启发,也就很难产生“自由”思想。即便是部落的领导层,在部落之间、或者与中央王朝之间,有某种往来的可能,但因交通非常困难,也是很不方便的、很少的。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史记的关于尧舜禹的记载中,不可能看到涉及“自由”的任何文字。

   到了东周王朝建立时(公元前770年),王权衰微使政治环境宽松是长期的、基本的事实。诸侯百国又因政治平等,而能够自行其事。重要的是,当时的生产力比之于帝尧时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已有巨大进步。由于两个重要条件都同时具备了,“自由”思想才有迅速的萌发。

  自由”思想是奢华的高层意识,或者说是高级的理念,它是很不容易产生的。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足够的高度,才能够养活知识阶层,使之得已独立出来,才会出现学者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和著作流传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情况,思想交流逐渐频繁和畅通了,如此,必然导致自由思想的连续爆炸式发展,其势甚猛。所以东周王朝建立之后仅仅不到50年,即进入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迅速形成百家学说自由争鸣的崭新局面,并一直延续到秦王朝初年,前后长达500年(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之久。

四、诸子百家

   关于自由思想的产物——诸子百家,史记记载李斯献策秦皇说:“文学诗书百家语者,令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书。”以及“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 由此可见“诸子百家”是客观存在的。在史记的专题记载中,也涉及了道家、儒家、法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医家、占卜,合计八家。但是,诸子百家到底是哪百家呢?史记没有记载。

    所幸,东汉史官班固用了20多年(约在公元50~76年)写成了《汉书》,在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之中,班固记载了诸子百家的分类情况,现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1、六艺103——易经,13家,249篇。书,9家,412篇。诗,6家,416卷。礼,13家,555篇。乐,6家,165篇。春秋,23家,948篇。论语,12家,229篇。孝经,11家,59篇。小学,10家,45篇。——合计103家,3123篇。

   2、诸子189——儒,53家,836篇。道,37家,993篇。阴阳,21家,369篇。法,10家,217篇。名,7家,36篇。墨,6家,86篇。纵横,12家,107篇。杂,20家,403篇。农,9家,114篇。小说,15家,1380篇。——合计189家,4324篇。

   3、诗赋106家,1318篇。

   4、兵书 53——兵权谋,13家,259篇。兵形势,11家,92篇。阴阳,16家,249篇。兵技巧,13家,199篇。——合计53家,790篇。

   5、数术109——天文,21家,445卷。历法,18家,606卷。五行31家,652卷。著龟,15家,401卷。杂占,18家,313卷。形法,6家,122卷。——合计109家,2528卷。

   6、方技36——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合计36家,868卷。

   以上总计596家,13269

  

   读了班固的总计596家、共13269卷的这个分类和统计数据,关于诸子百家就大体清楚了,是何等地令人振奋啊!这是“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统计,虽然包括了西汉时期的著作,但毕竟占少数,已经足以让您想象得出,那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自由争鸣500年的盛况和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