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扩大浈江区消费需求和发展“大旅游”,l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58:42

如何扩大浈江区消费需求和发展“大旅游”,

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韶浈办明电[2010]13号《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于2010年5月13日至21日就如何扩大浈江区消费需求和发展“大旅游”,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开展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如何扩大浈江区消费需求,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

  1、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力撬动农村消费

    (1)、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建设日用品村级店,不断扩大农家店覆盖面,到2015年农家店覆盖面达到100%。加强农村商品配送网络建设,畅通配送渠道,降低经营成本。鼓励“一网多用”、“一店多能”,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药品等网络的结合,扩大农家店的经营品种和服务范围,提升功能。力争在2017年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延伸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商贸网络,为满足群众基本消费需求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务。

    (2)、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工作。大力宣传家电下乡政策,引导农民踊跃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对所购家电下乡产品及时给予财政补贴。加强家电下乡产品质量的监管,全方位做好售后服务,确保广大农民买得放心、用得称心。力争在政策实施4年内,做到农村超过70%的家庭购买了“家电下乡”产品,扩大农民家电产品消费。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切实做好农机下乡工作,扩大农机产品消费。

(3)、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乡镇农贸(集贸)市场,活跃农村经济。到2015年全区共建20个农产品市场,覆盖所有的村委一级。

 (4)、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工作。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接,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主品牌,促进产销衔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产品营销经纪人的作用,有效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鼓励举办推介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 今年规划完成在黄岗建设浈江区综合物流园,将成为韶关农产品集散中心。                

    2、加快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有效扩大城市消费

    (5)、尽快实施区域商业网点规划,规范网点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实施,严格控制市场盲目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以改建、扩建为主,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在城区建设一批如启明路的“建材一条街”、冬菇街的“粤北特产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力争在2015年把东堤北路沿河旧城区改造成粤北旅游品集散中心。以便民、利民、为民为目标,加快社区商业建设,形成门类齐全、服务便捷、分级明确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满足居民综合消费需求。

   ( 6)、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全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逐步推进家政服务网络建设,整合现有家政服务资源,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建立家政信息服务平台,培训家政服务人员,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便民服务水平。通过不断的发展,到2015年完成37家综合家政服务企业,使全区人民最大的享受到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

    (7)、大力发展餐饮服务业消费。依据商业网点规划,逐步完善餐饮业市场网络。积极推广“星级餐馆”,支持餐饮企业实现连锁化、规模化经营。到“十二五”时期增加2家五星级酒店,再增加20家星级酒店。加强对具有韶城特色菜肴的收集整理和推广,强化品牌效应。重点抓好居民“早餐工程”,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倡导餐饮企业开办便民实惠早餐服务,培育固定早餐网点,推进早餐经营规模化、规范化,为居民提供价廉物美、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早餐服务。

    (8)、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循环消费。一是结合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鼓励并引导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等业务。培育和完善旧货流通网络,推动富裕家庭消费升级,改善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二是大力提倡“节能降耗”,抑制过度包装。引导和鼓励各类流通企业扩大资源节约型和绿色环保型商品的销售,组织规模以上零售企业开展“商品包装简化”行动和“节能产品进商场”活动。三是加强再生资源管理,加快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做好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利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区利用政策和资金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形式,新建和改造十五家统一规范的社区绿色废旧物品回收站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和跨区域集散市场。

    (9)、引导推动汽车消费。积极建立二手车市场,完善全区二手车信息平台、二手车交易和服务系统,实现交易全过程网络化管理。开拓农用车、农机市场,建立产、供、销和售后服务体系,改善交易环境,提升服务质量。鼓励以多种方式加快停车场建设,为汽车消费者提供便利。

     (10)、积极支持特殊流通行业和中介组织发展。为拍卖、典当、汽车、旧货、直销等特殊流通行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大力支持流通协会、商会等行业中介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维护权益和行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为流通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11)、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居民消费。“十二五”期间,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从完善强化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等多方面入手,稳步扩大农村需求。财政政策应更大力度地支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大支持家电下乡、机动车下乡政策和实施力度,提升对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以解居民后顾之忧,促进扩大消费。

    3、更新消费观念,培育消费热点

     (12)、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培育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消费;引导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积极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配合安居工程建设和即将开展的“建材下乡”工作,扩大建材、家具、家电、家纺、家饰消费。

     (13)、开展各类促销活动。一是结合韶城的民俗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促销活动。二是在季节交替时开展以换季购物、名优特新产品展销等为主的营销活动。三是在节假日积极开展以酬宾让利、休闲购物为主题的营销活动。政府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可向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发放消费券,刺激和引导消费,让居民对消费有确定性和预期性。

    (14)、积极参与会展消费。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步伐,充分发挥韶城“珠三角后花园”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珠三角会展业的合作,积极参与深圳等地的会展活动,扩大韶城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15)、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一是鼓励刷卡消费。加强银企对接,提升电子结算水平,完善对银行卡刷卡的配套支持政策,鼓励刷卡消费。二是推动信贷消费。认真总结住房信贷消费经验,扩大信贷消费的范围和种类,推动信贷消费。结合汽车家电下乡和建材下乡活动,积极试行开发不同还款期限、不同贷款额度的多形式消费信贷品种,更有效地激发农村居民的潜在购买力。三是发展信用消费。在一些特定群体中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登记、信用评估等制度,逐步开展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信用销售,发展信用消费。鼓励电子交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子交易和网络营销活动。

    4、培育发展商贸流通企业,提升消费载体竞争能力

    (16)、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商业特许经营等方式,不断做大做强。鼓励流通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管理、批量集中采购和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模式。支持流通企业积极引进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创立自主品牌,发展销售和物流网络。规划中的浈江物流园和通关物流园是建设的重点。

    (17)、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做精、做专、做特”,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规模互补、稳定市场的作用。争取广东省级财政和韶关市级财政每年对浈江区30家中小企业资金支持,每年的资金扶持额不低于500万元。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企业和有实力的中小商贸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绿色商品认证和国内市场开拓等予以资金补助,对购买节能节水设备、环保设备、冷链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予以贷款贴息。同时区域内金融机构也要加大对中小商贸企业的信贷支持。

   二、如何发展“大旅游”,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重要意义。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带动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从我区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综合、关联和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有利于扩大税收总量,优化税源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利于宣传湞江、介绍湞江、展示湞江形象,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既可以直接增加就业,又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2、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大旅游。 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把握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方向,树立大旅游观念,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丹霞山西南门旅游经济带为重点,把我区建设成为环境良好、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旅游景观独特、旅游商品丰富、综合接待能力较强、服务水平优良的国家级旅游胜地。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旅游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把我区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科学考察、宗教、文化等多种旅游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推动我区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型转变。以扩大旅游经济总量,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发挥“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佛门之家”大鉴寺的“品牌效应”,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带动配套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提升旅游产业水平,推动我区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转变。

3、发展目标。按照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高于全省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我区旅游经济必须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2年,全区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以上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超过30%,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0%,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超前带动作用。

(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4、建立旅游产业核心平台。湞江区既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区,又是连接我国南北的陆路交通主枢纽城市城区。要充分发挥市区作为省际通道的区位特点和拥有湖光山色的环境优势,加强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创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观光休闲城市和最适宜人居住的山水园林城区,使之不仅成为璀灿夺目的粤北绿色明珠,而且成为整个粤北地区的旅游组织和旅游服务核心平台,在全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活动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

5、优化整合旅游资源。抓住“绿色生态环境”为主题,突出抓好“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西南门旅游经济带的开发与建设,盘活全区旅游一盘棋。充分发挥“世界地质公园”的国际影响力,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投资开发丹霞山西南门旅游经济带,做大做强“丹霞地貌”命名地品牌,发展成为21世纪广东最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对重点景区和成名品牌进行深度开发或统一经营,精心打造四大特色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湞江旅游形象,把湞江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观光休闲旅游胜地。一是把水上丹霞游、櫻花休闲度假园、茶花休闲生态园、银山高尔夫球球场等与丹霞山西南门经济带连接起来,构成大丹霞生态旅游品牌;二是把“韶乐”文化与舜帝、惠能、张九龄、余靖、孙中山、朱德等名人连接起来,构成文化旅游品牌;三是把“犂埔头当埔”与中共省委办公室(1937)旧址连接起来,构成红色旅游品牌;四是把“佛门之家”大鉴寺与南华寺、云门寺连接起来构成禅宗文化旅游品牌。

6、开发旅游文化精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充分挖掘我区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在突出抓好国宝级“韶乐”文化开发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形成以丹霞山为代表的地质文化,以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题的生态文化,以大鉴寺为主的禅宗佛教文化,与良村“石峡”文化相联系的历史文化,与风采楼和湞江古水道相联系的韶关文化,与东堤古民居、湾头古村落的客属文化,与舞春牛风情的民俗文化以及以舜帝、六祖惠能、张九龄、余靖、孙中山、朱德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打造展现湞江厚重久远文化底蕴的旅游精品,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扩大湞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服务功能

7、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我区旅游资源开发重点项目涵盖范围包括景区景点资源开发、旅游专项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文化保护与建设、酒店餐饮配套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中列入规划建设的项目有来斯大酒店二期、丹霞山西南门旅游经济带二个开发项目。必须大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按要求顺利实施,并积极加强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配合工作,为我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8、加快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以区为中心,规划建设到各主要景区景点的放射状高等级旅游交通道路,重点开通丹霞山南北通道,并开辟旅游专线车,构建旅游交通网络主骨架;规划建设各主要景区之间的高等级旅游交通干道,为合理设计安排旅游线路、构建完善的多层次旅游网络体系创造条件,推动全区旅游上规模、上档次,进入良性大发展的轨道。

9、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高中低档接待设施,区内要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建设一批旅游高星级酒店,满足各层次游客的需求。抓紧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美食街、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等一批精品街、休闲街、特色街,打造旅游休闲中心,修学、高尔夫、自驾车、探险等多种旅游产品,满足旅客多层次需求。加快建设集旅游信息咨询、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游客服务。完善与旅游景区配套的道路、码头、停车场、给排水、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供电、通信、消防、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

10、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指导和督促各类旅游企业积极采用旅游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类制定和实施符合湞江实际的旅行社、导游、景区(点)、度假村、乡村旅游、旅游车船和旅游接待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并将企业质量等级与旅游对外推介和线路组合进行挂钩。在区内交通要道、口岸、码头、城区及主要景区景点设置规范的、中外文对照的各类旅游标识牌。

11、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湞江”建设,进一步完善区旅游信息网络,积极与国家旅游信息网及珠三角区域旅游网络实现对接。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把湞江旅游网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立包含全区各景区(点)、星级宾馆、旅行社在内的旅游资源数据库,形成联网互通、实进监测、资源共享的全区旅游网络体系。旅游、统计部门建立旅游产业统计监测体系,为政府决策和社会需要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

(四)、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强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

12、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对旅游行业的规划,管理和协调。大型宾馆、酒店、旅游购物场所、客运站场等重大旅游相关项目的建设,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要组织相关成员单位集中研究,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管理,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按基本建设程序对项目进行建设和管理,并区分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和项目性质,分别实行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并报区旅游管理部门备案。

13、加快外向型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区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国际国内外客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形式投资开发景区景点和兴办宾馆酒店、文化娱乐、购物商场、旅游交通运输等旅游项目。对以旅游资源作价与外商合作兴办的旅游项目,可实行先让利、后按投资比例参与分配。

14、依法规范旅游市场。加强旅游行业法制建设,完善旅游行业规则。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建立反映灵敏、办事高效的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旅游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品牌打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在旅游行业中形成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的良好环境。增强旅游行业商标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公平竞争和旅游市场秩序。重点旅游景区(点)门票定价要实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社会意见。

(五)、进一步加强领导,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15、加强旅游目标管理。把旅游经济发展纳入区域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强县”创建活动,对旅行社、旅游酒店、宾馆、景区景点和旅游运输企业等实行动态目标管理。在旅游行业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每年底,由区旅游局牵头,会同区直各有关部门,对各类旅游企业的服务设施、服务质量、守法经营和经营效益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综合评定结果进行表彰奖励。

16、科学编制旅游发展实施规划。坚持把规划摆在首位,按照前瞻、科学、合理的原则,依据国家和省、市、区的有关旅游发展政策,在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实施规划,合理确定景区景点的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针对我区旅游景区景点丰富但形象不够鲜明的实际,在编制实施规划过程中,要适应国际国内旅游形势发展要求,跳出传统的观光型旅游的思维局限,站在战略的高度,加强现代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突破低层次旅游发展模式,引进新理念,提高规划层次,对全区各级各类景区景点进行重新设计和包装,注入新创意,塑造新形象,使湞江旅游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认真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配套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严格做好景区景点建设实施规划的论证审批工作,并刚化规划约束,抓好组织实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规划对旅游业发展应有的指导作用。

17、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强化为大旅游发展的服务意识,加强配合,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警察、交通、城监、工商、卫生、环保、质监等执法部门,要做到文明礼貌执法,公安机关对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实施治安管理,必须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所有的执法行为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对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轻微违规行为,应以教育为主,对屡教不改或顶风违规者,则依法依规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通报有关主管部门。

18、加大旅游投入。加大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具有新增长点的景区景点和重点旅游企业在起步阶段给予适当的引导性投资,以扶持其做大做强。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我区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投资者在我区兴办的景区景点和相关的旅游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对某些景区景点遗留的历史债务,可以采取“贷改投”或短期贷款转为长期贷款,抵押贷款转变成为按揭贷款等多种变通办法处理,扶持旅游企业发展壮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浈江区经贸局

                             二0一0年五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