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城改名首尔剖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20:42
汉城改名首尔剖析
浦善新
2005年1月19日,韩国首都汉城市市长李明博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汉城市的正式中文名称改为“首尔”,不再称“汉城”,韩国将把互联网上中文版及各种中文书籍等宣传资料中的“汉城”改为“首尔”,同时正式提请中国政府在今后的文献资料中对韩国首都使用新的中文名称。此消息一经报道,就在海内外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大家对韩国此举的用意、背景、理由及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亦有偏颇之处。下面笔者就汉城改名首尔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汉城的历史沿革及改名由来
1、汉城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18年,百济的温祚王在今汉城筑慰礼城,曾为百济首都。4世纪末至5世纪初,百济在与高句丽的争战中处于不利地位,逐渐向南退缩,首都也一再南移,慰礼城终被高句丽占领,474年高句丽在此设置北汉山郡。668年新罗灭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真兴王十六年北汉山郡改为汉山州,景德王(742~765)汉山州又改名汉州。935年高丽灭新罗以后,因今汉城位于当时首都开京(今开城)之南、历史上曾为京城改名南京,后又因位于汉山之南、汉江之北改名汉阳。1393年朝鲜王朝(李氏王朝)的李成桂在汉阳大兴土木,翌年李氏王朝从开京迁都汉阳,并改名汉城(读音为朝鲜式训读Hansung)。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将汉城改名京城(读音为日式训读Keijo)。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半岛获得解放。1948年大韩民国建国,定都汉城,称为首府(首都),用韩文拼写为Sieur,英文音译为Seoul,但在韩国的书面汉字仍然写作汉城。
2、汉城改名首尔的经过
据韩国媒体报道,自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就积极推进汉城中文名称改名事宜,只是一直没有最终定论。为此,2004年1月韩国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Seoul中文标识改善委员会”,负责研究首都新中文名称问题,计划半年内选出一个“发音相近,意义良好”的全新中文名字。通过公开征集改名方案,听取各界的意见,经过层层筛选,专家委员会于2004年6月发表初选结果,选出“首尔”、“首午尔”两个方案。后因首都搬迁等问题,搁置了半年,最终于2005年1月18日决定采用“首尔”作为韩国首都的新中文名称。
3、汉城改名首尔的理由
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按Seoul英文标记的发音来称呼韩国首都,唯独中国按古代名称将之称为“汉城”。汉城改名已有百年历史,汉语继续称其为汉城,不符国际惯例。②按照中文的习惯,外国地名的中文标识一般都与原文的发音相似,如美国首都“Washington”的中文标识为华盛顿、英国首都“London”标识为伦敦等,但汉城在发音上与韩文的真实发音存在较大的差别。韩中交往日益频繁,汉城与Seoul发音不一,含义也不尽相同,给使用带来了很大的混乱。比如,韩国有两家大学,一是Seoul大学,另一是汉城大学,中国人都称它为汉城大学,这就造成交往的混乱。③新中文名称“首尔”的发音与其韩文的实际发音基本一致,同样也是一个简洁明快的二音节词,而且字意可解释为“第一城市”,非常适合作为首都名称使用。其中“首”可解释为首等、一流,以此来说明韩国首都为全球一流都市,“尔”是汉语文化圈内在指称外国地名时极为常用的一个字。
二、对汉城改名首尔的纯学术分析
1、更改地名的总体要求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具有历史继承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代或者特定区域自然、社会的客观情况,作为现代社会进行各种联系、交流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和纽带之一,地名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地名的更改涉及面广,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否有必要,更改地名都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人们的日常交往带来不便,无形中加大交通运输、通信、新闻出版等行业的成本,给地名、文化教育、宣传、外交等部门增加额外负担。因此,更改地名(包括国内地名和外国译名)必须慎之又慎,对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原则上不改。
那么什么样的地名才应该更改、如果更改需要经过什么程序呢?根据中国地名管理法规,凡有损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带有污辱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及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改,在一定范围内重名造成混淆及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可以改名。符合上述条件、确有必要改名的,中国地名按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报经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外国地名汉字译名的更改,国家法规没有专门规定,但明确外国地名汉字译写由国家地名主管部门制定译写规则,以国家地名管理部门审定公布的汉字译名为标准译名,因此外国地名汉字译名的更改的权限属中央政府。
2、外语地名译写原则
(1)“名从主人”的原则
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明确要求,地名国际标准化应以地名国家标准化为基础。因此,“名从主人”是各国译写他国地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尊重他国主权的具体表现。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译写外语地名必须依据所属主权国家确定的标准地名及其罗马字母拼写,而不得采用第二手或其他国家的书写形式,更不能使用其他国家强加给主权国的地名,以免造成主权纠纷。如我们译写博茨瓦纳首都时,应根据其官方公布的“Gaborone”译写为“哈博罗内”,而不能按原宗主国拼写的“Gaberones”译为“加贝罗内斯”。
(2)“平等对待”的原则
国际公有领域、领土争议地区的地名,以及界山、界河和跨国的山脉、河流、岛屿等地理实体的名称,当有关国家各自的拼写不一致、出现两个以上称谓时,应遵循“平等对待”的原则,分别译写,用正副名括注表示,或在地图上将相应的译名标注在各自的地域内。如英、法之间的海峡可译写为“英吉利海峡”(英)〖“拉芒什海峡”(法)〗,阿根廷与英国有争议的群岛可译写为“马尔维纳斯群岛”(阿)〖“福克兰群岛”(英)〗。需要注意的是,跨国特别是跨越多国的自然地理实体,如果有关国家的拼写和发音接近时,可采用统一的译名,以免造成对同一地理实体认知上的混淆。如穿越欧洲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和黑山、罗马尼亚、俄罗斯等国的多瑙河,尽管有关国家的拼写不完全一致,但差别甚微,所以统一译写为“多瑙河”。
(3)“约定俗成”的原则
即对已为人们所熟悉并广为使用的译名,只要没有原则性的、政治上的错误,即使译写不够准确,或者与现行的译写标准不相符合,都应予以沿用,不得轻易更改。如同为英语“new”在“New Zealand(新西兰)”中译为“新”,而在“New York(纽约)”中译为“纽”,但新西兰、纽约这两个地名已为大家所熟悉,可作为标准的汉语译名使用。
3、外语地名译写方法
地名译写从技术上可分为3种方法:一为“转写”(又称形译)。即用一种语言相应的文字或字母或字母组合替换另一种语言地名中的文字或字母或字母组合。其优点是通常可以还原,便于辨认,不足是不利于口语交流。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曾使用汉字标注的地名在译写成汉语时采用的就是形译法,即用对应的中国现行规范汉字替代原地名中的汉字(与中国现在通行的汉字不一定完全相同)。英语、德语、法语等使用罗马字母的地名之间的译写也采用转写法。二为“音译”。即将原语言中每个地名的发音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尽可能准确地标记出来。如将英语地名“Snow Hill”译写为“斯诺希尔”。其优点是便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口语交流,缺点是造成人们对地理实体认知上的困难。三为“意译”。即将地名按原文的字面含义译写成另一种文字。如将英语地名“Red Sea”译写为“红海”,类似的如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剑桥(Cambridge)、牛津(Oxford)、盐湖城(Sslt Lake City)、小石城(Little Rock)等。其优点是便于人们对地理实体的理解,缺点与转写法形似。在实际译写时,有时采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有时则同时使用两种甚至三种方法。如将英语地名“Little Sand Lake”译写为“小桑德河”,就是将其中的“Little”和“Lake”意译为“小”和“河”,而将其中的 “Sand”音译为“桑德”。最常用的译写方法是专名音译、通名意译。如Tigris River译写为底格里斯河。
此外,还有一部分地名因种种原因,其译名与原名的字形、发音、含义都毫无关系,但已被社会广泛采用,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予以保留,如旧金山(San Francisco)、檀香山(Honolulu)、慕尼黑(München)等,中国拼写为China、澳门拼写为Macau也属此类。
4、汉城改名首尔分析
根据上述地名改名总体要求,遵循外语地名译写原则和方法,从纯学术的角度研究,我个人的观点是汉城改名首尔缺乏必要性、理由不充分,相反改名不但在一定时期内给全世界十几亿使用汉字的民众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对韩国首都认知的混乱,而且涉及历史习惯、经济费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交通、通信、外交、教育、新闻、出版等许多方面都要相应更改,工作量和经济成本都相当巨大,还可能带来外语地名译写方面的困惑和连锁反应,甚至违背地名译写“平等对待”的原则。
第一,由于中国和朝鲜历史上的文化渊源,朝鲜曾广泛使用汉字,汉城是韩国古代李氏王朝自己用汉字命名的地名,并不是中国或者其他外族强加给韩国的,不存在歧视性、污辱性或者有损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问题,与外语地名译写“名从主人”的原则没有冲突,因此不属非改不可之列。
第二,汉城在汉语中已经沿用611年,已为使用中文的人们所熟悉并广为使用,完全符合外语地名译写“约定俗??问题,不属应该更改之列。相反在汉语文化圈特别是对中国而言知道Seoul的人很少,根据Seoul音译为“首尔”将大大降低韩国首都在中文世界的知名度。
第三,从历史渊源看,先有汉城,后有Sieur,再有Seoul,而且长期以来韩国官方印发的中文资料也一直使用汉城。因此汉城不是汉语对 Seoul 的翻译,以汉城与 Seoul发音差别较大作为改名的理由既不充分,又有本末倒置、牵强附会之嫌。
第四,汉语译写外语地名的方法不限“音译”一种,还有“形译”、“意译”。汉城与其他韩国地名及朝鲜、日本、越南地名汉字译写方法采用的是“形译”法,其目的是尊重历史习惯,方便使用汉语的人们的使用和辨认,在实际使用中也得到汉语文化圈大众的广泛认可,并未出现因“形译”、“意译”地名造成交往混乱的局面。
第五,如果以发音作为衡量地名译写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将会对全球的地名译写领域形成严重的冲击,并给交通、通信、外交等部门及人们的交往造成混乱,由此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将是十分巨大的。以外语地名汉字译写为例,不仅涉及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在历史上使用过汉字的国家的大量地名,也涉及其他意译、约定俗成或音译不完全正确的地名,常用的就达数万条。而且其中不乏比汉城知名度更高的地名,最典型的如英语将朝鲜、韩国都拼写为Korea,而在朝文(韩文)分别拼写为Choson和Hanguk。再如越南(Viet Nam)、东京(Tokyo)、大阪(Osaka)等。
第六,所谓汉城改名已有百年历史,显然是言过其实,实际上是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期间,日本将汉城改名京城,在此以前朝鲜王朝一直使用汉城。1945年日本投降后就不再使用京城。1948年韩国将首都用韩文拼写为Seoul,虽然没有重新明确规定汉城为其汉语名称,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在中文资料中都一直采用“汉城”。因此,自1939年起除1910~1945年30多年外,汉城一直在使用,而“京城”恰恰是外族殖民统治者强加给朝鲜民族的,以此作为汉城改名依据显然是荒谬的。
第七,地名的国际标准化是地名的单一罗马化,国际上通用的地名是其罗马字母拼写,汉字译名只在通用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使用,对其罗马字母拼写没有任何妨碍。因此,韩国首都汉语如何译写既不会影响其国际交往,更不存在有违国际惯例的问题。
第八,单就“首尔”这个译名而言,取首都之意命名,也就是用通用作为专名,从地名学的角度讲不合适,如果韩国迁都 ,新首都如何命名(是否改名“首尔”),原有的“首尔”(汉城)是否又要改名?而且“首尔”的汉语读音不够铿锵,不易流行。
第九,汉城改名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与汉城相关的地名,如汉江、汉山、汉南、汉阳大学、汉城大学、汉城市立大学、国立汉城大学等如何处理?是保留还是同时更改?
三、理性对待汉城改名及其由此引发的不同议论
首先,充分肯定国人的爱国热情
全球有这么多华人参与汉城改名的议论,充分表达了华人世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及日益强盛的祖国的热爱之情,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对世人的凝聚力。而且多数国人能够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心平气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好地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中国社会进步、民主化进程加快、人民参政和议政热情高涨的表现。尽管其中有的观点比较偏激,但毕竟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做到“兼听则明”创造了条件。因此,国家对这种关心祖国国家大事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命感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对部分过激的言论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触犯国家的法律,任何不同意见都应该允许通过一定的渠道予以表达,充分保护人民的爱国热情,并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加以疏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将国人对祖国的满腔热情转化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实际行动。
其次,理性对待汉城改名问题
在处理涉及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时,必须具备战略眼光,以国家的实际利益、长远发展为根本宗旨,不能图一时之快、因小失大,切忌盲目冲动、感情用事,这对于中国这样正处于上升期的大国而言尤为重要。具体就汉城改名问题讲,一是应该平和地就事论事,不说过头或者无中生有的话,不发表有损中韩两国关系和民族感情的言论。如有人说如果韩国人不把“汉城”改为“首尔”,而是改成“爹”,是不是中国人也要答应他们的要求呢?就属于无中生有,因为所提的问题既不存在,也是对地名命名、改名原则的无知,只会伤害民族感情,对解决问题无益。又如将改名说成是“狭隘”、“极端”的“大朝鲜”民族主义膨胀的表现、提出抵制韩国文化甚至采取经贸措施,也有的认为改名有消除中国、汉语、汉字影响的趋向,是对“汉字”过敏的表现,等等都属此类。二是不要随意联想、盲目类比,不主观揣测他人的意图。有人认为改名的目的是淡化“中国文化”的印记,甚至与台独分子推行的“去中国化”的所谓“正名”运动相提并论,也有的将其与珠穆朗玛峰的罗马字母拼写到底是用“Qomolangma”还是“Everest”、与韩国和日本之间的独岛和竹岛之争混为一谈,这是极其错误的,严重混淆了不同性质问题之间的本质区别。韩国本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根本就不存在“去中国化”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其所谓“正名”运动的实质是分裂中国,实现台湾独立;独岛和竹岛的名称之争,涉及韩日两国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珠穆朗玛峰罗马字母拼写争议则反映了殖民主义的痕迹,是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的斗争。三是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问题,不要将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和不同意见等同于两国关系、民族感情的恶化。我们历来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反对强加于人。因此退一步讲,汉城改名确有淡化“中国文化”的意思,我们也不必将其上升为对中国的敌视,更不能因为中华文化对朝鲜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曾经有过巨大的贡献,就认为有权要求韩国接受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依靠的是其博大精深和持久的生命力,而不是强迫他人接受。而且事实上韩国对包括儒教在内的中华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还是相当尊重和诊视的。再退一步说,如果韩国要摆脱汉文化的影响,难道不同意其改名就能扭转吗?结论只能是适得其反。
最后,从国家战略利益思考对策
尽管从纯学术研究,笔者赞同大多数人的观点,即汉城改名首尔没有必要,理由也不充分;从法理角度说,韩国有权利更改本国的地名,中国以及其他使用汉语的国家也有权接受或不接受新的汉语译名,因为只要不存在歧视性、污辱性,如何译写他国的地名是主权国家的权利。但站在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遵循中国一贯坚持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认为首先应冷静地与韩国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将我方对汉城改名的理性分析,特别是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中文世界对韩国首都认知的混乱问题讲透,把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原则、方法讲够,对改名给中国及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带来的诸多麻烦与经济上的负担讲明。如韩国方面仍然坚持改名,从尊重韩国国民感情出发,考虑到韩国还在某些领域使用汉字,特别是韩文拼写从“Hansung”改为“Sieur”的特殊情况,可以作为特例接受其改名的请求,但应与韩国方面明确汉城改名仅用于城市本身,不涉及汉江等相关地名,并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同时也要让韩方认识到,改名需要一个过程,某些行业无法一下子完成,为避免改名可能造成的混乱,方便民众使用,在过渡期建议双方都采用新旧名括注的办法,以利于中韩两国之间的交流。
之所以如此,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汉城改名首尔无损于中国的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在学理、法理都在中方一边的情况下同意韩方改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宽宏气度,有利于塑造中国致力于和平崛起的良好大国形象。相反坚持使用“汉城”这个名称并不能给中国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只会增加韩国的戒心,为国际上的反华势力散布中国威胁论、推销遏制中国政策提供借口。第二,从地缘政治、历史渊源分析,中国和朝鲜半岛唇齿相依、荣辱与共,中韩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敌人,韩国朝野特别是经济界对中国复兴在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重视,对中国的态度不断向着友好的方向发展。据2004年上半年韩国执政党(开放国民党)对130名该党的国会议员的问卷调查,其中外交贸易重点国家一项,63%选择中国,只有26%选择美国。同期韩国研究中心(KRC)对1024名成人的调查,61.6%的主张在经济方面应最重视中国,主张美国、日本的分别占26.2%和5.7%;48.3%的主张即使在外交安全方面也应最重视中国,比主张美国的38.1%高10.2个百分点;84.0%的人对政界重视中国表示赞同;对外国的偏爱程度,对中国“好”和“不好”的分别为28.0%和11.8%,美国为22.8%和16.2%,日本为15.1%和35.1% 。因此,我们因从全局考虑,不必为汉城改名这样对国家长远发展无关紧要的问题花费过多的精力,更不应因其影响两国的战略合作关系和人民间的友好感情。第三,既然汉城本来就是韩国人用汉语命名的地名,现在韩国想改一个新的汉语地名,即使确实带有摆脱汉文化影响的成分,我们也应该持一种比较冷静、宽容的态度。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在近代史上都深受日本侵略、奴役之苦,对韩国大力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加强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地位,努力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应多一分理解,不应该随意扣上狭隘、极端的帽子。第四,汉语不但中国在使用,包括韩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果中国坚持不改,就可能形成韩国首都“汉城”、“首尔”两个汉字名称并存、混用的局面(已有部分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采用首尔)。第五,无可否认,汉城改名首尔确实会在短期内给我们造成一定的麻烦和负担,但我们不能仅仅??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利弊,不能因小失大。
四、汉城改名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加强对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华夏文明及传统历史文化教育,进一步强化国人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历史意识,不断光大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继续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兴传媒快速互动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进一步保证和扩大人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逐步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第三,地名是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国内外交往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将日益显现。地名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关系到国防建设,关系到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关系到群众的日常交往。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地名和地名工作,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对地名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地名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地名管理和科研能力,加快地名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和管理手段信息化的步伐,早日实现中国地名的国家标准化和单一罗马化,推进全球地名的国际标准化。
第四,建立中国标准地名数据库(包括汉字和罗马字母拼写),通过图书、音像制品、网络等多种渠道提供给社会各界使用。发动全社会共同监督国内所有公共场所及新闻出版、宣传等领域中对国内标准地名汉字书写特别是罗马字母拼写的使用情况,地名管理部门要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限期更改,对拒不改正的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及时发现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使用中国地名过程中的不正确之处,并通过适当的途经予以指正,对涉及中国领土主权、民族感情和尊严的问题,要坚持立场、毫不动摇。
第五,在制定不同语种外语地名汉字译写规则的同时,逐步审定公布外语地名汉字译写标准译名,提供给国内和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或地区使用,逐步引导汉语文化圈在地名汉字译写上的统一,减少不必要的混乱及由此造成的损失。
注:[1] 参见浦善新主编:《数字地名――地名信息系统的理论及其应用》,新华出版社,2000年。
[2] 同上
[3] 2003年12月,韩国国会通过了韩国政府提出的有关迁都的特别法。2004年,韩国政府宣布将忠清南道的燕岐─公州地区作为新首都,并宣布将85个中央行政机构、国会和大法院迁往新首都,因该计划遭到汉城市和部分地方民众的强烈反对,韩国宪法法院10月裁决有关迁都的特别法违反宪法。2005年3月2日,韩国国会又通过了《燕岐─公州地区行政中心复合城市建设特别法》,根据该法除了青瓦台总统府、国会、大法院和外交通商部、统一部、国防部、法务部、文化观光部、妇女部和国政弘报处、警察厅等主要部门外,其余的财政经济部、教育部、科技部、农林部、产业资源部、信息通信部、保健福祉部、环境部、劳动部、建设交通部、海洋水产部等部门都将迁移到中部的燕岐─公州地区。
[4] 参见詹小洪:《告诉你真实的韩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