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让民调真正反映民意(南方都市报 2008-7-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59:02
葛剑雄:让民调真正反映民意
2008-07-21 09:41:1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中国观察之 葛剑雄专栏
今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各省区市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事业单位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首次进行。据报道,这次将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中央机关、省、市、县、乡、村各层次抽取8万人开展调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无疑是民主建设的重大步骤。
以往几年,我曾不止一次成为调查对象———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填写过中央组织部、中央调查组对市委常委评议的问卷调查,对新常委人选的问卷调查,以民主党派地方负责成员的身份接受中央统战部的调查,作为学校中层干部接受组织部门对校领导人选的民意测验,等等。以我有限的经验,我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抽样办法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各地、各层次的实际,使最了解真实情况的人有反映的机会。这次民调的主要内容是对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显然,对不同的问题不同层次的人了解和关心程度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专门设计合理的抽样方案,确定各个专题的不同调查对象。如果一味强调与国际接轨,或者简单套用普遍性的方案,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
其次,要设计合适的问卷内容。有一次我填写对市委常委的问卷,发现没有一项我能选择。有的项目,如“个人的廉洁程度”,如果与常委本人没有密切的接触,无论如何是无法在几个等级中做出选择的。可是偏偏没有“不了解”一项,于是只好保留空白弃了权。又如“开拓进取”一项,如果没有与这位常委发生过一定的工作关系,又怎样能判断某项开拓进取的成果与他(她)个人有什么关系呢?事后与其他参加的人交谈,大家都有同感,多数人只能选择弃权,交了白卷。我们还都是代表、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或各方面代表人物,如果将这样的问卷发到县以下的层次去填,恐怕多数人连被调查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又如何选择?
正因为如此,每次问卷还应该有自由表达意见的地方,并且要重视这些看来不规范的内容。如果前几次问卷有这一部分,我一定会写上我希望向有关部门反映的内容,写上对每一评议对象的具体意见。我认为,片面地强调规范、量化,并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也不符合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
最后,民调的内容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布。我参加过的几次问卷,不可谓不认真:大家集中在一个大厅,事先并不知道会议的内容,每人有固定的座位,相互间保持足够的距离,桌上放着专用于涂黑的铅笔,由专人发下问卷,结束后由每人亲自投入密封的箱子,台上坐着不认识的中央干部,周围还有人走动巡视。但当我们走出会场,一切都结束了。结果如何?我们的意见有没有上达?是否起了什么作用?一无所知。如果每次民调都是如此,既无实际意义,接受调查的人也会毫无积极性。
当然,要保证民调的公正性,除了必须有一定的公开性外,还需要对调查的全过程有第三者的监督和检查,即使国家统计局也是如此。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7210002.asp
葛剑雄:让民调真正反映民意(南方都市报 2008-7-21) 政策法规要征集民意更要反映民意 民意测验难以准确反映民意 新京报:医改反映民意越多越有正当性(秋风 2005-12-7) 工资涨跌:权威数据为何不能反映民意(中国青年报 2007-7-10) 网络反映民意,真的很靠谱吗 唐昊:谁能真正拯救新闻记者(南方都市报 2008-9-7) 人民日报: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 人民日报: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 网络热词走红 党报刊文称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 何兵:抵制是民意的和平表达(南方都市报 2008-4-19) 鄢烈山:兴建豪华剧院的官意与民意(南方都市报 2008-9-8) 何兵:抵制是民意的和平表达(南方都市报 2008-4-19) 许斌:厦门PX事件:找不到真正尊重民意的影子(山西晚报 2007-12-21) 许斌:厦门PX事件:找不到真正尊重民意的影子(山西晚报 2007-12-21) 许斌:厦门PX事件:找不到真正尊重民意的影子(山西晚报 2007-12-21)1 朱四倍:民意被过滤比民意非理性更可怕(中国青年报 2008-7-1) 社论:林嘉祥案:民愤起于凌辱,民意亦可除暴(南方都市报 2008-11-4) 高强:推政府预算公开条件成熟 预算要反映民意 民调时代来临 “社会温度计”如何准确反映民意 pp 央视春晚颁奖是否真正代表民意?(图) 让民意在干部任用中真正行使“表决权” 陈季冰:民意不是永远正确(中国青年报 2008-7-29) 田文昌:“为了迁就民意不顾事实和法律才是真正违背民意”(中青年报 2009-6-18)